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的读后感10篇

  《武昌城》是一本由方方著作,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武昌城》读后感(一):战争中的民众

  算是第一次看方方的书,读的畅快。战争,好似就是钢铁、鲜血、征服、惨烈这几个词就可形容,但看完这本书,觉得又多了点什么。

  武昌城下的一战,不仅是军人的死亡,更多的是民众的苦难。军人是在为服从命令、信仰主义而战,民众则很多是被裹挟进了战争。

  《武昌城》读后感(二):我还不会思考死亡

  因为我看的是《长篇小说选刊》,没有看到全书最后的名单,有些遗憾。全书的上半比较激烈,一次次营救写得人紧张,每一个死亡都让人不忍;略显平静的下半其实暗中让人思考更多,再乱的天下也全是爱。

  看的过程中满眼全是死亡,不同的人,同样的死。做为已过30岁的人,死亡其实见过很多,也好像时常会从脑子中跳出,但总是没有认真深入的想过,好像想也想不明白,不知道在这注定的结到来之前,应该做些什么。在敲下这短短几行字时,我依然不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但我读过,想过,写过~~~~~~

  《武昌城》读后感(三):世间再无武昌城

  中学时代,在历史课上总是分不清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时至今日仍然还须细思一番,方能分辨。历史上武昌城一直是兵家要塞,在的近代史,武昌城更是的标志,现在,我们也只能看到起义门仍然存在着。看着此门我们能追忆辛亥的历史,但有几人想到武昌城何时被拆,因何被拆。我想,这个问题就是生活在武昌城里的人也很难回答吧。

  方方用这作品回答了这个问题,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方方在当代文学史上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她的中篇小说《风景》堪称是写实小说的典范。但方方似乎很反感别人称她的小说为新写实主义的小说。而这《武昌城》确实另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风格,很明显的能看出方方在尝试改变。方方是个关注人性、现实、社会和历史的作家,从她那比较具有争议的《软埋》明显的看的出来, 在《武昌城》中,她极力用文字在读者的心中构建一个武昌城分布图模型,使其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文章中的马维甫一直纠结于要守还是要降,守是作为一个军人服从命令的表现,是军人的天职,但军人的使命是保家卫国,以为重,只有降才能保全武昌百姓的性命;武昌城也是如此,抵挡城外军队的入侵是它的第一功能,但城池修建也是为了百姓,马维甫跳楼自杀也就预示着武昌城的命运。马维甫是城,城也是他,从他退守武昌的那一刻起城与他便成为一体。

  如今,历史已过,世间在无武昌城,方方写这篇文章应该是如当年的鲁迅一般——为了忘却的

  《武昌城》读后感(四):的城,爱情死无葬身之地

  这本书里,不以写情为主,写史记事,却在很多的抉择中,在信念与现实中让人思考一些问题。

  莫正奇和郭湘梅,一个是投身的独立团连长,一个是视所有生命平等的护士。郭为了保护受伤的莫,也为了践行他回去就受伤士兵和表弟的承诺,替莫回到城下救人而死。郭对北洋军的士兵进行救治,莫表示反对,但在莫的尸体上,人们却找到了他替北洋军袁宗春保管的要寄出的信。

  罗以南和叔雅,原本郎才女貌,却因家庭条件悬殊而分手。一个想出家当和尚,一个却偷情未婚先孕。罗遇到与叔雅相似的护士张文秀,却未表爱意,在同救梁克斯的路上中弹,一亡,一重伤。其实是爱情不够坚定,学生时代的浪漫情怀,抵不过与生俱来的享受和外面世界的现实。

  梁克斯和阿兰,一个投身,无心做宣传员,一定要上前线。第一站,未发一,便双腿摔断,在城门下等候了许多天,带着希望死去,履行不了当时的承诺。一个被怀疑是,惨遭蹂躏,痴傻癫狂,没有自我意识,更不会有幸福生活,城门打开,世界依旧阴暗。

