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记读后感10篇

女神记读后感10篇

  《女神记》是一本由[日] 桐野夏生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神记》读后感(一):读后感

  读完以后我常常想,要是佳美空死了真人会不会也像伊邪那支面对伊耶那美的死亡那样恐惧,厌弃。爱情如果发生在没有责任感的人身上是不靠谱的。就算真人没有被波间变成的黄蜂刺死,要是佳美空死在他前面,他或许也和伊邪那支一样的反应吧。其实他最爱的只有自己而已。让我想起金三顺里面的话,“爱情不过是多巴胺分泌的效果罢了”

  《女神记》读后感(二):神离不开人

  读书会的书目是必看的,而且是繁霜老师推荐的,当然值得一读。大多数人看到这个书名和封面都会以为是本网络畅销言情小说,也许还带点穿越剧情。我就是属于大多数人之一。但经过简单了解下作者桐野夏生,一个拿奖拿到手抽筋的小说家,而且还是推理小说家,这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听说繁霜老师想从这本书出发来讲神话学原型漫谈,想到了曾经看《罗摩衍那》在激烈的战役中了解了印度神谱很是有意思,进而兴致勃勃的打开了这本书。

  其实整本书就是讲一个神话故事,当然讲故事的手法借用了推理小说的风格,引人入胜,让人迫切的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结又是什么。完全适合像我这种对日本神话毫不了解的人,因为无剧透。但毕竟故事本身其实很简单,除了伊邪那美自述神谱的那段,诸多神的名字让人眼花缭乱。总体这个故事就是说着肥皂剧里面的一些经典情节,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女人都命苦,总结一句话就是做人真不容易。不过书里还补了一句话,神是离不开人的,神也不容易。

  当然还有一点只是揣摩作者的用意,也是看书的好处,能让自己随着作者的思路思考下去。我觉得更深刻的含义就是肉体只是一个皮囊,永葆青春又怎么样,腐烂长蛆又怎么样,关键还是灵魂本身。而且对于怨恨,一旦产生了就永远离不开你,除非你自己放下怨恨,这一切其实都与他人都无关。好书就是这样,看的时候有劲,看完之后有意。

  2016-1-12

  《女神记》读后感(三):是女神,也是女人。

  很喜欢桐野夏生的书,今天刚刚看完了《女神记》各种感觉更是错综交杂。

  与波间一同看到了之后在海蛇岛发生的事情,也会为她感到心酸和难受,鼓起勇气摆脱原本的命运,在最后却以被所爱之人亲手送至不见天日的黄泉国。真人纵有千百万个做出此举此行的理由,无论是对加美空的爱,还是对家族的责任,却给不了波间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即使是最后在黄泉国幻作一缕孤魂,所有留存的痛苦忘却后留下的只是对自己有利的记忆,依旧痛苦的依旧是终日看着他的波间。

  同样令人感动的是伊邪那美神,有着神般的魔力,也有着凡人的爱恨之情。也许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伊邪那美神要眼睁睁的看着伊邪那岐神死去,伊邪那美神看到因为另一个女人而成为凡人来向她求情的伊邪那岐神时的勃然大怒。伊邪那美神,想全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样,有着同样的小肚鸡肠,也有着全天下女人都会有的痛苦。

  真人可以为了其他,欺骗,杀害单纯的波间,伊邪那岐神会因为伊耶那美神失去往日的容貌而道其不洁。男性也许爱情是人一生中的一个小分,却不知女方却以此为一生中的至关重要和独一无二。也许这也是两性之间看待爱情的不同之处吧。

  所以,再次向全天下所有的女人,所有的母亲致敬。

  《女神记》读后感(四):呜呼噫唏,彼女三爱

  每个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既相通又不同。在,盘古大神打破混沌、开天辟地,并把自己身体化为世界万物。就创世方式而言,日本则不同,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本书称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是用长矛和身体地方结合诞下岛屿和领土。这也体现了性格的不同。神话传说是文学的最早形态,的神话传说散见各种古籍,最著名的莫过《山海经》。而日本最著名的便是《古事记》,不同的是,《古事记》不仅记述神话也记载历史。这本《女神记》的撰写便参照《古事记》。

  这本《女神记》,实则在讲述女人、女巫、女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遭受世间女子的遭遇,接纳世人的欲望与不洁,背负过去,成为永远不变的存在,这便是女神。人做不到的,女神却能。而世人,再多的恩怨情仇也会随着生死流亡而沉迷消散。讪讪也罢,戚戚也罢,再多的恼人与不甘终究无用,不终止、不放弃终究只是神的特权。

