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前程》是一本由[英]狄更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547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1-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大前程》读后感(一):远大前程
主人公穷小子匹普有幸获得一份丰厚的馈赠,扭转命运踏入上流社会,远大前程从天而降。而匹普只沉醉于骄奢的社交活动,以及被财富和地位的影响,开始躲避隔断以往与现今身份不匹配的一切人和事,甚至漠视至亲挚友。最终馈赠消散,远大前程梦灭,匹普一无所有,甚至还需被自己所嫌弃的挚友搭救。匆匆人生,无处安放。 上流生活的引路人-赫伯尔特,富有教养满怀理想而家境没落,在主人公匹普的余晖下一步一步地迈向远大前程。 你是否有充足的准备迎接好运呢
《远大前程》读后感(二):孤星血泪
在看,姐姐和乔真的好可爱(๑><๑)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还是对匹普挺好哒(。ò ∀ ó。)还有,这个出版社的这一系列的译文真的好棒(๑><๑) 结很棒,匹普和艾丝黛拉最后在一起了。乔,芾蒂,文米克,马戈韦契,赫伯尔特等人真的很温暖。幸好幸好(๑><๑)艾丝黛拉最后被生活磨掉傲慢,和匹普在一起,真的太棒了,感觉到作者对读者的善意(ಡωಡ) 匹普是一个很温柔的人呐,和他在一起,肯定很开心,哈哈~( ̄▽ ̄~)~
《远大前程》读后感(三):远大前程——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人可以虚荣但要自知
又是挺厚的一本,大量的环境描写,不是细节,就是背景呈现,像其他英国作家一家唠叨,在场景之间穿插无数的自言自语。
初看挺没耐性的,看完却很感动,真的感动,对里面的人~情~世~故。感觉作者是位很生活化的创作者,没有什么深刻的词句,只是大白话,但是放在那样的语境中说不出的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极少用某个形容词来具体加到人物身上,诸如贪婪、猥琐、虚荣、善良、淳厚这些感性的东西都会在读到那些描述时自动反应在脑海中,会让人不自禁的去想感同身受。
关于主人公皮普不做更多感慨了,一句话“善良的孩子”,换个角度说,也许青年时的不幸正是他人生之中的大幸。
其它人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乔和赫伯尔特,就很想用一句话来形容“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他们真的是没有什么本事的人,头脑不够灵巧,生活的木讷,甚至可以说狭隘,但是真诚,对人对世间很真诚,认准的就决不放弃,不是因为好或有利才去认准,就是凭着人间情谊的基础,也是因为坚守着最基础的东西,才使自己平淡也幸福着。
没有看过其它译本,这本译者我感觉很棒,很多用词翻译的颇有古风,旧派,与这样的题材背景很搭。
《远大前程》读后感(四):一直想读的一本书
几年前,在ccav6偶尔还放点好片子的时候,我正好播到那,看到一个镜头,是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在喷泉喝水的时候小女孩亲了男孩。当时一下就觉得好美,但是无奈妈妈叫我去睡觉,我连电影的名字都不知道。后来经过我各种百度知道,终于得到了电影的名字-------烈爱风云。但我没有匆匆忙忙去看电影,而是找这本原著看了看。
于是高考完的两个礼拜都给了这本书。
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失望,狄更斯的语言真的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看是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开头进行的很快 但是看到他俩在花园里亲的那段的时候,我的失望真的是到了极点,影片中对我印象那么深的画面竟然在原著里就是这么的匆匆带过。
可是故事要读完才可以评判
于是我继续读。故事进行的很慢,中间一段其实很平淡,但是最后的分却让我的心都随着激荡起来了