  洪佩珠喜欢陈明武,富家和穷人儿子,仅因不相信洪吃得了苦,不想成为富家一份子,便拒绝爱情。并对阿兰的事表达自己的贞操观,洪本不介意,却因此跳井保全名节,只为那个不敢爱她的男子。陈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天真地想着,却总是迷茫,让自己被通缉,母亲丢失,洪的死,袁宗春老婆的死,喜子的病,吴死,都因为他执拗地以为自己在,却保护不了身边的人。

  马维甫是爱洪佩珠的,却得不到回应,一直在付出。他也想保护兄弟的妻儿,但他明知自己不爱袁妻,却愿意保护她一生一世。可是,守城的艰辛和洪的死,让他更加怀疑自己死守城门的意义,在迷惘中,他开了城门,却在上司游街中意识到,之后不是幸福,背叛让他失去了自己人生的全意义,选择了跳城自杀。

  不成熟的,来来去去的人们,谁曾注意到那些学生的精神世界,军,北洋军,都是青年人的世界,却发生着不同的现实。有,有爱情,却没有美好的结,爱情死无葬身之地。

  《武昌城》读后感(五):如何记忆一座城

  2006年秋天,我提着大包小担,从汉口火车站下车,在滚滚热浪中,坐上汽车,出发前往武昌桂子山——那是我的大学所在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中,对武汉的第一印象深深烙在我的心里——又大又破。那时,我所向往的城市,是繁华的、现代化的、整饬的、摩天楼林立的地方。

  第一年的生活水深火热,冬天长冻疮、夏天生痱子,练就了一身抗寒耐热的本领;出门堵车、在校停水,养成了遇事皆能忍的心态。寒暑假回到家,总要问自己一句:当初考到那么个地方,是要搞么子啊!

  生活,从大二学会翘课后,开始变得悠游有余起来。早晨,从学校出发,坐公交车,在还没晕车呕吐前,在民主路司门口站下车,拐进户巷,吃个油腻腻的豆皮,走到路码头坐轮渡去武汉关、江汉路闲逛。也可以坐到胭脂路,穿过一片低矮老旧的民房区,来到昙华林,一探母校前身文华大学的旧址。或者选择去汉阳,在归元寺里数数罗汉、看看乌龟;长途爬涉到汉阳铁厂,感受下“师夷长技以制夷”。路程最短的是去阅马场,站在湖北图书馆的楼上可以看到历史书照片上的武昌起义军旧址“红楼”的全景,也可以从图院子旁边的小道走上蛇山,瞻仰烈士祠,晚上再去首义园饕餮一番,不怕晚还可以步行上武汉长江大桥观夜景。

  这些地名,一遍遍地出现在方方的小说中,出现在苦难深重的近代历史中。原来,历史和故事,才是记忆一座城的最佳方式。

  武汉由于占地极广,所以,除了集中的商业区域外,并不多见林立的摩天高楼。有的,多是些低矮老旧的房子,一看便知年代久远。曾和好友三人从滨江大道武汉长江大桥下起步行经铁门关,过晴川桥,从沿河大道折返,经汉正街,过汉江桥到琴台。因整修沿江风景线,许多老旧房屋皆在进行拆除。断壁残垣,裸露出的木梁青瓦,被历史涂上了好似火烧的黑色。在潮湿的沉味中,拍了许多照片,文艺地觉着自己抚摸了一下历史。

  曾经,多是城,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万物有灵,水土各异,建筑应当地气候而形成不同样式,也生出许多不同的人来。如今,总是人造城,二十年的目光短浅,便造出无数座大同小异、光怪陆离的钢铁森林。

  老城总比新城更有魅力,历史沉淀下的荣耀与苦难流传在街头巷尾,融入当地人的骨血中。老城的一段段历史,都深埋在沥青路下的泥土中,走在上面,你便生活在这座城的历史中。

  《武昌城》读后感(六):不曾了解的伤城。。。

  读完《武昌城》,感觉陷在里面难以释怀。方方用她优美的文字让人领略了一段很多土生土长武汉人都不甚了解的历史。用了两天零零碎碎的时间地看完小说,感觉自己也跟着亲历了小说中的各种生离死别。

