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001读后感10篇

博文001读后感10篇

  《博文001》是一本由刘瑜 / 易中天 / 甘阳 / 周云蓬 / 胡舒立 / 欧阳江河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文001》读后感(一):来源众多,不拘一格

  读了《博文001》,觉得不错,适合我的口味,我希望能给杂志投稿、荐稿,估计编辑不会有门户之见,如果连范画家都可以上,那么很多人都可以上了,像我这样的写字人,至少目前还没有批量写字的惯,哈哈。长平的文章可以好好发发,特别是他的新作,好久没有他的新作见面了,这人能写呢。

  《博文001》读后感(二):运水搬柴 # 我读《博文》

  博文,大概就是指读到这本书,能博览锦绣文章的意思吧。

  书到手,读了几篇,很有意思;给老婆读,说有意思;给老妈读,也说有意思;给朋友读,居然还是说有意思……

  这么看来,这真是本有意思的书,虽然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刘瑜的《民意与伪民意》,老婆觉得是胸针,老妈觉得是周扬、,朋友觉得是鲍勃迪伦……

  但大家都找到了阅读的乐趣,不是么?

  这世界不容错过的文字很多,但哪些是我或你不能错过的呢?

  很多时候,我们很迷茫,不知道从哪儿去找这样的文字。

  ……

  现在好了,用心的编者已经为你精心择选出一些优美的文字,就等着你来发现了。

  所以,读《博文》吧,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不可错过的文字。

  《博文001》读后感(三):《博文》书评

  《博文》书评

  我的迷茫

  长久以来,我迷茫,焦虑。找不到原因,找不到方向,看不到目标。我想要自由,我贪图物质,我一无所有。我挣扎,我困惑,我无奈。或许也有很多人就这样挣扎无奈困惑着结束了一生。

  我曾经以为我最想要的是自由,但自由的初级阶段确是财务自由,显然我是不自由的。于是我贪婪,我物质,我想要更多的财富,我为自己的一无所有而烦恼。

  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不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吗?为什么我们如此难以得到,为什么我们苦苦寻找后,为之流血牺牲后仍然难以得到。为什么那么难。

  进化对于生物界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社会体制的进化更是一血泪史,而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每个人不都是在挣扎,在迷茫,在无奈,在困惑。如果你能看清楚这无奈的原因,或许你会舒服些。

  《博文001》读后感(四):选题没特色,难怪做不下去

  似乎这本杂志只出了这一期。选的文章没什么特点,确实是“博文”,微博文。

  有几篇看着还有些收获:

  《邹谠教授<再阐释>编者前言》让我想找时间看看这本书,从国际关系角度阐释进程。这个想法我很早就有,总觉得所谓,其实先是英俄日,而后是美苏日,在的博弈。

  《苏格拉底式的一生——诺齐克》,找时间看看诺齐克的书。原来他和《正义论》的罗尔斯几乎是一个相反的人。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当年读到此文确实眼睛湿润,有种使命感。不过,后来,南方系全线沦陷。

  《读我的胸针》,如果文如其人,奥尔布莱特一定是个很有意思的老婆婆。

  《老爸成小孩》,不怎么喜欢听周云蓬的歌,也没怎么仔细读过他的歌词。这篇文章的文风有点意思,但还没到吸引听他的歌的地步。不像海子,看完海子的某些诗,就忍不住要去听由他的诗编的歌。这个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似乎总会有些“重”。

  《冷静认识自己,客观看待世界》,原来2010年的时候就有人在提醒,别做“大国梦”,警惕“复兴梦”。

  《劝君免谈陈寅恪》,又见易老师的武汉味普通话和口语化的修辞。

  《博文001》读后感(五):乐为《博文》做鼓吹!

  看到老师、易中天老师、甘阳老师,还有刘瑜、刘擎、张鸣、刘再复等等拨名人都为此刊写作,难免不心动,不能不买一本看看!看了之后,想用四个字表达俺的心情:惊喜!超值!

