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的疆界读后感10篇

经验的疆界读后感10篇

  《经验的疆界》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 G. 马奇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128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验的疆界》读后感(一):这本薄薄的书,精深到能让人产生幻灭感

  经验的疆界实际就是认识的疆界。这本薄薄的书,深刻到能让人产生幻灭感。德鲁克老先生谈管理时说,管理不是学术,不是科学,是实践。深刻。这书大反其道,很学术。早就不指望什么书能起到指南作用,但对启发还是有期望的。这本书启发很多。

  《经验的疆界》读后感(二):经验不是最好的老师,但一定是很好的老师。

  浓缩的不一定是精华,但马奇的这本书,绝对是精华的浓缩版,没有用一些空洞的例子来举证经验的作用,而是用科学的理论来分析自己的观点!

  读着大师的作品,总会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醍醐灌顶。书中有很多的句子,段落,都可以用来科学的解释困惑,有很多专业的词汇句子可以借鉴,粗略的读了一遍,印象虽不是很深,但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已经诠释了这本书对我的价值,两遍,三遍~还会再读的!

  《经验的疆界》读后感(三):成功能否复制?

  

这本书回答了哪些问题?

经验在哪些程度上是可靠的? 成功能否复制?如何复制? 靠经验学更有效还是靠模型学更有效?

  《经验的疆界》读后感(四):经验的模糊性

  不知道为什么译成“经验的疆界”?不过,译者的翻译水平还是很高的,称赞!

  读马奇的书使我感到渺小:人其实是很偶然地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和未知相比,已知的还太少。

  读马奇的书使我感到:事物是可以不用按照成败与否来认识的,平凡中可以孕育意外,而意外中蕴含新生的力量。

  组织生活是一幅流动的画面:有的地方是工笔画,有的地方是国画,有时清楚,有时蒙上了纱。人们有时聚焦镜头并虚化背景,有时需要全景加上广角,甚至需要全息的照相术。

  组织生活包括理性和活性(模糊性),正如科学和艺术的并存。管理大多数时候是作为扎根于理性和活性土壤之上的技术之花绽放的,对度(程度、时机)的把握是关键。

  组织生活是美的:理性是简约的美,是征服的美;活性是丰富的美,是存在的美。

  《经验的疆界》读后感(五):经验与成功

  先说几点感受吧:

  1.书是好书,不过感觉翻译太烂了,很多语句读的拗口。

  2.对经验与组织的叙述都是描述性的语言,仍需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3.绝版了,花了大贵的价钱从网上淘到的,现在应该出第二版了,回头再买一本对照着看看,看一遍有些还是不太懂。

  主要讲组织的学方式:经验学及组织管理相关的内容。前后好几次才看完,前面有些内容都忘记了。。。

  本以为会讲诉如何从经验中学呢,结果内容并不尽如人意。

  第一章讲追求智慧,智慧的要素和体验式学。

  第二章讲通过复制成功后学。复制的方式,缺陷,成功的原因。

  第三章讲通过故事和模型学。如何通过故事和模型学,组织故事。

  第四章讲产生新事物。主要讲新事物的适应,以及新事物的产生。

  第五章讲经验的启示。经验的一些特征。

  对个人有些启发,但是意义并不大。。。。

  《经验的疆界》读后感(六):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后,你还能对它保持好奇吗?

  钱丢丢《每天听本书》D35-《经验的疆界》-詹姆斯·马奇2017.8.1 今天听的这本书《经验的疆界》,作者詹姆斯·马奇,是世界排名第二的管理学大师. 那排名第一的是谁呢?就是人尽皆知的彼得·德鲁克。 那么这个排名是怎么来的呢?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是有凭有据的。说有一天,这些管理学界的专家们说:咱们管理界谁最厉害呢?咱们投票排个名次吧!于是这些管理学界的专家们就投票选出了管理学界“大师中的大师”,排名第一的是德鲁克,第二名就是马奇。 马奇在这本书中以独特的视角解析了经验的作用及限性,教给我们什么样的经验适合用在什么样的领域,让我们可以正确的使用经验而不被经验所限和误导。 全书分三分:一是抽离与整合经验。二是什么是低智学?有什么特点和限性?如何突破?三是什么是高智学?有什么特点和限性?如何突破?(具体如图,图片来源:得到)

  《经验的疆界》读后感(七):这本书召唤了我,却也让我开始产生无常感和抑郁

  这本书召唤了我,却也让我开始产生无常感和抑郁。

  它让我重温了心理统计学、概率论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的知识,审视了我以为主导的和参与的项目。一本绝对相见恨晚的书。

  读了它,我明白了行内顶级咨询公司的盈利规律和管理咨询与培训的行业本质。这不是仅仅靠我对自己经验进行反刍的“一次洞察”,而是借助了高层智慧,甚至是边缘智慧的“二次洞察”。

  这本书的智慧之处在于,我仅仅引用了书中的一句话到我的求职信中,1小时后就收到电话面试。

  然而今天,随着整本书读完,伴随着我不断的欣喜和心跳的,是一种懂得了更多智慧之后的平静,再然后,居然是无常和抑郁感。

  一边想要努力回到书中,一边却对可能洞察的更大智慧产生了一点点回避心理...我不想继续洞察下去了。

  是好像从梦境醒来,发现现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如同黑超特警的片尾,地球不过是挂在猫脖子上的一个铃铛,那种个体在面对强大智慧时的无限渺小感。