  小说把我带回了1926年中秋临近之际,随着小说中各型人物,穿梭于武昌城内。以前也就揣测过像大东门、小东门这类地名是否有什么渊源,通过小说让我知道了,武昌原来也是有城的。《武昌城》里面的人物都非常饱满,没有过多冗余的描写,各个人物都是通过各自的经历、内心想法和对话活生生展现出来的。一开始分散描述的几位主角,在武昌城会被围这个大背景下,在冥冥之中被捻到了一起。一个有抱负却又是个白面书生的陈明武,一个是心系百姓却又忠于军人使命的马维甫,一个是沉溺于理想中的爱情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乱世的洪佩珠,还有逃难到武昌城投奔军人父亲的喜云、喜子和他们母亲一家,在方方笔下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各自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外的乱世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各个人物不同的宿命。这几位主角,还有其他一些人物的命运,以及对一些普通百姓的描写,足以全景展现当时的乱世场面。

  个人比较欣赏方方对《武昌城》中人物人性的描写,通过这个的故事,让人再次体会了一把人性的复杂。现实中有太多无奈。的确,人性中有太多难以想清楚的东西,在顾及了其中一些方面后本以为是正确的,却在现实当中发现违背了自己的本愿,痛苦地是再也无法选择回头。有很多选择不管对错、不管是否利人利己,都是身不由己的无奈之决定。正是这种在残酷现实中的复杂人性,成为人生中各种厄运和痛苦的来源,也是各个时代各型小说永恒的主题来源。

  读此小说恰好是听闻S国民众正在遭受自家军队炮轰的新闻,由于离我们生活太远,无法感受那种家家户户每天都会失去亲人的苦痛,但是在浸在《武昌城》中后,方方的笔触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把那种生不如死、生离死别的痛苦,对于S国民众的遭遇也可以由此及彼地深感同情,也只能感叹“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平和的世界和年代中,虽然也在经历一些苦逼的境遇,但是也没有陷入那种如麻的世界和蝼蚁草芥的人生,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值得庆幸的。不知道真的突然处于那种乱世,有没有那种魄力和坚强去扛起那些痛苦。

  一段值得去的年代+钩住人心的故事情节+优美的笔触,一直都贯穿于方方的小说作品,也成就了《武昌城》——土生土长武汉人应该了解的历史背景。

  《武昌城》读后感(七):武昌城下发生的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辛亥胜利的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之后,军阀十恶不赦,民不聊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军队宣布向军阀开战,北伐战争由此开始。

  梁克斯和罗以生是方方笔下的两个不同寻常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参战学生,不同寻常的是因为参战的学生实际上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指挥在得知二人是学生后将其分配的政治宣传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大分的战士都是因为吃不饱饭而参军的,而导致他们穷困潦倒的正是参军的对手,北洋军阀。有代表性是因为二人自身所生怀的精神,这是得以同意的原动力更是宝贵的精神。

  二人志向和精神情况的变化实际上市整篇小说的另一条独特主线,深刻准确地反映了中的希望、艰苦、绝望以及等待。梁克斯的意志看似是最坚强最不可动摇的,不顾表哥营长莫正奇的反对,依然坚决的参加了勇士队进行攻城任务,到最后因众多兄弟为了解救包括他在内的受伤战士而英勇牺牲,要不是野战医院护士那段振奋人心的开导,想必他的精神世界纵使再坚不可摧也无抵御这残酷的,血淋淋的现实。罗以生则是在梁克斯,以及众多国民军的感染之下,将梯度的想法一度抛之脑后,成为了一名在自己眼里他人眼里的斗士,回想攻城中发生的故事不禁让人感叹战争的无情,以及精神中那些触手可及,实实在在的生死之情,独立团团长叶挺看见自己的爱将营长曹渊血洒战场,被战士们舍命救回的尸体后夺眶而出的痛苦的眼泪,连长因为解救战友擅自行动不料损失更多士兵,回来被叶挺用顶着脑门大吼:“要给我独立团留几个种!”时潸然而下的无奈绝望的眼泪,以及最后梁克斯目送着张文秀的离开,听见城墙上再次响起的猛烈的声,

