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道路》是一本由周天勇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443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与道路》读后感(一):标题很大、结构不错、内容略不足
“梦”的标题很抢眼,章节结构看起来包罗万象又井然有序、循序渐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装帧也不错。
梦,2013年才成为全国讨论的大话题。
原来早在2011年就有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梦、道路的研究,真好。
可能是期待较高。
才读两章,就觉得句子、段落间有点奇怪但又说不出哪儿有问题。
比起大参考1205,这本书简直像是一个研究生在导师列出的框架下写出的成品。
当当、豆瓣的高分,是以2011年为背景作出的评价吧?
《梦与道路》读后感(二):相信在有生之年会看到那些上策走向实现
总体感觉很棒,相信在有生之年会看到这些措施一步步的走向实现。
1、特别赞成:创业和小企业发展,被视为应被升为级别的。可以解决贫富差距、失业人口和第三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2、对应着力推进城市化而非着力农村现代化的观点说服了我。
3、感觉比较缺憾的是人事制度方面少有提及。个人感觉此方面不改变,降低财政供养,减税,不收费等等措施都难以实现。在目前的精英治国的体制和传统下,必须重新考虑如何确保精英在治国,还有如何确保精英和绝大多数群众血肉相连的问题。目前的现状,显然远远不够。
《梦与道路》读后感(三):梦,梦几许
记得在我们刚刚举办了奥运会的时候,有人提到了1908年时南开大学的学生提出的“奥运三问”,2008年,百年奥运梦,终得圆满。或许,对于已经圆了此梦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目光更加远大,更加宏伟。究竟什么是梦?是梦回唐汉的四方来朝,还是以一种崭新的容貌屹立在此?经济腾飞、国力强盛、安居乐业、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等等。
近几年的迅猛发展,的收入、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热钱流入、食品安全、非法占地却接踵而至,令人不愉快。的确,经济水平的再怎么提高,也掩盖不了羸弱的基底。根基不稳,怎能撑起一棵大树呢?以胡景涛为核心的,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或许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新的理论从提出到真正的实施,需要经历多少才可以很好的落实,这是一个需要时间衡量的过程。
或许面对其中的迷茫,周天勇的《梦与道路》能让我们去看清一些问题。作为校国际研究所的副所长,他所掌握的信息,能够看到的问题,是许多人都接触不到的。所以,他提出来的观点观念,可以说能够代表上层的一些意思——从书中我们就能看到。虽然在讲梦以及怎么发展的梦的实现道路,但是本质的思想并没有离开“科学发展观”这个大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是对于“科学发展观”在社科层面上的进一步的剖析与解释,或者是文字上的具体化。
当然,除了科学发展观这个重要的论调以外,其中的数据也是值得人们去看的。其中,有我国自身发展以来的对比,也有和其他——发达、发展家的种种对比与分析。可以说是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基础到衣食住行。宏观到、规划,作者可以说是通过旁引博征做到了尽可能的全面。语言文字上,也是简洁明了尽可能做到了深入浅出。
什么是梦?什么又是道路?这本书能够引领去看到一条主流的思想,但是其中的美好情景,又何尝不是十几亿的的梦想呢?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逐渐浮现出来的贪官污吏、逐渐曝光的食品安全,关乎到民生的种种问题都是我们梦想道路上的绊脚石,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的关系,不应该是先牺牲一方的提高,而是稳步、相辅相成的起头共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梦与道路》读后感(四):任重、道远的富民强国之路
任重、道远的富民强国之路
评《梦与道路》
梦?是的执政理想还是的梦想?能否将自己的执政思维真正放到给老百姓提供福利、实惠上,老百姓能否相信,并在带领下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一连串的问号,与其说是对和谐社会下官民关系的一种反思,还不如说是对未来发展的一次展望。《梦与道路》中,作者为上面的很多疑问提出了一个初步的答案,对社会与经济发展进行了一个总体的概括,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反思以来的得失基础上,对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对明确的路线图。可以说是一次对30年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对未来30年发展的一个初步预测。
兴亡,匹夫有责。对于30年来的成就,乃至世界有目共睹,但是以来过分追求发展,忽略了资源、环境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社会稳定和科学发展提出了挑战。学者和研究人员能站在一种客观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分析,提出深刻的见解,而不是简单地为歌功颂德、唱太平歌,可谓是学者的一种正直的良心所在。而发现问题不是简单地批判,并且发表一些愤世嫉俗的感言;而是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真正可行的改正建议和改进方案,对未来的发展敢于向建言献策,这又体现了一位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正义感。作者作为校的教授,利用这个良好的平台搜集各种社会问题和成就,并站在的高度上考虑发展问题,一方面说明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所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校乃至敢于发现问题、承认不足、勇于改进的气魄。
21世纪的梦,是富裕之梦,是强盛之梦。这个观点多少是官方的表达,相对于美国梦(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表达,我认为老百姓的梦想可能更加平凡一些:过一个安分守己的一辈子。在社会动荡中能保全自己和家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能得到一些实惠,如此简单而已。将官方说法和老百姓的想法综合一下就是:富民强国。确实给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极大丰富了的物质生活;但在现实中,内的矛盾、经济发展的障碍越来越突出:差距、贫富差距、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这些问题存在都会给“富民强国”的梦带来很大的掣肘,未来的道路确实是任重道远。