  《女神记》不是单纯地讲神话,女神伊邪那美在本书中只是线索之一,另外一条线索便是女巫。比较而言,女巫才是更重要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以描写海蛇岛的生活生存状况为载体,来体现女人和女巫情感追求,海蛇岛的生活不是神话,而是现实。

  故事并非像语言那样读来平淡无奇,“紫式文学奖”的获得也并非浪得虚名。两条线索,体现的却是三种爱情。伊邪那美的爱情是女神的;佳美空的爱情是女巫的;波间和夜宵的爱情才是女人的。三个女人,三种爱情,自然也是三种态度。(注:夜宵的爱情,更多是以男主为主的,所以这里略过。)

  宽恕是爱,怨恨也是。因为爱你,所以不能原谅你,这便是女神伊邪那美的爱情;而波间却在生死的穿越来回里选择了宽恕。然而,这二者都不是爱情的极致,最的爱情是救赎。伊邪那岐,伊邪那美曾经的爱人、战友和伴侣,却为了他所爱的凡间女子放弃了神的特权,以人的身份寻求救赎。与伊邪那岐相爱的凡间女子,虽然都惨遭横祸,但没有任何一个的灵魂会去黄泉国,因为她们没有怨恨。——这不是嘲讽,而是告慰。正是这样的告慰让伊邪那岐势务必救赎夜宵。

  日语中的“彼女(かのじょ)”,表面意思是人称代词“她”,实则多指心中的那个“她”,仅仅一个称呼,暖暖的爱意便不言而喻。本书既然是描写了三种女子的爱情,就用“彼女三爱”牵强为题吧,呜呼噫唏……

  《女神记》是“重述神话”系列之一。“重述神话”系列据说是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发起的,许多和地区的知名出版社参与合作,只是不知已经出了几本,让人很是期待。

  《女神记》读后感(五):幽幽倩影,仇恨从中

  爱情,是一道在黑暗中过于明亮的光线,除了光以外,你什么都看不到,但是那些阴暗处总会有什么在暗暗地滋生,等到你被这些黑暗物质包围,直到勒住了喉管,你才看清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或者是斩断放弃光明,恢复从前黑暗中能够战斗的自己;或者是继续相信,忘掉在喉咙处的致命伤。如此情况,或许谁都挣脱不了,需要过那么一道坎,与自己,与他人。

  至少,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为一个悲剧式的男女角这么一个角色——一失足则千古恨。由爱生恨,由痴生执,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故事矛盾产生的模式,不管是人类、鬼怪精灵甚至神仙亦是如此。桐野夏生的《女神记》讲述的大致就是一个日本创世神可悲可“气”的、关于爱情复仇记的故事。

  以神话之名来写一个故事,是一件大胆事情。写好了是你包装的好,写差了是你功力不到家。看着书封上的介绍,作者是一个“冷酷型”文学的代表先驱——恕我无知,少见多怪——我不是特别明白,这个冷酷的含义,是不是就是直、不留情面、一针见血、见血封喉。所以我想,这里面故事的主角应该与作者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思想。

  而书中并没有过多的笔墨去讲述两位女子——一个是死去的巫女,一个是死去的创世神怎么去复仇,而是更着眼于她们二人的经历,就是被爱情、被男人欺骗伤害的经历。而两个男人,最终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却在惩罚之后没有得到宽恕。

  我不知道这个状态,是不是代表了作者一种观点,一经背叛,永不宽恕。即便是摇尾乞怜,丧失记忆,忏悔不已都不会管用——因为在黑暗之中,她们已经受尽了折磨,看透了心灵,覆水难再收,更何况是放弃——也许她们就是靠这个来支撑着自己,继续机械下去、继续麻木下去、继续沉沦下去的信念。当然,也许并不是仇恨,而是一种惯,惯于按照这种思维去做事情、不去原谅一个背叛的人。

