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 精装收藏版)的读后感10篇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 精装收藏版)的读后感10篇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 精装收藏版)》是一本由(英)柯南·道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0,页数:3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 精装收藏版)》读后感(一):真的很失望的一套福尔摩斯全集

  其它版本的福尔摩斯全集我没读过,但我很肯定这个版本很不好。为什么?既然是精装本,我能容忍一到两个错误,但却无法忍受错误连篇。既然是注释本,刘臻朋友,你就不要注一些无聊透顶甚至一眼看去就是自己没理解透的注释。既然是插图本,就请用一些对得起插画质量的图片,居然连作者的照片还是粗糙的网上图片。我的天呐,谁稀罕你们什么笔记本、藏书票、伦敦地图和收藏证书?你认认真真把书做好不可以吗?这套书如果好好做,容量可以减少四分之一,价钱可以便宜一半,价值可以升高两倍。我在想新星出版社怎么可以用这么快的速度出各种各样的侦探小说,原来是把质量彻底放弃了啊!本来觉得新星是侦探小说的出版权威,现在我要犹豫再三再四了。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 精装收藏版)》读后感(二):不错,但瑕疵也不少.....

  书到货了,但可惜图便宜网购的,书脊折了几处(网购需谨慎啊.....),但经本人的精心呵护外表的瑕疵得到了大幅修整...

  但是....

  当我随手翻开《四签名》的最后几页(延伸阅读那分)...

  图片居然印错了两张!

  186页下面写的是程小青的福尔摩斯仿作《龙虎斗》,图片居然是,《古邸之怪》(第一版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185页明明写的是民国世界书出版的,《恐怖谷》..图片却成了书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还有很多错别字就不提了..

  但这套书的优点也是无法掩盖的,注释非常全,让人读得更明白。再就是插图很棒,不愧是原版的,就是画的精心啊!

  总之,他可以称得上是历届福尔摩斯中最好的一套了

  仅供大家参考.....哈哈..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 精装收藏版)》读后感(三):第一印象

  中午刚收到书,时间仓促,先说一下大概吧:

  1、外盒封条被撕开,这好像是普遍现象,看了一下京东收到货童鞋的反应,几乎全遭遇了这种现象;

  2、赠品方面:藏书票一般,纸质偏薄。地图质量就如地摊货,模糊不清,证书和一张所谓名片可有可无;

  3、装帧精美,很典雅,不俗艳。拿在手中手感极好;

  4、关于书籍内页纸张,我看了大多数的评论都说不错,我个人却感觉一般,最大的缺点就是纸质偏薄,有文字互透的现象,虽然不严重,但总感觉不舒服,这种情况要是放在连环画上,估计要被人;

  5、文字还是新星的一贯字号,偏小;我粗翻看了第一本,发现在延伸阅读中“柯南道尔的一生”里面的一幅配图和文字明显错误,文字上说的是“柯南道尔曾就读的XXX”,可是图片却是一本中译本的书影,如此错误,编辑应该自刎谢罪才是。

  6、注释是这书最大的亮点,也许是唯一最具价值的分了。

  总的来说,这套书一般,不能说差,只能说一般,超值之说纯属扯淡,不过6.2折也就罢了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 精装收藏版)》读后感(四):對比正版

  看的過程中不斷對比新星版來看的,雖然目前只看了血字的研究和四簽名,還是說下對比的感覺

  1.正版的插圖和照片遠比新星版來的要多的多,涵蓋了福爾摩斯的方方面面學問,如吃飯的餐館照片,案件發生的地點照片,而新星版一般只放了各個年代的故事插圖,與案件無觀的就不放了,所以據插圖來說正版是超過新星版的,不過新星版插圖比正版來得大,印刷也更清楚,可能是因為正版圖實在太多的緣故

  2.正版的排版太混亂,第一頁的注釋往往要翻到第二頁才能看到,而新星版的排版要好得多,不過注釋目測比正版要少一些

  3.閱讀感受上還是新星版更舒服,正版開本太大,又太沉重,放著平看還行,拿在手裏看一會手就酸了,新星版的字好像也比正版要大,兩者的紙質都挺一般的,不過相比下還是正版更好一些

  4.封禎裝潢來講,正版要比新星版好出很多很多,不過新星帶點照片,地圖,編號什麼的(雖然很雞肋)

  5.總體來說,正版200多入手,新星版180入手。這個價位還是比較合適的,新星版更合適攜帶閱讀,而正版是收藏的選擇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 精装收藏版)》读后感(五):新星社的图注本福尔摩斯,连正文也完全是抄袭群众社的。太可悲了!

  本来,小弟是只看穿越小说的,但上个月受表哥影响,觉得推理小说也可看看,于是自然要找祖师爷级别的《福尔摩斯》先看。一搜,网上乱78糟的译本有多个,乱了花眼。后来见较多人众口一词都说群众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最好,于是买了一套(是老版三卷本,不是后来的修订版)。结果又看到一个可能是宣传的帖子,说新星社的图注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怎么怎么好,注释怎么怎么细,这次双11正好价格便宜,于是也买了一套,心想两套对照着看,那定然是极好的了。

  可是,才翻开两本书的正文第一页,看了第一段,小弟我就惊呆了!

