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 (3冊合售)》读后感10篇

《南渡北歸 (3冊合售)》读后感10篇

  《南渡北歸 (3冊合售)》是一本由岳南著作,時報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1350元,页数:1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渡北歸 (3冊合售)》读后感(一):南渡北歸 (3冊合售) 南渡/ 北歸/ 傷別離 台版现货 370 旺旺:花之语1232

  南渡北歸 (3冊合售) 南渡/ 北歸/ 傷別離 台版现货 370 旺旺:花之语1232

  南渡北歸 (3冊合售) 南渡/ 北歸/ 傷別離 台版现货 370 旺旺:花之语1232

  南渡北歸 (3冊合售) 南渡/ 北歸/ 傷別離 台版现货 370 旺旺:花之语1232

  南渡北歸 (3冊合售) 南渡/ 北歸/ 傷別離 台版现货 370 旺旺:花之语1232

  《南渡北歸 (3冊合售)》读后感(二):一真历史,几个真学人

  听李镇西老师的报告时,李老师推荐这本书。为了阅其全貌而买了台版,为岳南先生的自由求真历史大作所深深折服。

  一真正的历史,我看到的第一真正的历史。那些年的学人风貌与风骨如在眼前,详实,读之刻骨铭心。

  《南渡北歸 (3冊合售)》读后感(三):遗憾 惋惜 痛哭流涕

  幸好台湾 日本留下分精华。在历史上再也看不到任何一个的统治阶级,在任何一个阶段,可以如此彻底,理直气壮,完全败家的毁灭自己的文化,历史,一切美好的精华。空前绝后,罄竹难书。究竟看到了什么,我都不敢看下去,一个个精锐,就这样倒下去,就这样被人为的消灭了,苏联人搞大清洗也不敢这样对付自己的科学家,文学家,不知道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如此痛恨自己的读书人,和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无异。

  《南渡北歸 (3冊合售)》读后感(四):山河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自清华国学院始,至梅傅胡卒终,知识分子的传统发光发热,或耿直,或温润,或执着,总归是有文人的风骨;然之后,失去学问自由,谈何文人?噫!

  2.、这个基因里深刻着坚强不屈和忠贞不渝,国破山河在,文人当自强。

  3、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向联大、同济致敬。

  4、.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也是大浪淘沙,大时代下的改弦易张,似无可厚非,然,心中的坚持也没有才是最可怕的。

  5、难怪乎只有散文家,没有思想家与教育家。

  6、傅、梅功勋不可磨灭。

  7、愿使来生不姓胡,大时代下人的命运,令人唏嘘。

  8、南渡、北归、别离,山河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南渡北歸 (3冊合售)》读后感(五):史料比较详实,但语言组织略显繁琐

  读完此书可以对民国那段时间批知识分子的命运脉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对许多之前我们只在历史课本上读到只言片语的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陈寅恪,胡适,梅贻琦,蒋梦麟,吴宓,李济,傅斯年,闻一多,冯友兰,林徽因,梁思成,梁思永,金岳霖,徐志摩,刘文典,曾昭橘,吴晗,穆旦,叶启孙。。。一个个大师的命运的在那段岁月里浮沉跌宕,抗战八年,国共内战,反右,,得意时威风八面,失势时丧家之犬,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命运的诡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学术”,“大学非谓有大楼也,乃谓有大师也”,一个大师云集的年代,也许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在出现,向这些学术大家致敬!

  最后说下我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史料很详尽,看的出作者是下了大工夫的,但感觉作者对史料的组织和事件的叙述太过繁琐,让人有厌烦的感觉。到第三的时候,这些细节我都是跳着看完的。当然这可能是我个人的看法,作为一可以增长见识,了解历史真相的著作,公平的说,书还是很不错的。

  《南渡北歸 (3冊合售)》读后感(六):台版和大陸版相異之處

  大陸版本寫得很粗鄙,台灣時報版本比較能看,看起來有所修正。隨手節錄一段給大家看看。

  大陸版

  “就在彼此打得难解难分,成一团麻花时,蹲在白山黑水间的奉系军阀张学良,在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亲往其密所连番规劝、利诱下,张氏原本因吸食而蔫儿吧唧的身子骨儿,如同每日注射的杜冷丁药力发作,突然稀里咔嚓响了起来,屁股开始由发热到发烫,随着脉管血液喷流蹿腾,密布的毛孔迅速扩张炸裂,细黄的汗毛如同霜打茅草在酷寒的夕阳中根根直竖,在蒋介石与阎、冯联军双方死伤达到30余万仍难决胜负的关键时刻,突然嗷叫一声蹦跳而起,抽刀拔剑,亲率20万东北军携架炮以虎狼之势入关助蒋。”