  ”他提着心,却无法得知结果,人生的无奈,他领略了又领略。”

  时的欲哭无泪都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周末和几个朋友相约去荆州古城玩,从博物馆中出来无意间看见一个荆州旅游的景点告示图,却发现了一个那么遥远又那么熟悉的城楼,宾阳门,《武昌城》中的这段故事正是在这座古城下发生的,想到那些血拼到底,无为恐惧的战士,的情怀瞬间涌上心头。战争是无情的,战士们却是天下最有情的人,战士不分好坏,这是由他们的职责所决定的,派好坏任然需要由历史来评判,这历史,便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历史,具体的历史,作为武汉人,我们同样需要感谢国民的战士。

  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旧人。这座千年古城下所蕴藏着的,有着人们永远都无法全领会的精神,当我再次路过大东门,司门口,南湖,宝通寺,宾阳门,忠孝门时,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如今这份简单,平静的生活,来得多么不易。

  《武昌城》读后感(八):身在城中不知史

  就文学性而言,它算不上方方的上乘之作,甚至,无论文字还是结构,小说都是传统而中庸的。可我觉得,这一次,方方的目的不在拿奖,而是为这个城市留下记录,就像《春天来到昙华林》等一样。

  即便在武昌生活了10多年,对于八九十年前北伐攻城的这段历史,也是极其陌生。这种隔阂,对多数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无关紧要。己身之外,余皆云云。故纸堆里的模糊字迹,博物馆里的陈年旧事,向来只作笑谈。放在平常,我也很坦然,就像无数次经过小洪山、长春观、大东门,都可以视若不见,无心过问。

  然而,我们总还是会爱人,会体谅和怜悯,会同喜或同悲。

  当几个简单的历史词语,丰富成一群人的生死遭际,那些数字和名字,都变成切肤的情绪纠缠,就不会轻易被忽视。有时候,我觉得作家的价值,在这一刻简直是无以伦比的,她们让人记住历史、感受生命,用一种自觉的方式。

  《武昌城》是在kindle上看的第一本书。几年前看方方专访,她对这段历史的概述,就在我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一直觉得,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定一个现实坐标,是非常讨巧的事情。就像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从保罗·奥斯特的小说里知道那里一年平均坠落37个自杀者,我就觉得,这辈子一定要去那里看看。而每次走在宽敞的中北路,看到沉重的武重大门,就会想起《中北路空无一人》。。。

  这样的现实坐标,有种神奇的魔力。武昌城,自然也是。但过去和现在,有一点细微的差别:现在的武昌,再不会被称作“武昌城”。当武昌还被称为城,还被10座城门和护城河环抱的时候,那是我所陌生的武昌。

  小说的结构极其传统,分“攻城篇”和“守城篇”。攻城,主角是两个性格迥异却生死相依的青年学生,一个不算高位的攻城军官和他的麾下小弟、护士女友;守城,则以一位极其重要的守城将领为主线,涉及学生、、军属、仆从等,各人命运不胜唏嘘。

  看过网上评论,守城是更能打动人心的篇章,因为它全面描绘了军人马维甫的良心、责任、矛盾等,铺陈得丰满而立体。而对我来说,这一分的谋篇布,都是意料之中。倒是攻城中的两位青年学生,更让人纠结不已。

  一心向佛的罗以南,热血沸腾的梁克斯,本是两个世界的人,却在共同的时代里沉浮。断腿的梁克斯,坐在死尸成堆的城门下,期待下一次攻城和自己的绝处逢生,足足等了近一个月;无心入世的罗以南,只因牵挂城门下的好友,一次次涉险又一次次失败,最终等来的是一具发臭的干尸。

  40天的攻城,穷尽两个人的一生。期间,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期望和绝望,体会各自跌宕的心境,只能生出“天地悠悠、怆然泪下”的空茫和悲伤。

