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是一本由鲁迅著作,天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新编》读后感(一):故事中的现实
浪漫中带有一丝诡异,幽默中带有一如既往的犀利,经过鲁迅先生的润笔,烂熟于心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瞬间变得与众不同。
在《补天》和《奔月》两则有由神话改编的故事中,浪漫主义色彩明显要更浓厚一些。在看《补天》时还没有什么太特殊的感觉,只是结略有不同。而到了《奔月》,鲁迅先生奇特的想像则令我感慨不已。射日的后羿成了猎人,因射法巧妙竟射的得遍地精光,只剩乌鸦做菜,而嫦娥受不了整日吃乌鸦炸酱面的日子才奔月而去,结尾羿连发三件箭也没能射下月亮,未免可悲可叹。
在后面几篇讽刺性加强,比如《采薇》、《起死》、《理水》、《铸剑》。《理水》对大员、学者们进行古今杂糅的描写,"文化山"使人联想到现实中所谓的“文化城”,而"ok""好杜有图"等外来词汇在幽默中隐然指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洋奴。《非攻》中写墨子在宋国遇见了“募捐救国队”这实际上是对三十年代国民反动在日寇侵略面前用“救国”名义强行募捐这种欺骗掠夺行径的影射。《起死》则影射了资产阶级文人对一些因不堪反动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压迫而自杀的人的无理责难。
虽然还不能够完全读懂鲁迅先生的作品,但沉浸在这些与众不同的故事当中也是一种享受。
《故事新编》读后感(二):一丝不挂的女娲和道貌岸然的人类
说到鲁迅,你会联想到什么?横眉冷对?无产阶级战士?一个都不宽恕?......教科书里的鲁迅十足像个性情乖张为人苛刻蓄着小胡须的糟老头,永远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正经像。
《故事新编》这看似游戏之作和鲁迅的传统形象的确难以产生联系,就连他自己也说这只是闲暇时间不甚认真的作品,并颇为不满。我不清楚鲁迅在公开场合做如此评论的背景和动机,想必有他的考虑。而作为读者,我倒是所谓“游戏”之作由于没有背负太多文学创作和现实道德的约束,更容易闪现作家的天生才华和直觉本性。
以前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眉间尺》,也叫做《铸剑》,曾以为是借了荆轲刺秦的典故,后来才知道是来自《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故事基调悲壮,讲述了为父这个延续不息的经典主题,最出彩的竟是两具头颅在油锅内的疯言癫语,虽不甚明白又颇有味道。但这个故事未免还是正统了一些,虽然篇头灭鼠一段行文荒诞也掩盖不住悲喜剧的色调。
这次买的第一篇是补天,关于女娲的故事。人是万物的灵长,是生而做主人的,具有更为高贵的道德灵魂,这大概是现代人文精神复苏后的普遍共识。当然我们可以有美好的愿望,不用一直追问这个世界会好吗,但是现实是不会自我蒙蔽的。人类的进步往往与堕落同行。
在鲁迅的笔下,女娲没有一个神样儿,如同春梦初醒的少女彷徨而孤寂,百无聊赖之下顺手造出一堆小人,开始时耐心一些,慢慢地就粗制滥造了。人生而平等,并没有什么两样,在女娲看来只是一堆玩偶样的小人渐渐有了等级和派系,并且居然对女娲的一丝不挂有了挑剔和指责,甚至于组织武装进行啼笑皆非的攻伐。一切的道貌岸然在母体的旁观视角里只不过是一场闹剧,这不正是鲁迅所在时代的写照吗?
