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忧伤》是一本由何怀宏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的忧伤》读后感(一):文字纪录片
读何怀宏的《的忧伤》,并不一定被他的文字打动,那些道理也不是高论;倒是文中反复出现的那些场景,而今读来,历历在目。想想现在,不禁悲伤了起来,我们改变了什么?没有,我们还在那个圈子里。这本书不是时评,倒像是一本行为纪录片,告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坚韧些,站直了别趴下。
《的忧伤》读后感(二):《的忧伤》是隔靴搔痒吗?
何怀宏老师的新书《的忧伤》是隔靴搔痒吗?
“忧伤”似乎是个很小资情调的词汇,而面对种种盛世不平事,把人们的态度和情感定义为“忧伤”,似乎也只好定义为“忧伤”,这本身就是一种“的YS(艺术)”。如此一来,“忧伤”显得尤其忧伤,甚至透露出悲怆。
“忧伤”有时并没有力量,一名小姑娘的忧伤多半是成长过程中的小情怀大可不必当真,而一名母亲的忧伤却让人不忍逼视,如果无力帮助,也许扭头忘掉才是最轻松的选择。
“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帮助”,“围观改变”都曾广为传播。然而一旦“消费忧伤”成为常态,多少鲜活的心灵难免会变得迟钝。
把《的忧伤》当故事书看?不,不好看,那些故事纵离奇也太平凡,早就见怪不怪;而《的忧伤》也并非激荡读者豪情的宣言书,它不会替你宣泄某些非得鼓与呼而后快的情绪;它很低调、很克制,有时苦口婆心、碎碎叨叨;它不隔岸叫阵,也不画饼充饥,它更推崇“求诸己”,让人纳闷这到底是潜伏得很深的“大内高手”,还是知行合一的王守仁再世?聪明的国人认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相信别人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在这个仍会忧伤的时代?
但是无论如何,书里那些忧伤的事,我们都确知存在过。
《的忧伤》读后感(三):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戴望舒在1942年抗战期间的一首诗中写到:“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那是一个战火不断蹂躏大地的时代。诗人向往着明亮的一角,渴望在那里我们所有的人 “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而今崛起中的,我们依然需要关注忧伤的角落,不论这样的角落有多少,也许是少数人,还在社会的角落苦苦的挣扎;也许是少数人,还在不断突破道德的底线。但是,只要有一个人还挣扎在悲惨的生活境况,就应当足以使我们不安了。同样,也只要还有一个人在绝望、或贪婪、或愤怒、或完全的麻木中犯罪,也就足以使社会不宁了。
如果其他的人不关心、不援手,悲惨将会加重、会蔓延;同样,如果我们不制止、不反,罪恶也将会加重、会蔓延。
因此,我们需要勇气直面的忧伤,需要反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的伤疼,在分析批评社会中种种不公、暴力、腐败、偏见等不道德的现象的同时,呼吁坚守制度与个人的底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的忧伤》读后感(四):关于温和者
读完这本书,以下摘抄是让我感触最深的:
除了本性上的温和者,社会还应当有些有意识的、坚定的温和者,他们应当成为温和力量的中坚。
他们对人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有坚定的基本准则。
如果说他们也有极端,那就是温和到“极端”了:即在任何时候都不动摇自己的根本信念和基本准则,不因对手的偏激攻击改变自己的观点;也不因对手的不择手段而使用下作或强制手段。
他们可能并不轻易惹事,但事情找上他们的时候也绝对不怕事。当风暴袭来的时候,他们仍然能够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他们瞩目于长远而不在于一时,致力于而不是破坏。他们最优秀的一种德性是坚韧,而坚韧也许应该是今天最值得推崇的一种品质。
他们也拥有能在的,但是,这种更多的是表现为长期沉潜的功夫,而不是一时兴奋的张扬。
温和也许常常让人们觉得不过瘾,也不能“只争朝夕”。甚至温和有时也许会让人觉得软弱,但事情的最后往往是坚定的温和者取胜,或者他们个人成就的和对社会贡献的更多。
关于温和者的描述,准确、恰当而深刻。就如作者说的一样,现在的需要的是这样一类人。
他们能在混乱不堪的时面前保持自己的姿势,不卑不亢,也安安分分。
《的忧伤》读后感(五):忧伤何处?