这本书里人物的塑造真的很棒 一直活在过去的郝香薇;被郝香薇一手打造出来的艾斯黛拉;善良忠厚的乔;‘恶贯满盈’但心中仍有一片净地的那个犯人
我真的不喜欢艾斯黛拉,甚至对郝香薇的喜爱都比她要多,她本身也是一出悲剧,但我连同情她也不想。皮普对她的爱我也是真的不能理解。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乔和毕蒂 最后他俩结婚的时候我真的好开心
我没有读过多少名著,也没有写过书评,这就算是我的第一篇书评了,以后有好的书也会写一写,要不真的好像没有痕迹了一样
《远大前程》读后感(五):一个孤儿的荒诞传奇
匹普是个孤儿,从小由大他二十来岁的姐姐抚养。在圣诞节前一天,匹普在父母的墓地上遇到一个逃犯,并在其威胁下,偷了家里的食物和一把锉刀给他。不过后来这个逃犯和另一个逃犯又被警察抓住了。 匹普被介绍到因爱情受伤而性格扭曲的郝薇香家里玩,那里还有郝薇香养女艾丝黛拉,这是个傲慢而漂亮的姑娘。匹普在郝薇香家“工作”了几个月,就回到家,和姐夫乔治学打铁。 过了几年,郝薇香家庭律师贾格思先生来找匹普,说是有人留给匹普一笔财产,要送他去上学,过上等人的生活。但不许匹普打听他的恩主是谁。但匹普和大家都知道是郝薇香。 匹普到了伦敦,到郝薇香亲戚皮特先生家里读书,皮特先生是郝薇香亲戚中唯一不去奉承她的人。在伦敦,匹普和皮特先生的儿子赫伯尔特成为好友,也和贾格思律师的办事员文米克有了交情。但同时,匹普因为自己成了上等人,和乡下的好朋友乔治有了隔阂(这时匹普的姐姐已经因意外去世了)。匹普还爱上了傲慢的艾丝黛拉;而艾丝黛拉在交际场上得到不少小伙子的青睐,引起匹普的醋意。但匹普觉得,郝薇香已经把艾丝黛拉许给了自己,之所以让艾丝黛拉勾引其他年轻人,全是为了向男人们,伤他们的心。 后来匹普二十一岁,成年了,他和赫伯尔特住在伦敦。一天,有人来找他,匹普发现就是那个当初胁迫他偷食物的逃犯。让他震惊的是,自己的恩主居然就是他!逃犯在那次重新被捕后,被判处终身流放,在澳洲发了财,他发誓要把匹普打造成一个上等人,于是就委托了贾格思律师(贾格思律师当过他的辩护人)。 一切真相大白,匹普发现自己和周围人都误会了。而这时,他也得知,艾丝黛拉要结婚了。匹普为自己受到一个逃犯的恩惠,而且因此疏远了乔治感到羞耻,他打算放弃继续接受逃犯的恩惠。但赫伯尔特提醒他,最紧急的事是把逃犯送出国外,因为被判处终身流放的逃犯一旦回国,就要被处死。而且文米克告诉匹普,逃犯的一个老对头一直在注意着他。 于是事情变得紧急,匹普、赫伯尔特、文米克制订了一个出逃计划。但在计划的最后一个关头,逃犯的老对头带着警察逮捕了逃犯。逃犯被判处了死刑,不过他逃脱了死刑,因为他在此之前就伤重而死。逃犯临死前,匹普抛弃了对他的厌恶,一直守候在他的身边,并告诉他,他那个从小就失散了的女儿被人收养,现在已经是个阔太太了。 这本小说中有两个人物很有意思:贾格思律师和他的办事员文米克。贾格思律师是个办事能力很强的人,在法庭上,无论犯人还是法官,都惧怕他;律师的眼睛能洞穿人心,在一次和律师共进晚餐后,赫伯尔特告诉匹普,他一定犯过十恶不赦的大罪,只是自己想不起来了。文米克是个工作和生活截然分开的人,在办公室,他是个无情的人、公事公办的人;但一回到他的“城堡”,面对着耳聋的老人家(他父亲),他又是一个有着无穷趣味的人。所以,匹普有了心腹事需要文米克出主意时,就只能去他的“城堡”。 有一幕贾格思律师和文米克的对手戏非常精彩:匹普因为要逼着贾格思说出艾丝黛拉的身世,故意当着两人的面“泄露”了文米克私下里柔情的一面,而在接下去贾格思说出艾丝黛拉的过程中,律师也泄露了自己并非无情的一面。于是,贾格思和文米克,彼此用古怪的眼神对看了几眼,继续对账;为了不显出自己软弱的一面,贾格思变得十分专横,文米克则成了个死心眼,为了芝麻绿豆的事也要争论半天。还好,有个倒霉蛋替他们解了围。这个倒霉蛋哭哭啼啼地进来请托贾格思,被贾格思和文米克暴跳如雷地吼了一番,赶了出去。于是两个人达成一项协议似的,恢复了正常。 还有一个有趣的片段:有一天,文米克想休一天假,一定要匹普陪着。于是那天早上匹普到了“城堡”,二人拿着钓鱼竿出去了。走在路上,文米克:“啊呀,这有个教堂呢!咱们进去看看!”进了教堂,文米克在外衣口袋里一摸,“啊呀!这儿有两副手套呢!咱们带上吧!”看到老人家搀着史琪芬手出来,文米克:“啊呀!史琪芬来了!那我们就举行婚礼吧!”仪式开始时,文米克:“啊呀!这儿还有个戒指呢!”出了教堂,文米克把钓鱼竿扛在肩上,和匹普说:“你倒说说看:谁想得到我们刚刚举行过婚礼呀!”
