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二月》影评精选

  《小城二月》是一由邱阳执导,Shuxian LI主演的一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城二月》影评(一):导演的美学风格没能完整体现

  去年戛纳的短片金棕榈作品。邱阳导演的美学风格没能在短小的篇幅里完整体现出来,在大楼找老师的那个长镜头里恰好让人联想到同样是金棕榈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场面调度(参考《银行事件》和《儿戏》),其后桥上的段落最为精彩,声音技术的运用与角色心理变化自然融为一体,感染力极强。然而,这个结无疾而终的短片更像是一个电影长片的序幕,无法作为一个完整的短片令观众有更强烈的感触。非常期待这位新导演的导演长片处女作。

  《小城二月》影评(二):小城缩影

  情绪营造得很饱满,很少给观众喘息机会,整个片子从头到尾看得让人揪心不已,这也许得益于长镜头的巧妙运用,值得一提的是长镜分的调度也很出彩,尤其是教工宿舍以及桥面上的分。片中出现了警察、教师、医生、门卫、餐馆老板、路人,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了。 (女儿在小吃摊位现身又消失的镜头让我想到了毕赣《金刚经》里面老人家谈到儿子被人杀害时人身出现又消失的镜头,这里的表现手法也预示了女儿遇到危险了,结果下面真的有个女孩遇到车祸了。)

  《小城二月》影评(三):小城和烟火

  巴塞罗那,夏日一场大雨过后的第一支荔枝电影节短片。

  影片里小城的烟火气透出很强的疏离感,即使是那么熟悉那么日常的馄饨凉皮摊。喜欢三层楼母亲和老师对话那场戏,邻居家亮起红色灯光,有人探出头,是小城啊。母亲穿过全黑隧道,没有表情特写,只听得到她紧张急促的呼吸声,警车声,和远处迎接年的爆裂。

  所有温情的象征,如夫妻,新年,邻里,师生,方言,小吃摊,都仿佛在这座小城里被击垮,即便依然保留着一层空壳。

  短片戛然而止,看客面面相觑,或许不需要,或者本就不存在,我们想要的答案。

  丢失的,也许会在某个角落,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而小城还会是那个小城,来年依旧烟火灿烂。

  《小城二月》影评(四):从《小城之春》到《小城二月》,中间差了几座金棕榈?

  在刚刚结束的戛纳电影节上,主竞赛单元华语片缺席,“一种关注”单元李睿珺导演的《路过未来》空手而归,来自常州的导演邱阳的作品《小城二月》最终获得了最佳短片奖,无疑给国内媒体打了一针鸡血。有些媒体竟然将之与《霸王别姬》的金棕榈相提并论,将导演个人的荣誉拔高到整个的胜利,称之为“导演捧回的第二座金棕榈”,实在有些过誉。短片本身是否值得这座奖杯,我个人是持保留态度的。

  《小城二月》影评(五):金棕榈的罪与罚

  这是一轻叙事重情感的短片。镜头对准了故事中的母亲,描述着其面对女儿失踪的情绪。

  镜头语言很有国内独立电影的熟悉味道,最触动的两个镜头分别是:1母亲去找学校老师的大全景。那个镜头特别像小时候玩红白机经典游戏“淘金者”的画面,观众是上帝视角能够看到平面2D内所发生的一切。每个空间点都有各自的戏,这让镜头充满了力量与包容。2母亲得知有尸体出现的跟拍镜头,这个体现导演调度能力的镜头很是精彩,点睛之处是的绽放与母亲情绪的对比。

  然而金棕榈的加持使得这影片被捧上神坛,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愈发明显。导演试图在传递感情,但是没有很好的掩饰导演的身份,这就导致了我没法被这抓情绪的短片所打动的原因,每个镜头也就成了华丽的摆拍。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让镜头里的一切自然发生,那就应该是封神的时候了。

  《小城二月》影评(六):《小城二月》:邱阳的幸与不幸

  命运眷顾着邱阳,又让他遭受不幸。《小城二月》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拿到了短片金棕榈,但今天它又与长片金棕榈《方形》放在了一起展映。原本足以在众多短片中傲视群雄的身姿,如今萎缩为一次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刻意举动。不是它还不够优秀,只怪另一作品展现出过于让人惊讶的掌控力度。

  《小城二月》只是讲述了一长片的开头:南方某个普通家庭的女儿突然失踪了,母亲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独自寻找女儿的道路。故事仍在发展中便结束了,母亲坐在医院的过道陷入了沉思,落水的孩子并非自己的女儿。作为整短片叙事动力,女儿的行踪到底何去何从,电影留下了完全的空白。

  全片的长度只有15分钟,仅出现了六个简单的场景,每个场景基本上只有两次不同机位的剪辑。但就是对单个场景中摄影机不同机位的选择,显出了年轻的邱阳对影像空间的掌控能力。其中最有力量的一个镜头无疑是母亲敲响老师的那个长镜头:摄影机远远地呆在远处,楼里其它房间随着争吵的不断升级渐次亮起了灯,二楼的吵声也吸引了楼下保安的注意力。

  将镜头安置在远处,却又能够清楚地听闻人物间的对话,这种反现实的手法我们在杨德昌的电影中会经常见过。无论是《牯岭街少年事件》中两位主演坐在榕树下的经典镜头,还是《一一》中从快餐店外面向窗户内拍到的对话,都使用着相同的空间叙事手法。观众呆在离对话那么远的距离之外,理应是听不见人物在说什么的。但这种巧妙的处理取得了十分微妙的效果:既让观众置身于事外,却时刻感受着风暴中心凝聚的强力。

