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要死的》是一本由[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一):有了死亡,一切都化腐朽为神奇
可以选择死亡,是一件让人松一口气的事,不管怎样,如果终有一日无法对抗生,总还有另一个选择。死的那一头是无尽的未知,换言之,亦是无尽的希望。有沉重的死亡在两头凝固,中间鲜活的生命流淌着,才肆无忌惮,若是流淌无尽头,才是怅然空虚。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二):人都是要死的
人都是要死的
人要做的事是让自己如何在死前
在死后留名
我们左右不了生死,决定不了自己死后将去往何方
但我们能决定自己生前的行为
是遵照自然法则而行,还是逆着法则而上
如佛家所论之“因”与“果”
“果”可以大抵地预见
所以我们要很好地把握种下什么样的“因”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三):什么叫替人着想???
1.人能不能为了自己所谓的正义去牺牲无辜的生命?
2.自己以为替别人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但是到头来忽略了那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我们总是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起来是为别人着想,但是我们从不去关心那个人是怎么想的。“你应该这样这样”“你应该那样那样”····我会想为什么我就得这样这样?我知道那是好意,但是好的不一定就适合我。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四):死亡变成了惩罚的砝码
有人畏惧死亡,有人不愿面对死亡,然而,当肉体的非生非灭变成一种永恒,这何尝不是一种意志精神的摧毁?
生命就是因为有期限才会显得充满乐趣和惊喜,死亡不过是另一种生命的表达,到此为止,这是我们的一个站点,无论好坏,上帝都会给我们一个结果。
在出生与死亡之间的是生命,当死亡被无限拉长,或者说消失时,那不代表生命的延伸,恰恰是生命细胞的麻木和衰退。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五):如果你能永生?
如果一个人是不会死的,无论他做什么,那他的生活应该和100年且脆弱得随时可能挂掉的生活完全不同。
读着读着就随着福斯卡的情绪down下来,从个体看,人性的悲哀千年不变。不过从整体看,还是有所进步的——是无数只小蚂蚁慢慢前进一步倒下死掉堆积出来的进步。
看罢这书,谁还想永生?永生不过是个魔咒,而非祝福。那个著名的“我还想再活500年”,或许也就打消了念头吧。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六):强烈建议年轻人不要接触萨特、叔本华这种哲学家
读完这满篇的絮叨,强烈建议年轻人不要接触萨特、叔本华这种哲学家,哪怕是一点点,真是丧到爆炸,还是读读《论语》比较好,哪怕是《庄子》这种虚无飘渺的都行,文化里哪怕最丧的作品,都能让你感受到希望。欧洲19-20世纪这帮不知道怎么冒出来的哲学家跟他们的拥趸,可能真是阴雨天和满地的泥泞见的太多了。
与他们比,马克思简直就是良心哲学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燃起愤怒提倡,批判现在畅想未来,处处展现着积极乐观,恩格斯软饭供给的姿势绝对的高,没有造成一点阴影。
MLGB的真他妈丧,我得读多少本成功学,才能解毒啊。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七):倘若能或得永生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科幻题材的作品看多了,在阅读这本书的整个过程里,我的脑子都只在思索一件事:在拥有了无尽头的生命之后,您就只想做这个吗福斯卡先生?
就只想着扩展王国,只想着探索人心,只想着你所能见所能关心的这些眼前事物吗?
难道你就不想静静地观看整个人类历史的奔流变换,不想看看天地最终的真实模样,不想看看真理的相貌?做一个观察者,目送着整个宇宙走向虚无。
孤独算什么,整个世界都在你的脑海里。
说真的我觉得这书的内容太过悲观,仿佛人活于世千百年来都只在无聊的重复似的。没错,很多事情的确是不断重复的,但也有很多事情是在进化更改的。
反正这书对我来说唯一意义就是文字的优美。至于内容,真的让我觉得,作者的人生态度太灰暗了。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八):生
这是一本追寻人存在意义的小说。主人公福斯卡是一个长生不老的人,正是因为没有了死亡才使得他对“生”才有了种种疑问。
公福斯卡本想着长生不老后,就可以大展自己的宏图,希望自己治下卡莫纳的生活永久幸福。福斯卡回忆说:“我有一个儿子,他选择了死,因为我不让他有其他的生活方式。我也有一个妻子,就因为我把一切给了她,她一生在度死日。他们要的不是幸福,他们要的是生。”这一段时期福斯卡在为他人而生。
在福斯卡与马里亚纳恋爱时,他觉得“未来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奇怪、可憎的时代。那是马里亚纳已经死了,就我来说,我们俩的生活向落进了世纪的深渊,毫无用处,再也找不回来。这个时代也不可避免地落进深渊,毫无用处,再也找不回来”。
法国大时期,对于暴乱,福斯卡说到“他们留了血,但是他们知道为什么吗?他们真正的意愿是什么,连自己也不明白”。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九):其实死比永生好
《人都是要死的》,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这很正常。虽然每个人都会想长生不老,但人都是要死的。很多人是无法接受或者去直视死亡,但看过这本书之后,也许你的看发会变成其实死比永生好。刚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对波伏娃还不理解,看完之后才搜罗了下她的生平,也是个存在主义的大咖。因此这本书虽然是本小说,但带来了很多哲学的思考。
波伏娃设计了一个不死的人,让他经历了历史的种种变迁,最后发现“长生不老”其实就是一个坑。相比“总要死”而言,“死不了”真是件很没意思,甚至很无趣的事情。人生也许会赢,但如果你是永生的话,你面对的就只能是输,因为在无情的时间面前,一切都会失去。不死只是代表你多了一口气去经历更多的失败和无奈而已。你什么事都无法心想事成,连死都死不成。这样的人生真的有意义吗?也许死比永生好。在人类的历史中充满着生生死死,人们更多是希望在历史上能留下自己的足迹,而并非是真正希望不死。而就像书里说的那样,真正不死的人则尽力在忘了自己,更让历史忘了自己。
2016-9-30
《人都是要死的》读后感(十):惩罚
-“我愿意不死。”
-“哦,我也曾经这么想过。”
战争此起彼落,和平无处安放。看着自己身边所爱的人一个个死去,怪不得“永生”是一种惩罚。从卡特琳,安托纳,贝娅特丽丝,到卡利顿,玛丽亚纳,洛拉,到最后的雷吉娜,他们每个人都迟早离他远去。每一段经历对他人来说是一辈子,但对他来说只是一分。活到腻烦,与过去藕断丝连,想忘忘不了,想死死不掉。格格不入的不死者远没有想象中活的那么美好。
-“有朝一日我要老的,有朝一日我要死的,有朝一日我将被人遗忘。”
-“但此时此刻是存在的,而我们是生来就要死的。”
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想要满足自己,满足自己的愿望,但并不是次次如愿。此时就会生出邪念,就如同雷吉娜想的,“嚯,恶意中伤!难道中伤还有不是恶意的吗?”是这样没错。福斯卡喝下长生不老药也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永远不死的欲望,到最后却发现自己与一个死人没有任何区别。
只是,能使他活过来的,不是外物,而是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