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列传》是一本由盛文强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渔具列传》读后感(一):安全归航是出于船的庇护
单看书名会以为这本书是一本社科类型的,介绍相关渔具内容的科普书目,但是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这里面的故事充满了传奇、野史和考据,阅读其中故事的时候就好像游荡在充满暴风雨的海面上,看着波涛起伏、雨水滂沱,却也期待着晴朗之后的烈阳和满载而归的渔船。
追溯这本书的过往,会发现这本书经历了漫长旅程才变成如今眼前的这一本,《渔具图谱》《广鱼具图谱传》《渔具列传》三本书并非孤立存在,枕鱼斋主人的《广鱼具图谱传》今存六卷,是为一本古书《渔具图谱》而作的图传。正是因为前人不断地将自己的生命长久地放在这些渔具上,哪怕在外人看来有些卑微的物件,因为他们的认真对待,这些事物仿若真地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本书作者将原书的文言文改写成了白话文以方便理解,并在其中增加了一些补注,以借助不同的客观视角诠释渔具原理,其中包括海洋学、文献考证、以及律法内容。渔具之书的不断叠加和进展其实就像是时空造就的历史,虽然看起来弱不禁风,其中蕴含的内容却是你不深入就无法了解透彻的。
因着这本书中的故事大多涉及的均为志怪杂谈,一些神话色彩地渲染让这些古老的渔具鲜活起来,每一样都代表着一段过去,这些过去就蕴藏着过往的锋芒,从遥远的海域百步穿杨,直射人的内心。关于渔具的故事连带着整个海洋都鲜活起来,那些因海而生的,又因海离去的,伴随着海浪倒映的耀眼星空,永远被珍藏在人们的记忆中。
渔具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它们的用途,还有关于人生的一些哲理。橹桨的长短不同用法也不同,就像我们每人不同所擅长的事物也会不同,不要纠结自己不擅长的地方。渔网就像我们的人生,充满了盘旋曲折的未知,当你在其中腾挪,偶尔会遇上陷阱,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或许破网而出才是出路。
生活在海边的人,会对海洋拥有不一样的情感吧,那些情感会是我这种生活在内陆的人无法体会的。关于那些渔具的用途,关于那些船上的生活,关于某些渔具背后的传闻,都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岁月滔滔犹如海水,虽侵蚀了过往,但是遗留下的是亘古的传说。
《渔具列传》读后感(二):关于渔具的传奇故事,有故事的生活才是渔民们生存最大的坚持
这绝对是一本被书名耽误的好书。打开本书正文的第一眼,就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关于海边渔民故事的世界。 在这片土地上,渔船都要开眼。而所谓的“开眼”,就是把铜钱钉在新船的船头两侧,在铜钱外围用黑漆描出眼眶、睫毛和眼眉,而这铜钱就是眼珠。这样做出来的船,踏浪而来的时候,总是极为吸引人的注意,一双美目、顾盼生辉。但这些眼睛绝不仅仅是为了美观,那更是一种渔民在行驶过程中的念想。渔船之眼可以使船在危难之时开眼视物,也就有着保护渔民的重要职责。对于渔民来说给船开眼是一项极为重视并且极为隆重的仪式。
而我们的故事也就是从这种仪式开始。新船队开眼之时,一切都按就班的进行着。大摆宴席,渔民们疯狂庆祝,不醉不归。但这时一个跛足的中年乞丐来到了渔村,适逢其时,渔民们对他大加款待,但荒诞的结就这样产生了。当所有的渔民都喝醉睡着之后,乞丐瞄准了渔船上的铜钱,30条船,60个铜钱,被他默默的从船上摘了下来,放进了自己的布袋,离开了小渔村。当第二天渔民们醒来之后,浩大的船队正常出海了,可是因为他们少了船之眼的保护,他们在外海的风暴中沉没,一去而不复返。 乞丐成了这个渔村最大的罪人,村中仅有的男人还是一个遗腹子,他背负了全村人的希望,他也背负了全村人的仇恨,他默默的长大,慢慢的老去,生命也就在这种氛围中结束。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没有找到乞丐的报复,没有重振希望的壮阔,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种故事没有意义。但对于渔民来说,他们的生存本身就是意义,这样的故事就代表了他们对于生命本身的探索。 渔民是风险的职业,当他们在海中失去生命之后,有了这样的故事,有了这样的念想,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困难、任何灾难面前,他们也就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就像这样一个面临着灭顶之灾的小渔村,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故事,他们将怎样面对后面的生活呢?故事本身的真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本身的意义。