此篇行文最随意,却也是最悲哀。女娲看不懂人类的张牙舞爪,只觉得他们很无聊且无可救药。这是鲁迅对世界的态度,是洞察世事后的极度悲观。即便如此,鲁迅仍然坚持不懈地扒开社会的伤疤,可以理解成热切地批判,也可以视为绝望地嘲讽。这一点他和周作人的消极避世截然不同。
《故事新编》读后感(三):一步之遥
很多人将鲁迅的作品当作一本“政治书”去看,让我我突然联想到姜文,这遭罪的刺儿头和鲁迅同病相怜,因为很多人也喜欢拿姜文的电影当“政治片”去看。最近的《一步之遥》就是如此,从姜文的故事里看官分析推演出很多的隐示暗喻。可姜文也许不过就是个戏疯子,他拍自己想拍的故事,做自己要做的电影,演自己想演的角色,而已。
同样的,也得允许鲁迅偶尔别出心裁玩玩黑色幽默,不要过分地去探究先生究竟想跟我们说什么,就笑一笑又怎么了,比如《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是鲁迅一生中后期的创新之作,除“序言”外,共作《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八篇,几乎都以远古神话为题材。
所以了,鲁迅还写嫦娥小伙伴们知道么?他把射日大英雄后羿塑造成“妻管严”下只会鸦的“窝囊废”,把落雁沉鱼的嫦娥写成不解人意、埋怨丈夫,傲娇任性的泼妇,就连情节也由“嫦娥偷仙丹是为了永葆青春而守护在爱人身边”虚构成“嫦娥嫌后羿无能而迫不及待想要离开”的桥段。英雄式的罗曼蒂克瞬间接上地气,成为生活当中的柴米油盐,任你耍什么大牌也还是避免不了生活。
鲁迅拿老子开涮听过么?“道法自然”的老子成了装疯卖傻的老头儿——“孔丘送我的一只雁鹅,不是晒了腊鹅了吗?你蒸蒸吃去罢。我横竖没有牙齿,咬不动。”谁上了年纪都不免痴呆流涎、趋利避害,不要以为你真的懂老子……
《故事新编》里的鲁迅想像之丰富、调侃之精道都是我闻所未闻的。
这八篇新编的故事里,有五篇是鲁迅生命最后时期创作的,死亡将至的那段时间,大先生身心虽然交瘁,但作品的整体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他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让读到的人都猛地觉得捉摸不透。
有段时间,时下流行一剧种,叫“反转剧”,反转的结往往是欧•亨利式地出乎意料,倘若要给鲁迅的《故事新编》一个我自己的定义,那就是反转。人们一贯熟知的人物在其中变得千奇百怪却难得得可爱,这光怪陆离的姿态却是最真实的人之情态,鲁迅是戏谑还是还原,你我又何尝知道呢?说不定大禹女娲、孔孟老庄本就是如此,先生只不过告诉我们,咱们离历史的真相不过一步之遥罢了。
《故事新编》读后感(四):从《祝福》看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
自战争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各种政权独立,军阀崛起。辛亥爆发以后,涌现了一批新思潮的学生、导师和各种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解开沉重的枷锁,给沉闷保守的大地带来了一丝新鲜的气息。但几千年的封建俗和陈规陋却坚硬如冰,仅靠分先进分子很难在全国上下立马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写到的鲁镇,就好比是一个人的神经末梢,新思想还远不能及这些偏远落后的小镇。在鲁镇,四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文化人,更是典型的封建礼教的代言人和严格的执行者。他对祥林嫂在他们家做工多次皱眉,认为祥林嫂这个离了婚的女人很晦气,又特意嘱咐四婶不让祥林嫂这个“不干净”的人碰任何祭品,这一细节将他内心的封建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而造成祥林嫂最终死亡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一是鲁镇人的冷漠、麻木。祥林嫂的痛苦只是鲁镇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给他们的无聊生活带来了新奇。这些人一味的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听客和看客。祥林嫂一次又一次的剖开自己的伤口给别人看,最终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冷眼和嘲讽,他们的笑容越来越冷冰冰,只有换了新的话题才能重新引起他们的兴趣。而她也在别人的白眼和厌烦中关紧了自己的心扉,终致整日闭口不言,只拿眼神视人,她已经从他们的眼神中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
