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岛 1》的读后感10篇

《逃离岛 1》的读后感10篇

  《逃离岛 1》是一本由[法] 伊夫· 格勒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5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逃离岛 1》读后感(一):震惊

  好可怜的孩子,没有自我,没有成长,在强权和高压下生活,只能靠齿球这种疯狂的事情来发泄!!呜。。。。。。这样环境中的人,真的进入社会了,会是怎样的啊,会不会又是一个药家鑫,或者马加爵呢!想想都恐怖!呼吁大家给孩子一个自然成长的教育环境!

  《逃离岛 1》读后感(二):不错的青少年小说

  2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故事很有悬念,情节也比较紧张,描写得很有画面感。但是还没到,这本就已经结束了。是不是把1本书分成了3本出阿?

  翻译略有欠缺,故事情节相对比较简单。整体来说是一本不错的青少年小说。

  值得一提的是书的装帧非常精美,从里到外风格很同意,很有设计感。

  《逃离岛 1》读后感(三):只手撑天的hero

  主人公米托冷眼旁观,冷静地看到“这里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暴力齿球之所以被维持,是因为“有组织的暴力更便于管理”;而事事服从,“只能避免与恺撒之间产生矛盾,不能避免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迷屋里最后米托等人领导的起义,就像一场法国的缩影——当旧有的秩序被摧毁,而新的秩序并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复辟、重蹈覆辙、起义者之间产生分歧和矛盾、起义的更迭,而真正的民众的权利却被忽视……

  《逃离岛 1》读后感(四):引发共鸣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心灵的震撼。

  小时候,我常常困惑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为什么他们总是以大人的口吻去告诉我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我渴望被真诚的理解,希望父母能真正蹲下身来,站在和我一样的高度,作为朋友平等对话。曾经从家里义无反顾的逃跑,却又被强制性的拉回。

  想要逃离什么?想要去往哪里?曾经年少的我们处于困惑的迷途中,想要挣脱却欲罢不能。

  当走进《逃离岛》的字里行间,引发共鸣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心灵的震撼。

  《逃离岛 1》读后感(五):引发共鸣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心灵的震撼!

  小时候,我常常困惑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为什么他们总是以大人的口吻去告诉我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我渴望被真诚的理解,希望父母能真正蹲下身来,站在和我一样的高度,作为朋友平等对话。曾经从家里义无反顾的逃跑,却又被强制性的拉回。

  想要逃离什么?想要去往哪里?曾经年少的我们处于困惑的迷途中,想要挣脱却欲罢不能。当走进《逃离岛》的字里行间,引发共鸣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心灵的震撼。

  《逃离岛 1》读后感(六):小时候,我也想逃离

  有多少人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开明的家庭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的童年都是处在严格控制、压抑与不被理解中的。小学时,我有意识到自己的反叛,但不会表述自己的想法,于是经常出走,在各个亲戚、同学家流动,而不肯轻易踏进自己家的门口。初中住校,我开始一周接着一周不回家,宁肯把周末的时间花在操场上、田野中也不肯面对家长。当然,在长大的孩子,有几个人不怕老师?尤其是班!当我毕业好几年后,看到小学和初中的班,还是不自觉地矮了一截,想躲着走,不和他们接触。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呢?这本书看来能带我们回忆过去,找回自己

  《逃离岛 1》读后感(七):一切发于本性的回归

  迷屋中的64个孩子,每日像机器人般执行着凯撒们地命令与安排,时间按秒算,饭菜论口吃。他们对过去一无所知,对未来充满猜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们都像是背后某一操控者的实验品或者工具。这让难免人联想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禁闭岛》。不同的是,这不是孩子们的个人臆想,而是真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

  这群孩子在进入迷屋之前就被洗刷了记忆,他们似乎认为天生就应当在这里。但是人会本能地想要了解自己的生前身后。他们渴望知道一切,但没人会给他们答案。他们惯受到凯撒控制,但潜意识里仍然掩不住对自由的向往。控制可以使身体服从,但不可以使人的本从。即使凯撒们洗刷了孩子们的记忆让他们觉得服从是理所当然,但是本性会指引他们去做他们认为真正对的事。主人公米托勇敢、聪敏、有耐心,对自由具有永久的向往,他的天性具有专制所不具备的强大力量。终于,起义爆发了。被压制的孩子和仆人驱逐了凯撒和耳目,按照他们的方式开始生活。这些皆源于人本性的回归,让这些孩子已僵化于服从的心灵重新领悟到自由的意义。

