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 鼠疫》是一本由[法] 加缪著作,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人 鼠疫》读后感(一):荒诞的对抗
看完了加缪的外人,心中竟是升起一丝对抗的勇气,我和书中的默而索何其相似,倾尽热情爱着这世界,却又无比清醒冷静不对它抱任何幻想,一切都无所谓,怎么都可以,以冷漠对抗荒诞。加谬以这种独特文字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不是说明这怪异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模式广泛存在着,而我也不是病态的偏执?
《外人 鼠疫》读后感(二):何必炒这种冷饭
出版能不能不一窝蜂啊,这种书国内版本不少了,而且是三个人翻译的,这么短的东西要三个人翻译吗?··································································································
《外人 鼠疫》读后感(三):进退两难 没有出路
如果这个世界是荒诞无稽的,而我又无能为力,我可不可以只作为一个外人,隔着一小段距离,冷眼旁观这个世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理所应当?为什么别人笑时我就得跟着笑,别人哭时我就要一起哭?那么多所谓的正常,和我有什么关系?曾苦苦思索活着的意义,曾怀疑如果没有意义还要不要继续活下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意义,可还是要活下去,那些快乐、痛苦、孤独、愤怒、恐惧就的生活的组成分,而活着就是为了感受它们。而这些感受就是最真实的。所以还有什么好怕的,既然总是进退两难,没有出路的。
《外人 鼠疫》读后感(四):鼠疫带来的命运的变化
鼠疫扼杀了所有的色彩,禁止了一切的乐趣。
医生里厄游走于疾病之间,根据自己的见识向上级汇报了疫情,但与亲人隔离的伤痛时刻提醒着他,基于社会责任一直奋斗在对抗鼠疫的最前线。
记者朗贝尔一直想通过合法或非法的途径逃离这座城市却屡屡受挫。在里厄和塔鲁的请求下加入抗击鼠疫的前线。
塔鲁,一个不幸卷入这场风波的商人,在面对疫情的肆虐,基于自己道德准则的要求下,组建了一支对抗鼠疫的志愿者医疗队
在鼠疫肆虐的城市里,普通人的生活由此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幻想着自由地生活,却被疫情残酷地打乱,个体的命运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鼠疫的全城市民共同的命运。在疫情面前,无能为力,葬礼从单独下葬到集体下葬,最后到集体火化。最后,疫情消散了,每个人都回到自己生命的轨迹上,静待死亡的召唤。
《外人 鼠疫》读后感(五):阿尔及尔的阳光一如既往,灼热耀眼,我却要告别这个冷漠的世界
我被判死刑,不是因为我杀了人,
而是我在母亲的葬礼上没哭,
不看母亲的遗体,忘记母亲的年龄,
在灵堂喝咖啡,抽烟,睡觉。
律师谴责我以犯之心埋葬了母亲,认定我铁石心肠。
没人相信我是一个正直的年轻人,一个称职孝顺的儿子。
世界是如此的荒诞,人的存在如此荒谬。
阿尔及尔的阳光一如既往,灼热耀眼,我却要告别这个冷漠的世界。
本书的英雄默而索之所以受到憎恨 ,是因为他真实自我,不虚情假意……是因为他不扯谎。他说实话,拒绝隐瞒自己的内心。他没有梦想,他说哪儿都一样,出路是没有的。
不管你是否承认,存在主义哲学以经典的魅力存在着;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活着就是生命的意义,感官的欲望才是我们每一天无法回避的事实”已经深入人心。
世界只是一台冷漠而荒谬的机器,而我们渐渐被它放弃,成为外人。
《外人 鼠疫》读后感(六):外人
在文中,主人公就像一个社会的外人,一个冷眼的旁观者。在他的周围,人们都一样地活着、忙碌着。而他却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思想中。更准确来说,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一个冷血的怪物,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热情。在母亲的灵前,他没有流眼泪,甚至抽烟,喝咖啡,忘记了母亲的年龄。相信在一般眼里,这个把母亲送到敬老院的不孝子看起来真是的不孝子。而后来,没有人相信他只是因为阳光恍了眼而在被害人身上补了四。在法庭上,人们给他定了罪名,理由并非是,而是铁石心肠,没有人性,竟然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就因为这样,人们信誓旦旦地下决论,这个在心里不爱母亲,甚至不知道反悔,不为自己异于常人的行为所忏悔的人甚至比那些弑父的犯人罪加一等,更加令人胆寒。检察官说如果他迟早也会做出弑父杀母的行为,因为他是个外人,站在社会之外,无人理解、孤独的外人。我想,这真的是很荒谬啊!