二是封建礼数,小说里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规矩”。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既定的俗,这一点在四爷身上很明显。四爷和四婶的言行对祥林嫂的死充当了间接的帮凶,尤其是祥林嫂捐了门槛以后,满心欢喜,以为自己的罪过都赎清了,终于可以堂堂正正的做人了,在又一次的新年祭祀礼上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却让她发现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大家还是从内心里鄙视自己。她纤弱的精神支柱彻底垮掉,对人生已经绝望,连对死了以后都不能安生的恐惧成了压死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是在落后的封建时代女性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发言权,更没有人身自由,只能任由婆婆、丈夫、甚至大伯来摆布。祥林嫂的婆婆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她专制,强权,也许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让她终于有了掌握别人命运的机会,这种话语权让她有了以买卖媳妇作为盘活家庭营生的手段。祥林嫂第一次嫁人,丈夫比自己小十岁,看得出这是一个童养媳,既要做长工又要负责传宗接代,当丈夫死了以后,她有过一次对自己命运的挣扎,那就是偷跑出来给四爷做女工。她使出浑身的力气干活,甚至比男人的力气还大,即使一人当好几个人用也丝毫不觉得苦,反而在这一年里变得白胖了,“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变得很满足。这是自由的笑,对掌握自己命运后得意的笑。然而好景不长,她马上就被婆婆以八十千的价格卖到了深山,理由是要用卖她的钱给自己的小儿子娶媳妇。她除了奋力抵抗,却毫无办法。而阿毛的到来,无疑让祥林嫂忘记了之前的耻辱,从感情上得到了深深地慰藉。一个女人无论丈夫是什么样,是否喜欢,而自己的孩子却始终是心头肉,这是的母爱,一种天性使然。在丈夫死了以后,祥林嫂依然能干能做,因为她有儿子,还没有管束自己的婆婆,生活自然是自得其乐。而阿毛的死却给了祥林嫂巨大的精神打击,那可是她唯一的情感支柱啊。面对失子之痛,她深深得自责、懊悔,每日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这种无法抑制的精神折磨导致她需要一个感情上的出口,于是她想跟很多人倾诉。可她的倾诉对象却并非真心要帮她化解内心的苦楚,只是为了听故事,想窥探别人的隐私,亦或是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久而久之,人们开始厌倦以致烦恼。祥林嫂最终未能突破小镇固有的文化和俗,她和她的命运都遭到了鲁镇的唾弃,注定只能以悲剧收场。
鲁迅先生通过对四爷、祥林嫂以及众看客入木三分的刻画,深刻的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陋和害人的礼教。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他塑造的祥林嫂这个角色发人深,振聋发聩,犹如一记重锤砸醒了还在沉睡的人。他的笔就好似一把医生的手术刀,那些痈疽和毒瘤在他的笔下毫无躲藏之地。他沉着冷静,一刀一刀的进行解剖,内心却很痛苦,而被解剖的对象更痛苦,直至重新长出新肉,双方才能达成和解。鲁迅先生曾在《刘和珍君》里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句话不仅是他对刘和珍的肯定,更是他对自己言行的深刻写照。
鲁迅先生扛着新文化的大旗,领跑,作为的先驱,不愧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为近现代文学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故事新编》读后感(五):初读《故事新编》
