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因缘》是一本由张恨水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啼笑因缘》读后感(一):啼笑姻缘
《啼笑姻缘》(张恨水著·陕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1980年代,我在《今古传奇》杂志上读到张恨水先生的《北雁南飞》,就像第一次读琼瑶小说一样,感觉新鲜。记得那时的《今古传奇》还连载了一精彩之作《玉娇龙》。张恨水的小说立足于古典小说的根基,却带有现代文明的气息,两者融合的比较完美,所以能吸引那个时代的读者,并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吸引后来的人。《啼笑姻缘》可算张恨水的代表作,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单叙言情的模式,融言情、社会、武侠于一体。笔触接近社会底层民众,对下层民众报以同情之情。文字优美,故事动人。小说写富家子樊家树与三个女子之间的情感纠葛,穿插社会百态。其实《啼笑姻缘》的结尾很好,戛然而止,余味悠悠。可惜张恨水不能坚持到底,画蛇添足,又补了十回的续集,让倒胃口。或许,那个时代的畅销书作家也要尊重读者的呼声吧,毕竟张恨水的写作是市场写作。而不是纯文学的内心书写。
《啼笑因缘》读后感(二):各有因缘莫羡人
书是讲因缘,不是讲姻缘。
像是红楼梦的编织方法,写人生的意外,错综复杂的纠葛。
樊家树开始时是个摇摆不定的公子哥,木讷的一步步被别人推着走,他的面子和少不经事使得他结识了三个不同的女子,双侠的关秀姑、漂亮的沈凤喜,富家何丽娜。
实在没看出家树的优秀之处,但是女孩子五一不倾心于他,尤其是何丽娜开始时候的一厢情愿。
爱情的开始,谈来探去也不外乎开始于长相、背景和学识几样,其余的各自靠各自的机遇。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不是战争年代,也总有很多巧合。这凑巧的一两件事,刚好就成了各个人物人生的转折点。说来也真是奇怪,《劳拉快跑》讲的也就是这样一件事。
讲到最后,也不过是各人命运前注定,需放宽心,只大胆往前走。
《啼笑因缘》读后感(三):那几个人物的前世今生
看书总归是件好事,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用一天,把《啼笑姻缘》认真看完。
这本书是张恨水比较得意的作品吧,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男主角樊家树无疑是幸运的并把握住了命运的大体方向,一开始觉得他对沈凤喜动情,以及他们的爱情都是天方夜谭,结也告诉我们就是天方夜谭,凤喜终究被一个年长很多的将军,娶回家当了太太,她怎能受得住金钱的诱惑?作为一个命都不由自己掌握的唱大鼓的女子,若然不是遇到樊家树,她又何能变身为?看来还是在男人的掌控下,悲喜皆为围绕她身边的男人,结是疯掉而后离世。想来一开始就不怎么喜欢这个凤喜,可是看完之后,合上书本,还能说什么?这无非是那个时代的现实,甚至是至今仍有的现实,几个女子能好好把握住自己,几个女子可以在卑微的环境中长大,没有任何文化却还能冰清玉洁?所以,对她的那份讨厌也就释然了,幸好给了她个离世的结,不然我想给予她任何的幸福都会是假象,我想过让沈军官和她幸福的生活,但是还是不妥,沈军官在参加义勇军后也献身了,若真有天堂,或许在天堂他们可以续一下情愿。
再说何丽娜,一个因为爱情而改变的富家女,因为爱上樊家树,不断的改变自己,可是她有资本去改变,她并且有资本去追求她的爱情,最终她也如愿。若然在现在估计又有仇富的人出来说几句声讨的话,但是,她真的难能可贵,她并不养尊处优,而且不骄横蛮缠,用自己的改变来靠近家树。该怎么说?他们两个的结终究还是印证了门当户对,不是么?一个是财政总长的女儿,一个是银行家的后代,又一起留学德国学成回国,无论是乱世还是当世,看来还是门当户对才有个善终。
提到关家父女,的确是个传奇,他们靠自己的手艺和武艺,一腔热情和热血,可以说是民国那时的侠士,活得潇洒自如,但是那毕竟是少数人的写照,一个乱世,关大姑娘的爱情不可企及,也就走向侠女的大仁大义,豁然开朗的道路,我只期许她能幸福,估摸着她可能就是个当代的独身主义者。
好了,写到此,以说明我的确看过此书,赖以自己的记忆力实在是差,也不枉以后说起来读过此书,却不知道情节的好。能有几个大致的人物记忆,也有个说法。