《远大前程》读后感(六):读英国狄更斯之《远大前程》
2017读书清单之04读狄更斯之《远大前程》 第04本
读英国狄更斯之《远大前程》
2017.01.01
狄更斯《远大前程》,王科一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全书36万字,550页。这是我的2017年第四本读物。
一、关于《远大前程》
《远大前程》读到1/4处,即明白所谓经典名著,绝非浪得虚名。记得很久以前读过《远大前程》的少年版,觉得不过一个很普通、浅薄的故事。今日读了全译本,方知名著、经典是不能够改编不能缩写的,改写的东西不再是名著,更不再是狄翁的东西了。
狄翁以幽默的笔触,写了一个普通的故事,却是那么富有哲理,那么富有正能量,我喜欢小说传递的正能量。狄翁的小说多以情节曲折取胜,由于诸多的偶然与巧合带来一系列的峰回路转,仔细一想又是入情入理。狄翁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人是可有可无的,即便是随便出场的路遇,也是后半场的伏笔,这或许是狄更斯的套路?但某些情景的描写过于夸张,如主人公匹普初次到郝薇香家,看到一个废弃几十年的啤酒设备居然还散发酸味,就显得好似昨天的故事了。
谁也不能得罪、不能折磨狄翁喜爱的故事中的人物,否则可没有好下场。如主人翁匹普的姐姐虽然把匹普从小养大,可是一直在虐待他,结果最后被奥立克老头给偷袭砸伤致死。狄翁故事的原则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他的这个报不是式的因果报应,而是感觉顺其自然。
狄更斯是真正的言情大师,感情描写到动情处,可谓浓得化不开,其中匹普与马格韦契临终前的对话、匹普破产后与乔的对话,任谁也禁不住泪流满面。
但关于蛛幕尔的描写是失败的,作者只是反反复复的讲他坏、愚蠢、卑鄙,但木有具体的表现。
《远大前程》好看,当然第一基于狄翁的文笔,更重要的则是翻译的到位到家。外国名著,翻译的水准更甚于原著,因为既为名著,原作水平肯定不会低。王科一的译本应该是基本体现了狄翁的韵味。
二、关于《远大前程》的人物
我看了《远大前程》许许多多的精彩书评,发现评价分析匹普、艾斯黛拉、郝薇香、乔、比蒂的很多,但鲜有人评价文米克、马格韦契,当然这两个人物本不是书中的主角。我喜欢这两个人。
【文米克】文米克,作为伦敦大律师贾格斯的助手,把生活与工作分的门清:生活就是生活,工作就是工作。二者互不相干,在不同的领域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在工作中可能不是好人,但在家绝对是好儿子。文米克在家里对老人家那真是温情脉脉,老人家耳聋听不见、喜欢别人对他点头,文米克不仅自己时时向老人家点头,还央求到他家作客的匹普向老人家点头,这感觉好温馨;但他一旦在律师事务所,就立马变成另有一个人,不仅冷漠无情还喜欢小算计了。
如果是刻意的这样做人,的确很累,但如文米克那样自然潇洒,真让人羡慕不已。
这样人物的现实版也有,最成功的是国民军统特务沈醉,他在家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在蒋介石面前是忠心耿耿的得力干将;在对手面前则是凶残的豺狼与猎狗。
【马格韦契】马格韦契其实是书中最最重要的人物,如果没有他,根本就不会有这个故事。
马格韦契,作为终生流放海外的罪犯,在异国他乡吃俭用而努力培养匹普为上等人,固然是报一饭之恩,但我觉得更深层次的因素还在于穷人、卑微之人深深的自卑而导致的强烈的自尊:我不行,但我可以在伦敦培养一个上等人,所以我行。马格韦契在自己身上实现不了上等人的愿望,匹普其实是他内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替身与期许。从这个角度,这个人物其实更可悲更可敬更可爱也更悲壮。这个人物一生没有尊严,他期望从匹普身上找回尊严,他找到了吗?