在提出梦的概念之后,作者着重将重点放在了发展模式、资源和环境、财政税收、经济体制、消除两极分化等、政策的调整上来,分析了目前经济上的重要、敏感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以仗义执言的责任心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看法。在书中最后一分,作者将全书的观点以采访、回答方式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提出了在下一个30年发展、资源生态环境、民生和四个方面的发展路线图。
涉及到的发展问题,作者有高度;谈到的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书中有广度;对于问题的分析和建议方案,研究的很有深度。全书能将“梦”和“道路”这两个大概念解释清楚,可见作者的功力深厚。全书的内容多为研究报告总结的结集,且探讨的问题多为严肃的民生、民本问题,对于一般读者可能有一定的门槛,应该更适合研究人员。书中也存在一些小瑕疵,比如说在能源消耗上,书中说:“生产能源26亿吨(应该加上标煤的量词吧)”;还有一些统计表上存在没有抬头、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建议作者再版时修订。总体上说,这本书应该是我们了解发展的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梦与道路》读后感(五):关于的理想与现实
《梦与道路》是校国际研究所副所长、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天勇教授对未来30年所作的规划和建议。巧合的是,我刚刚看过一本美国“影子中情长”写的《未来10年》,后者是站在美国的角度对未来10年的世界格进行了一翻规划,字里行间都体现着美国的霸主本色。而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也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在《梦与道路》这本书里,周天勇教授所规划的“梦”其实非常的简单而实在:农民可以进城,城市人口可以有房住,环境越来越好,贫富差距不要太大,社会越来越公平。仅此而已。
这些“梦”似乎都不应该成为一个“梦”,因为它看起来是那么的简单那么实在,而且似乎都是应得的,应得的东西,就不应该上升到一个“梦”的范畴。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应得”的东西,却真的离我们那么遥远,遥远得就像是一个又一个的“梦”:农民可以进城,但是却留不下;城市人口如果买了一所房可能就要背上多年的债务;环境越来越恶化,食品安全都不能完全保证;贫富差距更是越来越大,从富人方面看,已经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但从穷人方面看,失学儿童仍然在一定数量上存在;而在这样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再加上一分官员的腐败,社会的公平正义更是任重而道远。所以,这些还真的就是的“梦”,可以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会发展还是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
当然,周天勇教授并不是只是列出了这些“梦”,他还具体给出了实现这些“梦”的规划和建议,为这些“梦”的实现勾画出了一个“路线图”,比如关于土地,周天勇教授的建议就是:转化土地所有制,把土地所有权的年限扩大,让农民在土地的出让上有更多的话语权,直接进入土地交易市场,这样就可以让农民在土地交易上得到更多的好处。其实这个建议并不新鲜,因为此前秋风先生的大作《的本分》里也提到过相关的一些思路,秋风先生指出:现在的土地买卖机制是由按照土地的农业价格从农民手里征收,再按地产价格卖给土地承包商,地产商建筑之后再加价进入房地产市场,市民买房就要花费几十年的积蓄或者用几十年的收入来还贷。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民显然吃了大亏,市民也吃了大亏,得到好处的是和房地产商。所以秋风也提出,应该让农民直接进入地主市场,直接和建筑商对话,而不是由低征高卖。对土地的把持弱化之后,商和农民直接对话,必然会让地价降下来,房价也会应声而落。而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农民一直按照菜地的价格卖地,那么他们一方面失去了土地,另一方面又没有能力入住城市,他们就会越来越穷。两极分化最可怕的还不是富得越来越富,而是穷的越来越穷。
虽然这些建议都非常好,而且目光长远,好处多多,而不听从这些建议,则仍然会有深远的影响:农民越来越穷,房价越来越高。但是,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执行这样的建议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有人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哪些人呢?自然是官僚和地产商。笔者曾经提醒,现在的,其实是官僚和暴发户绑架了和。而地方和地产商就是要通过土地来绑架,进而阻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决心就显得非常重要。
除了土地,周天勇教授还有一些非常好的建议,比如他提出要加大对小企业的投入,加强对国企的监管,放开国企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垄断等等。其实,小企业多了,第三产业多了,自然会扩大就业,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这么多年来,小企业受到诸多限制,工商管、国企压、银行不给钱,说到底,还是牵扯到门既得利益。比如工商,它不对小企业进行“管理”,它就不能“创收”;国企,如果不对小企业打压它就不能形成垄断;银行更是只愿意给和国企贷款,因为不会破产,而对小企业的要求却根本无视。
所以说来说去,“梦”不需要讨论,道路其实也很明确,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挣脱既得利益者的对的绑架和束缚,这才是最大的现实问题。
《梦与道路》读后感(六):大手笔国策力作