有一片我深爱的国土叫做。我们每天都在这里生活。我不知道能为她做些什么,但是,我们都在内心的深处为她忧伤。这几年,特别是这一年,我们看到了许多,听到了许多,很多事情感到不可思议,很多事情感到不正常,也有很多事情,就是觉得在哪里不对劲儿。总之,挥之不去的是心中的种种疑惑,而难以释怀的是心中的忧伤。
比如说,流动摊贩和城管之间的博弈。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城管几近“恶霸”的代名词,他们会随意踢翻小贩的货篮,会把小贩贩卖的东西拿走,甚至于会对小贩们大打出手,直至流血事件的发生。这种场面,即便是在北京,我也目睹过。然而,我们却忽略了流动摊贩每天在贩卖那种不负责任的早餐,也忘记了他们通过缺斤短两赚取暴利。每到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他们会占据整座过街桥,地下通道内也会充斥着油炸臭豆腐的味道。所有这些,社会上并没有形成一种强大的谴责力量,相反是将流动摊贩看做弱势群体。之所以出现如此之大的视觉反差,可能的原因在于,流动摊贩常常被打上底层生存者的标签,而城管的标签就是。于是,所有的底层生存者与之间的矛盾,就会在这两者之间被投射,被无限扩大,甚至被发泄。
再比如,前一阵子发生的所谓“五道杠”事件。武汉市的一个小学生袖戴五道杠的照片被传到网上后,被引来骂声一片。多数的指责是不该把小孩培养成一个官僚做派。我想,大多数人和这个小孩是无冤无仇的,问题一定是在于,官僚做派引来了众怒,大家正好找到一个靶子进行发泄。
这些现象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现有的道德评价体系出了问题。
2000年之后的这个十年,多种道德体系的建构都没有实现它的初衷。主流的宣传,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发展缓慢以及频繁出现的各种不正义的现象而逐渐被瓦解,人们宁愿相信现实,而不愿相信的宣传,以至于所有的道德楷模的树立都被看做虚假的标本,而不屑一顾。而社会上各种其他道德体系的建构,又因为宣传者的立场而出现了异化的样态,比如,有的人会借助某一个小事件而无限夸大,从而激化矛盾。于是,道德评判堕落为一种发泄,在这种发泄的过程中,人们又失去了已有的道德底线。
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给人喘息的机会,普通大众白天除了挣钱之外,不能再有其他的梦想。走在大街上,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所有的事情都漠不关心。但是这些压抑在心里的不满,又通过各种谩骂在网上传播。人格被分成了两个,道德的评价体系自然也就被分开了。在这种分开的过程中,人们学会了虚伪,学会了欺骗。在不公开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成了道德战场上的悍将,而在现实中,每个人又被所左右。人们不能将自己的行动统一,更不能将自己的表里统一。
忧伤就在这里。
昨天晚上快下班的时候,高山编辑送了我新出版的《的忧伤》,作者是何怀宏教授。很多人熟悉他,是因为他与其他两人一起翻译的《正义论》。
何怀宏教授在书中这样阐发他的忧伤:“如果说对现实的生存和道德问题的关注是第一层次的忧伤,对自我反能力缺乏的关注则是第二层次,亦即更深层次的忧伤了。因为,如果我们有后一种反能力,我们就能充分意识到并立即着手解决前一层次的问题。然而,我们有可能处在一种‘自大狂’或者对外人愤怒的状态之中而不自知。”
何怀宏教授的忧伤更多的是在对“自我反能力”这一层面上展开的。他的这本《的忧伤》分为三个分,一是“生生死死”,主要是观察和反国人的生存状态和道德状况,尤其是那些相当绝望的人们,那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们的生存和道德状况。然后是“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和“重为惠,若重为暴”。这两分更多的是性反思,主要思考我们的道德底线应当放在哪里,我们自身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反是我们相当珍视的一种能力,反也是一种美德。我们小时候的语文作文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个题目,即《难忘的一件事》。为何难忘?一定是通过对这件事的反,改变了我们的某种过去的观念。可见,我们从小就被寄期望于反,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反却教会了我们虚伪。