  《逃离岛 1》读后感(八):法国超现实主义童话

  “一具有颠覆意义的生死冒险小说”我看着这句介绍词,合上书页,心想这真是赞誉过度了。伊夫•格勒韦写了一有关监禁与逃离的小说,但是赋予它“具有颠覆意义”这样的赞誉,真是相当于形容舒克贝塔历险记是富有创世意义的小说一样,《逃离岛》其实就是一青少年小说,虽然题材新颖,但是还是脱离不了它的本质,而勇夺12项国际文学大奖,我很好奇是不是都是儿童文学方面的。罢了,抛开这些不谈,这个故事还是有些许有趣的。

  故事从坎杜斯的床板断裂开始,生活在迷屋的少年一旦成长到一定程度,变会被神秘的士兵带走,而每走一个人,就会有新的“小朋友”补充进来。在这样一所少年集中营的迷屋中,孩子们分成淡蓝色、蓝色、紫色和红色四个层次,依次是更大年龄的孩子。米托便是最大年龄孩子,也就是红色集团中的一员。

  六十四个年龄在12-15岁之间的小孩从未知的地方来到这个岛屿,他们没有关于过去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在超过了年龄之后将向何去,他们在迷屋里生活和成长,这里有缝制精良的制服,美味可口的食物,每天清晨要早起锻炼,每天中午和晚上分别是游戏和自的时间,这里有固定的课程和课程考试,还有一项名为“齿球”的比赛让接近青春期和在青春期的孩子们发泄过多的能量。

  监管这一帮孩子的是五个叫凯撒的男人,他们只有编号没有具体的名字,孩子之中有他们的耳目监视一切。米托在第四次被关进冷屋之后,从冷屋精灵罗姆那得知了一些关于迷屋和小岛的谜团,继而米托开始想了解自己将何去何从。故事便是在这里发生了转折,由一开始米托带领新来的孩子克拉苏熟悉一切,俨然一个迷屋中的前辈,到如今一种想了解未知所带来的反抗欲,每天晚上吃饭时孩子们喝的水是放了镇静剂的,而有一天夜晚米托没有喝晚饭时候提供的水,那天夜里,他发现原来长大的孩子都变成了仆人,每天夜里到他们屋里来收拾脏衣物带回去清洗。在之后,米托在枕头下发现了一张纸条,来自仆人,于是认识了六十四个孩子中另外一个知情者——克洛迪于斯。之后米托得知仆人中的反叛者即将发动叛变,需要在孩子中发展新的知情者。于是米托和克洛迪于斯便开始一个一个告知孩子们叛变的事情并且抓出了四名凯撒的耳目。最终叛变成功,孩子夺下了迷屋一分的控制权,因为迷屋的另外一分由士兵掌握,而迷屋设计特别之处在于,从孩子活动的区域这边关了们,另外一边的人便无法过来。在之后的故事进展中,孩子们派出了两个代表试图和迷屋外的脱离了掌控的仆人——断耳联系,但是最后收回的却是只收回了努美瑞斯的尸体,士兵们发现了他们,而在尸体左脚的袜子里,米托找到了罗姆留下的信,信中说道了士兵攻下迷屋之后会处决的孩子的名单,罗姆告诫米托今晚名单上所有的孩子都要逃离迷屋,于是红色和紫色集团的孩子们在米托的领导下开始了大逃亡。

  这就是故事的大概了。第一册还留下了很多悬念,生活在冰屋之后的罗姆为什么要帮他们?而雷米斯又是有着怎么样的身世?背后的统治者乔维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世界?故事的发展往往有些许僵硬,而很多地方又突兀得让人觉得拙劣,作者着力于故事的叙述而忽略了孩子心理转折的渐进,着力于讲一个惊险的故事而忽略的情感的唤起,明快的笔法却缺乏雕琢和逻辑的缜密。

  让我觉得有意思的除了这样一个独立的岛屿,还有作者故事中的孩子处于12-15岁的年龄,这个年龄不小也不大,处于童年与青春期的交接,有着充足的能量,但是情欲并没有得到唤醒。作者选取这样一个年龄,正好回避了青少年中最重要的欲望的冲突,而我很好奇如果是15-18岁之间的年龄,作者将怎么处理孩子本能的欲望所带来的冲突了。

  除了监禁与逃离,这本书还可以抽象出一些其他的主题,比如僵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的思想控制、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恐惧与服从、日复一日的重复所带来的心理变化(这点书中倒是没有什么描写)、权利争夺等等。但是当认清这只是一青少年小说,过度诠释就不好玩了。

  《逃离岛 1》读后感(九):儿童心理教育:【工业化生产】模式还是【高级定制】模式?