这如同我们如今的家长望子成龙一样可悲。
【乔与毕蒂】穷人、善良、活得有尊严。也许狄翁在他们的身上寄寓了一些期望而未知,这两个人物是狄翁喜爱的好人,读者何尝不是如此?别人评价已经很多了,不再唠叨。
三、关于名著的评价
我看了《远大前程》的许多书评,其中有一先生说:“这就是狄更斯的水平?”看了这样的书评,既为狄翁悲,更为这个读者评论者悲。品读享受名著,既需要渊博的学识,更需要平和的心境。这个评论者可能由此错过了本书、错过了狄翁。
我亦有同感,有段时间读英国名著如《简爱》等,也曾慨叹过这就是世界名著?名著固然是名著,你看不惯、你不喜欢他仍然是名著,损失的是你而不是名著,所以轻易不要否定经过时间考验的世界名著。
我发现一个秘诀,一文学名著,只要读到四分之一最多三分之一处,你一定就再也停不下来,但这之前的阅读往往是乏味的,需要耐心。
《远大前程》读后感(七):皮普的那一场幻梦
狄更斯的这经典小说很有魅力,既风趣幽默又寓意深刻,好看易读而又令人感概良多,就如品了一杯好酒,历久弥香,回味无穷。书名为远大前程,实际却是一场真实发生而又破灭的幻梦,是主人公皮普的一场华丽旅程,从雾气弥漫、沼泽遍地的英国乡村质朴生活到繁华都市伦敦的五色斑斓,最后回归乡村,这场幻梦却让皮普对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们读者有了更多的感触。
小说分为三个阶段:幻梦前,幻梦中,梦破灭后。
幻梦前,主要是讲的社会环境加之人的意识的萌芽,特别是在那个年代英国根深蒂固的阶级意识下,小皮普开始只是一个有些胆小、心思单纯的孤儿,跟着经营铁匠铺性格暴躁的姐姐和心地善良的姐夫乔一起生活,认为自己的未来就是继承姐夫的铁匠事业。但自从亲戚潘波趣带他走进镇上的孤僻富豪赫香薇那座庄园,并认识和他同龄的美丽养女艾思黛拉之后,特别是对艾思黛拉的爱意使得皮普的心境开始发生变化。而狄更斯对这变化的发生发展从语言、动作、心里等方面的描写让人回味无穷,比如书中写道:我后来也曾不止一次地尝到过一种滋味,觉得一时间仿佛天上落下一块厚厚的帷幕,盖没了人生的一切乐趣和美妙的幻想,使我百无聊赖,只有浑浑噩噩耐着性子度日。。。。。。记得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常常在星期天黄昏站在教堂公墓里,看夜幕降落,拿我自己的前程跟那一片寒风萧瑟的沼地景色相比较,觉得两者倒颇有些类似之处:一样单调、一样低下、一样看不见出路、一样是浓雾弥漫、大海茫茫。英国乡村的那浓雾一直在书中反复出现,有时消散一些,有时又弥漫更多,就如皮普的前程,看似暗淡却突然有了转折,看似光明却又危机重重。
一个突然从天而降的消息改变了皮普,让他走进了繁华伦敦,走进了这个美丽的幻梦。幻梦中的皮普在这外界环境影响下内心的挣扎更加激烈,比如回老家去看望过他误以为给她遗产的赫香薇后,却找借口不去看望给他温暖和爱的姐夫乔和朋友毕吉!这些种种无不在他的内心挣扎中,但挣扎之后更多的却是走偏了。虽然我们在他的挣扎和朋友赫尔波特中能看到皮普本质上善的一面,但是一些不好的品质在皮普的身上渐渐呈现,挥霍无度、瞧不起自己原本的家人和故乡、对虚荣的上流生活的迷恋。。。。。。就在这时,那个雨夜中,渐渐沉沦在伦敦所谓的上流社会奢华生活中的皮普却被命运给了他当头一棒,原来一直以来资助自己的并不是赫香薇而是曾经帮助过的逃犯浦俄洛斯。这一棒突然而剧烈,让皮普渐渐清醒于自己的生活,认清自己的现实,也让他感觉到欺骗(赫香薇)。而在认识到自己的金主之后,狄更斯的描写,对于皮普对浦俄洛斯感情由厌恶到感激的逐渐变化也很有意思,一点一点的变化,内心的波动,而筹备逃跑那一段则是小说中难得具有戏剧效果的紧张戏码,在最后逃跑的湖上,浦俄洛斯对皮普说:“我们谁说得上过几个小时会是怎么个光景呢?正像我撩得起这把河水,却看不见河底一样,可是,河水我抓不住,时光我也留不得,诺,水从指缝中漏掉了”,这段话既暗示了逃跑的失败,也表明了皮普这远大前程是一场幻梦,而更多的是对命运对时光的感叹!
