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Ⅱ》是一本由吴著作,浙江出版社出版的263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败Ⅱ》读后感(一):几点总结
1,企业产权明晰很重要.
2,民不与官斗,不与国企抢蛋糕,不要在国资市场投机,不要高估官员的智商,不要低估官员的胆量.
3,企业保持良好财务,储备金稳定有助渡过市场波动期.
4,实业兴邦.
5,控制企业发展速度,控制欲望,稳中求胜.
6,坚持走专业化路线,不要被各种"机会"引诱.
7,不以成败论英雄.
《大败Ⅱ》读后感(二):所谓的“特色”
这是入世后对民营企业或带有民营色彩国有企业九个失败案例的记录和分析,正如著者在“跋”所说:“写作者的责任是尽可能清晰而详尽地将内发生的事实完整而不带情绪地记录下来。”引发本人的联想:历史学家的责任是尽可能清晰而真实地将过去所发生的人事详尽而不带情绪地记录下来。本书之“本铁:钢铁之死”让本人不寒而栗:情节,手法,结与西汉时期的“盐铁官营”之战却如出一撤。《大败》两写的是商业,却从一个侧面隐然勾勒出是现代,特别是后社会的全貌。从这些失败的案例中,本人悲凉的发现:所谓特色,公民能认真地发问:,到底是谁在代表吗?
《大败Ⅱ》读后感(三):善恶为先
吴老师写的东西就是好看,别人的案例分析索然无味,吴的就是生动。《大败》一二读完了。书中总结企业失败的共同基因归结为三点: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失败的方式也总结有三点:政商博弈的败;创业原罪的困扰;职业精神的缺失。大败的案例基本为,失败的,被多元化弄死的,玩资本游戏自杀的,被搞死的。目光放到今天,就拿眼前的暴风科技来看,以上的问题还是没有改善。抛开自作自受的企业,真正让人痛心的是,那些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企业的生命,活生生的把企业逼死的官员()们。比如健力宝、科龙(容声冰箱),实在令人惋惜。
《大败Ⅱ》读后感(四):激进的年代
看了《激荡三十年》后又看了《大败》上下册,从吴的笔下看到了生动的政商故事。
在吹起的号角后,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求发展的机会,当法律往往是落后于现实的,几乎所有人都在冒险,游走于法律之外的灰色地带。但命运往往是由不得你把控的,所以有的人还顺利地继续走下去,但有人却面临着牢狱之灾。
抛开法律层面,我看到的是在企业家在成功背后迅速膨胀的欲望,无处不在的多元化发展,犯下经济上“大跃进”的错误,相反,那些经营超过二十年的大企业,如万科,如华为,如联想,如海尔,他们则要保守小心得多。
无论多大的成就,都要虚心去看待,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大败Ⅱ》读后感(五):笔记
健力宝李经纬:
政商关系,产权问题;
科龙潘宁顾雏军:
可惜了;
德隆唐万新:
中科创业吕梁:
读了之后,基本上对股市绝了念想了;
华晨仰融:
政商关系的苦果;
顺驰孙宏斌:
跑太快,忽略了自身的,忽视了环境变化;
铁本戴传芳:
企业变成政治任务;地方鼓励与限制的矛盾;“法罪错位”;
三九赵新先:
政商关系,产权归属;盲目多元化经营;
托普宋如华:
感想:
民企,不要与国企争利;经济好时,大家都追捧,经济遇冷,关心的还是国企;
跟打交道要保持警惕;
专注;
《大败Ⅱ》读后感(六):急功近利
作者说失败是一个过程、一个阶段,只是尚未经受考验。但成功又何尝不是呢?更准确一点说,企业早晚会失败,就像人注定会死一样,这是自然规律,只是迟或早的区别。有的人波澜不惊长寿百岁,有的人惊天动地一闪而过,企业也一样,所谓失败,只是过早的看到了他们的结,但毕竟这些企业都辉煌过,是大多数企业永远也不曾到过的高度,只是他们过早的离开了牌,确实令人惋惜。
感触最深的,是这些过早失败者们的急功近利,这是浮华而浮躁的一代,只去种花,不想栽树,什么事都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见到最好的结,但,追求速成的结果是,质量粗糙与不堪一击……
《大败Ⅱ》读后感(七):案例与时俱进
如果说大败1的案例还只是胆大者胜,那么大败2的案例就更加贴近现况了。
之前1中那些靠胆大、猛砸广告发家的企业家算暴发户的话,2中各种靠智力忽悠、靠管理与营销胜出、在金融领域辗转腾挪的企业家就直接到了百花齐放的精英阶层了。
看这么多案例,会觉得:
1.政经不分
在,民营企业不懂政治是危险的,铁本的戴国芳就是最可惜的。与搞僵,跟是没有好下场的,案例就更多了。
2.官员的需求—— 唯GDP论+不惹祸
不管企业家什么背景,只要能提升政绩,什么规章流程制度都是假的,尽全力搞GDP就是了。但一旦发现要出事了,就马上翻脸不认人,把事撇清做绝是上策。
3.老百姓永远是受害者