  诚如上面一位读者的评价,现在的各类读物,文摘,不胜其多,但能看的确乎很少。市场最大的是《读者》,但《读者》是我们看的吗?我读初中时,老师说要写好作文,就订一份《读者》,我那时就变成《读者》的读者了。到了大学,我就不看读者了,这类普及性的文摘,确乎是适合一般中等教育的人看的,但适合高等教育人看的,却没有,以往有个《读书》,传说曾经很是不错,但我买它看时,已经变成专业学刊了,大概算是核心类吧。没有一个合适高等教育读者看的人文性、社会性的刊物,我总觉得遗憾,但现在有了,就是《博文》。

  《博文》的栏目设计很好,首先是直接切入现实,一点都不含糊,这第一期就集中了今年上半年几乎重要的与社会文明、进步相关的重要问题。这些事可能比较敏感,写文章的人都是有名的思想界的有影响力的大腕,不回避,集中最好的观点,看得出是有主张、有想法的。其次是有历史感。“人物”、“往事”、“经历”这三个栏目,讲的都是历史,但都是重要人物如曹禺、、邹谠、周扬、鲍勃迪伦、鲁迅、王洛宾等的个人化历史,而不是大叙述,不是整体论,是个人命运的观察体验与思,社会、、的动态都在其中,是一批小中见大、亲切具体、有感动力的好作品。第三,重视对社会走向等大问题的回应,这一批文章集中在"访问“这个栏目,这个设计太精彩了,编者用的是一批学有专精、行作深刻的权威人士的访谈,来回答诸如的自我认识、的法制、的社会史等重要问题。第四,别具匠心的“记忆”和“专论”,作为补充式结构,有意识的把具有精神史的文章或话题,重新引入读者的视线,一篇《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一篇《劝君免谈陈寅恪》,拉开了我们的思维视野,让我们感到历史的连续与精神的紧张,我们如何记忆历史,如何面对先贤!这是大问题。

  就凭这些,已经足够叫我欢喜满意了。另一个吃惊的是,定价竟只有18元,全书印制精美,全彩印刷,怎么也要30来块吧,看看那些财经书,那些明星书,才几个页码,粗糙的纸,就20好几,30来块。这本书如此定价低廉,显然是为真正的读书人考虑的。其实,现在的读书人也不是孔乙己,不差几个钱,该定多少还是多少,真的,只要内容好,哪怕贵一点,我们也买!

  《博文001》读后感(六):一次热烈的阅读之旅

  一次热烈的阅读之旅

  评《博文001》

  每读一本书,就像一次旅行,跟随着作者的心灵之路,前行;在旅途中,你可以欣赏作者的思想与观点,也可以一起品评书中的生活与感悟;阅读过后你会在书中留下你的感想,而书中的观点也在你心中悄然入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你的思想,等待着你的下一次旅行。博学以文方为成圣之道,《博文》系列的创刊之作,选取了很多热烈的文章,书中选取了很多战士,和他们写就的热烈的文章,其中饱含热烈的思想、热烈的观点。

  自辛亥以来,民主、自由之风吹入,“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掀起的文化运动、社会运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进一步促进了、的发展与变革。百年之后的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民主和自由精神却在战争和运动中逐步萎缩;即使是以来,这种精神依然受到功利主义和威权主义的压迫。在这种时候,我们有必要重温历史,重拾民主和自由精神,为进入阶段的提供前进的动力。在《博文001》中,不管是文章的作者还是文章中的主人公,他们都用一颗热烈的心,书写着热烈的文章;那种对待事物客观、对待人物公正的态度,相信会让我们很多人为之折服。《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是一位老师对于学风日下的一种思考,也是对于教育体制问题的一种追问;《北商学生,我们会商北大》这是一种对于自由的呼唤,是一种对于过分管制的抗议;《民意与伪民意》更是对威权主义的一种责备,管理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假借民意号召天下,于是出现了“被就业”、“被代表”……

