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十字路口读后感10篇

  《天堂十字路口》是一本由[英] 埃里克·克莱普顿著作,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十字路口》读后感(一):仿佛已经炼成仙

  越近结束,克莱普顿仿佛越近成仙了,《角斗士》里的高光逐渐迷漫,让我愈发觉得自己心里阴暗。我总觉得真正的浪子回头只会在死前的一瞬间,之前的人生只可能是阴晴不定,没什么能抹去自我怀疑的痛苦和自我放逐的快感,更何况是缠绕在音乐中的灵魂。

  到最后,我有些怀疑他的坦诚,却又为自己的怀疑感到羞愧。

  《天堂十字路口》读后感(二):业余的写成这样,很好了。

  同期看了《满是镜子的房间》,才觉得克莱普顿写得有多好。真是专业的干不过业余的,代笔还是自己行。两个都是吉他的神,生命中也有交集点。感叹克莱普顿的命好,身体也好,怎么折腾,都能回来。而吉米亨德里克斯,我一门外汉的说法,此人完全受万恶的风水影响,英国是他的福地。在家乡美国折腾了那么多年,愣是不能出人头地,转战英国一炮走红,然后荣归故里。

  《天堂十字路口》读后感(三):这一生还真是丰富

  史蒂芬。金的评论对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克莱普顿是真诚的~~~~~在这本书中,有他的深情和睿智,还带着幸存者式的残酷幽默~~~~一本勋章之书”

  当然这个评语我是从书后面抄下来的,我觉得他说的很多。他不仅仅看到书里写出的东西,还看到了没写出的东西。

  这本书里,克莱普顿没有赋予自己神奇一生别的什么政治文化标签。他写都就是音乐和生活。这态度还真是让人喜欢。

  《天堂十字路口》读后感(四):为什么看不得他最终志得意满、妻女满怀?

  副标题应该是:埃里克·克莱普顿的吸毒、酗酒、沟女史与戒毒秘诀、戒酒心得、如何拥有个女友以及怎样撬得朋友的老婆同时如何费尽心机克服被抛弃的痛楚并最终可以获得一位好妻子。

  这样的话,克莱普顿的“十字路口”业务就更好了。

  虽然书的后半分有广告的嫌疑,然而总结他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仍然令人揪心,时时替他担虑:恶棍能够一脸笑容吗?但显然,上帝始终在眷顾他。他也总是能够在每个低谷清醒起来,然后继续攀爬,继续言语上的毫无遮拦与对朋友才华的毫不吝惜的赞美。

  2012.1.12

  《天堂十字路口》读后感(五):你往何处去

  好莱坞往往青睐艺术家传记片。那些少年成名的天才,成名后自毁沉沦,最后自我救赎得到升华。

  如果Eric Clapton的生平拍成了电影,一定也是这样的“主旋律”。虽然情节老套,但充满着精彩的细节。因为没有人能像他那样,横跨四十多年的摇滚乐史,跟众多天才和大师都有过合作甚至保持长久的友谊。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Clapton本人就像一个十字路口,无数人从这里走过和交汇。摇滚圈的各种八卦轶闻装在他的口袋里,一抓把。

  但各种八卦只是点缀,本书的精华是Clapton在多舛命途中对音乐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凭着音乐,他摆脱了贫困、获得名利;凭着音乐,他从对性、和酒精的沉溺中迷途知返,还建立起戒毒中心帮助其他瘾君子。

  音乐不但是来自上帝的声音,也是Clapton自己内心的声音,他懂得去倾听与追随。

  《天堂十字路口》读后感(六):鲜活的生命

  要有这样一种鲜活的生命--既不是菜市场鲜活蹦跳等死的鱼类,也不是舞台上哗众取宠贴满标签的人类。它总是光着身子,就这么光着,像刚出生的婴儿一般,勇敢,无畏,不顾一切。