《啼笑因缘》读后感(四):那些傻女人
开始觉得家树对凤喜的感情不是那样的真切,一个人想要通过帮扶另一个人,让她懂得礼义廉耻,然后再相伴一生,这种想法好像很好,可我想故事的开始就没有那么让人有太多的期待和相信,传统的门当户对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就对她的性格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相信即使是凤喜没有见到刘将军,她还是会碰到一个马大帅,张市长什么的人,他们那些达官贵族的生活场面不是一个贫寒家境中的孩子所可以想象的,必定会给他们的心理形成巨大的冲击,心中甚至还会有那么些不甘,觉得自己也有出息的一天,也有去享受奢华生活的一天。就像沈三弦说她侄女的话一样,他是看着她长大的,她不会就那么着的嫁给樊家树的,只能同情家树一个痴情的孩子把感情倾注错了方向,一个学生时代的孩子,往往会有那么些异想天开,想着自己做的好好的,或许,一切就能按着自己心中的方向发展,殊不知,事事难料,没有太多的事情能合乎我们的心意,真正陪伴我们的那些人,往往是那些我们开始所不认为不可能在一起的人,鬼使神差的,就在一起了。
我们慢慢地长大,发现我们不能改变的有太多,我们看着无限美好的风景,可能就会在我们的眼前毁于一旦,或者,有些时候,甚至我们亲手毁掉我们曾经渴望已久的梦,然后甚至于在恨自己的不争气,可那都是社会环境使然,好多时候,我们所做的再好,也并不一定就会有一个我们渴望的结果。
好像题目跑偏了好多,凤喜、何丽娜、秀姑三个傻女人,凤喜的结我从一开始就不看好的,一个完全靠着别人才把家支撑起来的人家庭,即使是家树再在乎她,即使是她上了学,懂了事,也会觉得她会欠家树好多好多,她的感情就不能够那样的纯粹,她家庭的影响,也使她不能有一个开阔的思想,她母亲用女儿的将来尽去享受姑爷给的钱财,或许他们是真的活不下去,但是人穷,不能志穷,己穷不能儿穷。何丽娜对家树的感情可以算是痴的,对家树的好多都很是关心,很是挂念,能和家树接触的机会一个都不放过,能够关心的时机一个也不会错过,虽然家树对她总是那般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她也没有太多的怨恨,除了在追家树至天津,和家树再酒馆里喝了几杯酒而明白全事情后,很是伤心以外,倒没有见过她有太多的不快,或许她才是真正不快的人,她更像现代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好多事情都愿意做的尽善尽美,为自己的心上人改变,为自己的心上人受尽委屈,也不言不语,受了伤,也要一个人舔舐,还好,何丽娜最终获取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对于秀姑,这个狭义女郎,对家树的依恋,也不必赘述,可她的一生,注定会是传奇的一生,飘忽不定,行无定踪,这,也是他父亲的影响所致,心有所爱,总也藏于心底,自让别人自行选择,或者,自己给心爱的人创造一种更为可能出现的美好,从她为凤喜,为何丽娜引线,她能够告诉喜欢的人她喜欢他(从留下的头发可以看出),却总不过分强求,或许是她看佛经的缘故吧,也是侠性的缘故,她的那份洒脱,也让人羡慕万分,只是,我想,家树,已对她有所表示,不知道,为什么,她不能够前进一步,让自己拥有幸福,或许,她心里也有一种自卑,认为何丽娜能够给他更多的幸福吧,还有就是自己的地位是不能够配地上家树的,秀姑对家树的感情可能会是更加得持久深沉的。
写的净是乱写。
《啼笑因缘》读后感(五):爱恨情仇终成过眼烟
第一次看张恨水的小说,跟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以为得到那么至高赞誉的一本书里会有怎样的爱恨纠缠,其实也不过尔尔,所以有一点小失望。但回头一想,在1930年那个年代,这样一本纯以青年爱情为主线的书,也是很难得了。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想看到鲁迅那种警醒世人的文字,不论何时都有少男少女或者不那么年轻了的男女想要看到爱情故事。至于故事情节嘛,虽然可以简单概括一下,但在当时看来,可能也是新奇的爱情纠葛了。本书更主要胜在文字优美。本书写就之时,白话文运动才刚推行十年。本书从文字上看,已经和今天的小说遣词造句差别很小了,在当时应该也算得上是绝对的新潮了。