  《武昌城》读后感(九):《武昌城》读后感

  ……无论如何,我应该把这场战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我们经常路过的大东门,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小东门,曾经有如此多的人用自己全的鲜血浇灌了这片土地。我们应该记得他们,记得他们为什么而死。我们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建立在他们的生命之上……

  ——方方

  春节时候入手了《武昌城》这本书,一直磨磨蹭蹭直到今天才把它看完,中途好几次将其搁置一边,看其他的书籍去了,不得不说,当我一字一句读完全书时,满满的全是历史的沉重感。不可否认,当初吸引我的的确是方方的那段话,我急切地想知道大东门小东门曾经发生过什么,这不仅仅吸引了我,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因为在读完本书之前,我们对此都一无所知。我无数次经过的大东门小东门阅马场,我无数次好奇它们的历史由来,都在《武昌城》中寻找到了答案,我突然发现,对于那座我生活了四年的城市,我了解得少之又少。一座城市的文化不仅仅是吃喝玩乐,它更多的是承载着一段历史,那里发生过太多的故事,可是我们都一无所知,我们只能不断地淡忘淡忘,最后历史只剩下书本里的文字,那文字的真假性质,又有几人说得准。想起大四那年最后的一节西方文艺学,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大意是这样,“我不奢求你们能学到什么知识,我只希望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你们不要忘记历史,牢记历史。”那时的我听到这句话,心咯噔了一下,当时的我还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内心会咯噔一下,现在后知后觉,领悟到了老师的意味深长。是的,其实在那四年里,每个老师都在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历史是沉重的,可是他们必须将这沉重的历史交接给一届届的学生们,这是他们的使命。我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也会这么做。

  《武昌城》,一场战事,初看实在枯燥,尤其是对军事战争不感冒的我来说,实在是哈欠连连。可是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看完之后,是说不尽的感叹。的确像方方说的那样,这场战事应该记录下来,那场战事中所牺牲的每一个生灵,都值得我们尊重,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灵魂,他们的名字,都得记录下来,让后人知晓。翻开附录的阵亡者名单,我着实震惊了,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变成一个个名字,永远沉寂在历史的长卷之中,我心中满满的全是崇敬,我屏住呼吸,颤抖着翻看着书页,每一个名字,都值得我们尊重,因为他们曾经为那段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我知道自己以后在经过大东门小东门阅马场长春观等等时,不会再那么轻松了,当然也不会再漠视那一个个地名所承载的历史和无数的生灵,我应该心存敬畏,为那历史,为那武昌城。

  人生来就不是轻松的,我们能做的微乎其微,在这和平年代,我们除了记住这么一段历史,也无他可做。现代人是善忘的,因为在这信息稍纵即逝的时代,接踵而来的各种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一切都显得虚无缥缈,唯有落在纸上,才显真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今天要写下我的读后感,我怕过了今天,我会淡忘,继而遗忘,因为时间它一直存在,它是抹杀历史的无情杀手。

  《武昌城》读后感(十):武昌城

  武昌,我的大学坐落的地方。以前,提到武汉的武昌,总有一种黯然失落。武汉破,武汉的武昌更破。可是看完了这本《武昌城》,我由衷的对武昌,确切说是对武昌城升起一种崇敬之感。

  算是文科生出身的我,从前只知道有个名词叫做“武昌失守”,来到武汉也只有个模糊的概念和辛亥有关,和首义神马的有关,可是我从来就不知道,原来,就在八九十年前,武昌有这样一段历史,一段惨烈的历史,一段让我现在读来都为之震颤为之扼腕叹息的历史。