《补天》 女娲第一次睡醒造了人,第二次睡醒补了天,然后累死了。女娲死后,自诩女娲后人的人们在她的死尸最丰腴的肚子处安营扎寨,挑动战争。 女娲之初并非有意,而是无聊兴起。但当她从泥潭里捏出了精巧的小人儿的反应是惊奇,欢喜,然后勇往又愉快的。 而后,女娲在欢喜中疲乏,且不耐烦,但就是收不了手,不自觉只是做。 再然后女娲顺手一根紫藤,甩出了许多獐头鼠目的泥人。而女娲此时是不予理会,有趣且烦躁,甚至带有一丝恶作剧的破坏心理。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女娲不像个神,倒像个人了。除非有什么理由解释女娲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依然,不是因为强迫症。 等女娲再次醒来,不周山裂,人类早已经变化。在补天的过程中,女娲代表人类的原始状态,在与人类的对手戏中,则足以显示出人类在发展中的无谓之举,字里行间透着冷冷的锋芒。 用什么包了身子,脸的下半截长了白毛。人类喜欢遮羞,然而人不都是空无一物来,拂了尘埃走的吗? 人们跪在地上将头一起一落做着奇怪的动作。然而作为他们的“救世主”女娲,根本不解其意。 用拗口的文言指责衣不蔽体的女娲“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人站在女娲的两腿间下。 最后女娲瞪了一眼,自知与人无法板东扯西,缄口不言。是对人类彻底失望,无语了。 进化后的人类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还有一颗足够通透的心,那么我们就只想说:愚蠢的人来呀! 但我不得不继续赞叹和惊奇女娲继续宣扬着之前的毅力,不遗余力地补天。 最后,她终于以自己,用尽了一切自己的躯壳! 如果换做了人,谁会愿意为了于自己无利,毫无理由的事情而挥霍生命,哪怕是有一点费力,恐怕也是不肯的。但于女娲而言,可能还没有什么利弊观念,或是对生死的既定原则,喜生厌死。 至此,似乎有点明白女娲为什么那么不遗余力地和补天了。这就是人类最原始的心性,没有杂念,受本心驱使,做应该做的,做想做的。 《嫦娥》 “又是乌鸦杂酱面,又是乌鸦杂酱面!”嫦娥歇斯底里地抱怨的场景瞬间让我进入了漫画的画面之中。 后羿作为射日英雄在被人们遗忘后,要归于何处?像是读过几年书后的人总是不愿意再和下里巴人再交流,他们总是有一分书生意气。而后羿则始终怀着他的英雄气节,他喜欢怀念,喜欢重述着自己过去一次次的壮举和辉煌。 但只有他自己还活在回忆里,在生活和时间的冲蚀下,嫦娥,甚至侍女早已经不把往事放在心里了,所以,侍女戏称后羿“艺术家”。 后羿和嫦娥的对话行为十分漫画,但是却发现和现下人们的婚姻模式如出一辙。一个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一个自知理亏又不肯改变。就这样,两个人拉拉扯扯,互相膈应地维持了那么多年的婚姻。 要是就这样还好,至少相互忍耐抱怨一辈子。但新的诱惑出现,后羿得到一颗飞仙的金丹。这颗金丹成为解开二人枷锁的钥匙。嫦娥没了从婚姻中解脱后的后顾之忧,她不再需要依靠后羿,要是早有,她早就离开了。 嫦娥就这样偷吃了后羿的金丹飞仙了,毫无留恋。在离开的前一天与后羿谈话,也毫无反常,简直就是早有预谋。 人们为后羿所不值,惋惜,气愤。其实不必。后羿是个乐天派,得知嫦娥飞升后,愤怒地连射三箭,射月无果后,竟然心心念着吃辣子鸡,还安慰自己再找道士要颗金丹。 再者,后羿也算自作自受。后羿对嫦娥无条件地宠爱,忍让。每每源于看到嫦娥美丽的脸蛋,让她吃乌鸦杂酱面,确实委屈了的想法。不用说了,男人果然是大猪蹄子,长得好看吃乌鸦杂酱面就委屈,长得不好看的人有什么错! 后羿的本性就是好色的,他愿意为色吃苦,又何必在承担后果时愤愤不平呢! 《理水》 如果没猜错,是根据“大禹治水”延伸的故事。而作为“主角大禹”几乎作为台词出现,后期出场打了个酱油。相反只是在“水患”这么一个背景下,将视线下移。尸位素餐的官员,泛泛而谈,不切实际的专家,深受其害却麻木不仁的百姓。三种处于社会不同阶级的人形象谱写了一场闹剧。 以上三种无一不是今天的真实写照,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就是处于水深火热的民众,他们本能的奴性,在得知官员来后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举动。 读完理水,让我想到了每次因为领导要来检查而一夜修成的马路,学校一瞬之间整齐的绿化,还有擦得锃亮的玻璃。 