  两本书的正文内容竟然一模一样。是真的一模一样,新星社和群众社的译文没有任何区别。小弟我赶忙翻开每一篇故事,全对照了一遍,新星社9本福尔摩斯全抄袭群众社的福尔摩斯,只改了几个老地名。抄袭度99.99%!而且群众社错的也一起抄错了。

  小弟连忙上网搜索,结果发现,就连那些注释也是抄袭的,新闻媒体还做了报道。

  但是,新闻媒体的报道里,只说注释是抄袭的,却不知道,就连正文也全是抄袭的啊。

  小弟对推理是刚入门,看了看,新星社据说是出推理小说的大社。怎么可以这样。俺掏了买两书的钱,你让俺看一模一样的文字?

  有人要是说空口无凭,那太好办了,有两个法子立即可证:

  一是网上有一个《福尔摩斯中译本异同举隅》,这系列文章有几十篇,罗列了各家译本的文字,大家看群众社和新星社的,一看便知。

  二是手头有群众社老版三卷本的(注意一定要老版的,不是今年修订的那版),请和新星社九卷图注本比较正文,也是一看便知。从头抄到尾。

  你说俺手头的这9本新星社图注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该怎么办?扔了还是捐了?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 精装收藏版)》读后感(六):王冠上的宝石究竟是什么颜色?

  王冠上的宝石究竟是什么颜色?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之2007百家版与2011新星版赏鉴

  时隔四个夏天,两家知名出版社先后推出了福尔摩斯全集精装版。对比赏鉴之余,颇有些体会。

  首先看内容。

  2007年8月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旗下百家出版社出版,为福尔摩斯诞辰120,出版了《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限量典藏版)》(下简称百家2007版),由台湾翻译家王知一翻译。在宣传资料中,介绍其特点为“最为忠实原著”,并“译文最新”:“修正了以往各版各分错误,赋予了经典著作以新鲜时代感” 。

  而2011年7月,新星出版社推出了旗下午夜文库的第221号——毫无疑问,编著者在谋划这个巨大的文库时,就将“221”留下,以向贝克街的侦探致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收藏版)》(下简称新星2011版)。

  就阅读流畅性与语言氛围而言,百家2007版与新星2011版,算是各有长处。而百家的“最为忠实原著”,算是名副其实:随手翻开一篇,就以《福尔摩斯新探案》(The Case-Book of Sherlock Holmes,百家2007版第八卷,新星2011版第九卷)中第三篇,《王冠宝石案》(The Adventure Of The Mazarin Stone)为例。

  故事开始,华生医生前往贝克街探望老友,遇见小听差,于是打听老友的现状。他问:

  “It all seems very unchanged, Billy. You don’t change, either. I hope the same can be s网友d of him?”

  百家2007版译为:“一切好像全没变,比利,你也没变。我希望他也一样?”

  新星2011版译为:“一切都是老样子,比利。你也没变。他也还是老样子吧?”

  类似这样的细节很多。对照原著能发现,百家2007版的确在翻译中,做了更少的添加和引申。

  当然,从阅读角度而言,这些细微的差异并不影响故事本身的魅力。百家2007版王译也并非十全十美。仍以宝石案为例,在描述丢失的宝石时,百家2007版译为“那枚大而泛黄的蓝宝石” ,而新星2011版则描述为“就是那颗巨大的黄色马萨林钻石” 。

  究竟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宝石?到文章结束时,宝石失而复得,但这个“谜题”仍未解开:百家2007版提到“…颤抖的手掌中出现了那颗闪着蓝光的大宝石” ,而新星2011版则描述为“颤抖的手掌上托着那颗巨大的黄色钻石” 。

  原文对这颗神秘的宝石,在上述译文的对应分,是这样描述的:

  “the great yellow Mazarin stone”;”blinking and stammering, with the great yellow stone on his shaking palm”。

  若非版本差异,那么根据原文里看,这个小小的谜题,应是百家2007版王译中的小小失误。

  以上吹毛求疵的分,只是为了更确实的比较两家精装版的译文特色。对我而言,两个版本都具有各自的魅力。从阅读者角度而言,若是初读,捧着百家2007版,从精采的前言导读开始,会欲罢不能的一口气读到底吧?而对资深福迷而言,新星2011版的译注、每篇故事后的笔记,以及延伸阅读,都是无法错失的飨宴。

  接下来,,仅从装帧、排版、包装、赠品等四个方面全方位的细细回味这两个精采的版本。

  装帧

  百家2007版定价268.00元,全书1603千字,32开,八卷。

  新星2011版定价580.00元,全书3324千字,16开,九卷。较百家2007版,内容几乎增加了一倍,开本更大,价格当然也是几乎翻倍。

  从书籍装帧角度,新星2011版的确更为精致:百家2007版是硬皮精装,没有加装封面;新星2011版则在硬皮封面之外,加了别致的软皮亚光封面。

  就纸张质地而言,百家2007版的更厚,更轻;而新星2011版的更白,更薄软。

  http://img3.douban.com/view/photo/icon/public/p1252429992.jpg

  http://img3.douban.com/view/photo/icon/public/p1252430118.jpg

  (图为百家2007版全八卷书脊合影,及新星2011版全九卷书脊合影)