  如今,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青少年成长的精神环境问题愈加凸显。与优越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们脆弱的心灵、迷茫的情感。无数失了灵魂的孩子用各种不同方式发泄着自己的愤怒,用极端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我们空虚,我们无助。孩子的诉说方式是简单直接的,但犯罪低龄化、叛逆当道的背后,最值得反思的还是社会和所有家庭、教育工作者。关注儿童心理教育,重视儿童心灵成长,成为越来越多70后、80后家长热议的共识。

  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从12岁开始,进入到一个叛逆期,人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对周围充满怀疑。生理上,进入发育期,身体感官、组织结构有了奇妙的变化。在这期间,大多数家长,对待性格、人格形成关键期的孩子往往选择高度监控,严防死守,其效果往往是反面的。因为叛逆期的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消极或积极地抵抗。消极的反抗措施表现为拖延、逃避责任;积极的反抗措施则表现为离家出走等。

  《逃离岛》这本书,就深度讨论了成长期青少年心理成长这个话题。它从一个15岁青春期的少年角度,展示了一个孩子突破重重阻碍,在困境中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如何在生存下来的前提下依然保持住纯洁的灵魂?面对教条主义对求知欲望的压制,该从哪里获得真知?冰冷事物会让心灵扭曲,如何通过友情找回温暖?这本书揭示了心灵拯救与重建的重要性,昭告读者要随时注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要对人生有所思考,这样在不断成长,在竞争的环境中取胜。

  儿童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性。人性是超越一切制度的。因为制度本身是为人来服务的。传统的“好孩子”、“乖孩子”儿童教育方式,属于制度化的工业生产模式。这种方式试图用单极化的观念和专制、甚至暴力手段生产千篇一律的“听话孩子”“好孩子”。代表性名言恐怕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然而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三好学生”“小绵羊”们,成绩好、纪律好,事心,但孩子的天性却被无情压制了。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立决断能力、是非判断力都被圈定在了某一个范围里,孩子的意见表达和话语权更被完全抹杀了,其代价轻则是个别傀儡、失魂、乃至犯罪少年的出现,重则我们的下一代将放弃创新、放弃未来整个在国际舞台上的意见表达和话语权。

  尊重多元化 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谈到高级定制模式,则是尊重多元化差异化,尊重孩子本身的人格的儿童培养方法。在对待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判断孩子“好”与“不好”的标准不是顶尖的学成绩、不是态度上对待长辈的唯唯诺诺、自我压抑,而是看孩子是不是勇敢地做了自己,不论这个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要以尊重和欣赏为前提,要尊重孩子本身的性格、爱好、理想。面对孩子青春期无处安放的躁动之心,要开诚布公、以友相待的方式去积极沟通,对孩子的自我给予充分的主权。绝不能仅仅以“听话”为原则,高度监控,严防死守。这样会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会让孩子丧失对美好事物和纯真的信任感。大人在孩子生活中不应扮演权威统治者的角色。更不应在各种小事情上事无巨细地上替孩子做各种决定、甚至试图控制孩子的观念和情绪。父母应该试图从理解孩子的角度出发,对孩子因材施教。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要尽量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独立承担责任的空间。

  前一段时间的“世界自闭症日”,不少成人关注的话题点都是“如何治疗儿童孤独症,使得孤独症儿童成为正常人”,这种观念就是典型的统治者思维,以大群落和主流做支撑,认为:孤独的人不正常,人要合群,不合群的人就是改变他们,让他们变得合群,从而变得正常。现在看来,上述观念显然是没有尊重少数孤独人群的存在价值的,更谈不上欣赏这类独特个体的存在。事实上从平等的角度来看,自闭症甚至根本算不上是病,充其量只是一种个人特质而已。我们应该做的,是提供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童年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有些事情不妨让孩子决定:

  让孩子自主选择他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自由地去交朋友玩耍;

  让孩子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支配零花钱的方式;

  让孩子自主选择朋友圈,不论是学友、笔友、还是网友、偶像;

  让孩子自主选择未来发展的道路,或许他真的是个音乐天才,抑或是个顶级编程高手!

