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太监》是一本由杰梅茵·格里尔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07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太监》读后感(一):《女太监》:可作为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女太监》是澳大利亚女权主义作家杰梅因·格里尔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女权主义作品,该书于1970年出版,此后再版18次,被翻译为30多种文字,与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1949)、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1969)和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1970)一同被视为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最经典的著作。
作者杰梅因·格里尔是澳大利亚人,1939年出生于墨尔本,分别在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取得其本科和硕士学位,并在25岁(1964年)时获得英联邦奖学金去剑桥大学攻读博士,之后在英美多所高校任教。她已经出版的著作包括《女太监》、《完整的女人》、《障碍种族》、《性与命运》、《疯女人的内衣》、《莎士比亚》、《爸爸,我们几乎都不认识你》以及《变化:女人、年龄和更年期》等。
全书书包括五个分,分别是“肉体”、“灵魂”、“爱情”、“憎恨”和“”。格里尔首先在第一分“肉体”中,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详尽地分析了男女在性征、骨骼、毛发、等方面的同和异,指出了传统和社会对女性身体所持有的各类偏见和错误观念。在第二分“灵魂”一章,作者讨论了在人格和精神上,女性如何逐渐丧失活力,被塑造为“滞定型”人格,成为“被阉割的人”,即“女太监”。第三章,作者的笔锋转向“爱情”,剖析了人们理想的爱情和婚姻实质上是一场交易,女性试图以自我牺牲和利他主义换来稳定感,而男性则试图以婚姻捆住女性的手脚使之沦为家中的奴仆。紧接着,在第四章“憎恨”当中,格里尔讨论了男性憎恶女性的现象和女性所受的各种苦难,并呈现了女性的各类反抗,分析批判了60年代女权主义浪潮中出现的各类纲领和理论。最后,作者在“”一章中指出,女性要争取独立自由,就要,即在政治、经济尤其是思想意识等领域中实现男女平等。
书中呈现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和大量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学资料,因此全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可读性很强;作者对性别不平等现象的辛辣嘲讽、隐晦指责和直抒胸臆的抨击,则非常震撼人心,让人拍案叫绝。总的来看,这本书的论述详实而雄辩,对男权社会的批判猛烈而犀利,是一本具有很强启发性的好书。想要了解女性主义,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入门读物。
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女性主义作品,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生活在一个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会成为受害者。只有当让人们开始意识到性别不平等时,改变才会发生。
《女太监》读后感(二):笔记
继上世纪初到30年代的第一次女权主义浪潮之后,30到7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势头更加高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1949)、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1963)、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和梅杰因·格里尔的《女太监》是这期间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