樊家树,按现代女人的眼光来看,他绝对不是一个理想的伴侣。他爱也爱的纠结,恨也恨的不舍。他一直在三个女人中摇摆不定,先是莫名其妙的选定了沈凤喜,又对秀姑拿捏不好适合的关系,最后不但没有超脱于几个女人之外另寻伴侣,还选择了他开始时最不喜的何丽娜。对凤喜,他开始的时候给赏钱,后来对对方有求必应,使得凤喜必须紧紧的贴上来。而大家也都认为,家树应该对凤喜有所图才对。所以凤喜的母亲一再给两人制造独处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家树必须对凤喜有所想法了。这时家树才对凤喜从开始的远观的欣赏,渐渐转变为了不舍离去或不能离去的爱情。在他跟凤喜分手后,他又考虑跟关秀姑的可能性,还是没有考虑过何丽娜。其实重要的一点是他觉得何丽娜的生活太过奢侈,不是他和他的家庭所能够承担的。从内心讲,樊家树是那种传统的男性,需要一段男高女低的婚姻关系。所以他明知何丽娜对他有心,也一直从内心抗拒。何丽娜为了他闹得沸沸扬扬,他也并没有出面帮忙解释,完全把何陷入一个极尴尬的困境。在最后,凤喜已疯,秀姑离去,好不容易才与何丽娜重逢的时候,何丽娜那么惊喜,家树也没有太过主动的表露出一丝情意,只是隐隐在心里开始接纳何丽娜。樊家树虽然纠缠于三个女子当中,却从没有主动做出过什么决定。几乎都是别人帮他确定了未来的走向。
沈凤喜,这是一个现在很多的女孩子。她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其实也无可厚非。有樊家树大方打赏,她就奉母之命去跟家树私下接触。说她有多喜欢家树肯定是胡说,感念恩情还差不多。嘴上虽大多时候称家树为樊大爷,心里却时常叫他“姓樊的”。内心最为惶恐不安的时候,也只是觉得樊大爷待咱们那些个好处,咱们能够一掉过脸来就忘了吗?这只是道德层面的自,而不是感情层面的相爱。然而她终于还是做了刘太太,给家树开出来了四千元的支票。这一举动深深的刺伤了家树的心,使家树对凤喜彻底绝望。凤喜以为刘将军会像家树一样对她百般呵护,却没想到刘将军的呵护是用马鞭的。凤喜纵然百般的曲意逢迎,也讨不到刘将军的欢心了。凤喜疯了,凤喜后悔自己走错了路。她疯之后,那五万块钱的支票呢?终是人财两空。
关秀姑,一个曾陷入儿女情长却终于解脱的侠义女子。她以为家树对自己有意,自己也对家树有情。却不小心得知家树金屋藏娇,她去佛经里寻找解脱,却发现真正能解脱的时候是帮助别人的时候。所以她帮助凤喜传递消息,杀掉作恶多端的刘将军。她帮助票的家树脱困,又帮家树和何丽娜重逢。她超越了儿女情长,却得到了最多的尊重。
何丽娜。如果说沈凤喜和关秀姑喜欢樊家树都是因为他出手侠义大方的话,那何丽娜的喜欢真是来的莫名其妙。何丽娜这样一个出身高贵,相貌秀丽,又温柔可人的女孩子,还经常出没于舞场,认识的人不计其数,怎么没几个像样的追求者啊?只因樊家树身在舞场却不跳舞,还表现出不喜欢的样子,就一眼看上了?还明知樊家树有心上人,也不顾了。被人误会,也不辩解,其实她好像很喜欢被人误会她和家树。为了家树,性情也改了,爱好也变了,就这样还得不到家树的欢心。除了两位当事人,谁都觉得他俩已经是未婚夫妻了,这种苦闷,何丽娜向谁诉说啊。就算最后两人难得的重逢,还是何丽娜主动示好,邀请家树来吃饭,又各种表现出自己的改变,即使这样,樊家树也没有主动表示出情意。何丽娜追的,真辛苦啊。
续书虽是作者本人所做,却把那一点点留白都补齐了,丧失了那种缺憾美的意趣。续书将原本的爱情小说向当时的主流方向靠近,宣传了抗日战争,也算是给这几位耽于儿女情长的主人公找到了一些正事可做。
《啼笑因缘》读后感(六):《啼笑因缘》期中总结
《啼笑因缘》全书二十二回,若要做个期中总结的话,理应是在十一回上下,今日翻书,不觉已看到了第十六回,所以赶紧写个总结算是给自己补交一回作业。
列位看官,你道此因为何?其实此间颇有渊源,经过两周的考试,未免在精神上经受不住,神情恍惚之间,偶然翻得案角的此本《啼笑因缘》。一读,便入佳境,无奈挣脱不得,邃为之吸引,也逐渐成为考试痛苦间的一幅精神良药。开始决定,每天只读一回以腾出时间,为复之用。却说一日走神,竟连阅五六回,方至幡然醒悟之时,一拍脑瓜,才知宿舍早已熄灯,更何谈复云云。当下而倒头。然书中景象,历历在目,仿佛胶片一般,在脑中悉数而至。况恨水先生果然好手笔,每每到回末,必留一段突如其来的转折,然后再提笔而言:要知**,下回交代。因知此种手法,往往是最能引人入胜的了,故每阅之,便禁不住为古人担忧了:难道后续会有这般不好的事情发作么?里面某某人物结如何?此等问题,没看一回,便要在脑中问自己个不停,虽为之伤神费脑,却不亦乐乎。
别事不多提,既是期中总结,未免要将心头疑惑提将出来,些许可获得片刻的舒心,及书终,再将种种疑惑解答出来,岂不痛哉?