这就是这本被书名而误导的书《渔具列传》中的一篇故事。而这本《渔具列传》本就脱胎于清末民初一个叫做枕鱼斋主人的传奇笔记《广渔具图谱传》。就是这样一个被科举制度耽误了的文人,不得不混迹于渔民之中生活下来,他也收集着身边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也一定对他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成为他可以坚持下去的勇气。而他把这些故事整理成书,流传后世,本就是对于他生命的一种机遇。
渔具都包括什么呢?首先要有船、要有鱼网,要有鱼钩,要有绳索,还有笼壶、耙刺,而关于这些物品的历史和作用,肯定有很多人会好奇,而《渔具列传》就是依靠这些物品而汇聚在一起的相关故事,展现着渔民们的生活。这些故事才是渔民们真实生存的现状,远远高于渔具本身。
《渔具列传》读后感(三):知识性+传奇性+志怪性
《渔具列传》。 我非常喜欢有趣的知识,《渔具列传》正好满足了我这个需要。这本书描写的主题是各种各样的渔具,写了他们的前世今生。
是的,这里我没有写错字,我用的就是他们,因为书名叫做列传,作者也是把这些渔具都当做传主来对待的,所以在他们的身上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之后有一种特别喜欢特别亲近的感觉。 既然是渔具,那么就跟鱼有一定的关系。
第一章是舟楫,这是打鱼的基本交通工具。 第二章是网罟,这是打鱼使用的工具。 第三章是钓钩,这是钓鱼者使用的工具。 第四章是绳索,这个估计你没有想到吧,在和鱼打交道的过程中,还需要这么多的绳索绳结。 第五章是笼壶,属于请君入瓮型的那种渔具。 第六章是耙刺,如果说前三章使用的工具都是无差别的工具,也就是说捕鱼之人捕着谁是谁随缘的话,这一章的渔具给人的感觉就是盯准目标高手出手的感觉。
看了之后真的是大开眼界呀。 当然如果你以为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本工具书,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传奇性和志怪性。渔具只不过是作者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作者还给我们讲述了跟渔具有关的一些奇诡变化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既有渔具文化的传承,也有渔民的传奇生活,还有作者在渔具中得到的一些对于人生的思索。总之这本书里面展现的内容是非常丰满的。入手不悔。 跟随着作者的叙述,你仿佛也随着作者在海上海边生活,你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海洋的尊重,对于海上文化的传承,对于渔具的投入和精心,领略一些属于海上的独特的风俗。读着读着,你仿佛身上也带有了海风的咸味,大海在对你发出亲切的召唤。时间和空间在渔具上碰撞,过去和未来在渔具上握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世界。
这本书除了正文之外,其余的分也非常的精心。 《引子》分,你一定不要错过,一定要好好地读一读。引子分告诉我们了本书的原初母本来自枕鱼斋主人的《广渔具图谱传》,作者盛文强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得到了这本书,并且以这本书为底本,创造了自己的新的渔具世界。盛文强继承了这本书的写作传统,如他自己评价枕鱼斋主人的语句,用在他身上也再合适不过了:“他的作品在保持了史传传统的同时,融入了异常奇诡的民间叙事元素和审美情趣。” 这本书中有大量的渔具插图,可以与文字配合在一起研究,让文字中所叙述的语句变得非常直观可感,去了你自己再去查资料的功夫。 另外这本书的篇目正文之后往往还有补记,这个补记属于资料性质的延伸阅读或者是有关渔具的有趣故事,比如谈到绳索的时候,补记里面就有关于历代文献里绳索的踪迹,在那里面也可以看到渔具的痕迹。
《渔具列传》读后感(四):一用渔具述说的海洋秘史
【原创】文/捷Jesse
