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欧"到"新欧洲"》是一本由金雁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东欧"到"新欧洲"》读后感(一):一個真實的東歐
東歐在結束了紛亂的時期後確實從中國的媒體上消失了,以至於大家可能都忘了這幾個國家的存在了。其實,沒有新聞才是最好的消息,媒體往往都是熱點的。三天兩頭的出狀況,沒有記者雲集才怪呢。本書介紹的歐洲讓我們眼前一亮,更是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不過,本書對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情況基本上沒有介紹,比較遺憾。
《从"东欧"到"新欧洲"》读后感(二):对偏见的再认识
三十年,我们对外界的认识仍然还很限,虽然能力不及去实地考察,但借助作者的视角,希望能够对我们产生那么一点启迪……
该书是作者继十年前作品后的又一力作,十年的变化,拂去的是曾经因为转型变化而产生的种种烟雾,更利于我们看清如今的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及的普世价值,波兰一章的确让人振奋不已!
不多说了,如果可以,可以试着看看!
《从"东欧"到"新欧洲"》读后感(三):分论断有问题
除了文笔这个问题外,作者谈到南斯拉夫问题,认为南斯拉夫波斯尼亚穆斯林是在铁托时期从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维亚人人为拔高为一个的。这个说法不对。波斯尼亚人的认同是在五百年土耳其统治中逐渐形成的,从十九世纪文献能看到他们已经具有明确的认同(Bosniak)。至于他们的血统,最近的研究表明穆斯林、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三族血统在巴尔干最为亲近,但并不是一回事。而且,血统和认同也是两回事。
《从"东欧"到"新欧洲"》读后感(四):好水的游记!
精髓在于:
我来了,我看到了,……然后我回国了!
其实就是些报刊文字的,完全没有深度可言,完全是作者的主观看法,没有调查,没有数字。远不如林达的游记作品,有一脉相承的理念灌注其间。
满篇的文字就是一句话,“其实不是这样的……”。适合那种对东欧没有常识没有太多认知的读者。
TW,公费交流真是好啊,没事能去逛逛,回来就是本书了!人家刘瑜民主的细节也是作者自己出去读书打拼一阵子才折腾出来的。虽然说我认为也还是不如林达吧。
《从"东欧"到"新欧洲"》读后感(五):转型研究
我记得某个名人说他对现在发生的任何中人认为奇怪的事情都觉得很正常,因为他在台湾经历了转型期,他在日本的转型期也能找到其中的对照,甚至是在100多年前的美国一样,现在发生的事情就是10年前,20年前,100年前的台湾,日本,美国也同样上演的剧本。因此对转型期的考究应该成为一种普及的常识,因为它对正处于转型的有巨大的用处。怎么在转型期中做好决策者的角色,而对于我们来说则是面对巨大的变化找到这个时代中属于我们自己的位置。这样的研究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助益的。
《从"东欧"到"新欧洲"》读后感(六):他山石上,可以攻玉
以往苏东巨变和变革后的发展,因为舆论有倾向性的报道,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总是脸谱化的形象,往往让我们产生这样的误解:第一,苏东巨变是一个模式一个方向;第二,剧变的阵痛是剧烈的,后遗症是严重的。真实情况如何呢?这本书提供一个很好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主流舆论的苏东巨变故事。对于不大了解这段历史和这些现状的人们来说,这本书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渠道。首先,苏东无论从历史,还是剧变前的国情、制度还是剧变后的路径来说都是迥异的;其次,剧变后发展目前的状况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这本书的文章原多在报纸上刊登,较为通俗易懂。对于了解原苏东地区当前的情况不啻为一个好的渠道。
《从"东欧"到"新欧洲"》读后感(七):大学者夫妇最有可读性性的一书
一个有趣的感觉是,这书很像林达的风格:游记、历史叙述、排版、插图……当然,作者是大学者,它的思想性要更高一层。这样的书,比《十年沧桑》的亲和力强多了,呵呵。
本书是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结集出版,我之前倒都没怎么看到过。秦晖和金雁的书和文章我一直看,他们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价值,我想每一个关注当下的人都值得花时间去读一读。
本书我最喜欢的是中篇关于波兰的两篇,和下篇《前东欧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中的一些论述。
因为读了这书,我也敬佩而喜欢上了波兰。
下篇谈论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讲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困惑,对时空错位的“后现代”的评析,都很精遂,还有现实感。比如,最近李敖对康了不求深度的抱怨,正显示了李敖在台湾转型之后的失落。
作者说,中篇中波兰(上)是在被夫君批评后重写的,我大致对比了下原版,是更好了。金雁的功力比夫君还是要差一些。
《从"东欧"到"新欧洲"》读后感(八):20年后“新欧洲”的到来和他们的来历
与《十年沧桑》不同,这一本是夹叙夹议的游记,以议为主。
特色在于分把东欧及俄罗斯、乌克兰等各国的转型在20年后进行了再一次梳理和回顾,除了俄乌,东欧已成“新欧洲”!