  排版

  百家2007版的全集共八卷,每一卷的扉页后,都有与柯南道尔及福尔摩斯密切相关的人物小相、插图,及简短的介绍。

  而新星2011版共九卷,扉页与所属午夜文库保持一致,之后每一卷均为同一篇柯南道尔的小相与简介。

  正文分,百家2007版的字号更大,新星2011版的排版更为紧凑,双栏排版,注释分以小一号字体与正文相区别。两个版本的行距均在1.5倍左右,阅读起来,眼睛并不吃力。

  http://img1.douban.com/view/photo/icon/public/p1252430194.jpg

  http://img3.douban.com/view/photo/icon/public/p1252430309.jpg

  (图为百家2007版扉页与封底,及新星2011版封面与扉页)

  包装

  不得不说,幸好京东的黄色粘性封箱带容易撕去,才没有毁掉新星2011版的包装盒:简洁的银色大纸盒,很有质感。侧面印有各卷的名称。

  百家2007版在外包装上突出了120诞辰这一主题,前后采取了对称的剪影,侧面为赠品设计了透明的小视窗。

  哪一家的更好?只能说各有所爱。

  http://img3.douban.com/view/photo/icon/public/p1252430475.jpg

  (图为百家2007版包装盒四面合影)

  赠品

  百家的赠品是个小而精致的烟斗,不知道能不能用?对照着福尔摩斯的剪影,好比他就在身边。

  然而就赠品而言,只能说新星完胜:福尔摩斯年代的伦敦地图,藏书票,福尔摩斯名片,唯一编号的藏书证,当然,还有血字研究出版封面的笔记本,里面有各种福尔摩斯相关插图!

  摆在一起拍照的时候,简直爱不释手。

  http://img3.douban.com/view/photo/icon/public/p1252430621.jpg

  http://img3.douban.com/view/photo/icon/public/p1252430817.jpg

  (图为百家2007版赠品,及新星2011版赠品)

  以上仅仅是我对福尔摩斯全集的两大版本进行的一些,浅薄的赏鉴。感谢两家出版社辛苦的编辑。当我在百家2007版第一卷的目录前看到这幅插图时,忍不住要为你们的不约而同而会心一笑。

  http://img3.douban.com/view/photo/icon/public/p1252431103.jpg

  (图为百家2007版第八卷第三页,及新星2011版赠品笔记本封面)

  2011年初秋

  于沪上寓所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 精装收藏版)》读后感(七):经典阅读,阅读经典

  推理小说在很多人眼里不能登堂入室,但是福尔摩斯除外。因为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侦探。

  开始读这套新星的详注版。

  12.12.8读完第一本,血字的研究。这本书是一个冒险故事,也是一个演绎法的基本解释,可笑的是书里的很多注解似乎是为了如何让柯南道尔的叙述变得不正确,小说嘛,何必那么较真。要较真应该对真实的历史去较真,那里被篡改的东西更是多了去了。

  12.12.30读完第二本,四签名。这个故事和血字的研究的结构基本相同,讲述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牵扯到过去的诸多恩恩怨怨。凶手的身世令人生怜,动机也很合理。书里面有两个细节体现柯南道尔的立场:“大叛乱”显示的是那个时代英国人对于殖民的理所当然;“”显示的是那个时代文明人的空虚。最后的延伸阅读很有营养,让我知晓了许多福尔摩斯与的秘辛。

  14.6.28开始读第三本。

  第一个故事是波希米亚丑闻,那个女人在这个故事中首次出现,引来后世福迷们的无数绯色遐思,福尔摩斯最终失败了,但却是个甜蜜的失败。

  第二个故事是红发会,是个有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伎俩,看这个故事我总是想起岛田先生在御手洗洁的问候中对这个故事的致敬之作——紫电改研究会。

  第三个故事是身分案,这个翻译是有问题的,我单看这个标题以为是个分尸之类的作品,但是不是,看了英文名后才知道是有关IDENTITY,也就是身份的案件,说的是父亲怎么通过一个小把戏阻止女儿结婚,这种故事在后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中频繁出现,尤其是为了钱的动机。

  第四个故事是博斯科姆比溪谷谜案,这个故事是个缩小版的四签名了,要把澳大利亚历险的故事写丰富一些,就是一个长篇了。那个年代的英国人结婚太轻率了。

  第五个故事是五个橘核,这个故事很像古龙后期写的短篇,很精练,最后靠大自然来惩罚恶人,这个设计略显遗憾了。

  第六个故事是歪唇男人,这个故事读起来有两个体会,一是彼时英国伦敦的易容术何其发达,二是彼时英国伦敦要赶上飞奔的房价倒也简单,行乞即可。

  第七个故事是蓝宝石案,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不久前看的奎因的美国之谜,一样的诡计设计;这个故事还充分体现了福尔摩斯或者是柯南道尔悲天悯人的情怀——即使罪犯,只要他悔罪,也给他重生的机会。

  第八个故事是斑点带子案,这个故事是柯南道尔的最爱,这个故事换到今天推理小说的写法中,一定不会把线索弄得那么明显,密室中也会有一堆混淆视听的伪线索,不过在福尔摩斯那个年代就不需要了,记得小时候最早看到这个故事是在小人书上,很是惊悚。

