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是一本由徐明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的213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读后感(一):明明。
很多笔墨用来写了明哥。很爱很爱。
我是个90后。喜欢明哥也不过这短短几年时间。不过我希望这是一直的。似乎若一直由他伴随长大。我也喜欢这样。应该说我是一个比较特别的90后一个爱明明的90后。作者似乎也写出我感受。
《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读后感(二):可否,青春借贷,倾心于一瞬间
“沉迷过的偶像一个个消失”。。。而那些有歌声的日子,美得让我流泪。。。
如果你想把这本书当做乐评来读,也许不会满意,它记录的是80后一代人成长中的心情,如果你也爱港台音乐,就一定会有共鸣,会莞尔,会流泪,会感动。
ideB,属于一群爱灰主流的港乐迷,懂的,看目录就懂了,作者把他放在最后,他,也许也会是我成长中,沉迷过的最后一个(或者一群)、也会是唯一一个(或者一群)永不会消失的偶像吧。。。“奇异恩典像碎片天天发现”,“谁不是上一边看,一边走”,熟悉,温暖,然后,还有,他说过的,窝心吧~感谢有你!
《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读后感(三):我们都是这样听着歌长大
詞:郑宁素
曾熟悉的笑脸随年月消失不见
还好能借歌声怀念
曾吻过的爱人也已经不在身边
还好能用歌声祭奠
悲欢离合总不断上演
你我都逐渐改变
生活它的沉重是否压垮了双肩
带给世间茫然疲倦
还好有动情的歌滋润心田
让人们得到片刻安眠
我们都是这样听着歌长大
一个个念头想法就在歌中萌芽
在哼唱中找准各自的步伐
咬紧牙向着未来不安的出发
心里面的热忱似乎会慢慢磨减
恐怕再经不起考验
还好有励志的歌及时指点
让人们坚定正确信念
我们都是这样听着歌长大
一个个念头想法就在歌中萌芽
哼唱之中找准各自的步伐
咬紧牙向着未来不安的出发
我们都是这样听着歌长大
一行行字句音符丰盛鲜活年华
哼唱之中绽放各自的心花
在漫长旅途之中阴暗被融化
学会了优雅
《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读后感(四):《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荣获“最美的书”
二十种图书当选“最美的书”
2011-11-22 14:14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乐梦融 新民网编辑:张嘉佳
【新民晚报·推荐】昨天,2011年度“最美的书”在上海揭晓,《宝相庄严:五百罗汉集释》《恶之花》《新闻纷争处置方略》《贺友直自说自话》《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等20种图书荣获本年度“最美的书”称号,它们将代表参加2012年度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今年,评委会共收到参评图书350种,385册(其中上海选送56种),总体数量略大于去年。这350种图书,分别来自全国各大市的130家出版单位(涉及上海出版单位的有16家),上海市委宣传副长焦扬担任本届评选。
——读过的人都知道,书的设计是很棒的,看着也很舒服。。。。。
《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读后感(五):超级剧透 关于目录
〈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 徐明 著
ideA 流年
Track 01 那些热播剧的主题曲 Track 02 邓丽君是一曲乡愁 Track 03 与孟庭苇一起回到纯真年代 Track 04 掉入凡间的周迅 Track 05 十年前,遇见 Track 06 张雨生,天堂还有你的歌 Track 07 钟汉良,我的路途看不到你苍老 Track 08 范晓萱是一种精神 Track 09 你我都不是刘若英 Track 10 罗大佑,命运有张父亲的脸
ideB 骊歌
Track 01 林夕音乐词典 悲剧 Track 02 林夕音乐词典 快乐 Track 03 林夕音乐词典 回忆 Track 04 林夕音乐词典 情字 Track 05 林夕音乐词典 百态 Track 06 黄耀明的前世今生 前世 Track 07 黄耀明的前世今生他从那条路上来 Track 08 黄耀明的前世今生青春残酷物语 Track 09 黄耀明的 前世今生末世情结 Track 10 黄耀明的前世今生 给世上摇摇欲坠的我
《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读后感(六):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
这本书本来只想走马观花地看一下,没想到竟然拿起来就没放下,看了整整一个下午。虽然这里面的一些歌真的不觉得有什么好听,但写这本书的人却有着非凡的描写能力,让我身不由己地怀念起纯真时代。
特喜欢那篇写罗大佑的〈命运有张父亲的脸〉,她写道,“原来一切都是藏好的秘密,写满预言,只待那个慒懂的女孩穿过历历光阴去揭开,挣扎多年,兜兜转转,终于来到命运门前,却蓦然发现,它有张父亲的脸。”
每一段岁月都会留下属于它的独特的故事,听罗大佑的歌,如同聆听父辈的命运,我们怀着对他们的命运的感慨,走向自己的未来,走到后来,却步步惊心,我们经历的一切都似曾相识,我们的心路从来不曾摆脱父辈的轨迹。过了青葱岁月,才发现所谓的代沟,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填平了。但我依然心有不甘,我还要争取,但心底的疑惑却越来越深,莫非一切都已经注定?也许父亲早已经洞悉一切,但不忍说破。我们的前路,他们早已经看得清清楚楚。命运不管给你什么,总得自己去经历……
如果说今天听罗大佑和小虎队,算是一种怀旧,那就像作者说的,我们八零后这一代,也许真的都得了怀旧的病吧。也有人说,当一个人开始怀旧,说明他已经开始老了。呵呵,老就老吧。人从一生下来不就是一个开始走向衰老的过程吗?