  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对于历史,我们需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关于的若干史实》中,我们看到作者认为并不是“两个凡是”的僵化领导者,他的管理还具有自由的风范,他还为两个强权人物的过渡提供了契机。《劝君免谈陈寅恪》展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他不谈政治,专注于学术研究,即使是受到政治力量的逼迫也不为所动,而这种人格力量,正是我们当今时代学术界最缺少的东西。《呼唤学术自意识》更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我们很多学术界的研究人士,在文化大中和传统断裂开了;而现在我们最需要完成的,就是去弥合这个断裂,重新举起学术上的大旗。

  阿炳的故事,王洛宾的故事,我们能从这些故事中了解到他们不为人所知的一面。除了传统的文化继承以外,本书还有一些描写美国人物的故事:马丁路德金的抄袭事件,讲述了美国学术界如何面对学术舞弊;奥尔布奈特的胸针,这位前国务卿对于胸针的热爱,将会贯穿于她的一生。拯救星巴克,不仅是说一个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故事;还说着一种产品背后带着一个故事的故事。

  总有一种力量,能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书籍,能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热烈起来。

  《博文001》读后感(七):那些不能错过的文字

  有时候我发现,潜心做一名读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其原因,我想是在这样一个资讯异常发达的年代,仍会有一些图书人和出版人,在做着“沙中淘金”的工作,矢志要将“那些不能错过的文字”编辑成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漓江出版社最近推出的系列读物《博文》001号,便是其一。

  何谓“博文”?简而言之,就是“天下”的好文章。说心里话,《博文》的创办者,给自己戴的这顶帽子虽然有点高,有点大,却也让人看到了其开阔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几多年来,《读者》等各类文摘占据了绝大多数普通国人的书桌和床头,也培养了一代代“读者”型思维和文笔的“新青年”。我不是说《读者》等文摘办得不好,我想说的是,都这么多年了,也该有点进步了。就像我家儿子喝奶粉,随着年龄的增长,就算不换品牌,但怎么着也要改喝“高三段”了吧!

  《博文》,让我欣喜地看到了某种改变。应该说,首当其冲的是她“踏实”的态度,和“深远”的目光。“踏实的态度”是指她立足于“网络时代之大众写作”,力图从普通百姓的普通文字中淘出金子来。这和那些花重金购买重量级人物的重量级文章,编给重量级阶层看的所谓高端刊物不同,《博文》是“亲民”的。“深远的目光”,是指她似乎并不满足于《读者》“小思小悟”的“鸡汤”形象,而是有着“生活趋佳,邦国日进”的开阔胸襟。

  所以,在《博文》的001号文集里,我看到了诸如“观点”、“人物”、“往事”、“记忆”、“经历”、“情感”、“访问”、“专论”等极具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的栏目,而所刊文章之触角,则涉及“时论”、“历史”、“经济”、“通俗”、“艺术”等各个生活领域。其开卷之作,是刘瑜的《民意与伪民意》,文章说及“鉴定民意的真伪……在于他们形成意见时讨论是否自由,观念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给人以深刻而明晰的启示;而胡舒立、钱颖一的访谈录《冷静地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世界》,更是对国内“大国崛起”和“复兴”两种情节给予了客观的评述,的确是“不容错过的文字”。另外,周云蓬的情感文字《老爸成小孩》,写得很有音乐感,跳跃回旋的文字里,流淌着浓浓的亲情……

  《博文》的出现,预示着一种可能:《读者》过于“普及”,而《读库》又过于“高端”,《信睿》则非常“白领”,正在随着社会发展的“有特色”的读者们,实在是需要一本“既下得厨房,又入得堂”的读物,让大家在“生活趋佳”的基础上,实现“邦国日进”的共同心愿。《博文》能做到吗?一切皆有可能。

