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是一本由许小年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读后感(一):许是有良心的经济学家。
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明确指出了市场行为的驱动力是利己主义,“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师、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正是受到利己主义的驱使,劳动者努力劳动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读后感(二):不够系统
没有很系统地介绍许小年的观点,只是将他发表过的文章复制黏贴一番。
基本上概括起来,有几点:
1.信奉哈耶克,信奉自由市场经济,坚决反对凯恩斯,反对宏观调控。
2.反对垄断,反对价格管制,提倡土地制度,发对发改委,提倡委。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读后感(三):马光远老师说
马光远老师说:
这么多年,真正对我影响很大,而且一以贯之的将自己的观点坚持到底,让我感觉到“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学者真的太少了。有些学者,没有感受体制内温暖的时候,头脑清醒,观点鲜明,而一旦感受到阳光,立即就成了应声虫。读读许小年的《从来没有救世主》吧,感受一下他的睿智,坚持和浩然之气。
所以
这本书 真的值得一读。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读后感(四):第一篇经济学的书
总体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书,对于普通人来说,读过后就可以对于宏观经济学有一个相对大概的了解。如果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还是值得一读。看过书后,对于作者个人理解本次金融危机的原因,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无法预知的行政性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也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有了大概的认识。
总体说,还是有收获的。
影响最深的,还是凯恩斯主义导致的“国富民穷”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读后感(五):市场和都是魔鬼,从来没有救世主
这本书的序是一篇写得不错的文章。许小年的文笔不错,逻辑清晰。读这本书真能了解到很多市场经济的基础问题。
读完全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市场和都是魔鬼。市场会失灵,但也不是万能的救世主,也会瞎折腾。只是我们应该两害相权取其轻。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读后感(六):看看序言就可了
许小年是最近风头甚嚣的一位经济学家,大概因为是凯恩斯主义甚行的大环境下,祭出自由市场,古典经济学的大旗,抨击的太多作为,更加能吸引眼球吧?应该说,许小年是一位认真、有感染力且思路清晰的学者,但这本书却并不推荐购买阅读。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其2007-2010年访谈、发言及发表的豆腐块文章的集结,而并非针砭时弊、对症下药的论述性著作,其中最新的一篇即写于2011年2月的序言,其核心观点大致都体现在其中了。除非你是许小年的忠实粉丝,有收藏其所有著述的癖好,否则就没必要购买了,在书店翻翻序言吧,你会学有所获。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读后感(七):初学者的读后感
如果没时间读完,认真读读序言就可以了,高度概括了一下。
大致一下逻辑(自己判断)
1.解析了一下凯恩斯主义。
2.批判凯恩斯主义。
3.宣传自由市场主义。
4.同时承认自由市场主义也存在缺陷。
5.世上没有救世主,没有一个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即:选择市场和选择干预都不是完美无缺,许小年表达了选择危害较小的市场主义更加合理。
总结:面对市场的不可知,人要有敬畏之心,最好的政策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们从改造自然,变成了适应自然。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读后感(八):经济学家的反思
内容简介:新作《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收有大小文章60篇,基本指南是“应该如何发展市场经济”;他对我国“经济转型缓慢”“市场化倒退”“权贵资本主义”有尖锐的批评,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凯恩斯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会害了经济。他很可能是目前国内对宏观经济政策持批评意见最坚决的经济学家。
推荐理由和书评:本书作者许小年博士是书单中第一本书彭文生博士在中金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和研究主管的前前任(前任是哈继铭博士,前前前任是吴敬琏教授)。这本书收集了许博过去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作者文笔精湛且犀利,核心观点是市场和都是魔鬼;市场会失灵,但也不是万能的救世主,也会瞎折腾。只是我们应该两害相权取其轻。本书整体浅显易懂,即使没有太多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读者也能够比较轻易地读懂,并对理解本次金融危机的原因、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无法预知的行政性管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来自中信建投固收程肯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读后感(九):官僚垄断资本主义不是东西
民间垄断资本主义就是东西了?
都是自私自利的人,怎么能证明资本家并不比官僚更贪婪?
如果证明不了这一点,我们怎么能认为资本家掌权的社会比官僚掌权的社会更有利于多数人?
一切交给市场就能万事大吉?市场是资本家说了算,一切交给资本家就能万事大吉?把官僚赶下位,让资本家掌权,社会除了“城头变换大王旗”还有什么变化吗?既然从来没有救世主,那么官僚自然不是救世主,民间资本家也不是救世主。
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争论,说到底是官僚和资本家的争论。两派都可以找出无数的例子攻击对方。甲猴子爬上树梢,红屁股露出来,格外显眼。于是,树下的乙猴子数落它的红屁股。其实,树下的乙猴子也有红屁股,当年也爬上过树梢,它的红屁股也曾经分外惹眼。不过现在乙猴子被撵下树梢,所以现在乙猴子的屁股没有甲猴子的那么显眼而已。
一只抢不到食的狗,看到另一只狗在饱餐,于是狂吠。两只狗抢一块骨头。至于骨头,则完全没有必要参与两只狗之间的争斗。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读后感(十):宏观经济批评小结
吴军曾在“浪潮之巅”总结:为摆脱经济危机,有四个对策 (1)发放国债(将自本国与其他更多挂钩,提前用未来的钱) (2)印钞(不负责任的做法) (3)以工代赈(小罗斯福时期出名的政策,养人) (4)降税,促进消费 下面把作者的观点进行小结,可归为以下三点 (1)对市场的调控应是应急的、临时的,而不是长久的、常规的 (2)市场的一个特点是分散,而分散的好处便是抗击打能力强 (3)的作用应是确保信用体系的健全(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在“人类简史”里已有赘述) 一句话总结:宏观经济的问题都是政治制度的问题 赞同其中的一句话:应起到裁判的作用,而不是脱下制服换上球衣直接上场 作者全篇都在讲述“国进民退”“应当给予一个自由的、规则健全的市场”(鲁迅:要培养人才,得先有培育天才的土壤),可作为外行,我很想知道宏观经济调控的“度”在哪里?还是老老实实地按照“泰勒法则”? 作为一本博文集,看前几篇确有“深以为然”甚至“”的感觉,可毕竟不是一本论著,看到后来不免觉得重复、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