  它走在街上,所遇所见的都对它不停的摇头。它知道摇头对它来讲就是最强烈的攻击,是不见血的武器,多少生命在此灭亡,正如冒着林弹雨,无处躲藏。

  这些晃动着的脑袋上插满了各种旗帜,绣着各式的好名称:专家,教授,名人,神,养你的人。脑袋下面的衣服绣着各式的好花样:传统,家庭,潮流,爱,和谐,生存。

  突然,它笑了。

  它冲着这些脑袋不停的微笑,像个孩子一样。

  这笑容是它唯一的武器,它像是正午的太阳一样灼烧着大地。突然,所有的这些脑袋通通化成了洪水,向它汹涌奔腾而来。

  突然,它又笑了。

  它被洪流冲的无影无踪,寿终正寝。它究竟不可能不朽,只会消失,像那些脑袋一样,或被融化成水,或被下沉成土,或被蒸发成气。

  此地无人生还。

  突然,它说话了。它好像在天上,又好像在地下,又好像在这些脑袋们化成的水中。

  我还活着。

  《天堂十字路口》读后感(七):书里有许多克莱普顿的“第一次”

  很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中有许多克莱普顿的“第一次”。对于这些第一次,他都有动人细腻的描写,而正是这些众多的第一次,开启了他以后的精彩人生故事:

  第一次拥有吉他,那是一把价格仅为两英镑的廉价吉他,那一年他13岁。46年后,他的芬达“黑仔”拍出了959,500美元,创造了吉他价格的世界纪录。

  第一次性,那是在一次派对。

  第一次亲历好友的死,这个好友是吉米•亨德里克斯。

  第一次见到妈妈,那时他已9岁。

  第一次开始受人注目,那是在金斯敦艺术学校,因为他的绘画才能。

  我第一次挨揍,“一伙新兵蛋子把我骗了出来,不由分说地把我暴踢一顿。”

  第一次用上避孕套,结果就因避孕套破裂导致女孩怀孕,“我不得不筹钱给她去做流产手术。”

  第一次离家独自生活。

  第一次一夜接着一夜地演出。

  第一次和“披头士”打交道。

  第一次婚姻。

  第一次体验了。

  第一次去海瑟顿戒毒。

  第一次为人父。

  第一次独自带康纳他出来玩,第二天康纳就从高楼坠亡。

  直到五十四岁时,“我第一次选对了人生伴侣”,那是他的梅丽亚。从此。家庭男人。克莱普顿。

  所有这些第一次连在一起,成了埃里克•克莱普顿的一次灵魂之旅——从放浪形骸,到自我接纳、复归平淡,成为一个真正男人的过程。

  《天堂十字路口》读后感(八):吉它往事

  我对克莱普顿的音乐,实在不怎么感兴趣,不插电是不错,泪洒天堂也着实在播放设备里循环了小半年,但其余大多数作品则听不出味道。

  首先我不是一个纯正布鲁斯迷,而是一个摇滚乐爱好者。其次即使是摇滚乐范畴(不管真的假的,反正自打六十年代后一切流行音乐都有了摇滚血缘),我也对于吉他音乐的免疫力很强,比如克莱普顿,吉米,Stevie ray Vaughan唐朝老五,超载李延亮。

  然而这是一本不错的传记,作者保持了诚实,让我对摇滚老泡自己跨刀雕塑传记有了更多期待,谁人乐队吉他手Pete townshend 和滚石乐队Keith Richards 的自传仿佛也是?

  这本书有三百五十多页,当我读到四十页的时候(还不到一半)我就不知道剩下的还有什么内容了,除了那首泪洒天堂值得笔墨,其他还有什么?可见我对他实在不了解。

  本书的翻译陈震,还译过鲍勃迪伦女友苏西的作品,关于格林威治和六十年代的书,另外皇后乐队主唱的传记谁愿永生。

  本书中译者的序言很好的概括了通篇内容。

  本书中我的喜爱,led zeppelin ,pink Floyd 都有登场,前者与作者关系微妙,后者与作者关系不错。你还能看到live 网友d和乔治哈里森组织的义演中,克莱普顿状态迥异。克莱普顿汤谢德两位吉他大师演双簧••••••