  每次看到这种关于神人、人妖、人人的爱情故事,我不会想着如何的感动,我更多的是想——这是“爱情”么?这本书,我亦是如此,伊邪那美与伊邪那岐两个神为了繁衍众神而变化成人样交合,这样一个环境下的是怎样的爱情?波间与真人在“患难”中,背负“诅咒”的交往与隔阂,这样一个环境之下又是怎样的爱情?而她们的爱情,我恐怕经历不到,所以就不会去了解其中,那份身为“神”“巫”那种高贵而又寂寞的心灵,经历了怎样的扭曲与发育,发下了一日必杀千人的誓言。而真人与伊邪那岐的种种冷漠与冷酷,又是怎样的任性,去伤害一个与他共经历共患难的情人爱妻,而在那之后,重生与死亡让他们竟然会有所淡忘。

  当然,我们也可以不去看爱情,毕竟书的背景是在日式神话的情形之中,一个少见多怪的我也当是补充一下知识吧。

  《女神记》读后感(六):女性的命运

  第一次阅读日本的神话作品,感觉很独特也很清新,桐野夏生的笔触细腻,情感丰富,在她笔下的女神、巫女都性格鲜明,不堪受命运摆布而勇于挣脱的波间,敢爱敢恨的伊邪那美,温柔仁慈的加美空等等,但在书中无论何种性格的女性,无论何种地位的女人,都逃不脱命运的悲剧。

  波间是故事中出现的第一个女人,她和妹加美空一起本来幸福快乐的享受童年时光,却不料同一个家族同一个年龄的妹命运却是千差万别,加美空是全岛的精神寄托大巫女,而波间只能成为看守死亡之屋的幽冥女巫,在黑暗与死亡间等待加美空时与其一起被埋葬。幽冥女巫,是社会规则的牺牲品,本身并无过错,只是因为和加美空处于“阳”与“阴”的对立,“注定”要经历如此惨淡的人生。

  加美空是故事出现的第二个女人,与波间不同,她一降生变注定尊荣一世,六岁已是过后,她就被美空罗大人带到神圣之地圈养起来,每天享用全岛最好的美味食物,学各种知识技能,为的就是成年后能够生下大女巫的继承人,并祈祷保佑岛上的民众。看似她养尊处优,幸福自在,但其实她的命运也是悲剧,从小便丧失自由,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生育,虽然后来她能够如愿和自己喜欢的男人在一起,但实际上万一和这个男人生不出女巫的后继人,她便会面临不断变换男人,直到生出继承人为止,这也就是加美空摆脱不了的宿命。

  伊邪那美是故事的第三名女主人公,如果你认为作为女神一级的人物,伊邪那美的命运就不会那么惨了吧,那可就错了,伊邪那美和伊邪那岐作为生产神,肩负的使命便是生产,他们生产岛屿,生产诸神,第一个孩子出生缺陷也许给伊邪那美留下心理阴影,但真正给她造成永久创伤的是生产火神的时候,这个浑身带火的孩子夺去了她美丽灿烂的生命,这个一生生产而又因生产而死的女神,命运可谓悲惨。但更为悲惨的是在死后被爱人看到丑陋的一面,并遭到鄙夷,从此阴阳两隔。

  从故事中的几个女性可以看出,日本古代对于女性的定位,便是生育,生育至死是女性的命运,谁也摆脱不了,甚至是女神。波间劝说伊邪那美“伊邪那美大人是因生产而过世,所以只能说事出无奈,就这点而言,伊邪那岐大人是男性,所以才能安然无恙。这就是您二位的命运分歧点。”这显然已经成为彼时人类的共识。波间倒是尝试打破命运的束缚,与真人逃离海岛,但最终仍然来到黄泉之国,延续她侍奉伊邪那美的宿命。

  伊邪那美说“天与地。男与女。生与死。昼与夜。明与暗。阳与阴。说到为何要一分为二,那是因为只有一个不够。因为发现唯有二者合一,才能创造新生命。此外,一个价值,在另一个相对的价值衬托下互为对比,才能产生意义。”女性选择了阴暗的那分价值,为了衬托男性的光辉而隐忍存在。故事的最后,波间说,“伊邪那美神遭受的考验也正是世间女子的遭遇,颂扬女神吧,我在黑暗的地下神殿如此暗自呐喊!”但女人真的只配拥有如此的命运么?颂扬女神,又为了什么呢?值得深思。

  《女神记》读后感(七):《女神记》神幻基调之下话女人

  日本作为的邻邦,它在文化上其实潜移默化深受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的读到的很多日本文学作品都有着的特色。而这次我所读到的《女神记》一书,无疑可以称之为款式的山海经。全文的基调集中在以神幻的掩饰之下深入浅出地剖析着女人在男人面前所经受的考验和苦痛