关于刘若英书里也写了不少,〈《原来你也在这里》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歌。但关于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事儿,我们外人又怎么能懂?不写才好。
这本书最让我不爽的地方是这个作者为了故作高深,引用了很多外国思想家的文字。就算那些结论百分之百的对,又关我们什么事儿?我们只要安静静地听歌写字就行了。
《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读后感(七):关于作者
徐明 ,生于1985,文艺青年派代表,新锐女作家。《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为其处女作品。书中插图为其近似照。
徐明文字:
幸福是个秘密,知道的人都不说
如果幸福真的是个秘密的话,你会说出来么?
我不会。因为我不知道如何说。可是今晚我突然又看到一个原本应该快乐幸福的女孩子不快乐不幸福。如何幸福很难讲,但不快乐的原因倒是很容易。这个女孩子因为她父母之间糟糕的关系而不开心。我觉得我非要把这些话写出来不可。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星球上的这次旅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幸福。当然,也可以叫做快乐,喜乐,欢乐。但或许幸福HAPPINESS最能表达这种属于心灵的,,最纯粹,最美好,平静,充盈的感觉。那么曾在这个星球上行走过的那么多人,他们得到幸福了么?无论是原始人,还是中世纪人,或者是现代人,无论是索马里人,还是人,还是美国人,欧洲人,他们幸福了么?无论是战争,和平,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有家有国,他们幸福了么?
我觉得,如果单看那些看得到的所谓历史和周边的现实的话,很难这么讲。虽然白纸黑字、媒体报章写的分明都是一个个硕大的“幸福”。现代化,全球化,财富,安稳,各种会展,各种晚会,各种书籍,各种专家,各种领导……他们都在强调“我们很幸福”。但其实,我看未必。因为真正幸福的人,从来不说出来。幸福于他们好像就是个最大的秘密。
如何幸福,更是一个秘密。知道的人都不说。
为什么呢?很多人困惑。谁说的?我们不是有一图书馆的资料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幸福么?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学艺术还是哲学宗教……不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才可以幸福么?是的。确实如此。但那一图书馆的资料并不会让你立刻幸福起来啊。这个星球上,那流逝的光阴里,那些声音最微弱的、看不见的,往往是懂得幸福最大奥义的人。譬如基督和佛陀。还有无数普通的平民,他们走了,也带走了属于他们的最大的秘密。
基督和佛陀的教义不是一直都在流传么?和政治家们、广告商们的呼声相比,也不算太弱啊。是的,可他们的话又有几人能真的明了呢?怎么能像广告和工作报告一样好懂呢?因为那些懂得的人知道,这趟短暂的旅行,只有一个人可以告诉你幸福在哪里。就是自己。
我常常想这个星球上存在着、存在过的概有三种。一种是最幸福的,他们不做声不解释,耐心地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从来不会想着到处去跟人讲如何才能幸福。一种是比较幸福的。他时而清醒时而梦游,时而做主人,时而是奴隶。清醒自由的时候,由于被梦游和奴役反衬,反而显得更珍贵。可是他们老想跟别人讲如何才能幸福,因为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坚定他们选择幸福的信心。最后一种是比较悲惨的,他一辈子都在梦游。做俗套和别人的奴隶。虽然他教导别人如何幸福的声音往往最大:看这个电视剧吧!现在最流行的!穿这种STYLE吧!最时髦的……
幸福是一种隐秘的、私人化的极乐。我如何可以告诉你,在某个夜晚散步时偶尔听到《春江花月夜》留下泪来的感动?如何可以告诉你遇到一首诗,突然解决了儿时最大的疑惑的欣喜?如何可以告诉你,我看着爱人的时候,一言不发却觉得什么都已经说出了时的默契?如何可以告诉你一片云一朵花一颗星在我眼中的姿态?……
幸福是自己找到的。只能靠自己。一万种幸福的方式也不够,因为那都是别人的。看了无数的爱情电影和书籍也不够,因为那都不是自己的人生。那么幸福真的要成为永恒的秘密被别人带走么?