在第二章《灵魂》里作者解释了“女太监”的含义。作者描述了女性在时尚、绘画、文学、广告等媒介中的形象,认为“时髦典型是永恒女性”,归纳女性为“所有男人,以及所有女人追求的性对象”;女性的价值“只能从一点上得到证明,那就是看她能否激起他人的需要”,即具有商品的特性,而没有自己主动的道德特质,“她的根本特质是被阉割的特质”。作者不同意佛洛依德“女人是被阉割的男人”的理论,因为这个理论不能被证明(或证伪)。
一个女人从婴儿时期到成年阶段,一直被灌输并形成努力达到人们对典型女性期待的姿态。比如小女孩被教导应该打扮齐整,她们学会了靠撒娇来讨父亲的喜欢;和男学生相比,更早地来到教室、努力记下教师说的话,却花很少时间阅读教授分发的预材料;女性从事的秘书、护士等工作具有奴仆的性质,而且拿更少的心水,但事实上她们完全可以做她们雇主的工作。就是这样,女性总是在考虑她们是否达到了她们“应该”成为的样子,并花所有精力实现那种样子,成为了缺乏自主人格的“女太监”。
作者对自恋和爱情的看法也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这是我最感兴趣、同时也感到质疑的分。作者在解释男人对女人的爱情的时候似乎有些矛盾。前提:男人是自恋的;夏娃是亚当的肋骨所生,所以男人对女人的爱是出于对自己这类人的爱,即自恋的延伸;男人之间的兄弟情谊也来源于这种自恋原则;在男女关系中,人们认为男人的热情是因为女人身上迥然不同的东西而产生的,因此这种差别是被夸大的,因为男人与不同种族、信念的男人之间的共同性比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共同性更多。总之,男人真正的爱始终围绕着与他地位相等的男性;男人对于女人的爱好像是假的,这也就是作者在前文说的,男人是在对,而不是对女人。我想在这里作者举了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以及,如果自恋衍生爱,那么男人对于和自己越相像的人就越有感情,这似乎太绝对了。
“女性由于被阉割而将感情集中在她的男伴身上,对她的同类也无能为力,因为她全的爱都导向于寻找安全感。”所以作者认为女性缺乏爱的能力。就像男性的自恋衍生出爱他人一样,女性的无法自爱也导致了她无法爱别人。此处所举的一个例子是,相对于男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女人之间的姐妹情谊太虚伪,她们凑在一起就会讲缺席成员的坏话。
我同意自恋是爱他人的基础,这种生命的能力和欲望就像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是层级而上的。但说女性只是追求安全感,而没有自恋和爱人的能力,我不能认同。女性的自恋、女性之间的友情或者爱情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杜丽娘的自画像;《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林黛玉……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潘金莲与庞春梅、宣爱娘与燕梦卿、林黛玉与薛宝钗)和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中都可以轻易地找到,只是女性之间的情谊和男性之间的有所不同。我想作者夸大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区别,男性和女性一样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同,女性也有一定的自信来追求自己真正的爱好,只是在长久以来的社会环境中,总的来说,两种性别的心理有强弱的区别。
爱情的另一面是自我牺牲性,这是在满足了利己的条件下,“利他主义”是一种空想。我认同这个观点,人的一切行为源于利己的欲望,道德教育让人们有意识地牺牲自我帮助他人,这实际上是一种满足道德需要的利己。作者认为女性十分热切地继承了这种(伪)自我牺牲精神,因为她们总是追求获得他人认同,从而循规蹈矩,并以此为荣。女性的(伪)自我牺牲精神实际上是婚姻交易性的体现,女性在经济(和心理)上依靠丈夫过活,而她们付出的代价就是在各方面的自我牺牲,这也说明了女性其实无法拥有(从自恋延伸出来的)爱别人的能力。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些绝对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并不意味着她们就没有爱,这不符合三段论的逻辑。女性的“利己”可以同时包括对男性的依赖和对男性的爱(或自恋,或自恋延伸的对男性的爱)。何况现代女性对男性的依赖程度需要重新讨论。
《女太监》读后感(三):女性的解放&人性的解放