老百姓的税收钱包括储蓄到了、银行手中就成为官员、企业家的案板上的肉;资本市场成为利益集团、监管者、的提款机,只不过并不一定都能功成身退。
《大败Ⅱ》读后感(八):此书评写不好,也是责任感~
接连看完两本大败,为众多企业家的的崛起而兴奋,也对其中一些企业的落败感到非常惋惜。
已经三十多年,几代企业家们经过特色式市场的洗礼或成绩斐然或惨痛出,但商政博弈还是大多企业一定要面对的问题,短时间内依然无法回避。其实现在越来越多国人对此也颇感兴趣,希望在此间叱咤风云。
大败打开了我得视野,让我知道外面的有多么广阔,充满了过么的机会。学并了解到了企业真实一面和分运营操作流程。现在的我更加坚定了学管理、学经营的信念。
自己创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带领公司,会发展成资本实业两架马车;这些都是很有趣的问题。
在此说到周梅森的《我本英雄》,铁本的企业故事是这本书的原型,书里面企业家的专注,的用心,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在书里都有真实的反应。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优秀和现实企业的努力。只是铁本在政商博弈中的牺牲实在太遗憾。在此祝愿戴国芳能放下压力,丢掉过去东山再起。也祝愿的企业未来能真正的做好做强,成为大胜利!!
《大败Ⅱ》读后感(九):健力宝,为了忘却的
作为一个80后,对健力宝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今年过年家中又屯了好几箱,虽然物是人非,但总要为了忘却而。
《大败Ⅱ》很早之前就看过,但当时的印象并不深,现在看来却“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与《大败Ⅰ》相比,这本书中的企业家能力和境界的确提高了很多,营销手段和融资方法也高明了很多,却显得更加的浮躁,被政治与国有企业所掌控的金融夹在中间,无法自拔。企业家的原罪,是这个社会的原罪,也是这个制度环境的原罪。
开篇即讲“东方魔水”健力宝,人一贯喜欢悲情英雄,李经纬的能力和遭遇以及所受到的委屈都毋庸置疑,甚至在健力宝遭遇危机时甚至有供销商凑钱想要帮助健力宝渡过危机,足以见其品牌影响力之大。可惜,李经纬与间的矛盾导致健力宝最后易主张海,在经历第五季和爆果汽之后,彻底走向了衰落。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李宁公司成功香港上市后其创始人李宁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在最后写道:“当他(指李宁说自己是企业家)说出这番话的时候,16年前在首都机场捧花等候他的老朋友李经纬却正孤单而屈辱的躺在广州一家医院的病房里”,令人唏嘘不已。
的企业家,游走于政商之间,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头脑,更重要的是宏观形势、距离国企的远近和运气。
是为为了忘却的。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大败Ⅱ》读后感(十):大败2
如果要说第二本与第一本的区别,那就是第二本中的这九位所处的时代更近、市场更,企业与体制的碰撞更为强烈,政治因素更为敏锐,所以也更加精彩。其中探讨的最多的是产权问题,例如健力宝、科龙、华晨和三九;其次是企业自身实业发展与金融发展并行不当的问题,例如德隆、中科创业、顺驰和托普;最后是经济体制的问题,例如华晨和铁本。国有企业股份制,存在一个基本矛盾,企业家呕心沥血与企业骨肉相连,而当地因国企红线必须将企业家与企业强行分离,大多数的企业因此失去了方向和企业文化而成为败,牺牲了企业家的心血,我为李经纬的痛心惋惜,为潘宁的豁达鼓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看到地方为这些企业做出的贡献,当仰融在美国上市的时候,我相信美国证监会买的是银行的信誉,而不是仰融个人得信誉,这其中的主导作用在我看来还是更为重要一些,所以之后仰融与当地的产权之争,是时代的阵痛,不能归咎于哪一方。如果说第一的悲情角色是瀛海威,那第二的悲情角色无疑是铁本,一心为实业,却与天时擦肩而过,留下的是对“法律错位”、“企业原罪”的饭后谈资。扮演本书小丑角色的,无疑是德隆和托普,忘了自身企业的本质大玩概念炒高股票,实在乏善可陈。中科创业虽然也玩的相同的把戏,但至少它本身的定位就是金融玩家,只是在金融市场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走的太远。顺驰实在是可以,死在资本市场的一匹黑马,如果当时的资本市场有如今这么发达,相信它还是能转的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