《外人 鼠疫》读后感(七):无畏与无谓
什么都有过去的那一天。战争,灾难,瘟疫。但是这一切之后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喜欢这本书,是从书名开始的。the outsider。外人。就好像是莽莽沧海之间,无处落脚。潮生潮起,都没有自己的踪迹。甚至,连参与对于自己都是一种羁绊,是一种奢侈。
《外人》
我可能至死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杀死了我,如果是谋杀,那么动机就仅仅是阳光太强。无数个偶然在一起就是必然。太阳很热,很简单,这就是我的动机。
活着就是生命的意义,感官的欲望才是我们每一天无法回避的事实。难道我有做错吗?没有能力的奉养,没有时间的陪伴,因为这个把母亲送到养老院就很牵强吗?母亲离世的时候,我可以选择吸烟,我也可以选择哭泣,这都是我的权利。没有哪一条社会规则你必须要选择哪一者。饮食男女,做什么都有适当的借口和理由。但是,我们的生活似乎太闲了,我们也似乎总有各种欲望去纠正别人不符合自己意愿的行为或者是言论,即使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就是对的,对的理由和原因是什么。
不光是战争,生活中也是这样。其实对于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外人,只不过有的人愿意不断地往其中挤,而有些人只是愿意在圈子外面逗留。其实我们都是在一个平台,只不过程度不同。
《外人 鼠疫》读后感(八):有一种罪名叫作“你和我们不一样”
莫尔索因为故意罪,被判处死刑。在我看来,他犯的罪不是故意,而这个罪名叫作“你和我们不一样”罪。
人都惧怕和周围人不同,人群里一旦发现异类,往往会被排挤。人们往往乐于做跟别人相同的事,读同样的书,说一样的话,在差不多合适的时间结婚生子,然后慢慢老去。仿佛这就是一个人应该走的轨迹。古人所说的“中庸”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恰恰莫尔索就不是这么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他是个“外人”。社会中的这些规矩在他看来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他也找不出自己要遵守这些别人制定的规则的理由来。母亲去世了,虽然难过,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哭出来呢?受朋友之托,做伪证,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毕竟自己不是当事人。那个可怜的死去的阿拉伯人,只是看他不太顺眼,况且他不是也要来杀我嘛,先下手为强好像也没什么不妥。莫尔索的行为规则,从来不是世俗的法律,而是他自己内心的判断,他的口头禅是“没有什么不妥”。这样一个人,在未犯罪之前,世俗的法律是拿他没什么办法的。虽然人们并不喜欢他,但不能拿他怎么样。直到这一天,他杀了人,犯了罪,所有看他不顺眼的人都冒出来指控他。这些所说的证词跟他犯下的罪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证词只能证明一件事 ”莫尔索这个人跟我们不一样“。母亲去世了,他应该跟我们一样痛哭流涕,不然就是铁石心肠。给朋友做伪证,说明这个人没有道德观念。至于,那简直就是罪不可赦。我们应该尽快把这个“异类”处死!
没有人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外人”,我们无时无刻被编织在社会的大网中,行为受到所有人的监控。我们一生下来就被要求遵守既定的规则——法律和道德,不管你乐不乐意,这也许就是生而为人的悲哀。
我不懂存在主义哲学,每本书每个角色,不同的读者都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我对《外人》的理解,我很喜欢这本书。甚至喜欢莫尔索这个人,这个纯粹的丝毫不的人。
《外人 鼠疫》读后感(九):一种假设
看《鼠疫》的时候,觉得加缪做了一种假设:面对死亡,人会怎样?