  第九个故事是工程师大拇指案,这个故事与推理无关,勉强有关的就是马跑了十二英里还是精神抖擞,由此推理出案发地点其实就是始发地,其他的就是一个不太高明的探险故事了。

  第十个故事是贵族单身汉案,这个故事是个很落俗套的婚礼现场逃婚事件,“假如你经过求婚、结婚等一系列麻烦事之后,却发现转眼之间妻子和财富不翼而飞了,恐怕你也不会很大方的。”

  第十一个故事是绿玉皇冠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表温顺的姑娘是多么的不靠谱,那个时代,证人看到犯罪发生却把持沉默的事情太多了。

  第十二个故事是铜山毛榉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上不会凭空掉馅饼,但凡高薪聘请,背后一定有问题,还有就是那个年代的继父为了钱,无所不用其极。

  14.7.1读完了整个冒险史,这短篇小说集应该是在推理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些故事在现在看来滋味淡了一些,但是放在那个年代来说,都是爆炸性的变革。柯南道尔也因此备受煎熬,原本是无心插柳,结果绿柳成荫,感觉生活被牵着走了,所以一直酝酿要让福尔摩斯去死,但是时代已经是大众消费的时代了,读者说不能死,福尔摩斯就不能死,从这个意义来说,柯南道尔是福尔摩斯的创造者,最后也被福尔摩斯所奴役。

  14.7.7开始读第四本,回忆录。

  第一个故事是银色马,还是一个动物犯罪的故事,不同的是,这次不是故意的,而是天理昭彰,自作孽不可活;故事还给马加上了一些掩护色,多制造了一些悬念。

  第二个故事是黄面人,这个故事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恭维的了,我和福尔摩斯一开始猜的内容一样,准是她老公没有死,又过来私会了,结果原来是她女儿。这个故事的中文旧译实在是高,孀妇匿女案,五个字就把这个故事的核心内容表达出来了。

  第三个故事是证券经纪人的员,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篇和红发会很类似,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诡计被用了很多次,比如说,前几天我刚看的连续剧大侦探波洛探案的第一季第一集,克拉珀姆厨师记,就是这种类型的诡计。

  第四个故事是“格洛利亚斯科特”号三桅帆船,这个故事还是四签名的那个模式,不过里面加进了一个类似藏头诗的小花招,一般般吧。

  第五个故事是马斯格雷夫礼典,一个寻宝游戏,这种暗号与藏宝图是西方人最喜欢玩的游戏,故事里面那个女仆的动机太弱了。

  第六个故事是赖盖特之谜,这个故事不错,很有实验小说的意思,通过笔迹去断定一个人的长相、性格等等,还能够由此,神。

  第七个故事是驼背人,诚如故事最后所说,这不过是一件十分简单的案子。有两个有意思的地方,一是认识了一种叫做“獴”的动物,二是终于知道美剧“elementary”的来历了。

  第八个故事是住院的病人,这个故事很像一些武侠小说,江湖过往、腥风血雨、金盆洗手、旧敌寻仇。

  第九个故事是希腊译员,可怜那个哥哥最后还是死了,这个故事写得比较粗糙,有好几个坑,到底J.达文波特是何方神圣,直到最后也不知道。

  第十个故事是海军协定,诚如故事里所说,这件案子最主要的困难在于线索太多,重要的线索被毫不相干的表象掩盖住了。这也是后来的推理小说作家常用的路数,当然,不包括奎因。

  第十一个故事是最后一案,柯南道尔一直想让福尔摩斯去死,最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只是莫里亚蒂教授的形象太单薄了,一点看不出魔头风范。后世的电影、连续剧由此引申、扩展,就好很多了。

  14.7.17读完第四本——回忆录,这一波的故事似乎比不上冒险史中的十二个故事,最后的延伸阅读讲当时英国的司法制度等等,也比较无趣。

  14.8.1,读完第五本,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在这本书的延伸阅读中,有一个观点是这样的,巴斯克维尔的猎犬通常被认为是福尔摩斯故事中最好的一长篇,甚至是最好的一。

  以我目前所读过的福尔摩斯故事而言,这个评价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这个故事融进了许多哥特小说的成分,黑夜、沼泽、怪兽……,这个故事又遵循正统的设谜——解谜的模式,用报纸剪出的警告信、神秘丢失的旧靴子,亲眼所见的喷火怪兽,这些谜题最后都有符合逻辑的解答。

  这本书还充分体现了福尔摩斯探案的特点:“福尔摩斯的缺点之一——如果你能把它叫做缺点的话——就是在自己的计划实现之前,绝不愿把它告诉任何人。”

  书的延伸阅读还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猜想,认为这小说的灵感来自的《赵氏孤儿》,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

  14.9.3,开始读第六本,归来记。

  第一个故事,空屋;这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密室,莫兰也远不如基本演绎法里面那么强悍。福尔摩斯的死是那么的莫名其妙,复活也是那么的莫名其妙。

  第二个故事,诺伍德的建筑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上不会随便掉馅饼,还有,以前的建筑物藏人的小房间十分巧妙。