每一个人在内心中都有对与错的是非标准。要想改变个体的是非标准,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但正是个体的道德标准,决定了个体的行动。何怀宏教授在《的忧伤》里面说:“良心的声音常常是微弱的,我们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有时是因为我们平常没有触及它的底线,我们大量的行为还没有涉及最要紧的道德。”换句话说,绝大多数人在根本的问题上是有底线的,在触及这些底线的时候,都会做出符合道德的决定。但是正是由于我们将道德底线放在了“自己不为”的这一层次上,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就因此而降低了。在无关乎自身利益的问题上,我们采取的是“宽容”的态度,所以,虽然社会中存在道德舆论的压力,却很难通过这个压力来改变社会的现实。
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目的。作为社会的动物,人类所能够期许的就是制度。社会中制度的存在,毫无疑问,应当是为了社会中的“善”。
《的忧伤》读后感(六):道德底线的群己权界
美剧《豪斯医生》(House M.D)最后一季开播之后,为了吸引人气,邀请了《越狱》(Prison Break)中男主角的扮演者温特沃斯·米勒客串饰演一名病人。在愤世嫉俗的豪斯医生眼中,这名病人的症状,除了莫名其妙的晕倒,还有过分的乐善好施:他除了把自己从富豪捐成妻离子散的乞丐,在医院就诊期间,更是要把自己的全身器官都捐给陌生的病友。豪斯医生觉得人不可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这种程度,除非是某种未知的疾病让这个人的脑子变得不正常。他的那群助手对他的判断是有怀疑的,他们觉得别人比自己善良,甚至高尚得像个圣人,应该也是正常的,起码是值得期待的。但是遗憾得很,豪斯医生再次正确,病人一旦药到病除,立马转变颜色。
《豪斯医生》好看就在这里。表面上,它是医疗剧,实际上探讨的则是人性的话题。豪斯医生固然尖酸刻薄,说话不留半点情面,却也撕破了温情主义的假面。这一集的故事,豪斯医生的判断无非是来自人性本恶的西方传统观念。从这个观点出发,西方社会在道德上建立的是一种约束性的社会机制,也就是说,它并不鼓励人一定要利人到害己,但是绝不允许利己到害人。可以说,这就是西方社会的道德底线。助手们对病患行为的暗自期许,是对底线向上行为的赞赏;豪斯医生对病患行为的怀疑,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底线向上行为的否定,但是从整个剧集的人物设置来讲,其实只是告诫我们安守本分,不要期待圣人。
虽然我们人的传统观点是人性本善,与西方社会完全相反,但是从道德的角度,最需要做的是守住底线,这也是包括北京大学学教授何怀宏在内,很多人都赞同的观点。与何怀宏更加学术化的专著相比,他专栏文章的结集《的忧伤》,给了各类社会热点事件更多的笔墨,通过分析那些“常常只是换了一些人物、时间和地点”的悲剧故事,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对这个社会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的忧伤》中的所有文章,主要来自名为“底线”的专栏,以及何怀宏在央视《道德观察》栏目担任幕后策划时期处理过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范跑跑”和“郭跳跳”也许算不得社会影响最大,却是关于底线最恰当,同时也是我个人当年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事情的发展过程:汶川大地震期间,举国哀痛。社会情绪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作为高中教师的范美忠发表了一篇博客文章,说自己在地震发生时没有通知学生便率先逃离教室,他对自己的行为表示了事后的肯定。这篇博客文章很快被广泛转载,范美忠几乎被整个社会“道德围剿”,被大家蔑称为“范跑跑”。然而当凤凰卫视邀请对范跑跑批评最严厉的郭松民公开辩论时,由于郭松民屡次打断范的发言,并且使用了大量的脏话,招致了观众的反感,被称为“郭跳跳”。由于郭的出现,范美忠反而获得了更多的同情,在舆论上获得了一定的赦免,社会上开始勇敢地反思他当时的利己行为是不是并没有跌出道德底线,是不是可以免于批评。