樊家树:书中并未提及家树的家事如何,但可从其叔陶伯和可知其一二了。与之不同的是,家树应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才会有这般形状。一回提及家树收到急电一封,要求速速回杭探其母病,然后文渐少,在与凤喜的回信来看,应无大碍,可家树迟迟未能返京,及末,还是关老头催促而北上。却看后文,全无交代,难道并非母事,而另有他因?此时应该不会小吧。好,待后文而静观之。
凤喜:从第一回之“这姑娘重复打起鼓板,她那一双眼睛,不知不觉之间,就在家树身上溜了几回”而猜,这姑娘可不一般,虽能见其真心,未免也聪明甚之。似有袭人的点点风气。至十三回在刘将军家昏倒,我想这姑娘倒还没变心,况揪其家事,到这步田地,无论如何也怨她不得的,不料还未到一夜的时间,气的关老先生大呼“真是腻死我了!”正是无情最是黄金物,变尽天下儿女心。至此,大惑:凤兮凤兮,这…莫非缓兵之计?然,十六回“家树说了这几句话,才把凤喜的话逼了出来。所说是什么,下回交代”,不用交代,可知会说些什么了。真是伤心透顶。随即引申,这,能够怨她么?一个小小的弱女子,乱世里过着卑贱的生活,面对强权,她能作何?面对财富,又能作何?即使再错,她不知在犯错,即使再错,也不可不原谅。
关寿峰:全书里最看得起的人便是这个可爱的关老头了。虽为马匪,三十年没杀一人,岁身处清贫,却顶天立地,光明磊落。不禁联想到王度庐《风尘四杰》里那个卖大力丸的师傅。乱世之中,这般的人不少见,却这般的情怀却不多见!九回,便隐隐觉得老英雄不会得个好的下场,那时,却还只是莫名的猜测,因为老先生的生活并未有惨烈之象数,及至后来,便觉不对了。但,上天保佑吧。有一疑问:樊探亲时,老先生曾赠送人参几颗,比起何丽娜的来,真的贵重不少,而关声称是徒弟相赠,这岂不困惑?到底是哪路徒弟这般慷慨?拭目以待看后事。
秀姑,比起三位姑娘,真真看得起且佩服不已的,就只有这位了。内敛含蓄、不失侠义之心,并无“新式女性”的“勇气”,却会近近的跟在家树后面走,眼望着他上车而去,自己才一步一步挨着人家墙角下走路。每次写到脸红二字,很水先生引而不发、含而不漏,甚是微妙。秀姑本性腼腆,即与僧为邻,自为红尘的烦恼而修佛法大意,时时约束己心,却越是这般,便越是不能从容,不能放下。及此,我便有些担忧了,小女子亦是性情中人,却如此这般,万一挫伤,难道要剃发作姑子去么?何况十五回中详明的梦,到底何意?似有伏笔。赎罪赎罪,但愿不要如此,不做细判,观后自明。
何丽娜:虽未道明家世如何显贵,但从插花一事便可知其一二了。可这般新式的女性偏偏没有看中名利场上的公子哥儿,反倒对家树这般文弱书生似有钟情。此即罢了,偏偏她又是一个《金粉世家》里三少奶奶那样的角色,倒有几分王熙凤的气质。若按常理,家树是决计不会喜欢上这样的姑娘的,可偏偏他们才是最门当户对的。这岂不烦恼?蜻蜓点水式的出场,似后文更有大观。
恨水自言,那是民国十八年,旧京五月的天气,在中山公园里的幻影促成了此本小说的诞生。又道,人生的幻想,可以构成一假象事实的小说;然而人生的实景,倒真有些像幻影哩!