只要开始上路寻找,幸福就在那里等你。虽然这条路开始充满了不安、焦虑、茫然和恐惧。但挣脱了奴役的锁链,自由的国度就会降临。“自我”才能开始脱离安逸却无味的“子宫”(无论是父母的还是的),幸福也就不远了。
虽然那是你的秘密。我永远也不会知。
可我知道你是幸福的。
《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读后感(八):原来怀旧一直在这里
书中目录是按照磁带歌曲式的编排:Track01/Track02/Track03…….里面提到一些70-90年代流行的剧集和歌手,如《新白娘子传奇》、《流星花园》、邓丽君、周迅、罗大佑、刘若英。书中前面二十页用的是绯黄的牛皮纸,让人有种怀旧的感觉。书中描写得很细腻,读着读着,勾引了自己关于童年的记忆,如果我们这一代,都有着这么相似的童年。
记得我有的第一MP3,是我现在已离开人世的表哥送的,作为我考上市内重点高中的奖励。隐约记得那MP3是红通通的,像鹅蛋形。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MP3,当然是手舞足蹈了。在此之前,我都是去我初中好朋友家听CD,因为她家里有一台能播放音乐的CD机,能来回地播放着初中时热播的《还珠格格》主题曲,而我们边听CD机,一边拿着歌纸在跟唱。“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任性,她还有一些坚强”。这些旋律与歌词,虽然时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
陪伴我们成长的也有书中作者提到的魔力匣子——电视机。但小时我家里管教得特别严,电视机都是带着锁头的,只有在周末的晚上,得到爸爸的允许,我才能看上一会。当时不懂事,觉得爸妈特别野蛮,居然想出把电视机上锁这么狠的一招,让我的童年比同龄的同学更单调了些许。但今天长大回想起来,实在是感谢父母,没有他们这么狠的一招,我今天就不会有一双5.0不近视不带眼镜的双眸;没有他们这么狠的一招,我今天也许就过早沉迷于电视里带给我们形形娱乐世界。
记下几首一直陪伴我成长的歌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记忆中小学音乐课唱了几学期的曲目。还记得当年圆圆脸的年轻的梁老师在电子琴着弹出这首歌,我曾经沉醉于这歌词和旋律,闭上眼,我还能想像出那副“小船儿飘荡在船上”的景象,轻风拂面的感觉依然可感。
《少年先锋队队歌》:那熟悉的旋律一响起,我一定会直起腰杆子,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小学那六年,是我唯一为我胸前所飘扬的红领巾所自豪的年代。我是校里的中队长,四年级以后,我每年都为新入队的新队员系上红领巾,我清晰地记得,当我给新队员系上鲜艳的红领巾,后退一步,给他(她)敬上队礼,新队员回敬我一个别扭的队礼的那个时刻,看着他(她)脸上兴奋的表情,我心里那股自豪劲上简直上天了!那个纯真的年代,我是打心底觉得队旗真鲜艳,组织真温暖,我们都是顽强学、坚持斗争的“八九点钟的太阳”。今天,我却变得羞着大声唱出“为着理想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是长大的代价吗?