  台灣版

  就在彼此打得难解难分,成一团麻花时,蹲在白山黑水间的奉系军阀张学良,在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亲往其密所连番规劝、利诱下,( 张氏再也按耐不住心中澎湃如濤的,)在蒋介石与阎、冯联军双方死伤达到30余万仍难决胜负的关键时刻,突然嗷叫一声蹦跳而起,抽刀拔剑,亲率20万东北军携架炮以虎狼之势入关助蒋。”

  《南渡北歸 (3冊合售)》读后感(七):往事历历,念其好。

  读完此书已愈一个月了,欠下的笔记,是时候要补上了。

  三册都一起读完了,大头。但读来仍然那样令人吸引,令人室息。我能说那是一个悲惨的时代,的时代吗?

  印象从王国维开始,一直以来都久仰他的大名。读了本书才知道他的真正厉害的地方。置于同时代,令人有一个了然的框架,一个对比是如此的清晰。 作为一个旧时代和新时代的衔接者,王国维令人佩服,也值得我们铭记。读懂了甲骨文,

  还有中西融合的新审美方式,使我兴奋。然而,他的逝去,是感叹,也是时代是标记。旧时代不被新时代的人喜欢,无可奈何啊!

  然后是北大,清华,南开之类的鼎鼎大名的各大高校、校长、教授如数家珍。如不回看这一段,不知道我们曾经拥有如此的明星,那些激烈的思想交锋中闪出的火花使我兴奋,情不自禁为他们感到高兴,鼓掌。文章的文字亲切得仿佛在说昨天发生的事情。他们的八卦,风流韵事。仿佛一切苦难都不烟消云散。

  同时,动乱的世界使那些珍贵的思想,种子显得弥足珍贵。由军阀混战到外敌入侵,由互相争吵到互相帮忙。各种关系交织,各种考古、诗词、文学和历史等研究大放异彩。那样的自由,那样的艰苦。我想将他们的名字一个个地写出来,却发现感动我的是那个环境,非动乱的灾难,而他们思想里的自由境况。每一个大师都经历了自由的思想飞翔和独立的选择。极其深刻地体会到过国与家的力量。诚然,他们是困难的,艰苦的。但他们始终坚信,始终坚持。最后,他们远走他乡,又或一再坎坷,都把那个时代着力地踏下了个脚印。

  再看五代和十国的时候,感觉却也没有现在看民国时的感觉强烈。因为近,所以真。

  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我出生的年代前,等到我出生的时候,一切都在尘埃落定。时代的车轮快速地跳跃飞走了,我连他们的半句话,半点事迹也是刚刚才知道个大概。这是什么样的蒙昧与失落,又像失散的亲友多年而近获联系。喜出望外。

  从中我还学会了,现时懂得珍惜,过去了仍有怀念。

  《南渡北歸 (3冊合售)》读后感(八):乱极一时 盛亦皇皇

  近两年民国热渐起,各种文艺形式以“民国”为背景者如雨后春笋,林林种种,书籍尤甚,诸如《南渡北归》、《大师远去》、《长衫里的民国范》、《前辈》、《陈寅恪和傅斯年》等,或学术或纪传或轶闻或演义,大都可以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读后皆心之向往之……

  近来,笔者也曾尝试通读几册相关“民国”的书,尤半年之时,或人或物或事,阅尽不少,知识有无长进暂不自知,但从中收获了外溢的趣味,实为繁杂。更多的,是勾起了一种向往,一种对“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熏陶下的人物的所言所行所做所为的吸引,虽是乱世,却也盛极!