  在这作品中,内容记录的是女神伊邪那美神仙如何向自己曾经的伊邪那岐复仇。但是全文的线索却是围绕着女神伊邪那美神仙手下效劳的幽冥巫女波间的苦难经历而展开。文中,波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眼前。她向我们介绍着她的出身,她的童年,她的姐妹,她的亲人等等。随着她的长大,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她被岛人视为不祥之人。与之相反的姐姐则成了光明的象征,注定成为岛上繁衍下一代的使命。命运是如此的不羁,波间却做出了与命运抗衡的行动。只是一切的一切却都在她心爱的男人“真人”手上不堪一击。当她为他诞下了女儿,她的爱人却也因此将波间推向了死亡。于是,波间来到了黄泉成了女神的女巫。她心有不甘。由此又化为黄蜂重返人世去找寻当年的不解。当她以黄蜂的身份毒死了“真人”,她得到的最终答案却是这个原本让她情何以堪的男人早就将她遗忘。多么可悲。多么可叹。当然,伴随着波间的故事,我们还可以看到穿插其中的有关于和她同样命运的女神伊邪那美神仙类似的经历。她们是有着多么相同的背景;她们是有着多么不堪的过去;她们有着多么脆弱的灵魂;她们有着多么强烈的复仇想法-----人与神在《女神记》中被刻画的淋漓精致。不仅是包括她们身为女人的悲哀;更包括她们所受到的男人给予的打击,但是,她们在经历了如此诸多不堪的考验之下,依然不折不挠地奋斗着。哪怕在书的最后结尾,我们还可以读到作为灵魂的波间的呐喊:“颂扬女神吧!”

  事实上,初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还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毕竟名为女神,内容却是以死去的女巫的口吻讲述故事。但是随着深入阅读,我感触到了与众不同的特色魅力所在。虽然这是一日式的小说,我觉得小说中的内容无形中深受传统神话根基的影响。这样的写作手法很容易让作为读者的我接受文章的内容和内涵的深意。文中说的女神,其实衍生而出的更是我们生活在世间的千千万万的女人。对于男儿你而言,他们通常看不起女人;他们通常只是把女人当做了生育的工具;他们通常只是追求女人的貌美如花;他们通常只会用甜言蜜语来向女人索取自己的所需。一旦他们的达到目的,女人对于他们只是工具将会被过河拆桥。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看点就是我们可以读到那些有关海岛的描绘。毕竟日本是一个岛国。在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海岛的风情。海岛上的资源贫乏;海岛上的其后异常;海岛上的饮食匮乏;海岛上的风俗奇特等等。无形中,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地了解这日本岛国的风土人情。这有着一种别样的味道所在。

  总而言之,《女神记》一书就是在一种神幻基调之下话女人。化不仅女人的心酸;道不明人世间的残酷。由此,我们由衷地向女人们致敬。

  《女神记》读后感(八):好女人都变成了坏女人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当然,天下本没有死神,杀多了,也就有了死神。脱胎于日本上古神话的《女神记》,讲述的便是伊邪那美神从一个生育之神变成黄泉比良坂破坏的死神的故事。简言之,一个好女人变成坏女人的充分必要条件。

  《女神记》中穿插讲述了两个环形的故事,一个是伊邪那美神和伊邪那岐神的爱恨幽怨。一个是海蛇岛幽冥巫女波间与真人之间的生死,欺骗与复仇。无论是伊邪那美神还是巫女波间,他们都曾是好女人,都曾是被爱护,努力,恪守职责的好孩子。可是当她们遭遇爱情,又都遭遇被爱人背叛,这些好女子都慢慢沦为了充满欲望,怨尤憎恨的“坏女人”。无论是神还是侍奉神的凡人,看来都有爱情路上逃不开的宿命。爱情,看来真是一个好女人变成坏女人的必要条件。

  海蛇岛的真人与大巫女加美空相恋,真人同时为了改变自家作为海龟之家的诅咒,骗取加美空妹妹,原来应该成为幽冥巫女波间的信任和爱情,待波间生下他们的女儿夜冥,真人杀死了波间,带着夜冥回到海蛇岛。谎称夜冥是自己的妹妹,并与加美空结婚。可真人也并没有逃脱被诅咒的命运。侍奉伊邪那美神的巫女波间,变作大黄蜂看到了真相,也复仇蛰死了真人。黄泉之间的相见两人,却已是相见不相识,只余一腔的幽怨。