  第三个故事,跳舞的人,暗号系统,推导出来的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

  第四个故事,孤身骑车人。写个化妆犯罪的故事,写得很差,差到柯南道尔自己都很不满意。

  第五个故事,修道院学校。福尔摩斯在这个故事里赚到了大钱,搞笑的事,最后居然还哭了一下穷。

  第六个故事,黑彼得。旧恨寻仇的老套路。

  第七个故事,米尔沃顿。福尔摩斯在这个故事里成了一个犯罪者了,最后要不是溜得快,估计都有口难辩了。

  第八个故事,六座拿破仑半身像。那个年代的侦探小说现在看来真有些弱智了,得知犯罪分子砸碎石膏像的时候,大家都能猜出里面藏了东西,柯南道尔居然还津津有味得写了那么多。

  第九个故事,三个大学生。这个故事的风格很像阿加莎,或者说阿加莎的风格很像这个故事,小范围的人被怀疑,看似最可能的反倒不是凶手,看似不可能的反倒是真凶。福尔摩斯看来路子也很野啊。

  第十个故事,金边夹鼻眼镜。以前的故事里面是夹着个小房间,这个故事里,干脆躲在衣柜里了。

  第十一个故事,失踪的中卫。一个人走失了,又找到了,如此而已。

  第十二个故事,格兰其庄园。不幸的婚姻导致的,最后那句话很不错,的呼声就是上帝的呼声。

  第十三个故事,第二块血迹。出现第二块血迹的原因是地毯被挪动,地毯被挪动的原因是下面藏了东西。

  延伸阅读,福尔摩斯之死中柯南道尔就是为钱卖文的形象。福尔摩斯迷中历述了这个奇怪而又疯狂的群体的由来;经典福学著作中,有我注六经的狂热和无聊;福尔摩斯文献的研究这篇论文指出了正典故事中的一些矛盾,也就是太认真了;至于福尔摩斯是美国人吗?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我觉得他还是韩国人呢。

  14.9.13读完恐怖谷。

  这个故事简直就是血字的研究或者是四签名的翻版,尤其是两段式的结构,前面一半推理,并且得出真凶,后面一段追溯动机,引出古老的恩怨,而且多是矿工,美国……

  有几个令我意外的地方,一个就是无脸人的设计,最终该死的没有死,猛地活回来,有点意外。另一个就是平侦探社的侦探原来一直在身边,我隐约记得神探狄仁杰的第三后面那个故事似乎是一样的套路。

  套路永远是套路,如果出新意于法度,这个才是推理小说的出路。

  14.9.30开始读最后致意。

  第一个故事,威斯特里亚寓所。一个人被骗到一个寓所,寓所中发生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寓所主人离奇死亡,各种动物残骸……背后隐藏着一个暴君的故事。中规中矩吧。

  第二个故事,硬纸盒子。这个和阿婆的悬崖山庄命案有类似之处,都是几个姐妹的名字弄混了。

  第三个故事,红圈会。又是美国的帮派仇杀案,里面提到了另一种暗号系统,灯语。

  第四个故事,布鲁斯——帕廷顿计划,和秘密图纸异曲同工,火车隧道中出现尸体这个花招,或者说火车车顶上放尸体这个花招,有一些别出心裁。

  第五个故事,临终的侦探。邮包毒物,将计就计。

  第六个故事,弗朗西斯·卡法克斯女士的失踪。也就是失踪的案子,最后用一个大棺材藏两个尸体,如此而已。不过那个时代的作家,似乎都喜欢让外表丑陋的人有美丽的心灵。

  第七个故事,魔鬼之足。这个故事的中文最早译本翻译成鬼足草,OK,故事谜团就解开了。

  第八个故事,最后致意。柯南道尔给福尔摩斯安排了多少次最后啊,最后是一个间谍案,没有任何推理的元素在内。

  14.10.4读完最后致意。后面有不少柯南道尔写的类似福尔摩斯故事的一些外传,有一些比较无聊,尤其是杰里米叔叔一家之谜,球场义卖会,华生学推理,高个子的男人这些,有三篇比较不错,多表之人有两种推理方式,隐隐约约让人想起岛田的奇想天动,失踪快车更是启发了岛田的失踪的水晶特快,最好的应该是通缉犯逃遁案,这个案子里用了一个诡计,买两张票,一张真名,一张化名,最后让一个人从密室(海上的船)消失。

  14.10.26开始读最后一本,福尔摩斯新探案。

  第一个故事,显贵的主顾。这完全是一个知法犯法的案例,最后一段说福尔摩斯本来受到盗窃指控的威胁,但既然目的是好的而主顾又是显赫的,于是铁面无私的英国法庭也变得灵活变通和富有人情味儿了。柯南道尔对贵族的调调不是一般的喜欢。

  第二个故事,皮肤变白的军人。因为怀疑得了麻风病,所以软禁起来,这只是个简单的故事,而且按照后面的福迷笔记的说法,这个故事还有抄袭的嫌疑。

  第三个故事,王冠宝石案。装个假人骗宝石。

  第四个故事,三角墙庄园。有人愿意出大价钱买房子里所有的东西,这意味着有些东西你没有发现它应有的价值。至于最后所引用的济慈的诗歌,有点红颜祸水的意思了。

  第五个故事,吸血鬼。吸血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亲眼目睹,未必就是真相,凡事还是要充分调查。