《童年》:罗大佑、张艾嘉都唱过,当年我还和小伙伴争吵到底原唱是男声还是女声的。歌中描绘的那个有池塘、榕树、蝴蝶的儿童的世界正在逐渐消逝,但我念念不忘的是隔班男生告诉我的那一句“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带没经过我的窗前”让我霎间脸红,是那时看完红色电影后那男生追着我坐上的公交车。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糊迷糊的童年。
《千年等一回》:熟悉的前奏响起,由弱渐强的和声唱起,我就知道《新白娘子传奇》开始了。当时的我看电视剧可谓如痴如醉,听这原声卡带可谓着魔了一般。当年街上还有卖卡带的小店,在我的初中第一中学门口的旁边就有,每天经过我都不禁得往里看上几眼,可那十元一盒的卡带确实超出了当年我的消费水平了。爸爸一个月才给我五元零花钱,花一点也凑不够一盒卡带的钱。当年我还一直固执得认为许仙由女儿身的叶童的扮演真不好,如果许仙是男演员,那她与白娘子之间的爱情就能成真了!当时我根本没搞懂许仙和白娘子为何能爱得痴缠,也没搞懂神仙、妖怪和人之间到底有何区别,只知道我喜欢白娘子、许仙,讨厌法海。11年去到杭州西湖边的雷峰塔,却发现原来真实的雷峰塔原来不是我童年想像中的那样破旧残败,下面也没压着白娘子。千年等一回,只为心爱的人,矢志不渝。
《梅花三弄》:“红尘自在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种古典诗词的幽兰意境,为爱情的那一片痴心而深深感动。
《刀剑若梦》:书中这一段说到我心里了,每个童年的女孩都有个白马王子欧洲古堡的爱情梦,每个男孩子大约都有一个仗剑天涯铁马冰河的武侠梦,所以男孩子们痴迷金庸古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这个游离于市井生活和堂皇历史之间的地带,从来黑白是非,各说各话。然而尽可“无怨无悔我走我路,走不尽天涯路。人在江湖却潇洒自如,因为我不在乎”。一派自在逍遥,简直有点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的意思了。小学我藏起来的武侠书,后来被爸爸收了。但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暑假的下午,我和爸爸守在电视机前,只为两小时的《天龙八》。
邓丽君:最初是爸妈那里知道他们都喜欢邓丽君。音色甜美、曲调柔和、让人听后辗转反侧,难以忘怀。后来,越长大我越发自己喜欢邓丽君起来,特别是凤凰视频里一集介绍邓丽君的节目播出后,我更觉得这个歌坛上女神的叱咤一时,也感叹红颜薄命。“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啊,在梦里……”“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一直奇怪,邓丽君的情歌数不胜数,为何唯独这首广受喜爱?有华人处,都能听到此曲,后来才明白,正是这种小巧的歌,淳朴的词,如白乐天柳三变,方可流传。千百年来,恐怕所有恋爱中人都有此一问,那又该如何回答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海誓山盟都已说遍,抬头但见一轮明白,千百年来,阴晴圆缺照见人间无数悲欢离合。不如让月亮代表我的心:无论此世如何变换,只愿与你朝朝暮暮。
不经意间越写越长了。人就是这样,某时某地被什么猛地触动,旧事如吉光片羽尽现眼前。音乐可能会被, 但我们 在此中记录的 青春, 却是永远不可能 被的—— 绝版青春。感谢这本书给了我这样的触动。
《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读后感(九):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
80后音乐心灵史
我唱,他们怀旧。
——《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
在说音乐之前,我要说说徐明,一个85后女孩,是我见过的少有的才华横溢的文艺青年。读研时代的机缘,我们同寝两年,期间领略了她——一个法学专业硕士对于文学的痴爱,也自愧于学文学却无法保持写作的热诚。当然,我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写作。事实上,在策划这本书的时候,我曾经想过自己来写,可是我知道,除了徐明,谁也写不出这样清亮的文字来。
因为她不仅听歌,也会唱歌,更会赏歌,用耳朵,用嘴巴,更用心。书是关于音乐的:流行音乐、怀旧金曲、经典电视剧片尾曲,纯正港台风,80后的我们曾经熟悉并经历着的关于娱乐生活的奥秘。当然,在徐明把这一切秘密揭开以后,90后的孩子们是否会嘲讽:你们当年的生活真是单调啊!看看今天,哈韩族,哈日族,哈欧美族,港台早过时了!
