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Ⅰ》是一本由吴著作,浙江出版社出版的290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败Ⅰ》读后感(一):史玉柱论民营企业的13种死法
1.不正当竞争(如竞争对手匿名诽谤)
2.碰到恶意消费者
3.媒体围剿
4.产品不客观报道
5.主管门把企业搞死
6.法律制度上的弹性
7.被骗
8.谣言
9.黑社会敲诈
10.得罪了某官员
11.得罪某
12.遭遇造假
13.自身安全问题
《大败Ⅰ》读后感(二):时代感触
还记得看这本书,完全是毕业季的这个时候,健辉师兄快要毕业了,然后又很闲,借我们的卡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来看,这是其中一本,然后在他的推荐下,我也看完了这本书。记得当时是很喜欢这本书的,特别是吴解剖那个年代那些企业失败的原因。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写健力宝的没落,看完后我还跟其佩去了一趟健力宝大厦,当时找了很久才找到。站在大厦面前,很有时代感触,真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书的具体内容已不是记得非常清楚了,有时间会借来再看看的。
《大败Ⅰ》读后感(三):大败1
秦池、巨人、爱多、玫瑰园、飞龙、瀛海威、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大多成就于胆识,却衰落于投机。我不同意将这十位的败归因于体制羁绊,如果体制羁绊了它们,它们根本不会萌芽,更不会壮大。换句话说,体制到了能够孕育它们的程度,但是它们还没发展到被体制限制的程度就自生自灭了。争当梅迪亚中心的标王,大造营养保健理念,为打击对手扰乱市场,为追赶时代盲目扩张。秦池、巨人、飞龙、三株、太阳神做产品的却不顾质量,爱多、亚细亚做渠道却以为自己做的产品,玫瑰园和南德起初就是骗,唯一值得敬佩的是瀛海威,无私的开拓者,却没有看到互联网的未来,可是直到今天谁又敢说他能看到互联网的未来呢?
《大败Ⅰ》读后感(四):大败
事后诸葛亮,绝对的!但是我们有需要这种时候诸葛亮,去分析,去反思,以供后来者借鉴,读完之后,以我粗线的认识,当今很多企业仍在重复书中提到的错误。
书中的案例,那公司和它们的创始人或者管理者们,都是杰出的、成功的,在20世纪最后二十年里,乘势而为,呼风唤雨,尽管最终的结在世俗意义上说是失败的。
内容很精彩,每个案例娓娓道来,像是在讲述故事,读来毫不枯燥,但是少见故事的主观性,很是客观,以旁观者的角度条分缕析。
我给四星的评价,其中一星是给【案例研究】和【八方说词】及其作者的,这也是吴失去第五颗星的缘故;引用一些资料信息完善书本的血肉无可厚非,我却觉得引述得太多了。
《大败Ⅰ》读后感(五):还算不错的案例书
迅速读完的一本书,印象中最强烈的就是那个年代ms只需要在电视、报纸等媒体最疯狂的轰炸就可以成功了,简而言之就是广告至上。然后紧接着的就是,成也广告败也广告——当销量供不应求时,当钱来得太快时,当感叹成功太容易时,脑袋就膨胀了,就开始疯狂了,广告一掷千金,什么产品、管理、营销都抛到脑后了,于是危机也就一步步来临了。
在唏嘘不已的同时,其实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一切发生的原因:
A、伊始,商品短缺
、用户接触渠道只有电视、报纸,其视独占鳌头
C、基于前两点,高强度集中式的广告可以迅速获得营销效果,并且有不少“成功案例”摆在眼前,于是胆子大的人孤注一掷
D、销路打开后,乡镇企业的本质完成不了产品与管理的依托,但成功的膨胀欲继续推动者广告豪赌
E、产品或新闻一旦出现危机,外强中干的躯体兵败如山倒
理论上说,这些陈年案例现在都失去了意义,毕竟A、B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基本上都颠倒了:
AA现在是产品严重过剩的年代
用户接触渠道太广,而且口碑才是最重要的购买驱动力
因此,电视、报纸的消亡是迟早的事,真正抓产品——供应链——用户体验的公司才能长久制胜。
《大败Ⅰ》读后感(六):时代创造产物,但留下来却很少。