  * * *

  《博文001》读后感(八):博学以文方

  网络的便捷,让我们可以随时阅读很多的好文章。然而,也正是因为方便快捷,很多的时候、很多的阅读都是走马观花,只过目没过心。要不说嘛,“浏览”这个词用于此处的表达非常精确。如果有一本书,经过精心的筛选之后,再交到我们手上,感觉则完全不同了。编辑说了:虽然先哲有言,博学以文方是成圣之道,但我们难有如此巨大的期望,唯想天下好文章,为你我的阅读点时间,点精力,多点收获,多点趣味,于人生多点关切实用,于社会多点血脉相连。说的真好!这应该就是这本叫做“博文”的小集刊的由来和未来。

  实话讲,选读这本书多少是因为易中天,在封面上众多的姓名中,我第一眼就看到了易中天的名字,他文章的名字吸引眼球——《劝君免谈陈寅恪》。在国学热历史热的眼下,相信这两位的名字都不陌生。因此,对于易中天的文章还是蛮期望的。结果,有点小失望,还有点小郁闷……或许,就是应了那句“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俗话吧,O(∩_∩)O哈哈~。虽然在这本书中他老人家压轴出场,但与以前印象中的易中天相比,这里的他少了犀利和睿智,多了唠叨和牢。尽管在这篇文章中他大篇幅地使用反讽等文学手段,无奈,本人还是激愤不来。对于我,一个刚刚对国学历史充满了热情和兴趣并且略感有些进步开始享受学的乐趣的人来说,这好像不是什么提醒而是打击⊙﹏⊙b汗。倒是周云蓬的那篇《老爸成小孩》平实、可爱,还不乏苦中作乐的小调皮。比较下来,好像也有点感悟:所谓“意义”、“无意义”神马的大概都是浮云吧!太把自个儿当回事儿是回事儿,不把人家当回事儿又是另一回事儿。

  本书有一个小特点,那就是“重量级”人物云集。即使都是“重量级”人物,每个人的“重”与“量”也不尽相同哦,这其中的差别,还是你自己细细体味吧~~这里先说两篇关于“重量级”人物的采访——周有光和何兆武,这两位老人家都算得上老寿星了,在采访中表现的各有特色。采访周有光的那篇,周有光老人让人感觉和蔼可亲、语重心长。对于“什么叫”,他以自己的阅历和认知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让读书的人受益启发。只是这篇采访的最后还有一个括弧:本文发表时未经周有光先生本人审订。⊙﹏⊙b汗!这是让读者信啊,信啊,还是信啊?!何兆武老先生在采访中讲了一个经历,他在历史研究所的时候,评职称,有个同事叫嚷:“我有万字。”他当时就很不以为然,怎么论字数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才几个字。现在听来,或许只是觉得很可乐,然而何兆武老先生幽默背后的心境任何,我们是无法体谅到。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让人印象深刻,那就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她从的自己的胸针入手,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亲和讲述了自己的外交故事。其中还有一张她和金正日都穿了高跟鞋的合影哟~嘿嘿~

  总而言之,这本小集刊内容宽泛,分类明确,装帧精致、印刷漂亮,共8个大类30篇文章。类分别是观点、人物、往事、记忆、经历、情感、访问、专论;30篇文章篇篇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点,相信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中找到不同的关注点和兴趣点。

  细节决定品牌。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然而真正用于生产经营中,却要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比如成本,比如短期收益等等。正巧,这本书中的《拯救星巴克》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在矛盾中斗争的故事。就以此为契机,送个《博文》一个祝福——品牌也是一种资本,但愿《博文》保有自己的品牌特色。

  《博文001》读后感(九):众长,文以载道

  第一期的《博文》拿在手里,就是一本朴素的期刊。没有一点花巧的封面,在如今的期刊界倒是异类,也许这反而会成为其吸引眼球的特。而当翻开此书,开始阅读这一篇篇文字时,我发现蕴藏在貌不惊人的外表下的,是一份令人可以回味再三的惊喜。