坦率讲,不管当时还是现在,我都觉得范美忠逃跑的行为可以谅解,但是他作为一名具备反思能力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大肆肯定,则必须被批评。我的理由在于,作为任何一个普通公民,只要行为没有跌出道德底线,哪怕是在这种极端的背景中,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社会只要沿着道德底线走就行了,知识人的责任还在于鼓励和推动社会适当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前进,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有渐次的提升。因此,任何知识人鼓励和提倡一种贴着底线走的行为,都应该要受到严格的批评。何怀宏则是指出,作为教师,范美忠应该自觉地服从教师的职业底线,从这个角度,何怀宏实际是认为范已经跌出了底线。这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言,底线的标准是不同的。而郭跳跳出现后,社会对范美忠的减罪推定,足以说明当有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盲目的道德指责何其丑陋时,我们还是会自觉的回避——也许仅仅是出于一种对“美感”的追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
何怀宏说底线只是他的冰山一角,翻看这文集,了解他从生存底线开始谈起,然后再开始谈道德底线和性建议,应该也能明白他的用心。对他来说,“对现实的生存和道德问题的关注是第一层次的忧伤,对自我反能力缺乏的关注则是第二层次,亦即更深层次的忧伤”,而反的结果,就是“要弄清能做些什么,社会能做些什么,我们每一个人能做些什么”,在社会和我们自己之间划出明确的界限,分清哪些是要我们自己负责哪些则需交给社会和,毕竟当利己已经开始害人的时候,惩罚必须有一个出处(公权力的权限是另外一个话题,何教授在这本文集中也有涉及)。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文集,文章写得不够“精彩”也就没什么了:我们现在主要问题是缺钙,哪怕钙片是苦的咱们也得吃,只要它是补钙的。
发表在香港《阳光时务周刊》
《的忧伤》读后感(七):一封对现实社会的事实控诉书
辑一 生 生 死 死
优先关注生存底线 / 3
“贫富悬殊的差距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在我看来,我们预期更优先的关注这种差距的大小,不如更优先的关注贫困的底线,关注这一生存底线是否低到了接近生存极限的底,或者说,优先需要注意的不是最富的人有多富,而是最穷的人有多穷。而在这生存底线上的穷人又有多少。”
此心忍死最堪哀 / 6
如果社会使一些人绝望到连死都不畏惧,而我们的人情又浅薄到连死者的器官都算计,我们也就人心堪危了,因此,我们要认真考虑制度的和社会的保障。我们一方面要从制度上设法,但另一方面也得反我们自己的行为和心灵。
通过法律运行正义避免王斌余式悲剧 / 10
“惨案发生后,人们可以责备他没有法纪观念,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对公共权力和法律机构缺乏信任,王斌余之前也想有关门反映和投诉过包工头的问题及和他的矛盾,但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他会对法律对产生这样一种不信任?”
道德与法律偕行遏制恶性犯罪 / 14
我们深切的哀悼死者,同时也揪心于幸免的几个孩子,在经历了这样一个可怕的,在他们身边发生的罪案之后,他们的心灵需要非常小心的抚慰;对待罪犯,我们的确要绳之以法,但是,我们是否只是将他移交法律了事?
减少一份绝望就减少一份危险 / 18
社会应当努力减少绝望的人数,尖山绝望情绪的淤积,这不仅是为了保证社会的平安和幸福,也是为了绝望者本身。每一个绝望的人都是一个危险——首先是对自己、对亲人,然后也是对他人、对社会。
对灾难的道德记忆 / 22
野外探险与尊重生命 / 25
濒死处境中的求生选择 / 28
第一代富人的光荣与危险 / 32
警惕财富转变成肆虐的日常权力 / 35
亟待疗救的病苦 / 38
“疾病和穷困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当前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疾病能将本来尚还殷实的家庭也拖入贫穷。”
愿一份自白启动更多的反 / 41
这的确是发泄,是纯粹的发泄,试想一个无法反抗和抗议的弱小生灵发泄。事主可能感受过来自父母、他人和社会的某种压力或期望,甚至也感受过作为弱者被遗弃的感觉,于是,他试图转嫁这种压力,把这种压力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向一个更弱的生命宣泄。但这样的发泄使我们自己成了什么样的人呢?