  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种感觉。

  《经验的疆界》读后感(八):偏离真相且不自知

  1.有一种研究视角是这样的——把经验抽离出来当作一个整体,视为一个独立工具来研究。 2.经验是直观的且相对小样本;现实真相是复杂的且随机变化。经验绝不等于现实真相。 3.跨学科解决问题:面对一个问题,不管它属于哪个学科,所有相关的知识都应该拿来解决问题。 4.未经分析因果关系的成功经验不是有效经验。 5.最大可理解复杂性:总结经验的时候,在你能够理解的前提下,能多复杂就总结多复杂,因为客观现实本身就是复杂的,还原客观现实的复杂性才能让人受启发。(复杂不代表繁冗) 6.传述经验的时候,你可以总结一个模型或一个概念,也可以讲述一个故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传播手段。 7.现今对现实的解释有可能不是真相,只是目前能认知到的真相的一个阶段。这才是一种科学态度。 8.有一个概念叫——经验有效率,保持高度的经验有效率的方法是——用的心态尝试更新更好的方法,哪怕抛弃擅长的旧方法。 9.成功的背后可能有无数个因素,如果全都总结出来则无法理解。如果保证理解就只能抽象出几个重要因素就行了。于是,我们拿着几个有启发的重要因素仿佛“掌控了”什么,结果偏离真相且不自知。

  《经验的疆界》读后感(九):书摘

  53:感涉及对一个想象共同体的理解,这个想象共同体以建构历史为基础,建构历史的制造过程,明智地结合了健忘、发明和诠释。

  55:尼采把历史学家的工作说成是“在老主题上翻新花样,把流行小调提升成普世象征,并且 证明其中 存在一个深奥的、强大的、美丽的世界”。

  58:对初尝云雨的人而言,所有房中术都是令人兴奋的新发现,不管其他人对这些房中术有多么熟悉。

  65:大多数自然过程或对自然过程的理解 会展现一些解释不了的变异,几乎每个知识领域都为其解释不了的变异贴标签 :人格、权利、领导力、文化。

  73:美国网景公司创始人之一的马克-安德森再一次访谈中说:“根本变革始自离经叛道。引发根本变革的想法,必须最初在世人眼中是最疯狂的。如果哪个想法看起来不错,那么一定有很多诸如微软之类的大公司已经在实施了。”

  86:同一管理行为,可以贴上“大胆的”标签,也可以贴上“冲动的”标签;与之相反的管理行为,可以贴上“谨慎的”标签,也可以贴上“保守的”标签。“自大的”管理者与“自信的”管理者之间的区别非常模糊,就像“没有主见的”管理者与“尊重他人意见的”管理者之间的区别一样。

  86:理解不了某事物,就给他贴上一个标签,让它在语言学上看似被解释了。

  88:经验也许是最好的老师,担不是特别好的老师。

  90:“几近历史”,near history,意思是很有可能发生但实际上没有发生的历史。

  《经验的疆界》读后感(十):一场人生一场经验

  很多人说,“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没有能过好一生”

  很多人说,“人生需要智慧”

  很多人说,“大智若愚”

  ……

  世间的事好像永远没有正确答案,只是看你想要什么,是腰缠万贯,还是采菊东篱下,亦或是其他。这些都是体验,也是经验。要想一次很好的体验,就需要吸收别人的经验,然后用智慧去优雅的诠释经验,指导实践,更有效地组织周边的资源。

  关于经验的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低智”学,一种是“高智”学。“低智”学,就是模仿,不管事情的因果关系,只是复制他人经验中的行为。而“高智”学就是努力理解因果结构并用其指导以后的行为。

  其实关于学,我们一直有一个误区,就是看书就叫学。而其实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的学却一直被我们忽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学会刷牙的,我们是怎么学会写字的,我们是怎么学会高等运算的……。将他们分类,简单的刷牙、写字、算数等是采用“低智学”的方式进行掌握的,艺术书法、高等运算是“高智学”。从中可以看到“低智学”和“高智学”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同时他们又相互促进、互相影响。

  “低智学”的基础是复制成功。其中主要由三种机制:

  第一种机制是试错,就是亲自摸索、不断尝试,观察结果,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回避与失败相连的行动。

  第二种机制是模仿,就是观察其行动者的经验,其他行动者采取什么行动获得了成功,那就采取什么行动,其他行动者采取什么行动遭受了失败,那就回避什么行动。

  第三种机制是天择,就是繁殖与成功相连的属性(例如,规则、程序、形式),淘汰与失败相连的属性。通过天择复制成功的理论假定,存在一组固定属性、一条天择规则,一条繁殖规则,天择规则决定繁殖哪些属性,繁殖规则决定如何繁殖那些属性。

  这些就是我们目前采用最多的学方式。通过复制成功,将“低智学”的具体行为进行实践,掌握其中的因果关系,从而衍生出“高智学”。

  同时对我们一般的学来说,我们不是简单的知道怎么做一件事情,而更重要的是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

标签:经验 疆界 读后感 10篇 经验疆界 经验读后感 经验10篇 疆界读后感 疆界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