  书名既唤作“博文”,卷首语中也称本刊志在“天下好文章”,可见其首要特色,就在“众长”。在书中,有的文字出自我较为熟悉的人物,比如张鸣、刘瑜、易中天,也有的文字来自我未曾认识的作者,却也一样精彩。文章有直陈观点,有描摹人物,有回首往事,有诉说情感,题材可谓不一而足。古今中外,人物事件,都能在书中纵览一番。于是我们可以和刘瑜畅谈民意和伪民意的区别,再听如何互换学术自意识;我们可以一边听着鲍勃迪伦的抵抗民谣,一边回顾自由主义大师诺齐克的传奇一生;我们可以从画家范曾的自述中回顾他的大学时代,也可以听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讲述她胸针的趣事……无论是在熙熙攘攘的地铁上,还是在夜阑人静的床头,只要翻开书,读几篇这长短不一,内容各异的文章,就能让人褪去浮躁,以宁静的心情去和书中的每个作者展开一场心灵的倾听和对话。

  不过,如果只是搜罗一些各方面的文章,编成一本期刊,恐怕只是有博而无精罢了。如今网络盛行,各种声音文字早已充塞其间,其广博程度恐怕任何纸质出版物都无法比肩。那么本书又有什么可以自得之处?在我看来,那就是本书并非随意选几篇文章凑数,而是以一种精神贯穿所有的文字。“众长”,是为“文以载道”。此“道”为何?那就是一种自由平等,大度宽容的态度,一种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书中文字,涉及方面诸多,但是有一共同点,就是没有那种讨伐文章所显露的腾腾杀气,没有动辄上纲上线的文字暴力。于是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审视金牧师的抄袭问题,或是的历史作用。这些文字也一样提倡宽容并包的态度,无论是探讨时事民生,还是臧否历史人物,你大可畅所欲言。我也许并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不会剥夺你发言的权利。介绍自由主义哲学大师诺齐克的一生,不是让你就此皈依新自由主义,走进曹禺老人的内心世界,也不是让你对他顶礼膜拜。走近他们是为了更加了解他们,不再限于标签式的定性和脸谱式的刻画,而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人物,然后让你自己去判断,去思考。也只有真正具备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你才能从书中寻到别样的乐趣。如我自己,这些日子与人在网上就经济的性质与出路争论不休,心中难免惴惴。于是读到胡舒立对钱颖一的访谈中,他的“让市场起作用”的呼吁,他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很多问题,关键在于不到位……权力过大,缺乏约束和监督”的论述时,顿时有一种不谋而合,吾道不孤的欣慰。这样的感觉,岂是只知照本宣科的读物所能带来,又岂是只知囫囵吞枣的读者所能体会?

  只是,这“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道,在如今时代却也仍然稀有。于是连北大也开始会商“思想偏激的学生”,于是张鸣总要感叹自己“不合时宜”。篇末易中天的专论“劝君免谈陈寅恪”,更是看似调侃奚落,实则愤懑又无奈。自由精神听起来名头响亮,可真要亲身一以贯之,却着实不易。你想学陈寅恪,可又是否有他的定力,他的节气,他的决心?如果不能豁出去了,那么终究也只是流于空谈,还不如“劝君免谈”。世上有多少能够做到“豁出去”的人?也许很少,但也并非没有。至少在本书中,我们就已经看到了希望。所以,这本《博文》并不需要用精英,草根或知识分子之类去划分属性,它所属的,是那些热爱自由,独立思考,并希望能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的读者,不管他是来自什么阶层,什么地位。

  博学以文,方是成圣之道。也许先哲的目标太高,但至少我们有了一个起点。需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衷心希望《博文》能够将这条、自由、平等的路,一直走下去。

  《博文001》读后感(十):由“博”而“勃”