  第六个故事,三个同姓人。背后掩藏的是一个制造犯的案件。

  第七个故事,雷神桥之谜。一桩把自杀伪装成他杀的案子,横沟的本阵也许是对它的致敬之作吧。

  第八个故事,爬行人。记得小时候看过小人书,算是科学类的推理吧,注射了猩猩的血清后发生变异。

  第九个故事,狮鬃毛。这个也是科学类的推理,算是植物吧。

  第十个故事,带面纱的房客。这是一个潘金莲毒死武大郎后被西门庆抛弃的故事。

  第十一个故事,肖斯科姆别墅。女主人无故将心爱的小狗送人,背后的原因是女主人其实已经死了,另一个人化装成了女主人,这就是这个诡计的核心。

  第十二个故事,退休的颜料商。这是第一个凶手敢于贼喊捉贼,委托福尔摩斯调查自己的案子。

  14.11.22读完福尔摩斯新探案,最后的延伸阅读里面有一个王冠宝石案的剧本,还有一些关于福尔摩斯和华生的面面观,以及一份福尔摩斯的年谱,最后讨论了后代作家所受的影响。

  主要集中在这一年读完了整套福尔摩斯的故事,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故事有些失之过易了,不过考虑到这些故事都是在一个世纪前,而且是在没有前人经验可供参考的背景,柯南道尔可谓开山祖师,他所开创的这种文学类别,现在成了文艺消费的重要分,以此来看,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套书,它是一种事业。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 精装收藏版)》读后感(八):对《福尔摩斯被窃丑闻》一文的回复

  对《福尔摩斯被窃丑闻》一文的回复

  作者 刘臻 发表于2011-09-04 02:368月21日的《上海书评》刊登了陈一白先生的文章《福尔摩斯被窃丑闻》,对笔者发表了一番颇为激烈的言辞。   刘臻

  8月21日的《上海书评》刊登了陈一白先生的文章《福尔摩斯被窃丑闻》,对笔者发表了一番颇为激烈的言辞,有人身攻击之嫌。应该说,陈先生所下结论过于武断,对很多情况并不了解,笔者谨在此做一些解说。

  百年福学热潮

  “福尔摩斯”不仅仅是柯南·道尔笔下擅长演绎推理的侦探,更代表了整个侦探行业。就算是没有读过一本侦探小说的人,也会从“侦探”一词联想到“福尔摩斯”。福尔摩斯的风潮持续了多年,至今仍没有一丝减弱的迹象。而“福(尔摩斯)学”就是这种风潮的衍生产物。

  福学几乎在福尔摩斯流行之初便出现了。第一篇仿作《和歇洛克·福尔摩斯的一晚》出现于1891年。至于学术文章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剑桥评论》上的《致华生医生的公开信》。不过,福学真正滥觞始于罗纳德·A. 诺克斯。诺克斯喜欢福尔摩斯也经常写一些讽刺性质的批评文章,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四签名》的评论。进入大学之后,他将年少时的这篇评论扩充为《歇洛克·福尔摩斯文献的研究》。先是于1911年在牛津大学演讲,后来发表在牛津学生刊物《蓝皮书杂志》上(1912),1928年又收录在《讽刺随笔》中。诺克斯采用的“高等批判”的方法成为后来福学研究的主要思路之一。从诺克斯算起,今年正好是“福学”百年诞辰。

  我们首先必须了解福学的基础,这是进行所谓“的游戏”相当重要的一环。说起来很简单,即:我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是建立在“福尔摩斯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这一基础之上。而那六十篇有关福尔摩斯的冒险故事除了四篇(两篇是福尔摩斯自己撰写的,还有两篇是第三人称叙述,作者存在争议)以外均出自华生医生之手。至于柯南·道尔,他不过是华生的经纪人罢了。

  福学在国外的发展好比的“红学”与“金学”,甚至业已演变成了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尽管福尔摩斯是一个人为虚构的艺术形象,但由于其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对他的研究绝不限于一般的文学研究或文学评论。许多不同学科的专家,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如哲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等,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如天文学家、化学家、医学家、数学家等,都对福尔摩斯感兴趣并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进行研究。

  福学作品的数量是相当惊人的。根据罗纳德·波特·德瓦尔《世界性的歇洛克·福尔摩斯》,截至1993年,各类福尔摩斯和柯南·道尔相关的文章、书籍超过两万篇()。而据明尼苏达大学编制的《福尔摩斯和道尔书目》统计,从1993年至2007年间,与福尔摩斯以及柯南·道尔相关的各类文章、书籍超过九千篇()之巨。如今每隔数月还要以几百篇的数量递增。这些研究除了大量专著,更多的是在各类福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最著名的是1946年创刊的《贝克街期刊》(BSJ)和1952年创刊的《歇洛克·福尔摩斯期刊》(SHJ)。

  福尔摩斯注释本

  福尔摩斯故事全集非常容易获得,而且版本众多。但是,对拥趸来说,经过严格校勘和注释的正典才是他们的“圣经”。第一本注释本福尔摩斯是克里斯托弗·莫利的《歇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友谊的教科书》(1944),其中对少数短篇进行了福学问题的注释。此后又相继出现了四套注释本。

  一、威廉·巴林-古尔德:《注释本歇洛克·福尔摩斯全集》,1967。(Baring-Gould, William. The Annotated Sherlock Holmes. New York: Clarkson N. Potter, 1967.)