人类文明进程中,渔民为达生产目的创造各式各样的渔具。二十世纪,苏联学者首次将渔民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检验,提出各种主要渔具的设计理论,并建立起捕捞技术和捕捞组织的理论基础。渔具一般分为网渔具、钓渔具和其他渔具,现今我国国标又细分为12类。
人们常常关注的是“渔具”作为生产工具的科学属性,却鲜有人对其文史属性进行深入探讨。作为海洋渔业专业科班出身的我,偶然间遇到《渔具列传》这本看似“偏门”的书,便深深被吸引,读罢也有良许感慨。
该书创作于十年前,2015年首版,2022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这并非介绍“渔具”的说明书,而是短篇小说。作者盛文强发挥其古籍整理专业特长,从《渔具图谱》考据发端谈渔具,将野史、采访、考据、地方志、家族秘闻等融合,经再研读再创作精心修订终得此书。
孤独视角,跨时空交流
书中虚设的主人公是清末民初的“枕鱼斋主人”,自幼生长在海滨,父辈为渔民。原本通过“科举入仕”的他却惨遇“科举废”。迫于生计,不得已贩鱼为生。底层的艰难生存,让他透过渔具网目看尽人生冷暖,“无名”“无功”之余偶遇《渔具图谱》,结合所感著有《广渔具图谱传序》。
在民间,鱼贩千千万,然而“枕鱼斋主人”仅一人。他原是时代“游戏规则”之外的产物,看似不合时宜,却不被时代吞噬,甚至焕发异样光彩。他混迹于褴褛腥臭中,满身鱼鳞,却有着不同的精神追求,透过鱼筐渔具的网目,看着世间众生,记录到他的《广渔具图谱传序》中。
察看书中设定的《广渔具图谱传序》体例,大致也是基于渔具基本分类,共分《舟楫列传》《网罟列传》《钓钩列传》《绳索列传》《笼壶列传》《耙刺列传》等六篇,篇篇有寓意。借助该书,传递着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契约”之声:敬海爱海护海者兴、破坏海洋者必受惩罚。
深邃哲思,藏匿于文间
大海有大海的眼睛,船有船的眼睛。全书首篇《船之眼》写到:“这些铜钱要用铆钉钉在新船的船头两侧,作为船之眼,铜钱的外围还要以黑漆描出眼眶甚至睫与眉,那时节,破浪而来的船头上总有一双美目顾盼生辉”。
书中,铜钱之眼可有妙处,在危难时可令船开眼视物,如同自动巡航系统,让船在航行时无需人工也能避开礁石;有风浪时,还能发出白光,吓退各类不良的“海怪”,保护船舶不受沉覆之祸。然而,一个乞丐贪图小利,在大家醉酒时将船眼铜钱尽数抠下,最终导致船队沉没。
浪漫诗意的故事,隐约间引发读者的思考:船眼实则是船队的“核心”,一旦“走眼”便会“失心”,再好的船舶和团队如何不倾覆?船舶如此,渔具更是如此。渔具虽无生命,也有人格化的特征。
舟楫关乎承载与担当,兼及变幻无常的漂泊命运;网罟则是包藏祸心和贪嗔,人心不足,则难免鱼死网破;钓钩是重重欺骗与反欺骗的奸狡游戏;绳索说的是衔接粘连之术;笼壶穷尽奇趣;耙刺褒扬原始的膂力。
此外,还有各种传奇志怪。《橹桨通神》中,赶夜海的人手里拿着橹可以预防迷路;《隹鸟入毂》则讲述了能为渔民引来鲜嫩鱼群的隹鸟,当它的翎毛被剪断后,还能在月光照耀下重新发出翎毛;《覆舟而登仙》还告诉渔民,死去的祖先会在海里保佑后辈…
仔细回味,弘海洋文化
海洋是活的,渔具更是活的,它们带着渔猎时代的尖锐芒刺,走向工业时代的隆隆机械轰鸣。虽然渔具在改良,但故事仍然需要流传。我们知道上海简称为“沪”,却并不知道“沪”是历史最古老的渔具,主要是利用潮差来截获鱼虾,其雏形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我们可能读过《诗经·小雅·南有嘉鱼》,记得“南有嘉鱼,烝然汕汕。”然而,却不一定会知道,“汕”就是带有提线的抄网,用于捕捉小鱼小虾,是种较原始的囊袋状的小型网具。而在古代潮州,在江海岸边水域捕鱼常用“汕”和“罾”,这也是地名“汕头”的由来。
如此故事,书中还有许多。本书作者是位80后小伙,不仅在古代文献典籍中尝试打捞海洋文化碎片,还身体力行坚持田野调查,自2008年以来已走过东到辽东、西至广西的海岸线,无数次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中采集渔夫口述史和海洋民间故事,为海洋文化整理作出难得努力。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渔具是极其微小的窗口,海洋文化中非常普通的一个元素,却能折射出许多精彩。是农耕大国,但对“海洋”的关注远远不够。作为依海而兴的城市,我们不仅要牢牢树立“渔权即海权”的国土安全意识,更要了解海洋的历史,积淀和弘扬海洋文化。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