  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子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位它——算是一本期刊呢?还是算作一本文集?如果是前者,它少了应该必备的期刊号,而如果是后者,它又标明了“○○一”字样。且不去管它,算它是一本文集和期刊的混血儿吧。

  称为“博文”还是挺有道理的。它分为观点、人物、往事、记忆、经历、情感、访问和专论八个栏目,共计收录了社会、人文方面的文章31篇。所收文章来源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左、中、右的观点兼收并蓄,虽然只有薄薄的175页,却也没有辜负了这个“博”字。

  实际上,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是思想的集中营,是灵魂的汇聚地:在刘瑜的《民意与伪民意》中,作者回顾了大跃进、反右以及1936年的苏联、1939年的德国,来说明民意是可以存伪的,然后提出了一个衡量民意是否存伪的标准——不在于民众选择的那一刻是不是真诚,而在于他们在形成意见时讨论是否自由、观念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在毛颖颖的《万亿国富如何化为国民幸福》中,作者对巨额的财富与国民生活的幸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的《呼唤学术自意识》中,这位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为唤醒广大学人的自意识而大声疾呼;在甘阳的《邹谠教授〈再解释〉编者前言》中,作者让我认识了一位历史学家,向我介绍了其对20世纪的另一种解读;在《苏格拉底式的一生——诺齐克》中,周保松让我初步领略了诺齐克的主要思想观点;在老愚的《“瞎子阿炳”的真相》中,他揭露了阿炳的真面目,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在刘擎的《回顾马丁·路德·金抄袭事件》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美国社会是如何看待并接纳一名有缺点的伟人的,这对我们不无借鉴意义;在韩钢的《关于的若干史实》中,作者回忆了自己所了解到的,似乎在还原一种历史的真相;而在王晓的《揭秘河北委大院:程维高曾安排特殊岗哨护院》中,我们则可以看到两代官场的不同原则,不同面貌,甚至不无惊奇的了解到程维高走向腐败竟由两个哨兵站岗搞特殊化开始;在奥尔布赖特的《读我的胸针》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的胸针情绪,以及她又是如何利用胸针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周云蓬的《老爸成小孩》一文里,我们则会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在心底流淌;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学术超男易中天把陈寅恪精神世界的原则归结为“是道德、是人品、是气节”,同时,又对当代学人发出了“顶不住”、“守不住”、“耐不住”的悲叹。当然,那几篇对钱颖一、江平、周有光、何兆武、林夕的访谈,无不传递了他们的思想与探索。

  当然,观点或有争论,这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我并不一定同意,在此也不想就他们的观点一一加以评论。我唯一想说的是,读这样一本书的确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启发了我的思维,让我知道了事物的不同维度,看到了不同的争论,了解了不同的历史,认识了不同的人物。所以,这本书的“博”带给我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观点在这样一本书里交汇、碰撞,并在我的脑海里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这便是我阅读这本书所得到最大收获。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由“博”想到了“勃”。在当前这样一个日趋、包容的大环境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不断陶冶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那么,我们的文化肯定会越来越有生机,我们的社会肯定会越来越有活力,我们的也肯定会实现的复兴。由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的大繁荣,思想的大发展,这都将不再是一种虚幻的理想,而可以成为现实的存在。所以,我们正可以从这本书的这种博收、博思、博览中,来看到我们未来文化与的勃兴吧。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期盼。

  主编郑纳新在卷首语的结尾中所写道的:何谓博文?虽然先哲有言,博学以文方是成圣之道,但我们难有如此巨大的期望,唯想天下好文章,为人多的阅读点时间,点精力,多点收获,多点趣味,于人生多点关切实用,于社会多点血脉相连。如能由此而激发出读好书与好读书的风气,生活或能渐趋佳境,邦国日进其新亦可期矣。

  从我的经验来看,应该说,作者的目的是达到了。

标签:博文 读后感 10篇 博文读后感 博文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