  细瞅书中老照片,那时人物的相貌真好,或曰清新秀丽,或曰凌厉刚正,总之五官是清晰的,无须任何修饰,绝无今人面容感官模糊之状,这也属于一个时代的“个性”吗?用时下的词来概括,便是“民国范儿”。这“民国相貌论”的始端应是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中对鲁迅先生的评述,鲁迅先生“相貌”确为鲁迅仅有。不过在我看来,那时人物皆如此,谦逊、斯文却又具有之刚毅的胡适的“相貌”便是胡适样;淳朴、坚韧却又显露卑微感、执着劲的沈从文的“相貌”便是沈从文样。不一而足,这是相由心生,“民国范儿”的特点就是这种表里如一的真实感。

  这皇皇“民国范儿”不仅以相貌彰显,更重要的是以性情立世。民国学人的性情,不输魏晋竹林一代的超脱,且兼具了明清大儒们的理性与担当。

  多种读物中都记载了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怒斥蒋介石,并与其发生殴斗的故事,这是一位学人的不羁性情所致,更是一位仁人义士所展露出的责任与担当的作为。想必,也仅有那时的教授们敢与“长”叫板,敢逼退几任行政院院长,时下的学人,也只有在惋惜与叹息中隐藏其学问与认识,至多是为民跪下千金的男儿膝。

  其实,很多人喜欢民国,也有其八卦的一面。那时轶闻之猛烈,绝不亚于当今乌烟瘴气的娱乐圈。诸如王庚将如花似玉的娇妻陆小曼托付给情种才子徐志摩,胡适的情感却又隐晦其中;诸如民国第一美人林徽因,于美国将孤寂的情怀邮寄给国内五位追求者,后创办沙龙;还有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纠葛;亦有一对对美好的婚姻爱情;再如世家豪杰、个人学养、滑稽官场与庸众“开光”,比比皆是亮点,事事人人皆不平凡……也便是这不平凡,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民国时代风貌。

  民国的众生似乎都含有那时文人的特质,有文人的直,也有酸;有文人胸怀天下的大,也有不闻世事的小。但有时,文人也“盲”,干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此另当别论了。

  《南渡北歸 (3冊合售)》读后感(九):作者是一位好導遊

  岳南《南渡北歸》三曲讀完。

  用一個輕薄但可能比較形象的比喻,這是一橫跨大概一個甲子的中國士林八卦。

  這比喻其實代表了我對著者的讚許,因為把縱橫於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間的眾多文化人的故事梳理清晰陳述清楚,頗不容易。

  我認為好導遊即應善盡「導」之責,使遊人可自享「遊」之樂。著者即是這樣一位好導遊,本書的閱讀是一次愉快的體驗。

  我看的是非官方的Kindle版本,內容或不完整。本書分為三——南渡、北歸及離別,大體以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為分野。第一《南渡》以盧溝橋事變為引子,通過一些大學及各知識分子團體與個人之南遷,引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研究院、營造學社等,以此為背景描摹了一群初露鋒芒的「海龜」或「土鱉」知識分子,比如王國維先生、梁啟超先生、陳寅恪先生、趙元任、李濟、蔡元培、傅斯年、胡適等等。也介紹了龍山遺址考古發掘、甲骨文發現發掘與學說的確立等重要學術事件,國寶文物南遷的故事,並盧溝橋事變、山西戰事等的細節。

  第二《北歸》則是光復前後這批知識分子復員復課,文物回遷的故事,並詳細介紹了抗日戰爭末期最可歌可泣的戰役衡陽保衛戰。第三分《離別》則是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在人心思動的背景下,各知識分子在去留之間的取捨,以及圍繞著這重大人生選擇而有的不同遭遇。

  本書體裁介於傳記、編年體與記事本末之間,或者說兼而有之。著者在寫作中蒐集了大量的素材——不止於文獻史料,更有訪談和實地考察,而且頗下了一番考據的功夫,所以即使在寫作讀者貌似熟悉的事件與人物時,常會有耳目一新的細節。

  另一方面,雖然著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供讀者反思,卻大體上未強加觀點於讀者,這就是我稱其為「好導遊」的原因。不過話說回來,能潛移默化地向讀者灌輸觀點的,才是狠角。尤其到了第三分,著者的寫作主觀性凸顯,只不過我認同其觀點主張,才不會反感而已。