商界在19-20世纪是属于一个初生婴儿落地的一个时代,需要精心呵护,培养,这个时代是脆弱的,也是带着机遇的。在机遇纵横的时代,你有想法有拼劲上天就会给你一个惊喜,这个惊喜打开的方式是需要自己控制的,当然惊喜能不能维持需要靠自己的经营;同时这个时代又脆弱的,因为一切都是未知的,前人没有榜样可以学让你领悟,只要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过程是随时出现危机的可能。书中很多企业都是因为几个要素而出现危机在走向灭亡,第一,媒体。第二,运营管理能力无法控制。第三,自大。媒体行业,当时媒体也是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还没有所谓的行业标准道德化,你好,只要你花钱我能把你捧上天,你出事,我能让你瞬间摔下来成为过街老鼠。运营管理能力,当时国内的企业家基本上学识都偏少,当时刚起来,教育这一块还未成熟,企业家都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学过管理运营类似的课题,就算有也是少之又少。所以一旦企业快速发展起来后摊子过大一步走错很容易走成一条不归路。自大,在那个刚起步,商界刚发展的阶段,企业家的能力一旦获得成功就容易表现出过于自信的表现,有句古话叫做骄兵必败可能用在这里很适合。所以在那个年代最终活下来的企业和企业家都是一步一步按照特色传统的商场维持到现在。
《大败Ⅰ》读后感(七):大败的大贡献
秦池、巨人、爱多、小霸王、三株、太阳神、南德、亚细亚......一个个当年如雷贯耳、叱咤风云的各行业巨无霸,央视广告“标王之争”;白酒、保健品、VCD等狂热行业的争奇斗艳;罐头换飞机“神话;名噪一时的“商战”大片......一幕幕充斥着那个特殊年代标志性商业模式的聚焦长镜头,史玉柱、胡志标、姜伟、怀汉新、张树新、王遂舟......一位位曾经雄心勃勃,试图冲破旧体制枷锁,承担振兴经济的旗帜性明星企业家。 读罢此书,我好像回到了当年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全国上下、体制创新风起云涌的磅礴场面,那个年代没有BAT,牛逼的只有国企和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乡镇企业;那个年代没有眼下已然成为生活一分的微信微博,却是成之败之的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业的鼎盛时期;那个年代的消息流通还是那么缓慢,知识传播也远没有今天这么急速,但当时的草创型企业家们却单凭勇气和独创的智慧在大雾中领航,虽最终要么销声匿迹要么土崩瓦解,但却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家成长提供了必须的养料和肥料。 绝对不应该以现在的眼光批评、鄙夷那些曾经创造辉煌的创业者们,毕竟这些当年神一般存在的人物代表了那个年代水平的创业和管理水平。 迫不及待的想看第二,也想让今天更多的创业者们看到此书,肯定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大败Ⅰ》读后感(八):企业的谦卑
80年代,的浪潮引发了经济领域的大变革。
在经济法规不健全、供需极度不平衡的市场环境下,诞生了一批充满冒险精神的企业家。这批企业家的特点是:出身于草根、敢想敢干、勇于打破常规、对名声有极强的渴求。这样的企业家特点造就了一批“暴发户”企业,即在短时间内迅猛成长,而又迅速消亡。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在本书的几个案例分析中,我发现了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极度的野心和能力不匹配”。为此,在企业经营中,我认为应该保持一定的节奏,量力而行,更重要的是,保持谦卑的心态。
对消费者的尊重。像广告轰炸这类的市场营销手段,毕竟只是促进的方式,归根到底要产品质量有保障。
对市场规律的尊重。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第一桶金往往是通过规则漏洞牟取的,但如果是长久经营,必须要让自己的利润来源更加能上台面。
对对手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行业的整体成长,而不是在一个衰落的行业去恶意诋毁竞争对手。这关乎企业家的胸怀。
对企业能力的尊重。要认识到个人和企业能力的限性,不要盲目追求发展速度,一味“钻钱眼”,去触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另一方面,过快的扩张也容易导致内管理水平跟不上,造成企业混乱。
对管理的尊重。在企业发展的阶段,一定要实现从“粗放经营”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关键是做好财务管理和数据管理,避免决策的盲目化和主观化,让企业能够更健康地成长。
《大败Ⅰ》读后感(九):学史知荣辱
得三北者成诸侯,得京沪者得天下。
标王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在消息闭塞、传媒不发达的时代,欲望就这么裸被了。“秦池的失败在于一直以强者姿态,其实最上乘的策划应该是包装成一个弱者,所谓强者只是如日中天时围着你团团转,倒戈时以反思、’知情、评判的角色来表现自己的职业道德”.