《女太监》全书包括五个分,分别是“肉体”、“灵魂”、“爱情”、“憎恨”和“”。格里尔首先在第一分“肉体”中,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详尽地分析了男女在性征、骨骼、毛发、等方面的异同,指出了传统和社会对女性身体所持有的各类偏见和错误观念。接着在第二分“灵魂”一章,讨论了在人格和精神上,女性如何逐渐丧失活力,被塑造为“滞定型”人格,成为“被阉割的人”,即“女太监”。第三章,作者的笔锋转向“爱情”,剖析了人们的理想爱情和婚姻实质上是一场交易,女性试图以自我牺牲和利他主义换来稳定感,而男性则试图以婚姻捆住女性的手脚使之沦为家中的奴仆。紧接着,在第四章“憎恨”当中,格里尔讨论了男性憎恶女性的现象和女性所受的各种苦难,并呈现了女性的各类反抗,分析批判了60年代女权主义浪潮中出现的各类纲领和理论。最后,作者在“”一章中指出,女性要争取独立自由,就要,即在政治、经济尤其是思想意识等领域中实现男女平等。
社会的传统观念与“女太监”互为因果,如何能够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格里尔提出女性要在思想意识和行动上进行彻底的:拒绝拒绝战争和暴力;放弃崇拜一个男人的愿望;拒绝“一签婚约,便定终生”的婚姻;建立女性互助组织;摒弃资本主义中主要消费者的角色;以享乐原则取代迫不得以,凭自己喜欢去做家务、穿衣和化妆,不喜欢便立刻放下;注意防止女权主义精英阶层的形成,而要维护合作、博爱的母系原则,等等。我以为,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以享乐原则取代迫不得以、自生自发、自我调节”对女性来说是最具有实践意义的,事实上,也正是一些新女性正在这么做的。
从书中可以看出,格里尔发出的解放女性的号召不仅仅关乎女性的解放,还关乎人性的解放。试看她对商业社会的抨击便知,现代商业社会的拜物主义塑造的何止是滞定型的女性人格,其实男性也未能幸免,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商业社会用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其个人价值,充满活力的多样的人性必须要和金钱放在同一个天平的两端。因而,女性要挣脱滞定型人格的束缚、打破“珠光宝气、散发着人造美感”的形象、寻回真我,从更深次的角度来看,是与整个社会挣脱拜物主义的束缚、整个人类寻回真正的人性相互呼应的。格里尔对女性解放的号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解放人性的号召,是对完善的、充满活力、挣脱枷锁的人性的歌颂和追求。
格里尔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次浪潮中的一个观点是,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男性也是被塑造的。在书中格里尔也提到,男性也是现代商业社会拜物主义的受害者,是传统性别观念带来的种种不公正现象的受害者。比如,男性被理所应当地视为家庭的主要经济贡献者,在谈婚论嫁时被关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是否有房有车;男性要有力量、要男性化;男性的情感不是脆弱、敏感的,不能表现出女性化的特质,否则便是娘娘腔,等等。社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对男性原本多样化的、生动活泼的人格同样戴上了枷锁。因而,从性别平等的角度来看,男性也需要启蒙,需要解放。因此,女性主义的重要意义也许在于,在人们注意到女性被压迫的地位,为女性解放而斗争的同时,男性受到性别偏见束缚这一问题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男性的解放也就自然发生了,全人类的解放也就随之实现。
提及男性的解放,这本书的一点不足也许在于,格里尔着力于女性的启蒙,而忽略了男性,甚至一些激烈的批判会引起男性的误解而使之站到女性的对立面,让人们误以为女性主义就是“憎恨男人”。不过,我们也不能太过苛责,毕竟人们注意到男权社会对男性的不平等也是女性主义进一步发展之后的事。
总体上,这本书呈现了广泛的社会现实事例和大量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学的观点、资料,因此内容十分丰富,可读性强;作者的观点散见于她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讨论之中,她对性别不平等现象的辛辣嘲讽、隐晦指责和直抒胸臆的抨击十分精彩。总的来看,这本书的论述详实而雄辩,对男权社会的批判猛烈而犀利,是一本启发性很强的好书,推荐给所有的女性朋友们,当然,也推荐给所有的男性朋友们。
《女太监》读后感(四):造反尚未成功,女人仍须反抗