矣,啼笑皆非,啼笑姻缘。
《啼笑因缘》读后感(七):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
读完这本书几天了,其实在刚关上书本的时候没任何感想,就像是看完了一民国年代的电视剧一般。人物男才女貌,情节丰富曲折,云云。而且,偏偏张恨水又作了一个续集。原作给我的感觉是莫名其妙地结束了,而续集更是让我有一种偶像剧的感觉。
可是,我在这里写下的,不应该是没有营养的东西,至少对我自己而言,是有一些体会和感想的。这一切源自于续集当中的一句话,一句并不是由男主或女主说出的话,而是由一个仅仅在续集中才跻身男配角的人物沈国英的一句话,“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他如是说。
烦恼因何而出?这世间,男男女女,还不是情情爱爱的事。你爱我,我爱他,他爱她,得不到的谓之烦恼,看不透的谓之烦恼,舍不得的谓之烦恼,放不下的也谓之烦恼。当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各种关系当中时,我们定会发现许许多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那么烦恼也就随之而来了。就像前段时间我看到的一本书里所说,有一种哲学观念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旁观者,即无我的状态,就不会对任何事物任何人反应过于激烈,才会平静下来继续生活。无我到底是怎样一个境界?我想书中的人物没有一个人做到了,现实中也不是每个人能做到,那些真正超脱灵魂的人可能才会如此,就如释迦牟尼一般。
那所谓旁观者的心态,难道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吗?可是,我在想,明明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为什么偏偏要强调从没发生过呢?不想把自己涉及到事件中,那就真的不会涉及进去吗?我想,不然。或许这个无我,绝不是消极地逃避,它应该是一种洒脱地承受并且看淡自己的存在。烦恼的事发生了,如果不把自己想得那么重要,片刻之后,便会云淡风轻,如果老是让自己纠缠于纷扰的关系中,以自己的出发点看待问题,那必然会持续烦恼。所以在我看来,无我,应该是“轻我”。
如果硬要从故事中寻找例子,沈国英算是吧。他最先喜欢何丽娜,追求之后发现对方的心完全不在自己身上,后面他又对沈凤喜心生怜爱,可始终代替不了樊家树在女孩心中的位置。他的确烦恼了,他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具有魅力。可他选择了“无我”。一个年轻有为的青年军官,在特殊年代定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纠缠于这种没结果的爱情里,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把自己在感情中扮演的角色淡淡地抹去了,而加重了烈士的角色份量,最终也是光荣殉国。我相信他在死前应该是没有烦恼了,有的可能也只是遗憾,遗憾的是,没有把两种角色都做到两全其美。
又谈到那一句话,我最喜欢的,是后半段。每个人在世上都会遇到各种因缘,这不仅仅是情爱的方面,一切的机遇,邂逅,结交,离别,都算一种因缘,我觉得更准确来说,应该叫“命”。相聚、得到、幸福,就是好的命,分离、失去、辛酸,就是坏的命,人各有各的命,往往都是喜忧参半的。回想我为什么对这句话情有独钟,也许是情景所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让我明白,大多时候,光凭心里的臆想都控制不了事情的结果。都说“人在做,天在看”,你做的那些东西,最终一定会决定你的“命”的方向。
然而,不如意时,人天生的嫉妒心理变开始作怪。可以谈谈书中的故事。沈凤喜本应在天桥唱一辈子戏,可面对何丽娜那种们奢侈的生活,作为一个在底层生活的漂亮女孩来说,简直就是天堂,有钱人、大官人们的太太姨太太花枝招展,风花雪月,让沈凤喜相当向往。可当她被刘将军强抢去后,她才意识到,所想象的贵族生活并不都是美好的。原本自由天真的鸟儿偏偏被金丝笼缚住了翅膀。结果可怜得发疯病死收场。她的因缘是什么?如果她没有遇见樊家树,她的一生平淡但是安全。她的因缘绝不同于关秀姑侠义巾帼为国捐躯的因缘,也不同于何丽娜最终收获爱情的因缘。她的性格,就决定了她这可悲而短暂的一生。这就是,各有因缘莫羡人。
说实话,我并没有想把这句话跟这本书里的故事相关联,前面那些仅仅是说明,我是从故事中得出这些感想的。原因在我,这段时间确实有不少烦恼,也待我去细细琢磨,让我自己能泰然处之。
分享一首歌的歌词,跟书本无关,算是最后的自我鼓励吧!
没有不会谢的花 没有不会退的浪
没有不会暗的光 你在烦恼什么吗
没有不会淡的疤 没有不会好的伤
没有不会停下来的绝望
你在犹豫什么啊
——苏打绿《你在烦恼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