  世人皆爱人之美好,神也不例外。伊邪那美神和伊邪那岐神,原本为孕育国土而彼此爱恋,可惜,追着亡妻来到黄泉比良坂的伊邪那岐忍不住等待,目睹妻子腐烂蛆变的身体,吓得逃离。因此举大怒的伊邪那美神从此不再生育,开始诛类。伊邪那岐于是四处与女人结婚生子,但自己的妻子总会在生产后被伊邪那美神诛杀。或许女人围着男人转,而男人却喜欢四处留情便是从那时开始。

  日本的神谱,向来不太明白,此文中倒是三言两语即交待了清楚。天地之神,划分区域,再是天之五神创造地上万物,然后出现有性别的男神和女神。神与神之间的情爱,斗争,原来也是缘于不能忍受的真相-----这不能不让人遗憾。

  神也罢,人也罢,有了爱情,有了欲望,有了背叛,便有了从好到坏的所有苦难。小说中,除了对爱情面前人与神的无差异化表现外,还着重描述了这个远离大和的海蛇岛的贫穷落后和岛民对神和巫女绝对信仰崇拜。既然有这种“秩序”的存在和主动维护,就有人有目的地破坏和利用。

  第一次读桐野夏生的作品,对文字抱有很大的期待,也许期待过高,失望也越大。小说的:伊邪那岐神放弃神之不死的身份成为凡人,重新走入黄泉,搬开巨石,为妻子夜冥企求生路,最终把自己的生命作代价遗忘在黑暗里。从环状的故事,再到的闭合,人与神身份的交替变化,舍与得,失与受,原本是两段应该非常凄美感人让人感概反思的故事,但是读来却很平平,没有原本应该肝肠寸断的浸入感。我想也许是因为小说是以波间的口吻叙述,于是始终带着一种虽是当事人,却冷静而稍带自嘲的距离感。当然另一方面可能也有翻译以及我们阅读惯的差异问题。于是,把他当作一则了解日本远古神话中神与神之间的纠结故事来读,倒也不妨。

  《女神记》读后感(九):你去你的天堂,我就守在我的黄泉

  远在大和国的南方 ,有一座迷你的小岛屿,名为海蛇岛。这是一个美丽而贫瘠的岛屿,因为贫瘠,岛上种不了什么可以果腹的粮食,所以,岛上的人只能靠渔猎为生。这就意味着,岛上人的生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人们对外力无能为力的时候,总会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就像是海蛇岛的居民们,不知道是从哪祖哪辈开始,与神的沟通落在了两个巫女的身上,大巫女和幽冥巫女。大巫女负责祈祷,通过一系列的所谓巫术为出海的人祈求平安。她象征着光明、白天。幽冥巫女负责看护墓地,渡死者去阴间,她就是一个黑暗的象征,她只能在夜晚来临的时候才能够在岛上行走,只能在一副副已经朽烂或正在朽烂或准备朽烂的棺材边孤独终老。事情就吊诡在这里,人们依赖的神灵总是以人们所期望的形式存在着,对无情的大自然,人类是又惧怕又厌恶,久而久之,压抑在心里的这种无能为力的情绪总要找一个发泄点,于是,这一对可怜的姐妹就成了牺牲品。岛上人们对光明的向往与崇拜,对黑暗的厌恶与嫌弃,充分地表现在了对待这一对姐妹的态度上,粮食再怎么缺乏也不会委曲了大巫女,最好的食品先奉献给她。而幽冥巫女只能吃糠咽菜。大巫女可以随意挑选丈夫,幽冥巫女不能与任何男人有任何关系。也许,看官们会说,大巫女不是挺好的嘛,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可以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可是,大巫女的女儿将来也会有一个会成为幽冥巫女。说到底,大巫女不过是生育的机器,她的后代将会一代代地付出自由与生命来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买单。还有一点让我不平的是,这个岛上的人们,既然那么崇尚阴阳平衡,对此,简直到了病态的地步,大巫女死了,幽冥巫女必须陪葬,理由是:“阳逝去,阴自然相随”。那么,我想问一句,为什么,阴阳的代表统统都是女子?呵,别跟我说日本的阴阳观念与的不同,如我上述,神灵只依照人们想要的形式存在着,同样的,神灵只为实权派服务。在男权社会,女人不过是任人摆布的偶人,就算偶人身上的外衣再怎么华丽,那也只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自由、没有选择权利的偶人。在小说中,因为对自由的向往,对正常生活的憧憬,幽冥巫女波间反抗了,叛逃了。然而,可悲的是,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她的梦想撞进了一个男人为了找回社会地位的而设的。她的生命,她女儿的命运,只不过是那个男人手中的工具。

