《喜欢你是你》的影评大全

  《喜欢你是你》是一由吴咏珊 / 杨潮凯执导,谈善言 / 杨偲泳 / 欧锦棠主演的一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欢你是你》影评(一):Love is love

  人生中又一次的午夜电影,没想到又是这样一慢节奏的纯。当两个人在十七岁的夏天相遇,在重重阻隔之下相爱又分开又重逢又经历亲人离世感情悲欢事业发展与步入婚姻,我依然是那个在教室里和你一起打扫卫生的人,在天台和你庆祝生日的人,在你失去父亲后抱住你一起哭泣的人,在婚礼上默默走在你身边的人。你始终没有回答我,十七岁的那一场花雨,我们是不是拥有过爱情,但这又如何呢?我只记得同样是共同走过的那个夏天的午后,那场操场上的大雨,那个长长的拥吻,记得,便已值得。

  You are the first girl I have loved. I will remember you forever.

  《喜欢你是你》影评(二):而我只是我

  虽然抱着“让我来看看香港的ntxl”的心态早早来到剧院,但不知道是element太偏远还是周五晚上时间段太奇怪,稀稀落落的看客大约都是男女情侣,甚至有男生在电影中途发出“嚯这是两个女生在谈恋爱吗?”的感叹。

  青春文学和基督女校的交互注定了这是一个缺乏新意的故事。性恋的故事讲来讲去这些年,绕不开悸动,试探,彼此发疯,家庭压力等等旧话题。父母被叫到学校后父亲之间的对话真实地令人难堪,而公式化的感情线也只是一如既往地老套但催人泪下。(新意也许在于,这两家的父母居然都没有大呼小叫,大哭小疯)

  女导演似乎都喜欢在自己的第一电影中极大地融入自己的影子,或者拍摄自己的故事,比如伍思薇。而性恋蓬勃的倾诉欲又会让故事更加地“私人化”和“自我陶醉”,却让观众不是因为近距离而共情,就是因为太近距离而坐立不安。

  很遗憾,这电影对我来说是后者。就算我已经一如既往不出意外地在电影的后半段一把鼻涕一把眼泪。

  毕竟对于年近三十,与青春遥遥相望的我来说,这些旧回忆已经跫音渐远,想起来也只有甜蜜与酸涩,羡慕与无奈了。

  btw女主可真好看啊

  《喜欢你是你》影评(三):影院观看果然好看加倍

  观影真是一个主观而私密的旅程。

  这是一我不想客观去评价的电影。尽管从剧情来说,这是一个套路到有点俗气的片子,所有元素比如女校,新娘与伴娘等等都过于眼熟。但许多瞬间仍然为我创造了片段式的惊艳与沉浸感。比如雨中的吻,比如婚礼上共行的短短一段路,比如蓝宇,甚至最后素人的自白,都让我在黑暗中默默泪目。

  作为我第一能在大荧幕上光明正大的看的,讲了(香港)故事,它很简单,很平凡,但却给了我诸多的感伤与感动。

  由于找路迟到,进去之后坐下五分钟就看到了。电影里的她们笨拙而生涩的吻着,而前一排的女观众默默把头靠在了她女朋友的肩上,整个影院顿时被暧昧濡湿的氛围包裹。

  而我脸红耳热,心跳加速,莫名的幸福却又与难过。不知什么时候可以有这样一刻,让我再像这样,被现实与大荧幕中的女女情爱共同的打动。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也许爱过比爱更温柔,混沌比明晰更难舍,而穿着婚纱的放手也比青春年少的执手更情深。

  我相信这是每一个经历过里面零星熟悉剧情的人都会学到的道理,虽然它千篇一律,但却是每个人过往里的唯一。

  最后说一句,谈善言真是太可爱了~精致小脸特别适合大荧幕!