  这书相当独特,不是按照九本福尔摩斯单行本顺序编排,而是按照巴林-古尔德的福尔摩斯年表编排。全书分为两栏,一栏是小说正文,一栏是图片和注释。巴林-古尔德收集了福学研究黄金时代的大量成果,汇编成书,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外,还收入不少他自己撰写的专题讨论文章,比如贝克街的位置、华生的婚姻等等。可惜巴林-古尔德在该书出版之前便去世了,没能看到该书最终出版面世,而且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也没有在之后得到修正。这本巨著的出现令后来的注释者望而却步,许多年都不曾出现新的注释本福尔摩斯全集。

  二、欧文·达德利·爱德华等:《牛津版歇洛克·福尔摩斯全集》,1993。(Edwards, Owen Dudley, et al. The Oxford Sherlock Holm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这套书是多人参与编辑的注释本福尔摩斯全集,按照单行本顺序(不过《硬纸盒子》按其发表年代,重新收入《回忆录》),分为九卷。这个版本校勘精良,以单行本为底本,参考了《海滨杂志》、手稿等,细微的变更之处也一一注明。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以一般意义上的福学为取向,而是以柯南·道尔为出发点分析作品(即所谓“道尔学”)。因此,注释中有不少涉及柯南·道尔的经历、其他作品对福尔摩斯故事的影响,对于大分福学家的观点并未采纳。对此有人认为该版本价值不高。当然,这只是福学研究中的不同方法,并不存在高下之分。不过,这个版本注释均为尾注,需要不断前后翻阅才能查找到注释,颇为不便,而且没有插图。各本的注释数量也差别很大。

  三、莱斯利·S.克林格:《歇洛克·福尔摩斯参考文库》,1998-2009。(Klinger, Leslie S.. The Sherlock Holmes Reference Library. Indianapolis:Gasogene Books. 1998-2009.)

  克林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福学家。这套书按照单行本顺序分为十卷(正典九卷,外传一卷),采用脚注的形式。按照《编辑前言》中所说,这套书是写给真正的福迷的;更准确地说,是写给福学家的。有了克林格的这套巨著,福学家可以快速、方便地查找某位福学家针对某个福学问题的说法。在注释方面,大多采取引用原话的方式,并且标出原书中的页数,每本书后面附有详细的书目。但是对于一些非福学问题(比如历史常识、人名地名等)很少加注。

  四、莱斯利·S. 克林格:《新注释本歇洛克·福尔摩斯全集》,2004-2005。(Klinger, Leslie S.. The New Annotated Sherlock Holmes. New York: W.W. Norton, 2004-2005.)

  全套书分为三卷,前两卷是短篇全集,第三卷是长篇全集。排版分成两栏,一栏正文和图片,一栏注释。它有两项相当突出的优点:一方面图片丰富,数量和质量超越以往任何版本;另一方面注释更为全面,吸收了大量巴林-古尔德之后的福学观点。

  除注释以外,书前有克林格的长篇导读文章,介绍了柯南·道尔生平、福尔摩斯和华生的经历、福学研究等各类话题。不过,它在福学问题注释方面不及参考文库,可以说是后者的删节版。但是,对普通福迷来说不失为最佳选择。陈一白先生提及的原版注释本就是此书。

  我的福尔摩斯缘

  笔者是一名推理小说的爱好者,长期以来阅读了大量的推理小说,同时对其历史源流、作品评论方面颇感兴趣。2000年开始,笔者以“ellry”的网名在“推理之门”等网站发表了为数不少的讨论帖子,还合作创立过以推理小说评论研究为主题的网站“神秘联盟”(因种种原因网站现已关闭)。2005年,笔者主持编纂了《奎因百年文集》(后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以埃勒里·奎因诞辰。2007年开始,笔者在《推理世界》、《岁月·推理》等杂志撰写多个专栏,包括“犯罪日历”、“福尔摩斯研究”、“欧美推理史”等,发表文章超过五十篇。

  和许多福迷一样,笔者的福尔摩斯情结从儿时就开始了。多年来,笔者不断收集各类福尔摩斯的书籍、藏品——从绝版多年的珍本原版书,到福尔摩斯的币、半身像,不一而足,还设立了有关福尔摩斯的网络论坛,与国内众多同好分享阅读心得和收藏乐趣。

  2008年,笔者接受新星出版社的委托参与《注释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工作,并于2009年年中交稿。2011年7月,新星出版社正式出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精装本(第二版,第一版平装本尚未发行)。

  陈一白先生在《福尔摩斯被窃丑闻》中指摘图注本注释抄袭云云,将矛头直指笔者,大加批判,并冠以“欺世盗名”的大帽子。此文在网络上转载之后引起不小的波动,《上海书评》亦在8月28日做了一则后续报道。

  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笔者在具体出版和版权问题上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出版之前也没有见过该书的样本,一直到正式发售后才见到其庐山真面目,而且书中对笔者的原稿多有删节,比如:《波希米亚丑闻》一篇的九十余处注释删减为七十余处;笔者所撰写或翻译的延伸阅读文章都没有给予署名;原书稿中涉及注释来源和说明的总序及主要参考书目也被删去,造成读者对注释的形式和来源缺乏了解。依据惯例,外版作品的版权问题向来都由出版社洽谈,哪有个人(譬如笔者)就此问题与国外版权方洽谈的?陈先生的“爆发”,显然找错了发泄对象。