是啊。我们开始倚老卖老,事实上,80后真的老了吗?最老的80后也不过只有30岁而已,拜托,难道你们不知道韩寒和郭敬明都是80后么!想当年,我们可是在单调的并不丰富的娱乐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可是,这并不影响我们这一代人有思想油菜花(有才华)。80后正在真正地创造世界。
唯一的遗憾就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娱乐生活丰富了以后,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再经历一次了。庆幸的是,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每天都去听我们想要听的歌。所以,徐明才会天天在宿舍重温那些伴随着成长而又难以忘却的歌谣,而我也被感染了。
比起听歌,我更喜欢安静地躺着。事实上,大多是时候,我们并没有专门带上耳麦,或者关上窗帘打开音响,在屋子里尽情地听,忘情地唱。网络时代的我们是孤独的,这个孤独的时代我们喜欢群居,唱歌也喜欢有听众,于是,KTV成了我们最爱的交际场所,K歌成了我们日常的娱乐形式。
有一天,徐明和朋友去k歌,点了一首曾在90年代风靡的电视剧《戏说乾隆》的主题曲,在场的80后陷入了深沉的怀旧之中。昔日的场景不由得浮现眼前:那个时代,那时的少年,那台电视机,每天等待电视剧的无比忠诚的人们,还有录音机里的歌声,我们奢侈的娱乐生活的全。到今天,昔日的流行歌曲已经沦为书中的语言“我唱,他们怀旧。”事实上,是歌在唱着时光,而我们集体怀旧了。
怀旧是一种浪漫的说法。用90后的语汇来讲就叫做“老套”,而我们还要追着捕捉某种早被时代甩在身后的影子。怀旧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我们可以回到二十年前作为儿童的我们玩的那种躲猫猫、丢手绢、跳方格游戏,这些游戏在今天的都市里已经消失了,现在的儿童玩起了网络游戏。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游戏都消失了。不过,音乐却没有因为院子太小而没法再踢沙包,以前从磁带里飘出的声音现在可以在网络上任意选择。所以,音乐保留得很完整。
书中没有按照音乐分类,而是根据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列目。邓丽君、三毛、蔡琴、费玉清、李宗盛、许茹芸、许美静、孟庭苇、林忆莲、齐秦、姜育恒、徐怀钰、梁咏琪、萧亚轩、孙燕姿、蔡依林、周迅、张信哲、黄磊、张雨生、钟汉良、范晓萱、刘若英、罗大佑、林夕、黄耀明。这一长串的昔日大明星们,一分在今天依旧是大红大紫,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歌给一个深处的北地女孩带来的影响如此之深,是否亦对音乐平增一份神圣的感激?不管他们是怎么想的,我们确实从音乐中获得了身心的愉悦。
这不是写明星八卦的一本书,那些八卦新闻在网上让人眼花缭乱。对于明星的影响力,自然并不多言,音乐是一种艺术,它的影响是独立的,当然也不能脱离演唱者的人格魅力。所以徐明在写如何听歌长大的过程中,总是要在歌唱者身上倾注于自己的情感,毕竟,在那个个性张扬、崇拜偶像的年代,我们都曾经是“追星一族”。长大了,当我们越多地知道明星也是普通人的时候,我们淡然了。但是,被时间沉淀的音乐反而越来越醇,听起来也更有一番滋味。
那些歌儿到底带给我们的是什么?——作者的回答是:精神影响。它影响了我们的情感方式、娱乐方式、生活方式。音乐和文学一样,作为精神消费,不同于吃喝拉撒睡,你可以不听歌,你照样可以长大,但是我们听的,不同于父辈那一代,只是“东方红,太阳升”,或者“思想是的宝”,或者“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小时候,已经有叛逆的征兆了,我们偏偏爱听武侠和言情。
那时候金庸和琼瑶正开始流行,根据他们的作品拍摄的港台剧在电视台播放,那时的节目很稀少,电视机也未普及,能看电视剧原本就是一件奢侈的事。进而,流行音乐的概念也刚刚兴起,收音机开始有了流行音乐档,中学让学英语了,要买磁带,随身听也能买了,音乐带也被我们偷偷买了一盘又一盘。就这样,港台流行音乐伴着电视剧的影响进入了我们少年生活。这些记忆,到今天回忆起来依旧历历在目,心觉温暖,都被徐明写进了书中,为此我真的要感谢她。
生于80年代,享受过美好世界,也经历着新时代的冲击。作为80后,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个时代的某些真相,承受着生存的重压,无奈于社会中某些阴暗的事情,把理想的位置不断调整。但是我们也必须去面对这一切,风花雪月的沉迷与惨烈的现实总成对比,仗剑天涯我们却无路可选,在网络时代、科技时代、全球化时代、城市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的内心必须去接纳并适应全新的世界,事实上,我们正在经历这一切。我们还能安静地回忆吗?
那些遥远的歌声,只在记忆中回响。 但是记忆总是最为纯美的东西,是生命中能够永恒的财富,所以,那些伴着我们成长的歌儿,就像童年儿戏,就像亲密玩伴,永远不会褪色,永远最为亲切。
书中的那些歌儿,以及演唱它们的人儿,他们都曾流行过。那时我们最爱说“流行”,那时人们都在追逐流行,那是我们曾经的时尚。
这是一本80后不得不看的书,80后写的,献给80后的,也是适合80后的,当然,对于90后来说更是有一番遥远而又亲近的趣味。这是肯定的:80后有福了,90后有福了,文艺青年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