  《喜欢你是你》影评(四):Trigger Warning

  不多见的东亚同性青春爱情片,而且不是出自对岸。电影有着惯常的青春爱情片套路,不同的是故事发生在千禧年后的传统教会女校,夹杂着两个女主角真挚的情感,唯美的画面和导演的细心铺排,然而还是逃不过性恋电影式的悲惨结。片中虽有有大量日式糖水滤镜和若隐若现的异性恋霸权思考模式,但能在香港本土产出一以女性视角出发的电影实属不易,同时片中镜头语言十分细腻精致。不得不说两位女主角的化学反应满到溢出荧幕,又是为谈善言姬叫的一片子!!!

  电影的精华在两位导演和主演与观众的映后分享。第一位发言的是头发斑白的女士,她很喜欢这电影,希望能在大荧幕上看到更多lgbtq+。第二位是带着哭腔的女生,她在女校读了13年,第一段感情就发生在女校,最后也像电影一样无疾而终。电影最触动人的是每个人都能在片中找到或甜蜜或苦涩的回忆触发点。我沒有读女校,也和片中的年代有点距离,但通宵发短信,煲电话粥双方谁都不肯先收线,拍贴纸相等细节都是切切实实的回忆trigger 。

  PS. 散场出来抬头一看,夹缝中发现应景的宗教标语。

  《喜欢你是你》影评(五):我看不懂,并大受震撼

  2022.3.6补充:今天看到出了字幕源,于是又重新看一遍悔过书那段。原来我当时听漏了李芯悦的悔过书。她说:“今日事情责任在我,一切与李咏蓝无关。”所以她在听取了悔过书内容后所做的事情,是在怪怨李咏蓝逃避、不愿承认这份感情吗?但明明吵架的时候对方也在努力挽回了,仔细一想也该明白悔过书只是在大人压迫下的假装妥协。成年后的李芯悦是在现实的压迫下完全崩溃、放弃了吗?我很难以在影片中看出来,这只是我为了理解她的行为而做出的补充。情感铺垫顺延的可能结果和角色所作所为完全不同,实在生硬。期望导演能更多去思考人物成长塑造。

  ———————————

  前20分钟内容碎片化似在看MV+中学时期全程柔光我忍了,闹分手恋爱脑在操场接吻也没什么问题,浪漫是你们的,承担后果也是你们的。但杨偲泳听谈善言读悔过书“感到羞愧可耻……并无亲密关系”就撕烂悔过书并转学,我就看不懂了。两个人都敢做出如此行为,为什么你们之间的感情信任是这么岌岌可危?那你自己写的悔过书又是什么内容?如果是准备上去反抗学校,那前面和爸爸的谈话后决定和谈善言断绝来往的个人成长点逻辑不。如果也是准备读悔过书,那这是在干什么.jpg

  当然最令我费解的还是重遇后的“如果到了30岁我们都还是一个人的话,我们就结婚吧。在这之前我们不要见面”。而无论是演员、台词、镜头,表达出来的都是:她们是互相喜欢的。

  成年后阻止她们在一起的是什么?我看不透。

  《喜欢你是你》影评(六):给你一张过去的CD

  吸引我看这电影的,是预告片里那句"你觉得我哋中学嗰一段,系唔系爱情呀?"

  一直没等到资源,又在微博上刷到不太高的评价,因此降低期待去看,反而觉得不错。

  大概是自己很多心境都和泳蓝契合吧,我也一直很好奇,我们的故事,在你眼里,是什么版本?

  而看完电影,躺在床上回忆,发现我自己的视角里,很多细节也已经模糊了,就像泳蓝害怕的那样,有一天也许我会忘记一些很重要的感觉。

  虽然电影的很多桥段被人诟病,比如一些MV柔光的效果,一些感到生硬的情节转折,一些充满矛盾戏剧般的选择,但也许,这恰好证明了这是从导演视角拼凑出来的故事,不知道导演有没有和她的"李芯悦"探讨过剧本,或者说,她们的那段故事。而且即便有,我想也很难抽身站在观众的角度去左右这中间的剧情,毕竟,她们就是剧中人。