  小说中,有一位真正的女神——伊邪那美,她与丈夫伊邪那岐共同创造了这个世界,包括土地与各路神灵,有一天,她在诞下火神时被烧伤,不治而亡。于是,独自前往黄泉。伊邪那岐前去寻找,却被她腐烂的肉身吓坏,落荒而逃。并用一块大石堵住了通道,将妻子永远留在了黄泉。当娇美的容颜逝去,爱还在么?如果说这个神话的前半,伊邪那岐的背叛所表现的是男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的一个注解。(不过,我倒是觉得这不是不可理解的,毕竟,对着一具高度腐烂的、散发着恶臭的尸体,任是再相爱的人,也不会不为之失色。实际上,伊邪那美神心中深知这一点,所以才禁止伊邪那岐神看到自己。而伊邪那岐神目睹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不是悲伤,而是恐惧,才是伊邪那美神感到最为愤怒的。)那么,这神话的后半,伊邪那岐神在慌不择路的奔逃途中,在清洗自己一身污垢的行为中,竟于无形中独自创造出了一些神灵及人类,就让我不得不怀疑,这后半的创作者一定对女人抱有成见,或是岐视女人,以至于企图要将女性从神话中去除,让男性来担任全能角色。让男人成为创造这世间的唯一的神。女神?你不是会愤怒吗?不是爱嫉妒吗?那就待在深渊底的黄泉里吧,在人类的世界里,物质,女人,男人唾手可得,你作为女神,能杀掉一千,我就能再创造出一千五百出来。哈哈。。。。。真是爽啊,你能奈我何?

  《女神记》的作者桐野夏生的冷峻与批判,在我看来,在结尾处有浓重的一笔,伊邪那岐神因为厌倦,主动放弃了神的身份,想与海蛇岛上的幽冥巫女夜宵共度余生,于是他违反了规则,以一个凡人的身份来到了黄泉,向伊邪那美神求情,希望她尽释前嫌,放下心中怨恨。伊邪那岐神对伊邪那美神说道:“你看,在黄泉之中,尽是些怨魂,只要心中放下怨念,便可前往天堂。”伊邪那美明白了,她的丈夫并不是来忏悔的,而是来索取的。伊邪那美神终于放下了,但是她却没有选择天堂,她比任何人都明白,有出生就会有死亡。有爱,就会有伤害。有欺骗,自然也会有怨恨。她要留在黄泉,收容这个世界上无处可去的怨灵。所以,她以一个优雅的背影来传达了她的一句宣言:“你去你的天堂吧,我就守在我的黄泉。”幽冥巫女波间,在那一刻似乎也明白了,愿意终身留在伊邪那神身边。这时,我忽然想起地藏菩萨的一句话:“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此,波间才一再地重复:“伊邪那美,才是女人中的女人。”

  《女神记》读后感(十):无处泯灭的唏嘘与爱恨—《女神记》之后

  爱,可以让不能平凡,从出生便在命运之石上的人,用尽气力也要冲脱制度的藩篱,只为 一丝投海面上得星光。

  恨,可以使纵然贵为神,产出了大地万物的女神在被舍弃和背叛之后,誓要沉入幽冥地狱,在无尽的虚无里将杀死与剥夺作为全的报复。

  或人或神,大抵都不能逃脱,全的不公,憎恶,坚忍,悔恨,也都只是始于最初的爱。

  这本取材于《古事记》而扩展改编成的《女神记》看起来并没什么障碍,厚度也偏薄,基本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看完,这个时间里可以全然投入到由日本古神话作为载体,看着不管是何种身份,都会在名为爱情的泥潭里挣扎,沉浮,死去又复生。

  故事的主角固然是伊邪那美,是为女神,她的故事,是为记。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是讲述作讲述者的波间的故事。波间在姐姐加美空被选为大巫女之时起,其实就已注定了往后人生的全印记都必须在所生

  活的小岛一直以来给出的名为制度、规矩、使命之中。那是至死都必须在黑暗处守候的使命,因为姐姐作为光明给岛民祈祷,那作为另一面的波间,就只能作为永无天日的黑暗守护者,永远囚禁在一隅。