二战后,女权主义运动迎来蓬勃发展,出现了四经典著作,分别为波伏娃的《第二性》(1949),美国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1963),美国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1970)和杰梅茵·格里尔的这本《女太监》(1970)。
无论是可读性,还是思索角度,《女太监》独树一帜,笔锋辛辣,抨击猛烈,有相当深刻的理论深度。她的不少观点,如当代西方社会许多人的“成了利用”,人们“在对器官,还不是对人”,此话让好于此道的男士们臊得脸红。男性,对的热爱是不需要审美辅助的,这就是有些男人热衷于的缘故。
男人,被阉割了,叫太监。女人呢?也能被阉割?是的,从阉割来说,分物理阉割和精神阉割。物理阉割,针对身体,比如古代的太监,需要去势,或曰净身,由刀子匠动手,切掉男人的鸡鸡或者剥除睾丸,非常痛苦,手术感染率极高,导致不小的死亡率。针对女性,如残忍的古老割礼,还有从外用力,撞落女人的子宫,剥夺她成为母亲的权利,等等,荒唐而残忍。
# 什么是女太监?#
此书里的女太监,是指精神阉割的产物,寓被社会男权控制主宰的女性。按本书的说法是,在西方诗歌、绘画、小说或报纸杂志中,把美、财富、性感等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结果使这种浑身散发着人造美感和珠光宝气的女性形象成为广大妇女效仿的对象。因此,女性从婴儿到少女,直至成年,始终都摆脱不了这种形象对自己的诱惑和束缚,始终囚禁在这个精神牢笼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从而变成弗洛伊德所称的“被阉割的人”,即“女太监”。
比如说,现代女明星们的胸。君不见这几年,有多少个胸从平坦到巍峨,从低调到嚣张,惹来众多非议和关注,这是女太监的典型作法。迫于这些年经济的效应,通过一定的方法使这两坨肉不再短斤少两,蓬勃发展得更加压秤,成了许多女明星博取大众视线的法宝。很难说是她们自己身体的意愿,没人会因为身体里塞进了一堆化学物质而觉得爽,而是丰乳细腰肥臀的性感形象诱惑了她们,以及丰乳细腰形象能都带来的好处,比如曝光率,宅男们意淫的眼睛裹挟了她们,娱乐曝光率绑架了她们,所以才有勇气和渴望去动刀,去注硅胶,去垫盐水袋,这就是新时期的女太监。
第二举个古代例子,恰好也可以追溯女太监如此病态的伤害身体的作法,为何延续了一千多年呢?连清朝满人入关明令禁止都没用,所谓男降女不降,男人的头发被削了,但女人的缠足风气难以撼动,可见其社会根基之深。要问原因,并不复杂,被男权社会的文化束缚了,很多女性小时候被迫缠足,到当了妈妈就参与逼迫她的孩子缠足。男权畸形的审美,社会文化对足的迷恋,以至于混入婚姻规则,也是女太监的机制。
一个男人可以为了买个爱疯卖掉一个肾,那一个女人完全可能为了这个爱疯陪人家睡上几个晚上。男人疯狂,女人堕落,从来就是想跟相随。趁机想浑水摸鱼的雄性们,应该感谢那些打着收视率幌子的垃圾娱乐电视节目、披着奢侈时尚外衣的吸血鬼杂志,以及那些网络因而声明大震的无量艺人们,是她们让遭受精神阉割的女太监越来越多,他们是罪魁祸首。
# 为什么她说”成了利用?#
这是一个她诸多观点中的一个,所以提出来,是因为性在女权主义者那里极为重要。作者想说什么?享用用女性身体,忽略女性的精神世界?
格里尔认为,完整的,应该是男女双方共同投入,全身心地参与,对女性而言,意味着男人不应该粗暴地将插入对方身体,他们有义务把女性全身的性敏感带全过一遍,等到对方的身体发出欢迎进入的暗示时,才能文质彬彬地进入,共襄盛举。对男人来说,一次美好的,绝不仅仅以射了精就算结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根本不需要女性的参与,自己就可以。既然有了的参与,那事情显然就不一样了,男人有义务为对方的感受考虑。女方也有权利要求男方考虑她们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作为龙套帮助男人将造好的射出来,人的性人格根本上都是反的。但现实与理论相反,女性的地位长期以来遭受侵犯。
对女权主义者来说,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主动还是被动,单方面被要求还是双方齐心协力,结果大相径庭。质言之,男人是把单纯视作一个,还是代表女性整体,不同的看法决定了中的处理办法。甚至,为了得到更高质量的,女人有权利要求她的另一半保加强锻炼,持好健康,而这自然成了男人心中的痛,因为阳痿、早泄等功能性障碍相当普遍,于是矛盾永远存在。
看来,男女性别之战,也破不了古老的法则,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便是西风吹过了东风,要东西风两股力量相抗衡,恐怕都是人类的美好想象。
《女太监》读后感(五):【易大湿点评性学经典】之---女人被阉了吗?!