青年企业家常犯的错误,把预期的利润当成了实际的收益,并以此为基数,来设定自己的规划。
厂家与经销商的关系始终处在一种很紧张的状态,时间一长久或市场稍有动荡,就可能造成彼此关系的恶化,诱发一些意料之外的风波。
经济学家提供过一个公式,销售量或订单量每增加40%-50%,新企业的增长就会超过其资金结构的增长。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新的不同于以往的资本结构。
在一个经济转型的发展家,投资浩大,社会资源关系复杂的的房地产历来是产生暴利和腐败的领域之一,玫瑰园就是一个关于漠视道德,没有游戏规则的暴利年代的经典故事,他们是幸运而又不幸的,这些东西来的快,去的时候也会轻易的被风吹走。
. 1.希望以最快速度扩张的公司,很容易做出灾难性决定。2.发展是追求高质量的匀速直线运动,而不是惊心动魄的短期高速。3.市场营销是一门艺术,更是建立在精确数据和分析上的科学。4.在持久统一保持公共形象的大前提下,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加以新包装。5.总裁不能.6.创业个性热衷数量,管理者追求是关注质量。-怎样才能进两步。
创新并不意味着破釜沉舟般的冒险,相反,创新需要一种健康理性的精神,需要系统化的论证,需要有效管理,需要建立在有目的有规划的认知基础上。
为企业家着,“识天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素质,杰出的企业家与一般的企业家,及失败的企业家根本差异在于,一个有预感未来的能力,一个有现实的把握能力,一个则是过去的临摹者,如此而已。
《大败Ⅰ》读后感(十):企业兴衰史 ——以史鉴今
从调动到经济门工作后,开始真正的关心企业,以前被我自动忽略掉的信息。每天工作内容是和企业主打交道,看到形形老板,产值几亿元,或者年产值几百万元,但是像大败里涉及的这样在闻名于全国的很少,基本没有。看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能让企业风靡一时的企业家身上所具备的的创业者精神是什么。
诚如作者总结的:一、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二、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三、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
犹如流星,这些企业曾经辉煌在90年代的,然后划过夜空之后,只有落寞的痕迹。
这些过去不远的历史,正好为今天正在前进的企业提供教训,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比自己亲身体验更加高效。市场瞬息万变,把握时机,推动市场,从容不迫的定力、敢于冒险的魄力、善于发现机遇的眼力,是企业家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书中总结了很多一些曾经辉煌过的企业对于企业兴衰的总结资料,如:“史玉柱论民营企业的“13种死法””、“企业家应该尝试的20件事”、“总裁的20大失误”、“资本经营10个偏差”、“企业家离政治多近才安全?”等类似的总结,全文刊登。非常经典的总结,到今天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真正要做大做强并具有持续性的企业,企业主应该放大眼界。
古之能力超强之人,多为战功显赫之将军,驰骋沙场;今之能力超于常人之人,多为企业家,在商海沉浮。成功者,多为历史所铭记和见证。
本书所搜罗的案例,或许如流星已陨落,但是那些曾经璀璨的光芒不可辜负,他们得出的经验教训,值得今人学。
不可多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