  这就是我们在《小城二月》这个镜头中感受到的相似情形。大全景的超远距离将我们的情绪维持在观看的层面,而与此同时,母亲与老师间越来越激烈的争执又无法使我们客观。它不断感触着我们的情绪,这一点在接下来的那个镜头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从天桥中走过的人告知说前面的河里发现了死尸,镜头开始跟随母亲运动起来,脸的特写从全景/远景的镜头矩阵中凸现出来。我们看到了泪水如何从母亲沉郁的脸容上涌出。这是一种情感影像的运操作,尤其随着那几声轰响的得到了加剧。

  但这种刻意地通过人物不断隐忍情绪、然后让其在某个时刻爆发的手法,是一种外在的、流于表面的营造情绪的方式,是将情绪强加给了人物与观众。观众获得共情是出于对相似情境的想象,以及震慑于投放时的巨响。还有另一种更加高级的创造情绪的方式,通过对镜头的完美掌控,这种情绪出自于影像本身的运作。想想努里·比格·锡兰(《三只猴子》)或鲁本·奥斯特伦德(《儿戏》)的电影,没有一处废笔,导演消隐不见,自始至终却又隐身其中。(这难道就是电影手册不喜欢这两位导演的原因?)

  的艺术都是自在完美的,它创造自己的上帝。邱阳的矛盾之处或许在于,一方面希望通过对镜头的掌控上升至纯粹影像的某种境界,另一方面他的电影仍然残留着某种现实的影子。后者暴露出了《小城二月》如同“学生作品”的痕迹感(这一点与《方形》比对后显得尤甚)以及因拍摄理念过度产生的刻意。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邱阳正走在一条剔除现实痕迹、迈向纯粹影像的道路。 会有何种成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城二月》影评(七):13岁女孩没按时回家,母亲彻夜却找到了“它”

  我们通常会认为一电影, 他的内在驱动一定是剧本故事,因为电影的本质,很多时候就是讲故事,讲好一个故事,才是一个电影的本质,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看电影就是为了看故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会有一个直接的故事的。也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会在电影中发生的有头有尾。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在看一个没有头绪的故事,也许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故事。

  故事会推动电影,熟悉西班牙悬疑电影的影迷们一定会举出来很多例子,因为悬疑电影,会为我们讲出很多故事。很多精妙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在层层递进的细节中不断地带领着我们前进,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看完了整电影。由于电影的结构巧妙,故事细节铺陈的非常不错,大多数时候我们可以认为是故事驱动了整电影。

  有的时候,我们是通过快速的剪辑来推动整电影。大多数的动作片都有着这样的观影体验,往往故事很简单,但是通过快速剪辑,我们可以将简单的故事扩大好几倍。我们也在观影过程中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直接感觉。这是剪辑推进了电影的进程。

  但是也有的电影,全凭借这一种直接的观感来推动前进。通过人物的情绪来层层递进的推动着某一个故事不断地前进。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不自觉地沉浸在了导演所构筑的故事中。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小城二月》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因为在本片结束的时候,故事并没有讲完,而是以一种留白的方式结束了。一家三口一个平凡的夜晚,13岁的女孩没有回家,夫妻两个要去报警,但是警察也没有给予一个满意的回答。去找老师帮忙,老师也无能为力。最后疲倦的两个人回家了。妻子不甘心这个夜晚如此平凡,于是一个人离开了家,开始了独自寻找女儿的路。

  本片没有一个很好的开头,也没有一个很不错的结尾,有的只是过程,有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让我们逐渐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本片场景并不多,一共只有短短的六个,但是每一个场景给予我们的感觉却是不同的,第一个场景中景镜头让我们有一种旁观者的错觉,旁观可以往前一步,这种参与感很强。通过对于两个主角的不间断切换特写,我们可以大致感觉到困扰他们的是什么。

  导演的机位并不多,而且只有很单调的镜头转换。但是正式这些丝毫不华丽的镜头之间切换,却带来了不一样的观影体验。去找老师的那一场景,一个远景让我们纵观了整个事件的始末。但是却无能为力。后来在听到前面出了车祸的时候,对于母亲额头上汗水与雨水混合后的特写,层层递进的将整个故事不断地推向前,而到了结尾的分,故事戛然而止。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短片,他获得了第70届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本片的这种非常让人耳目一新的表现手法,再一次的给予了我们一个启示。电影并不一定要用华丽的镜头来堆砌。只要你将很简单的镜头运用到出神入化。同样会让一电影取得成功。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许一个情感共鸣或者是情绪的澎湃同样是重要的。这就是本片的意义。他在故事上让我们感觉到很难受,因为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是很难让观众们接受的,因此,导演在故事上的薄弱就需要用情绪来推动了。毫无疑问,本片用情绪推动故事发展的效果是很好的。他让我们从一个陌生人的冷眼旁观,逐渐的进入到了与这个故事最为接近的距离,这一点是很多影片都难以具备的。

  当然,本片如果能在时长上有所突破的话,让这个故事更加完整一些,本片就更加的有意思了。导演对于镜头的把控能力以及对于有限场景的利用率都是令人折服的。我们不难看出导演的野心。他对于本片这种类型作品很是熟稔。成为一优秀作品的条件有很多,只要有一个点达到了,一好作品就会诞生了。对于喜欢电影的人来说,执着于自己的作品,并认真刻画每一个细节,利用每一个镜头以及场景,这样的导演一定会诞生作品。让我们期待这位导演的新作吧,相信这15分钟会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标签:小城 二月 影评 精选 小城二月 小城影评 小城精选 二月影评 二月精选 影评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