有这样一座城,没有草木,毫无特色;有这样一群人,喜欢挣钱,追求享乐。日子平淡无奇的过着,直到有一天,鼠疫打乱了一切。人们起初还不太在意,后来是恐慌,再后来便麻木了。加缪想象着被死亡笼罩的人们的神态,在持续不断地灾祸中,人们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幸而有医生里厄这样的英雄,在他的带领下,人们最终战胜了灾难。加缪说他是这个故事的叙事者,客观地记录了奥兰城被鼠疫袭击的整个过程。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理性、坚忍和积极。
瘟疫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它几乎摧毁了一座城市。甚至连神甫对上帝都产生了疑惑。他帮助病人,积极投身到应对鼠疫的工作中,自己却被感染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吗?一个男孩子被鼠疫百般折磨,这也是上帝的旨意?神甫帕纳卢很矛盾。我们信仰上帝,祈求上帝的宽恕,然而鼠疫仍在肆掠,黑暗里的绝望仍无边无际。“……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信仰的神甫,因为他看到了一张双眼裂开的年轻人的脸……当一个无辜的人的双眼裂开,一位基督徒要么失去信仰,或者接受眼睛裂开的事实。”帕纳卢不想失去信仰,他接受了鼠疫的事实,最后他死了。
灾难面前,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看到后来,最让我动容的是小人物格朗。他很平凡,是个没有转正,每月拿最低薪水的小职员。他喜欢写关于女骑士骑马跑过小径的句子,并且对语法的专注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自己写出来的句子能让读者脱帽致敬。在围城的日子里,他也勇敢地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帮助医生隔离病人,直到自己被感染。
我觉得里厄医生是英雄,大分人应该还是格朗。或者说在灾难面前,大分人会像格朗那样作出自己的选择。即使平日里再卑微,再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还是会勇敢地站出来。格朗说:“我感觉很糟糕……如果我走了,请脱帽致敬,医生。”(我瞬间看到朗格背后的圣光啊!不过就这一下,作者写到他后来立马进入到一种沮丧的心情之中,不过作为小人物,这也够了。)
好在最后作者没把他写死(赚眼泪之嫌啊!),同里厄并肩作战的塔鲁倒是死了,很多人都死了。没死的人呢,获得了重生。鼠疫仍存在,就像死亡一直存在一样,不管你做出怎样的选择,生活都在继续。
:都说加缪是存在主义者,写法也很客观、理性,不带拐弯,不带艳丽辞藻的。不过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咋回事,有些地方看着很不顺眼啊。这本书,费了很长时间才看完啊。
《外人 鼠疫》读后感(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加缪一生都在直面人性
《外人》是加缪的早期成名作,《鼠疫》是194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一、
《外人》一书探讨的是人与(世界、社会)的关系。“外人”,是“法外之人”。此“法”,是社会之公论,群众之舆论。默尔索就是一个身体活在当下,思想却活在社会和舆论之外的“法外之人”。
默尔索与社会大众形成了对立,个人与普通大众或曰乌合之众的对立。
默尔索憧憬的乌托邦,是人与世界、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个人拥有自由、世界包容人的个性的一种理想乡。
年轻的加缪就是书中年轻的默尔索。
这就是存在主义荒诞文学。
二、
《鼠疫》中,加缪用叙述者的角度,冷眼旁观,客观是存在主义的审视问题的关键之一。
小说叙述了在大众与恶性传染病的冲突过程中,人类无能为力,脆弱的一面;同时人类也是坚强的,扛了过去。长篇小说里面描写了人的七情六欲及造成的行动。
开头:现代化下普通的城市,面貌丑陋、精神粗鄙,21世纪仍然如此,人类居住的城市大底如此。
憧憬了一下想象中的乌托邦:“但是,也存在这样的城市和地方,那里的人不时对生活之外的其他事情抱有幻想。”幻想中的乌托邦,人人都有幻想。
总结处:“人们是成为不公平和暴力的牺牲品。”人身上本质的东西,柔软的地方,是到底是什么?我也分析不透。(我想,可能是一种原始的追求生命、追求自由的潜意识。还是不太对,是高尚的保护族群的责任感?)
加缪用存在主义思维从冷眼旁观的客观角度,审视个人、社会,不由自主地憧憬了一波乌托邦。人成为不公平和暴力的牺牲品,不公平和暴力还是来源于人,所以事实上是人坑了人。少分权力者、能力者,剥削大众,并将这种剥削制度化。加缪看到了人内心深处存在 “值得赞扬的东西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这是对人性裸的评价。这种发光的地方,我想,可能是一种原始的追求生命、追求自由的潜意识。
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都是人。能不能建立属于所有人共同的乌托邦?
或许加缪终其一生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吧。
毋庸置疑,带给看书人(我不喜欢读者这个词)诸多思考,而不是咂咂味就都懂了的浅层小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喜欢加缪的地方。法国是文化大国,出过许多位大师。
三、共通之处
加缪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两本书都建立了一种乌托邦的存在观。人类的战争、剥削与被剥削,给加缪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烙印。除了人类、社会,还有自然界,个中关系值得细细道来。
能不能建立属于所有人共同的乌托邦?或许加缪终其一生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