  国内对福学介绍颇少,读者无法领略其魅力。笔者业余花费大量精力完成此书,无非希望这套书能够成为引领福迷进入福学殿堂的敲门砖,绝不是借此成为所谓的“国内第一福学名家”。笔者不是“名家”,更非“第一”,仅为一爱好者罢了。2011年初,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笔者编著的《真实的幻境:解码福尔摩斯》。此外,笔者还翻译了兰萨姆·里格斯的《福尔摩斯探案笔记》(万卷出版公司,2011)。不论是这两作品还是其他地方,笔者从未自称“国内第一福学名家”。而出版社以及某网上商城在销售《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时使用的宣传语纯属他们自身行为,不应让笔者“埋单”。陈一白先生以商家的宣传文字攻击笔者,实在毫无道理。

  如果陈一白先生对原版的福尔摩斯注释本真正有所了解,应该知道这类作品都有一定的惯例。注释者的大分工作是汇编、整理、收集各家说法,一一插入正文相关地方。这里面的大分注释内容并非注释者本人的研究成果,比如克林格的福尔摩斯参考文库中基本都是引述各家福学观点而没有多少自己的观点,当然也会有分注释是注释者本人的观点,这种情况在巴林-古尔德版和牛津版中比较多。注释也有一定的体例,比如,针对福学界的各家说法会列出来源,包括持该说法的作者以及发表该观点的作品;而针对一些事实性的资料,诸如人物、地点、名物等,仅仅做出客观陈述,并不列出来源。

  笔者在图注本中大致上也是按照这一惯例。比如,《冒险史》第十八页中,提及艾琳·艾德勒有可能是历史上的莉莉·兰特里,笔者给出此观点提出者是朱利安·沃尔夫。而年代学问题均注明是巴林-古尔德之观点。至于事实性资料,笔者照例不会一一给出来源。

  碰巧的是,陈一白先生指出笔者在兰厄姆旅馆开业时间上的错误和克林格的新注释本如出一辙,遂信誓旦旦地写道:“因为你在其他地方无论如何找不到伦敦朗廷酒店开业于1863年6月12日的记载。”的确,“6月12日”这个日期错误犯得相当蹊跷,在陈先生看起来应当是克林格的“独家”错误。其实不然,这个日期同样出现在巴林-古尔德的注释本中。由此可见,克林格该条注释的出处其实是巴林-古尔德的注释本。克林格也没有标明资料来源,故而陈先生一厢情愿地认为是克林格的个人成果。至于巴林-古尔德的错误是否另有出处,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调查。克林格的注释还有很多与巴林-古尔德的注释类似,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巴林-古尔德的注释本搜罗了1967年之前的大量福学观点和资料,克林格的新注释本也不可避免要引述类似的观点和资料。

  另外,笔者在《波西米亚丑闻》中写道:“有的报纸将《波西米亚丑闻》更名为《女人的智慧》(《巴尔的摩太阳周报》)、《国王的情人》(《波士顿星期日全球报》)等等。”克林格的注释并没有给出更名后的小说发表在哪本杂志上。其实这里的说法源自牛津版注释本,牛津版在书目资料的注释上比克林格的新注释本要详细一些。

  陈先生还判断说:“也许刘臻先生确实为了这个小小的注释而亲自跑去英国查阅1887年的《泰晤士报》,但对我来说,这种事情实在太过匪夷所思,超乎我的想象力。”其实,查阅《泰晤士报》是相当简单的一件事,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如今不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报刊都有相关的电子数据库,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方便地获取从创刊以来的任何一期报纸。当然,这条注释源自巴林-古尔德的年代学研究,可以在他的相关文章里找到。笔者亦没有删去持该说法的作者的名字,很清楚地说明了这是威廉·S. 巴林-古尔德推理的,并不是笔者的独得之见。

  综上,陈一白先生仅仅凭借一套克林格的新注释本,通过简单的对比,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调查,便得出结论说:“对企图凭借一条关于赫拉克勒斯的注解而登上‘国内福学第一名家’宝座的刘臻先生,除了异想天开似乎没有别的词可以用来形容他。”对此,笔者实在“受之有愧”。

  当然,我也要感谢陈先生,至少他指出兰厄姆旅馆开业时间有误,这的确是笔者失察。另外,《波西米亚丑闻》一篇的福迷笔记也出现了更明显的错误,第一次中译的名字“跋海渺王照相片案”错写成“铜山毛榉案”,幸好陈先生不熟悉福尔摩斯的具体篇目(或是因为疏忽大意),没有发现真正的错误,否则不知道又要给笔者扣上什么大帽子。

  希望通过笔者的这篇文章,读者能多了解一些福学,同时,也希望陈先生在今后写作时能多做调查,有的放矢。

标签:福尔摩斯 探案 全集 注本 精装 收藏版 读后感 10篇 福尔摩斯探案 福尔摩斯全集 福尔摩斯注本 福尔摩斯精装 探案全集 探案注本 探案精装 探案收藏版 全集注本 全集精装 全集收藏版 全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