30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一度让国人体会到强盛的自豪感,似乎百年来人追求的复兴梦已经实现了。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强大了,可老百姓还没有真正富裕起来,人的“富民强国”梦还远未实现。随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到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日益突显,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财税体制的不健全,社会保障措施的缺位,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的两极分化,让中低阶层的老百姓觉得日子过得愈发艰难,仿佛现实已离我们追求的梦想越来越远。人们不禁开始思索,我们心中的“梦”到底是什么?校周天勇教授在这本《梦与道路》中为我们做出了明确的解答。21世纪的梦,主要包括进城梦、安居和乐业梦、社会保障梦、平等的公共服务梦、生态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精神生活梦。这些梦想是普通百姓的心声,只有这些具体梦想的逐步实现,才能在21世纪中叶,把成一个富裕、强盛、社会安定、生态环境优美的强国,实现在21世纪的复兴。
这是人的“梦”,然而实现梦想的道路却有待我们谨慎抉择。曾经“摸着石头过河”,是因为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供我们借鉴,只能我们自己一步步的探索。如今30年过去了,已经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之路,外界称之为“模式”。然而我们看到,所谓的“模式”并非尽善尽美,固然有其值得称道之处,但问题依然不少,尤其是结构性偏差十分突出。产业的生产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之间,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服务业比率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结构、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之间,经济发展总量与产业竞争力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偏差和扭曲。由此,回过头来理性地看,过去30年的发展道路中,我们也无意识地造成了一些全性、积重难返并可能影响深远的重大失误;一、没有及时推进城市化;二、选择了一种在客观上剥夺农民利益和推高房价的土地和房屋制度;三、对能解决最头痛的就业问题的小企业的发展,一开始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体制和政策上没有支持,甚至加以种种限制;四、在保持集中领导的政治体制的同时,没有设计和建立“预算—编制”联动体制,没能从制度上控制住需要供养的务行政事业机构和人员规模的扩张,没有将务行政事业的收钱和花钱管住。因此,面对如此诸多问题,我们不能沉浸在飞速发展的幻境中难以自拔,对于发展道路,必须进行深度调整,否则将直接影响到“梦”的顺利实现。
那么,如何进行发展道路的深度调整呢?周天勇教授认为,道路的关键在于坚决推进。具体来说,最紧迫的当属放宽创业就业的,最核心的则是财政税收体制,土地制度我们绕不过去,资源价格也必不可少,同时,社会活力和公平分配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的。可以说,这是未来道路的核心框架,能否在这些方面贯彻落实到位,都将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为此,周天勇教授指出,在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竞争力和社会公平相平衡的原则,生活富裕与资源环境相平衡的原则,社会福利与生产力水平和财政能力相平衡的原则。在按民意执政、科学执政的基础上,要正确处理好一些重大关系:一、正确处理自由、民主与集中和秩序的关系;二、正确处理个人精神与集体主义、公民权利与利益、市场竞争与社会公平的关系;三、正确处理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这些的大原则大思路之下,周天勇教授还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举措,由此构成了规划未来30年发展道路的详实而具有高度的综合方案。
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方略,我们似乎看到了未来30年高速发展的美好蓝图。然而,蓝图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的之路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的挑战。在佩服周天勇教授巨大的学术勇气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我不禁为这样一份治国理政方略能否顺利实施感到担忧。的发展现状,一方面要归因于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几千年文化传承发展的结果。一些传统的文化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比如,最显著的“关系”文化。在,大事小事靠关系,“有关系不行也行,没关系行也不行”的现状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现行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无不渗透着“关系”的力量,这一现状必将对今后的带着巨大的挑战,既得利益者的强大联盟将是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因此,在构想美好“梦”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未来发展道路的艰难与曲折。只有与和地方高度协调一致,只有在其位者善谋其政,只有与百姓心系一体,只有各种政策方针举措贯彻落实到位,我们才有可能看到“梦”实现的一天。否则,“梦”将永远只是个梦想而已。
《梦与道路》读后感(七):艰难跋涉的发展之路
活在当下,喜欢看有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一切专著,往往一本书读完,觉得自己对的认识又深了一层,收获良多。以前看《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重新发现社会》这类书籍,就很有感触,觉得的发展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的,每一步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出来的,老百姓的生活也才有了今天的改善,这是值得称道的。