  我略过了很多电影本身的缺点,是因为我有点羡慕,导演能把她的故事拍出来,光是这一点,我就能给予很多肯定了。

  虽然这完全比不上《偶然与想象》里第三篇带给我的冲击,也没有当时在hk大银幕看《燃烧女子的肖像》带给我的心潮澎湃,但这还是给了我一记提醒,要抓紧时间了,在忘记那些细节之前,去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哪怕讲得很笨拙也好。

  《喜欢你是你》影评(七):电影确实青涩可我的青春也确实是这样

  2022.3.8凌晨编辑补充

  看到人家的影评,关于为什么要在29岁尾结婚并通知李咏蓝当伴娘。我又想了一下。

  我觉得,她们已经变成了仍然相爱,是互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人,只是没办法也不适合再重新在一起。

  当然是互相很重要的人了。李咏蓝的人生已经潜移默化进李芯悦的精神,李芯悦也一直记得她们的约定,即便当时更多只是为了推开李咏蓝自己承担生活的压力(我觉得)。可是,悔过书让李咏蓝太难过了太失望了。我觉得她是那种敏感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的人,看她对她妈坚决就知道了。所以,李咏蓝那封悔过书真的像把刀一样李芯悦心口而且拔不出来了吧。我还在意你,可是那把刀一直在我心口。她没有勇气再伸手去抱住李咏蓝了吧。当初第一次分手如果不是李咏蓝表现出可能她都意想不到勇气,或者说冲动,及时填满李芯悦因恐惧流失的安全感,李芯悦怎么会“出尔反尔”呢?可是刚下决心爱的这个人,面对困难的时候竟然就这样否定了她好不容易树立的信念。说实话李芯悦后来还能放下重新接触李咏蓝我觉得已经够深厚的感情了。可是,伤痕就是伤痕啊,刀还是插在那里,李芯悦没办法信任李咏蓝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

  可是,她还是很爱她啊。为什么找李咏蓝做伴娘?因为李芯悦一直都只有她一个朋友。为什么要在29岁结婚?因为李芯悦一直记得李咏蓝一直记得当初的约定,因为也知道自己没办法完全信任李咏蓝。“如果我哋30岁仲系一个人,我哋结婚啊?”可能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她也还是一个人吧,除了李咏蓝没有别的人走进过她的心,她一直都只有李咏蓝一个朋友。所以,无论是现实还是心理都没办法和李咏蓝真的结婚,就用这样一个近乎平行世界式的婚礼作为结束的仪式吧,她们也终于履行了她们的约定,结婚了,也结束了。

  《喜欢你是你》影评(八):你希望人生停格的那個瞬間

  你還記不記得,自己的第一次親密關係?第一次放縱自己,讓另一個人佔據你的思緒、觸碰你的身體?那種迷人的感受,發生在中學時,常常會師長冠以「早戀」的罪名,然後第一次浪漫就被粗暴地改寫成「殘酷青春物語」。但是《喜歡妳是妳》不是這樣的電影,因為在這個故事中,李詠藍(談善言飾)轉去學電影,是代替李芯悅(楊偲泳飾)去做完她的電影夢。

  文:魏煜格

  十多年前,導演 Candy 吳詠珊,和很多入讀城大學電影藝術專業的學生一樣,心中帶著個執念,要把自己心中的故事拍成電影。但這並非易事:不僅僅因為外界有很多誘惑可能分散注意力,還因為拍電影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運氣不佳、流年不利時,只有等待。但是青春片的要素,就是你要清晰地記得十幾歲的那種感覺。一旦人生磨得你心力憔悴,那些清脆的嗓音變的模糊,那種純美就拍不出來了。