——格里尔《女太监》读后感
自从圣杯让长剑打落下神坛,人类生活的滋味便浸透了浓浓的苦涩,世间阳刚与阴柔的变奏曲便经常跑调。 于是许多不满足于现状的先知们,开始思考和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这种探究,发韧很早,但直到二十世纪才蔚为壮观。他们以尖刻的风度,直达问题的核心,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故我一直认为,女权主义的思想及其著作,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最为启人智的人类智慧收获之一。这是人类另一半群体自我求解放的呐喊,其实也是人类最终解放的呐喊。
这其中,澳大利亚的杰梅茵·格里尔,便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其《女太监》、《完整的女人》以饱满的,愤怒的笔墨,向男权社会及传统思想投出了尖利的匕首,让我们看清了我们在寻常想当然的正统思想下,是怎样处心积虑的为女性编织了一个多么完美天才的思想囚笼,最终将女性变成了一个“被阉割的群体”。成为上世纪60年代那个风起云涌的思想焕发的时代女权解放的“圣经”,与德·波伏瓦的《第二性》紧密呼应,而且比后者更深透更尖厉更具战斗力。
盛夏酷暑里,再度捧读这沉甸甸的《女太监》,依旧如背寒冬,脊梁骨时时感到深入骨髓的寒意。在此我不想再去摘述书中那些比比皆是的透着智慧灵光的言说,例如:“(女人)的痛苦并非因为她不能长大成人,进入成熟的女性阶段,而是因为她与妨碍她以自己的力量工作和生活的东西在做抗争。从他出生之日起,她就承受着一种逼迫她返回子宫的压力,从她的第一刻起,她便在摇篮中裹进了她最后一件疯子拘束衣中。返回子宫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死亡。已荆棘束缚住女人欢乐和欲望的压力就是将要摧毁世界的压力。”等等,我只想谈一下自己对女权主义的一点想法。
毫无疑问,目前,女权主义思想运动有点沉闷,似乎该说的都已经说了,新的更具战斗力的思想,还没有产生出来,大家似乎都在等待着。
女性权益问题的产生,来自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解体。从此,男人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过数千年的文明文化积累,建立起了一整套和谐完美的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相当顽固,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当今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都没能触动它的根本,所以,尽管时光艰难的走过了数千年的旅程,人类也号称从野蛮走向了更具人权、人本意识的现代社会,但对于女性们来说,其实依旧是换汤没换药,无非是后来为了好喝一点在这锅汤里加了点白糖而已。
这付药就是人类的婚姻家庭制度! 我不管经典思想家们是如何的千方百计证明家庭制度的科学必要性,阐述它的不可避免性。其实,都掩盖不了这是男权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没有男权社会,很显然人类便不会发明家庭制度这么个玩意儿,女人们自会有智慧管理后代的繁衍健康。这是男人为了区分各自势力范围而妥协的产物,而决不是为了什么人类后代繁衍的健康这一崇高目标而建。它的演化,就是由成功的或曰贵族的男人可以随意无穷尽的占有统治女人,逐步变成全社会的女人由男人均而匀之,起码在道德、法律、名义上已经如此了。一个男人,哪怕是脑残,能为他娶上媳妇,就是一个家庭的成功;一个男人,哪怕已死去多年,能为他娶上一个女人,就是一个家庭生生不息的象征。男人们就是靠这么个小小的机构,成功的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自己利益的社会运作体制。在这么个社会里,国法便是家规的扩展与深化,国与国间的关系像极了家庭间的关系。其他的所谓文化、文明,仅是附着于其上的小摆设而已。而爱情,则通常是男权文明所释放出的一个烟幕弹一剂。这套体制,可谓体大宏富,一千零一夜也难以说透彻说完毕。只要男权社会依旧在运转,人类的家庭婚姻制度便具有永远的正当性。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手抓出把精妙的维护男人权益的传统道德,譬如,在我们莒县广泛存在的逢年过节已婚女性不能回娘家的禁忌,为了深深地打动女人,让她们信任,我们在这个禁忌上面附着了太多的迷信,搞得神神鬼鬼的,让已婚女性们迈出家门口的脚总是颤颤悠悠的不自在。这就是男人们为了自己的那点小利益玩的鬼把戏之一。即使不是男人发明的,也是得到了男人的首肯与大力支持。
因此,女性的解放,最先触动的是已绵
延了数千年的人类家庭婚姻制度,其根本的难点也在这里,最后攻克的堡垒也是它。当然这个攻克并不专指破灭,它可以是“变质”。女人在这里被第一次戴上了紧箍咒,第一次在这里接受了精神的阉割手术,第一次在这里接受肉体的砍削美容手术,然后等男人们满意了,便将全世界最美好的词语颁赐给她,作为奖赏,而在这过程中她们所受的苦所进行的挣扎,都视而不见并被一笔勾销。这里是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的根据地也是她们的归宿。这场战役,主力自然是女人。格里尔说:“这场战争也许会漫长,甚至比投降更为痛苦,它将是一场黑暗中的战斗,因为无论我们科学还是别的自夸的知识都不可能描述可能的替代方法。”
“这场战斗值得为之一战吗?”
格里尔问得很没有底气。
我们的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