  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知道选择的力量能使自己开心,自主选择意味父母对其的尊重与信任。

  孩子的选择意味着他在成长。

  《逃离岛 1》读后感(十):国际大奖小说“逃离岛”三曲简体版首发

  6月22日,国内首从独立自主角度关注青少年心灵成长的历险题材小说《逃离岛》新书发布会在北京新星出版社10层阳光咖啡举行,知名评论家解玺璋、儿童文学书评人谭旭东、全国优秀教师邢冬方等众多文化出版界代表,见证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逃离”仪式,共同探讨了关于青少年培养与教育的话题,并与新老朋友一起分享了关于“成长与逃离”的感悟。

  法国大使馆专人莅临 对《逃离岛》上市赞誉连连

  法国大使馆文化门官员易杰先生专程赶来参加新书首发式活动。他向记者表示,非常欣慰能看到法国本土的优秀文学作品在面世。这对中法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都有很大好处。更重要的是,他乐于看到中法青年人之间思想观念的碰撞。“这是一具有颠覆意义的生死历险小说,它在法国是非常畅销的青年读本,法国人非常喜欢这作品。”

  对于本次发布会的主题:成长是一场谋划已久的逃离,易杰认为,“这次活动很好的传达了《逃离岛》这书的思想精髓——勇敢做自己。”“我非常关注青少年的心灵成长问题,这次活动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这一点。”

  当被问及这书与流行的《暮光之城》等小说的不同之处时,易杰表示:法国文学作品与英美文学作品以故事取胜不同,法国小说中更多地包含了对与现实社会的思考,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

  教育专家各抒己见 培养独立意识是关键

  新书发布会上,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谭旭东,为传统应试教育结构中个性教育缺失问题发出了呼声。当前高考大框架成才方式的合理性再度受到质疑。他认为,打破固有的模式化培养方式,尊重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个性开展教育工作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光是教育工作者、家长的责任,更是他们应该树立的基本意识。他用《逃离岛》中的人物“米托”作比:“米托是一个孩子典范,面对重重阻碍,他主动选择了自己的成长道路。我为这个勇敢的,在摸爬滚打中成熟起来的孩子感动。”

  北京知名语文教师邢东方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最能体会到当前教育体制对创造力和好奇心的束缚。逃离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叛逆,而叛逆与好奇心一样,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过程。逃离与叛逆与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相连,是不可或缺的。束缚年轻人的这种天性,带来的是人云亦云,对创造力的伤害是极大的。《逃离岛》能启发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能不说具备极大的启示意义。

  评论家解析《逃离岛 》能关注这样的书是时代的进步

  评论家解玺璋认为,《逃离岛》体现了个人与体制的一种冲突。我们从生下来就已经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上,周边僵化社会框架牢牢缚住了普通人,使得他不得不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上。而年轻人身上最能体现其与体制和与自身的冲突,当老一代人已经被体制磨合得棱角全无,只能默默忍受并在体制中苟延残喘的时候,不甘束缚的年轻人才更加光彩夺目,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是不可能被体制束缚住的,这才是社会的希望。

  《逃离岛》带给年轻人以两个方面的成长启示:一方面,要承担自己在逃离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是自己更加坚强,另一方面,成长也可能意味着与社会的妥协,因此要执着于自己选择的方向。

  禹田文化作为少儿图书出版的领航者,能关注到这样一书,也是很好的一个转型,是一个发展,更是一种逃离。能关注这样的书,而不再延续传统的僵化教育思维,更是教育的进步,时代的进步。

  一步具有颠覆意义的生死历险小说

  本书是国内第一套从独立自主的角度对整个社会进行深刻反思的一青少年心灵成长的历险题材小说,小说以孩子的视角,描述了一群孩子与统治者凯撒斗智斗勇的故事,是一思想内涵深刻的作品。这套丛书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苦恼与理想,质疑了以压抑个性为主的教育体制现实,不仅对青少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行了启蒙,而且对社会理论与人性问题也进行了颇有深度的解析,堪为一本老少皆宜的读物。

  《逃离岛》开创性与颠覆性就体现在,它开创了青少年教育的新契机,向传统教育思维模式提出了质疑。正如一些国际组织所调查的,孩子的痛苦指数世界第一,父母们想尽办法将孩子关进囚笼,只为他们能够改变自己想改变却改变不了命运,用俗话说即是出人头地。然而,僵化的教育却抹杀了整个的创新思维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新成为全球各国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社会,这一点变得十分紧迫。《逃离岛》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理念,即承认叛逆精神的必然性,承认孩子的好奇天性,只有如此,方能拯救教育,让屹立于世界之林。

  《逃离岛》是禹田文化传媒机构“金牌小说馆”品牌的首发作品。《逃离岛》三曲共包括第一《冲出迷屋》、第二《禁岛真相》和第三《米托世界》。该作品版权引进自法国,在法国引起相当大的阅读热潮,本土销量已过10万册。

标签:离岛 读后感 10篇 离岛读后感 离岛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