其实不管是官员,专家,还是身为民众的我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但不知缘从何起,一旦身居其位,便不得避免这种情况,难道这的确是“之”遗传的通病。 《采薇》 伯夷,叔齐一开始就是以一个特别滑稽讽刺的形象出场。两人满嘴仁义礼智信,沉浸在刻意营造矫揉造作的兄友弟恭的世界中。可笑的是,周围的大多数人也被这样的氛围感染感动。 直到对“周商”的讨论撕裂了当下“美感”,到底是谴责“商”的暴,还是同情受苦的民众。这就是“仁”与“礼”的矛盾了。 二人选择了礼,逃离已经沦为周的商地。来到了首阳山。 先是吃松针,不堪食苦,看来精神高度也不过如此。之后想起了薇菜,还吃得乐此不彼。 吃饱喝足了,总要做些闲事。人们都被迷惑了。只有小丙君和阿金看得通透。 二人不知因为什么死后,小丙君这样评价他们:“跑到养老堂里来,倒也罢了,可又不肯超然;跑到首阳山里来,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做诗;做诗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发感慨,不肯安分守己,‘为艺术而艺术’” 阿金的吐槽则更简单粗暴:“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那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铸剑》 “眉间尺”,黑衣人,以剑复仇……一个个江湖的快意恩仇,英雄的意气风发的元素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武侠气息。 然而具体过程却并不尽如人意。在去复仇前的优柔矛盾,不冷不热。去复仇过程中遇到的形形看客,遭遇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以及复仇成功后,依旧如故的社会和民众。 这三个阶段的内容还是一如既往的鲁迅冷峻的风格,近代文学式的描写。其实我并不想总是将作品过度解读,与那个时代联系起来。但是在看到这三幕呈现出来的画面,简直与近代的人物,民众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契合。 复仇的那一段,从与黑衣人口头交易到黑衣人到皇宫履行约定复仇一整个过程,我看到了文言小说式的叙事,遣词造句和场景人物描写都有所体现。 虽然如此,但并不突兀奇怪。尤其是三头追逐战那里,简直精彩绝伦,让人拍案叫绝,武侠小说也不过如此。 至于“铸剑”想表达的深意则见仁见智了。 《出关》 一文两事,老子与孔子,老子与“追求学问的人”。 在文中,频繁出现的“一段呆木头”。尤其是在讨论学术的时候。 孔子两次拜访老子,像舞台剧一般同样的场景,人物动作,话题。不过结果截然不同,孔子学成出师,老子却落寞离场。 老子来到函谷关,却被官员拦住求讲座,求出书。然而却是一群附庸风雅,不知所谓的人。又或者说老子的当代哲学并不适用于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 老子仍然选择离场,落不落寞就不知道了。不过以一观众,老子只能处于不断地离开,出走的状态。 《非攻》 感觉多数是翻译的成分。古人的故事总是这样动不动就讲大道理,还好鲁迅添了些墨子的接地气的描写。否则动都不动就和公输班这个貌合神离的朋友谈“行义”,那真真是不可爱的。 非攻放在当时也是有意义的,就正如墨子对公输班和楚王说的类比。给钱给公输班去,公输班认为不义。而帮助楚王攻打别国会杀害更多的性命,他却不察。仅仅因为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吗?仁义也不过说说。虚伪的人啊! 而对于楚王,明明自己的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却不知满足,别人的土地。这究竟是为了满足执政者的私欲还是。贪得无厌的人啊! 但是就是那么简单的道理,至今又有多少人明白呢!依然有不断挑起战争! 《起死》 一个肚子没饱找闲事做,认真不像认真,玩笑不像玩笑的庄周救醒了一个一丝不挂的汉汉子。 庄周初衷是让汉子能回家团聚,而汉子则一直因为衣物和庄周百般纠缠。 一个不懂哲学的野蛮和一个不懂野蛮的哲学的两个人牛头不对马嘴的和平的辩驳。是物质和精神的拉锯,而巡警则作为一个调和的中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