身边还有本《,你要警惕什么?》没来得及拜读,进入社会后,总喜欢读哲学社科类的书籍,总觉得自己对这个的了解还只是皮毛,需要钻研的东西很多。这本书从未来的发展道路入手,从人口控制、土地利用、城市化、科技发展、资源和节约、环境保护、体制,描绘了未来发展的蓝图,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几十年的概略,但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这样一个大国,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是从粮食的供应或资源的使用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大问题。
人口多,底子薄依然是我们目前的经济现状,无论什么一旦被十几亿人平均下来,都微乎其微,这是最应该我们警惕的。都说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油,21世纪争水,无论怎样,总体来说,都是资源的竞争。
书中说到按照城市化比率、资源消耗与国际划定的产业比例,目前的产业发展不平衡,这导致了资源的过渡浪费,十几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这对资源的消耗是个极大的挑战,更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了威胁。而且第一第二产业过度发展,不仅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以煤炭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更对环境保护造成了破坏,生物多样化锐减,水土流失、沙化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生活遭受威胁,可耕地面的锐减,对生命财产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这些概念,一是为了保护环境,为我们生活营造一个良性的发展模式,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我们提出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动摇,是一个最低的标准,这个标准是要保证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城市化水平目前还过低,人均GDP也才4000美元左右,而且这个GDP总量是在高能源消耗和高财政收入的前提下保证的,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模式。乡村多,且不集中。这对土地是一种浪费,农村的各种垃圾粪便和秸秆作物燃烧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不可小觑。但老百姓知识水平低,认识不足,这是主要原因。现如今农村有以下问题。一是农民工进城。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物价越来越高,守在一亩三分地上一年到头不能有剩余,农民对吃穿住行的要求比之前有所提高,于是进城打工。这样农村没有劳力。土地荒芜,粮食产量有所下降。接着是形成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社会问题频发。农民进城后,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需要劳动力,但容量有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对城市的交通、社会治安、环境等都呆了诸多问题。且又一个问题不可忽视,近年来,进城农民工非正常死亡事件越来越见诸报端。一起进程的子女教育问题难以得到解决,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他们多生活在城市边缘,环境污染等也对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二是衣锦还乡。农民工在城市挣血汗钱以后,往往会“衣锦还乡”,回家“大兴土木”,近十几年来,农村小洋楼雨后春笋。这对作者所说城市化进程无疑是一个“阻碍”。重视农村,提出了新农村,但往往因为农村无产业发展优势和必要的人才支撑,尤其是资源、资金支撑,很难推行。现在不少农村通了水泥路、自来水、安了有线电视,但这还只是外壳。内在的是进行农村规划,统一,这样才能节约土地和资源。小时候,我就有两个疑问,一是每年这么多人出生,都要盖房子结婚,那将来岂不是我们都没有了土地可种了?现在看来不会发生。因为房子都开始往上盖了,而且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现在很多家庭都只生了一胎。第二个疑问我经常问父亲,我们什么时候能过上好日子,父亲也总是说不清。我就问30年以后吗?父亲说差不多。我又问50年以后吗?父亲说差不多。现在看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按照作者在书中说法,未来农村都要进程,城市化水平达到90%,逐渐收回宅基地,或用于耕地,或用于交通,但这个过程并不会太顺利。农民的乡土观念很重,所以才有“衣锦还乡”“大兴土木”这一层。因为一是城市房价太高,买不起房,即使买得起也很难在城市生活下去。但他们对自己的子女教育则是不敢怠慢,砸锅卖铁也要他们能在城市立足。或者这一代农民之后,都到70后,80后的新生代成了社会的脊梁后,因为从小接受教育,知识水平较高,观念,且混迹于城市,乡土观念日益淡薄,这对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助推剂。
还说到资源的利用。作为一个庞大的发展家,这是我们尤其要重视的一点。的国土面积虽大,但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众所周知的黑河腾冲一线就是分界点。的土地资源需要合理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应利用科技去和扭转那些不可利用土地。加上人多,出行对交通的要求压力大。这也要占去一分土地。但如果多件高速、高铁,速度上去了,出行压力得到缓解,也节约了土地,但又出现一个问题,就是速度的提升对的出行安全是个威胁,这一点不得不引起重视,要确保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而且陆地交通便利了,航空运输自然下降,这对石油资源也是一种节约。不得不说还有水资源,人一天不吃饭可以,但一天不喝水是不行的。目前农村灌溉用水占去半不说,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水资源污染跟人们的生活和工业化有关。水资源浪费跟人们的观念有关,总认为水吃不完用不尽,即使在城市,1.2一吨水很便宜,这种观念需要转变。所以,城市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人的观念是一个大问题。
作者在书中还深度阐述了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修改和完善。这都是未来发展不得不重视的课题。这本书读下来,我们对未来30年的发展的基本框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很值得细读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