  本书适合喜欢布鲁斯音乐,喜欢吉他,,喜欢摇滚乐的人看,适合有瘾,毒瘾酒瘾烟瘾性瘾的人看,适合喜欢摇滚乐历史的人看。

  《天堂十字路口》读后感(九):爵爷的一生是个传奇

  读完了eric爵爷的自传,爵爷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

  我不知道爵爷还是个私生子,尽管他的外公外婆还有舅舅很爱他,但是在爵爷幼年的时候,无疑是对他心灵极大的打击。爵爷在这本书的描写很真实,对于自己吸毒、酗酒、等等完全和盘托出,可以说是没有什么保留。爵爷戒毒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是戒酒的过程就更漫长。。。爵爷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是坚持弹琴,除了他被带到戒酒中心,因为那个地方不让他带吉他。。。可以说是音乐在冥冥之中拯救了爵爷的灵魂,相比之下,爵爷的ex爱丽丝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最后她没有戒毒成功,晚年还是很的。爱丽丝是很爱爵爷的,但是纵观爵爷的自诉,不难发现,他没有爱过爱丽丝。。。在爵爷最困难的时候,爱丽丝在爵爷的身边,也是因为爵爷,爱丽丝才开始吸毒。爱丽丝的老爸挺好的,在爵爷沉沦于的时候,他还写信给爵爷,孜孜不倦的教诲爵爷,劝爵爷和自己的女儿回头是岸,这样的老爸多好啊。。。爱丽丝没有爵爷那么幸运,爵爷沉沦了,还有音乐,但爱丽丝是个普通的女人,她只爱爵爷,爵爷离开她,她自己的内心什么都没有剩下了,最后郁郁的死去。。。

  我一直以为爵爷在一开始就喜欢fender st,其实不然,爵爷在成名之初用得最多的是gibson lp和es 335,最后在他复出的演出中,他才开始使用fender st,他自己拿了三把fender st的最好分拼凑出blackie,这把爵爷的经典琴。

  《天堂十字路口》读后感(十):我看进了父亲的眼睛

  埃里克·克莱普顿从来没有看见过父亲的眼睛,连父亲的影子都没见过。他母亲在未成年时和一个名叫爱德华·弗雷尔的加拿大士兵谈了一场懵懵懂懂的恋爱,就在1945年3月30日生下了他。自此,不仅父亲音信全无,母亲也不堪羞辱,远走他乡。于是克莱普顿成了距伦敦不远的小村子李普利的一个野小子,被外祖父和外祖母当儿子抚养。克莱普顿9岁时,母亲出现了,她已经结婚,对象同样是一个加拿大士兵,两人还生了个儿子。克莱普顿怀着满心幸福望着时髦、漂亮的母亲,对她说:“我现在能叫你妈妈了吗?”但是母亲拒绝了,她只愿作为“姐姐”而存在。

  即使伦敦和纽约的大街上布满了“克莱普顿是上帝”的涂鸦的时候,这个自幼失怙的天才还在拼命填补内心的缺失,拼命寻找爱和庇护的感觉。在他成功插足披头士吉他手乔治·哈里森的婚姻后,哈里森的老婆派蒂·博伊德就成了他的女朋友。但是,克莱普顿后来不得不承认,派蒂扮演的其实是“代理母亲”的角色。甚至比自己小好几岁的女朋友爱丽丝,也不自觉地成了他的保姆,这个娇生惯养的驻美大使之女,时常在晚上到子出没的街角给克莱普顿弄一点。从克莱普顿的自传《天堂十字路口》中,大家很容易发现,只要那些稍为年长的男人对他表现出应有的关爱,他马上就会想到“父亲”这个词。

  父亲,是克莱普顿一生的心结。写到自己的儿子康纳出生的时候,他这么说,“我的人生中只有将为人父这件事是真实的”,“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像一个父亲一样带他,所以只好像个哥哥一样陪他玩耍。”康纳的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创痛,于是就有了那首感人至深的《泪洒天堂》,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康纳死后,他最先写出的是《我父亲的眼睛》。他说,“我在这首歌里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我凝视着康纳的眼睛,与此同时,我那素未谋面的父亲的眼睛,也突然呈现在眼前。”那时的克莱普顿,已经46岁。

  据说,爱德华·弗雷尔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有一个20岁时就名满天下的儿子,一个获得过19座格莱美奖、三度入主摇滚名人堂(获得这一荣誉的,迄今只有克莱普顿一人)的“吉他上帝”,以生命来演奏的布鲁斯大师。

  文/小管

标签:天堂 十字路口 读后感 10篇 天堂十字路口 天堂读后感 天堂10篇 十字路口读后感 十字路口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