今夜,祈愿所有生命的平安 / 45
雪夜,想起了一个人 / 49
至夜,我看了这年最后的焰火之后,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一个叫聂树斌的死者,当年媒体曾热烈关注他的案子,现在过去两年了,这个案子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愿望的,起劲仍然没有消息。它是否像这团焰火静静的熄灭,被人遗忘了呢?
死刑究竟意味着什么? / 52
死刑使我们强烈地,清楚地看到肉体生命的唯一性、脆弱性、看到了肉身的狼狈不堪,同时也看到了结束这种生命的人为性、断然性和坚定性。无论执行死刑的方法后来又多大改进,也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死刑就是掌握强大权力的,在还有其他的惩罚办法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在一瞬间永远的结束一个人的生命。
死刑能否达到赋予它的目的? / 56
死刑的威慑效果初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可以用经验和实证方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因死刑而产生的微距感情是在一个人心里发生的,我们怎么能知道有多少人是因为害怕死刑而停止了犯罪,或者有多少人是因为没有死刑就会去实施犯罪?让我更担心的还有死刑对人脉心灵和行为的另一方面的影响,即它也有可能使人们对生命掉以轻心乃至麻木不仁,甚至有可能推动暴敛和残忍的积,强化以消灭肉身来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行为定式。
死刑在何种意义上是正义的? / 60
即便按照对等报应的原则,对贪污盗窃等非暴力犯罪,真正对应的刑罚除监禁外,还是应当尽量追回和剥夺他侵吞的财产而不是简单的消灭其肉身。
从校园系列杀童案谈到谁之罪 / 64
人间正道是生生 / 68
辑二 道 德 的 底 线 在 哪 里?
人,你为什么如此生气? / 75
社会焦虑的精神成因 / 80
让温和成为中坚的力量 / 83
保护网上的理性空间 / 86
“荒唐禁令”吁请阐明和坚持底线 / 89
范美忠风波中的道德底线 / 93
基本义务求同,精神资源存异 / 96
“责任”比“感动”更迫切 / 100
让道德模范继续是自己行为的主人 / 104
承担对快乐后果的责任 / 108
救助与回报 / 111
舍己救人是不是一种义务? / 119
从夏普感受一种独立的精神个性 / 122
个人追求无定所,公共事业有定规 / 125
厕纸见证文明 / 129
辨“各人自扫门前雪” / 132
国际关系领域里能不能讲? / 135
藏獒的故乡在高原 / 139
道德重建的力量与信心 / 142
继承传统以再造道德文明 / 145
辑三 重 为 惠,若 重 为 暴
重为惠,若重为暴 / 153
法治的希望在于普通而坚韧的努力 / 157
官民比中的概念与问题 / 161
为何官多,何以成患? / 164
贫有道,贪亦有道? / 167
反腐之道的制度互动 / 170
对治权力腐败的六条途径 / 173
古代官员的读书风气 / 177
从“君主下的贤贤”到“民主下的贤贤” / 182
软实力与硬实力 / 185
三种“传统”的认识与选择 / 188
对历史应有的温情与敬意 / 192
今天是否还要继续解构“孔子”? / 196
的西精神 / 199
一起物业纠纷的标志性意义 / 202
医患关系的思考 / 206
看病难中的“物贵人贱” / 210
如何把药价降下来? / 214
免费了,新人为何还不去? / 217
“换脸”一事应极其慎重 / 221
坏经济能使人变好吗? / 224
大学改制意如何? / 228
诉诸公共理性 / 232
港校与内地竞争是件好事 / 238
王选是院士也是好人 / 241
缩小贫富差距根本在基础教育 / 245
抄袭剽窃之风缘何而来? / 248
戒慎于强大的能力 /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