  当情节发展到波间不得不去接受这种命运时,她似乎将希望放在真一身上,一个自己给予过救助,自己倾心同时也献出了身体的男人,同时也是被作为光芒所环绕的男人,他的身上。

  真一做到了,他的确将已有身孕的波间逃出了小岛,仿佛割裂了之前生存的证据一般逃离了,似乎这样看上去是美好的,关于为爱而反抗,而出逃的故事,再如何违背都是美好的。

  并不会如此,当波间生下自己与真一的孩子后,她怎么都无法想的到,还尚未开始安宁生活的自己即将死在漂浮的船上,掐住自己脖子的手指,正是那一双在大雨中接过食物的手,正是那一双与自己相拥的手,正是那一双与自己亲密不过的手,而此刻,自己正在被那一双手扼杀,叫做真一的男人。

  漂浮的只有自己的尸体,自己被一点点啄食,坠入黑暗之海。而后终于遇见了伊邪那美,这个已经在在黑暗神殿里日复一日的进行着自己的报复。

  她冷漠,她阴郁,她没有呼天抢地,她没有让波间感到仿若要被吞噬的恨意,轻飘的自处如真的忘却了那仇恨一般。

  伊邪那美与伊邪那歧,纵使身为神,在小小的错失而结了他们的幸福,那歧背叛那美,付出了情爱,忍受了生产之痛,被看见丑陋形态后的那美,却还要接受叛离。神格在那一刻已然死亡,这无关任何身份。

  伊邪那美只会记住了如何仇恨,她说下恶毒的复仇之言。"每天杀死一千人",而那歧像回报似的立下“每天产生一千五百人”。爱情的战斗似乎将全人们作为赌注,这其中是否还留有爱,抑或更浓郁。

  尽管并没有详细的描述两位神之间的温暖,但似乎无法抹去作为叛离者那歧的指责态度,自然,那美若不是过于在意容貌也就不至于拉开没有结束的战斗,但始终,无法抹消那歧的罪恶。

  他就像现今的众多男人一样,日日寻欢而抛弃了最初,简直如同范本一般,原来神也一样,且糟糕。

  波间得以知晓真相,但那是否太过无情无义,真一如同只是将波间作为振兴家族的棋子,借腹生子之地,他真的有对波间产生过叫的情感吗?无法得知,死后的真一全然丧失记忆,波间甚至连一点让自己欺骗自己的机会都没有,这样的爱情是爱情吗?这样的恨意一定就

  是恨。

  终于厌恶了无尽生命的那歧像是年迈不举的糟老头,得到了有限肉体后,找到那美试图终结这场战争,像跑回家跪着乞求原谅的男人。聪明的那美怎会不知晓其真实意图,她对眼前这个连神的身份都舍弃了,却还敢前来要求停战的男人,究竟有多憎恶,有多失望,有多不屑,他试图全盘否定自己与他之间的全来得到安息,他除了死去没有别的去向。

  或许是改编自神话的限制,桐野夏生并没有给予故事更多的细节,那些血肉模糊,那些不说不明,说了又无趣,那些深刻印在身体上,每每看见就会涌起千百遍爱恨的情感,在《女神记》里都没有显露出更多。与其说是连神都无法避免的爱与恨的战争记事,毋如说是世间关

  于爱情的概述,是起源,是根本,里面概括了全的初端,你可以想象出更多的情绪和碎片,也可以用薄薄几页纸来掩埋。

  爱情这至美至恶的情感放置在神的国度里,再交缠烦人的不甘,会看到怎样夸张又唏嘘的惨烈画面。一个为了爱背弃全世界,一个将全世界作为战场,其中的生命都只是不费力的筹码。哪一个更胜一步,还是都同样不堪。神或人都一样丑陋一样无力,都是犯下杀之罪的凶手

  最后抛弃了神格与人格的她与她,只有堕于无尽的黑暗里逃避不了,他们只能用不断的复仇举动来抚平那消失不了的恨意,纵使他们已经死去,但这无绝期的恨意怎会消失。

  这才是爱的真相,那到底为何众生不顾一切去靠近,无法解释的明白。无消亡的恨意的路上不断有碎片加入,而这,就是所谓爱情,你看清楚了吗?

标签:女神 读后感 10篇 女神读后感 女神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