其中,对所谓经济的“休克疗法”的效果,结合各国的情况进行了厘清,原来我也还以为真的存在呢。此外,也更好理解了,转型路径的差异与各国历史传统积淀之间的关系,能够引起对我们未来的深思!
也许,“卡夫丁峡谷”的一跃,在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历史的精心设计下,可能并不会那样惊险!只要在转型中,重视做好社会心理的疏导。
历史的方,也应该进步!渐进不是慢进,渐进的改良,就是!
《从"东欧"到"新欧洲"》读后感(九):从“东欧”到“新欧洲”
《从“东欧”到“新欧洲”》(金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自从苏联、东欧剧变,道路转向,我们国人对此感情复杂。一方面是羡慕,一方面也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官方的态度很有意思,基本上是巴不得苏联、东欧越变越差,报道的也是剧变后的消息,譬如国内势动荡、西方干预、经济滑坡。惟一报道的亮点大概是说什么东欧前东山再起,通过选举,成为新执政。读金雁的《从“东欧”到“新欧洲”》一书,才知道远不是那么一回事。金雁的新书就是试图帮我们摘下有色眼镜,“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和了解一个正常化的中东欧。换句话说,这是一本挑战迷思、破除成见的书。国内媒体一直对这些所谓的休克疗法大加抨击。事实上,20年下来,多数中东欧没有改成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反倒是改成了“福利”。相比之下,某些地方一个市长或者厂长,一拍大腿就可以卖掉一个企业或产业的做法,反倒是显得更加“休克”。跟中东欧的“福利政策”相比,我们反而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从"东欧"到"新欧洲"》读后感(十):其实不是游记
最初是在公交车上为了应付堵车时无聊的时光看的,后来竟有点想一口气看完的冲动,然后就看完了。
这是一本金雁老师为《经济观察报》写的报刊专栏的,其中有两篇半是秦晖老师的。分上中下三篇,个人认为上篇最佳,带一点游记性质。但往往是眼睛观察到的东西更容易打动人,而且作者的一些分析十分中肯,对于了解东欧的一些基本情况,廓清一些被国内报刊混淆了的视听还是非常有用的。下篇写苏联东欧知识分子的文章,读起来感觉与《火与冰》中的一些篇章的风格有点像。
作者讲的是东欧的事情,但其真正关注的还是我们,因为东欧只不过走在了我们前头,可能是船小好调头吧。尤其是谈到东德转型过程中由于提供了福利标准,无法建立血汗工厂与以“低人权、地保障”获得的经济快速增长作对比,个中冷暖只有中人才能知道,前者藏富于民,并且底线很高,我们则是通过压榨底层获得意义上的辉煌与强大。
这段时间接连读了《民主的精神》《民主化:转型与条件》《第三波》等书,又读到这本书,前面基本偏重于政治,而金雁老师的这本书则主要描述东欧的一些现状来进一步补充丰富其在第三波中取得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