  另有一或值得探討之處,是人物的選擇。面對宏大的歷史場景與紛繁的人物,從中選擇關鍵「角色」,以期通過他們來展現時代與學術發展的脈絡,並非易事,也注定無法面面俱到。著者在本書後半選擇了傅斯年與胡適之兩位先生,尤其是傅斯年,幾乎變成了傅孟真別傳,這或許會讓期望了解更多其他學者的讀者有所失望。

  總而言之,引人關注的題材、流暢的寫作、豐富的史料與考據……對於希望了解近代中國學術發展與知識分子命運的讀者,本書一定會在愉快的閱讀中,帶給你五味雜陳的精神體驗。

  《南渡北歸 (3冊合售)》读后感(十):南渡北归,最终却是无尽的离别之情

  1997年到北京十三陵参观的时候,买到了一本《风雪定陵》,里面的故事时空交错,一边写着万历皇帝的逸事,一边写着考古人员的打开地宫的努力。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的后半分写当地村民把万历皇帝的棺木捡回家中,结果均死于非命的描写,相当生动也相当具有想象空间(后来读埃及法老的诅咒都没有这种感觉)。后来我便记住了这个名字:岳南。陆陆续续地又读了他的好几本考古纪实(几乎二十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他都有写过),质量良莠不齐,最为喜欢的,还是那本《风雪定陵》,直至岳南先生推出这大作:《南渡北归》。

  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虽然曾享有短暂的风流岁月,却最后依然不得不卷入、、理论、的争斗漩涡之中不能自拔。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尽管身上背负的是“为往圣继绝学”的重任,却难以企及那个“为万世开太平”的美好愿望。军阀的混战、日寇的铁蹄及国共之间的纷争,使得他们不得不在传承中西文化的同时,在大义与理论优劣之间做出选择。当西南联大成为一个教育史的奇迹时,后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那个物资匮乏但人才辈出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北归之后,那些年轻的学子、那些年长的学者们,都将要为自己的选择而付出终身的代价。

  《南渡北归》的好,在于它系统地重现了那个年代的学术辉煌。自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后,不少人开始关注这位精通多国语言的文史学者,同时也对那个辉煌的民国时期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是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人的走红,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现实的背景影响,而逐渐将这些民国学者打造成某种主义或某种倾向的标志,而他们真正的学术成就,却未必真能为大众所知(像陈寅恪先生的晚年巨著《柳如是别传》,恐怕能读一遍的人都是寥寥无几)。当重新翻开《南渡北归》,我们不妨勾勒一幅民国时期的学术图景,重新认识这些曾经饱读传统史书又出洋留学归来的学者们,是如何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年代,为的文化保留一脉火种的。

  当然,最为悲痛的,尚是《离别》。据说国民撤离时,胡适曾努力要来多架飞机,意图运走在北平的众多学者,但飞机在南京降落的时候,胡适看到不过数人下机,竟悲伤到当场痛哭。这个史事的细节尚待考订,但40年代末国民民心已去而导致的结果,是大分的学者都愿意留待新政权的到来。当然,他们也没能预想到后来的运动是如何的惨烈。原辅仁大学校长、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著名史学家陈垣就曾在解放后致信胡适,“七十岁的史学者陈垣就得向天下人公告,他的旧治学方法虽然是‘科学的’,究竟‘是有着基本错误的’!他得向天下人公告,他已‘初步研究了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确定了今后的治学方法!’”转变之剧烈,以至于胡适在《统治下决没有自由:跋所谓陈垣给胡适的一封公开信》一文中坚称此信非陈垣所写。只是后来他的儿子胡思杜也公开与其决裂,他才明白,知识分子已经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接受“改造”。而在台湾,情况也好不了多少,雷震的“自由案”,同样使得胡适这位毕生的“自由主义者”,痛感法治的丧失与自由的向往。

  整《南渡北归》,说是一二十世纪知识分子心路的挽歌。在国难与争之中,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欲全己身而不得,更不要谈坚守原则以改变社会的面貌了。或许,在已经翻过了那个以“”的名义而闹腾的二十世纪后,我们更能好好地去想想,有什么是可以继承我们的先辈,去做些该做的事情,去坚守些该坚守的原则。

标签:南渡 北歸 读后感 10篇 南渡北歸 南渡读后感 南渡10篇 北歸读后感 北歸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