  看完首映日的最後一場,已經接近午夜,我步行在圓方外的天橋上,唯一想聽的音樂就是 Enya。只有她的純淨和空靈,才會讓李詠藍和李芯悅的畫面延續。影片的意象、節奏、氛圍,在香港電影中寥若晨星,上一次我看到相若的精緻與心動,要追溯到2004年麥婉欣的《蝴蝶》了。《喜歡妳是妳》帶著女校女生的烏托邦氣質,但又處處散發著和台灣的小清新截然不同的香港氣息。兩人相處的場面,彼此欣賞愛慕的意味,遠遠超越「同性」/「異性」相吸。

  影片的第一段故事發生著2001年,第二段2003年則從SARS和一個姓張的男子從酒店飛身而下的新聞開始。兩個人相愛了,變得恣意,在小巴上接吻被老師撞到,校長約家長見面之後,兩位同樣愛女心切父親的對話造成了全片喜劇,出人意料。但是情到深處,考驗就來了:妳們敢當著全校女生接吻,但妳們敢不敢聽對方的「檢討」呢?導演的畫外音此時運用得體。

  導演敢於相信並忠於自己的感受,第一次執導長片,就能把演員的情緒控制得如此準確。兩個女主從荳蔻年華,到而立之年,從化妝到體態都令人信服,不矯情不造作。我在故事中看到的是女生的視點、女生的筆觸。而背景音樂,在大份場景中都安靜得那麼自若,遠遠超過有些不自信的導演因為心慌意亂,而灌滿觀眾耳朵的宏大音樂。

  得益於如此安靜的敘事,看此片的感動是真實的,不是被催淚手法煽動的。如果導演有更多人生歷練的時候,可能會把片中的母女關係寫的更紮實。因為這次美麗的邂逅,我期待這兩個女生會繼續成長,以後或許可以,再次和她們在銀幕上相遇。

  《喜欢你是你》影评(九):高中时期懵懵懂懂的喜欢,到底是不是爱情

  看到豆瓣评分6.5,还是挺惊讶的,在我心里,至少有个8分吧。当然我不懂得拍摄手法、技巧什么的,只是觉得看这电影很舒服。

  电影概括:

  电影主要是讲了女校两个高中女生,她们关系很好,是很要好的朋友。女一李咏蓝喜欢教美术的老师,而女二李芯悦非常喜欢李咏蓝,在有意无意间总是试探李咏蓝对自己的心意。有一次女一听广播的时候,发现女二对自己有意思,她们之间变得有点尴尬。但是在相处的过程中,女一也开始对女二动心了(毕竟女二长得也好看)。因为学校阻拦,她们暂时分开,两年后在同一所大学相遇。女一心里一直装着女二,女二虽然也很喜欢女一,但是由于家庭关系,她的心态发生改变,开始与男孩子交往,把对女一的爱藏在心底。女一总是找机会想与女二复合,但是女二给了一个约定:30岁如果双方单身就结婚。最后,女二在30岁之前结婚了,并邀请女一做伴娘,女一在痛苦与不舍中把心爱的人的手交给了新郎,电影结束。

  打动我的情节:

  最打动我的一个情节就是,李芯悦父亲去世后,女一李咏蓝陪她回家,收拾碗筷的时候,听到女二在卫生间哭泣就奋不顾身进去抱住了她。感觉这里表达了女一等待两年情感的宣泄,她很爱她,为了她可以奋不顾身,可以在最需要的时候陪着她,也可以一直陪着她。

  一个问题的思考:

  李咏蓝问李芯悦"你觉得我哋中学嗰一段,系唔系爱情呀?"

  到了电影结束,这个问题也没有被回答。我觉得也不需要回答了,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谁在高中的时候还没有个喜欢的人呢?女孩喜欢男孩的时候,正好可以理解为爱情;女孩喜欢女孩的时候,就要去思考到底是不是爱情,就算是爱情,也不能被接受。

  喜欢李芯悦对爱的克制,既然命运不允许,为什么两个喜欢的人一定要结婚,继续成为好朋友,相互陪伴相互关爱不是更好吗?