  从方方的这本书中,我看到好多熟悉的地名:司门口,大东门,小东门……有时才清晰的感觉到原来这座城就是和我现在的生活那么近那么贴合的地方。对于书中的角色,我称的上喜欢的就是马维甫了。也许是对于军人天生的崇拜热爱,看到他对于攻与守的挣扎,我并没有像以前那样产生一种对于犹豫不决的男人的厌恶,相反却对那样的矛盾平添了几分好感。“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马维甫说:我会弃守。刘玉春说,哪怕上军事法庭?马维甫说,就算今生今世被打上懦夫或者叛徒的印记,我也会选择弃守。以我一己的遗臭万年,来拯救众生。个人名节被毁固然可惜,设若这毁灭能换取无数人的生命,便是值得。刘玉春说,恐怕这世上无一懂你这番苦心。马维甫说,真善不示于人。纵是苦心不为外人所知,但只需自知即可。刘玉春说,自知?最复杂的是自己的心。你不一定能承受得了这个自知。马维甫说,把自己的心变得简单,就能承受。”在军人服从的天职和武昌城千万条生命之间,这是他心里的立场,可是,他被自己的职责束缚着,即使看到哀鸿遍野,看到一幕幕惨烈的场景,他也必须服从,服从,服从。直到表妹佩珠的死,给他带来了最致命的一击,他终于清醒了,坚定地决定要做几件事情。

  于是,他当了一个“背叛者”,在午夜的十二点打开了城门,南军全副武装涌入城门,城内一片喧嚣。他却迷失了,看到刘玉春被游街示众,听到百姓愤恨的谩骂声讨之声,他恍惚间觉得自己无法承受背叛的罪名,周晋成曾经让他拯救自己的良心,但是他却为了这份良心,摧毁了自己全的人格。连世界上最糟烂最低级的人都可以对他肆意嘲弄和辱骂了。自知么?“自己的这一生是何等失败。作为朋友,与他沙场共同进退的袁宗春战中受伤,他没有去救;作为男人,他全身心热爱的人却宁可爱一个软弱无能的书生也不爱他;作为亲人,他非但没有尽心全力保护他心爱的表妹,甚至连为她的办法都没有;作为军人,他背叛多年提携他信任他的上司。他想要有友谊,想要有爱情,想要有忠诚,这些都是他一生所渴望追求的,但是他却无从选择。他唯能选择的却与他想要的这一切背道而驰。或许,于这个世界,他尚不是罪大恶极,而于自己的内心,他已是十恶不赦了。如此这般,他活着又还有何益?”所以,他纵身一跃,从宾阳门向下寻找粉身碎骨的解脱。

  毫无疑问,马维甫是个悲剧人物,可他的悲剧在于犹豫不决么?人生自古忠孝两难全,面对军人的职责和为苍生谋福祉,何去何从,安能不负军命不负卿?他那么爱佩珠,可是她不愿意,他亦不咄咄相逼,他知道,自己军人的身份让她厌恶,他希望终有一日,这仗打完了,他可以脱去这一身戎装,成为表妹心中喜爱的模样。他对于喜云的母亲,丧命沙场的朋友的妻子,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女人,因为怜惜,所以想照顾想守护,可是终究没能如愿。而那个女人,也死在了接近解脱苦难的小火轮上,葬身江中。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个很渺小的角色——管家老那。从他对洪老爷说留下来陪二那一刻,我就知道他必死无疑。这个老管家,用他年迈的身躯为洪家效忠。我在想,如果洪佩珠能够不耍脾气,识大体和洪家一起过江,也许就不会这么悲剧。可是当然,也不会有后面跌宕的情节。对于陈明武,我到底还是不喜欢的。不能勇敢的去爱,只有一腔热血,思想过于单纯……原谅我的过于主观,毕竟他也只是个学生。

  一气读完,酣畅淋漓的同时,也深深地哀叹着,并且庆幸着自己生活在所谓的“和平年代”。

  对于武昌的印象也大有改观。武昌,曾经经历过的战火,曾经历经的沧桑,都在我心里深深地沉淀了。他不再是以前破败的模样,却像是一个威严肃穆的将士,执着,一身戎装,风尘仆仆,屹立江边,俯瞰这曾经风起云涌的地方渐渐变的平和,从容。

标签:武昌 读后感 10篇 武昌读后感 武昌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