  《喜欢你是你》影评(十):女校物語本來可以更有趣

  雖然題材有點吸引,但我原本沒打算看這電影的,一來對主演沒興趣,二來對導演太陌生了,最重要的是不太好意思約朋友看這種電影。之前很想看的《一級指控》因為約不到人看,拖到落畫還沒看,這次怕重蹈覆轍,就自己跑去看了。

  事實證明自己看這個決定是對的,如果把朋友拉進去戲院,我大概會不好意思到把她那張戲飛的錢還給她吧。平時毒舌的影評人這次真的很溫柔了,看了很多篇,幾乎是有讚無彈。期待值被拉高,看到一半就開始大失所望。

  女校在香港不算罕見,以每級五十人計算,每年大概有五六千個學生從女校畢業。我讀大學的時候甚至懷疑過單性別中學出身的同學可能比男女校出身的要多。導演說要拍出女校的故事,每個女校出身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我不知道這電影是不是導演的(半)自傳,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故事我看過很多次了。

  導演最為人詬病的,應該是沒好好正視這段姬情吧,先撩者竟然認為只是成長。反正導演都不想拍類型片,那倒不如把主線處理得更曖昧一點。女校的愛情不是沒有,但更多的是似是而非的“愛情”。幾個女孩子組成小圈子,玩起來摟摟抱抱親親,毫無忌諱。每個人總有自己的BFF,都希望對方的BFF也是自己。剛入學的時候會仰慕運動和音樂玩得好的學姐,不管對方是長髮還是短髮,但到了高年級,看到身旁的好友被妹妹當成偶像,又會不禁失笑。把這些當成愛情嗎?大分人都覺得自己是直女。把這些當成友情嗎?在大學交的朋友再志同道合,都沒法像中學同學玩得那樣親密,更遑論畢業以後交的朋友。女校模糊了性別分野,帥氣的籃球隊隊長是女生,數學第一名的是女生,雄辯滔滔的學生會也是女生。在女校,我們除了學會自己動手,還學會了欣賞女生。拍這種感覺比拍半LGBT片更能引起共鳴吧。

  李芯悅畢業後迅速變直以及兩位父親的對話大概冒犯了很多Lesbian,但也很真實。同學們都“能屈能伸”,明明讀書的時候緋聞傳遍全校,畢業後都迅速找男朋友了,連TB都留起了長髮。李詠藍不是沒有,但李芯悅顯然更多。

  其實故事陳俗也沒關係,王家衛的故事也不見得新穎,但導演顯然還不知道如何好好地講故事。一開始李詠藍應該覺得自己是直女吧,好友一個過火的惡作劇,她竟然直接彎了。而糾結的點竟然是“好朋友喜歡我”而不是“學喜歡我”。一個在女校讀了十二年還當了Head Prefect的乖乖模範生竟然沒有為性向掙扎過,就...有點特別。那個三十歲之約也有點好笑,那是對方最需要你的時候,李詠藍竟然就乖乖地不再約她,隔壁Amos都知道要乘虛而入直接親上去啊(不好意思我剛看完馬明)。鏡頭運用也有點male gaze,我不知道那些片段是由楊潮凱還是吳詠珊掌鏡,但有些特寫真的讓我看得很不舒服。但亮點還是有的,李芯悅手撕悔過書那段就拍得很不錯。

  導演找兩個二十代後期的女生演高中生其實有點勉強。楊偲泳比較有少女感,還可以,談善言在某幾個鏡頭也的確像高中生。但導演也太愛特寫了,把眼睛放大倍後眼紋無所遁形,就瞬間出戲了。一直覺得談善言長得太寡淡,不是很適合淡妝。無論是電影前半,還是《嘆息橋》裡的少年Sammy,我都get不到。反而在角色成年後妝濃了,忽然就覺得還是挺特別挺好看的。楊偲泳的眼睛好大,談善言的又太小,中和一下就好了

标签:喜欢 是你 影评 大全 喜欢是你 喜欢影评 喜欢大全 是你影评 是你大全 影评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