遗产消失了,浦俄洛斯也因为受伤在审讯前去世了,心中的爱人艾丝黛拉嫁给了自己讨厌的人,一切就如黄粱一梦,转眼变为泡影。而这时候帮助自己的还是那个善良的乔,而现实的一切加上这份爱使得皮普在内心挣扎中,在对与错中认清了方向,回归本质的良知。在回到那改变自己生活、现在已经变为废墟的庄园中,他见到了同样被生活历练的艾丝黛拉。“我牵着她的手,和她一同走出这一片废墟,当年我一次离开铁匠铺,正是晨雾消散的时候,如今我走出这个地方,夜雾也渐渐消散了。夜雾散处,月华皎洁,静穆辽阔,再也看不见憧憧幽影,似乎预示着,我们再也不会分离了”,这是全书的结尾,雾的意象也在次出现,这一次是散开,但和多年前离家的夜雾散开不一样,这一次看见了皎洁的月华,看得更清晰更明亮,很喜欢的一个结尾。
这本书除了写主人公这一场幻梦之外,几个配角人物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法律顾问贾格斯,每次在处理完一件工作上的案件后都要洗手,仿佛怕被这案件给玷污了。还有他的助手文米克,在工作上灵活严肃冷静,而在生活中却有趣幽默,他那设计别致精妙的家就是他的世外桃源,而他把工作和生活划分得如此的彻底让人惊讶。当然,赫香薇那座幽暗的庄园,那永远停滞的新娘打扮在她死白而日渐衰老的皮肤衬托下令人感到惊悚,布满灰尘和虫子的新婚餐桌,想必也印在了读者的脑中。
跟着皮普一起经历了这一场幻梦,这一切的喜怒哀乐,我的眼前是英国乡村的浓雾和沼地,渐渐的这浓雾化开了,散去了。。。。。。
2012年12月30日
《远大前程》读后感(八):我和《远大前程》
这是我的第一篇长书评。上大学以来似乎抛弃了文科生的所有基本技能,既难以沉下心来读文学性作品,又难以对读完的文学作品产生强烈的感受,没有表达的欲望,更加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书评了。《远大前程》似乎是一个特别的例外。它是一本五百页的大头,又是能让我产生强烈抒发欲望的作品。
我和《远大前程》的初识其实是在高中,而且极其有可能是高一。我在一篇贴吧里的一篇cp文里看见了引用这本书的一段文字,顿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我现在已经不记得触动到我的那段文字到底是哪段了。那个cp也成了be的结,其实在结出来之前我就已经没有再追剧,之后我也不再找cp文来看了。
《远大前程》是一本名著,当然。是狄更斯的作品。我大概是在高二或者高三买下了这本书,买回来的当时翻了几页,印象是,不像一般的名著那样开头就枯燥肃穆,让我无法往下看,狄更斯在一开头就营造了一种很轻松诙谐的氛围,让人很有阅读的欲望。但当时可能忙着所谓正经学业,没有空再去看这本书(其实是整日对着书本已觉乏味,不想再看文字。)。
再次捡起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大学了。我记得我回家整理书,想看看还有哪些买回来没有读的书想要带到学校去读。发现我的这本书放在书桌上,已经皱皱巴巴伤痕累累,甚至还生了霉斑。因为父母有时会把紧靠着我书桌的窗户打开,下雨又忘了关,就有了这样的结果。我碰巧又对细菌之类比较敏感,于是就叮嘱父亲得空晒一晒,后来也就忘了。
再次回家决定读书的时候带过来实际也没有怎么看,当时心浮气躁的关系。总之就是左一搁置,右一搁置,其中还兜兜转转被我从家里带来,又带走。终于在今年的三月份,我才把他郑重地放到床前,睡前得空拿出来翻一翻。
以上是我和远大前程的背后的故事。
其实很奇怪的,我以前从晚自回来到爬之后,往往是抓紧时间玩手机,刷视频,但自从我断断续续开始读远大前程之后,我就几乎不再之后只顾着刷手机了。我几乎是一下晚自就洗漱,看书,看个一个小时,十一点睡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对于形成我健康的作息有很大的帮助。我也不知道,那么厚的书,我是怎么有勇气开始继续看的,也没有勉强自己,只是往往看着看着,几十页已经过去了。
就这样 ,我知道最近要把他看完了,于是加紧了进度,在今天的晚自上,我把他看完了。结那一段有稍稍不满意,剩下的都十分认可。
好的作者总能让人感觉到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和他交流的过程,狄更斯就如此。他讲话十分生动有趣,幽默诙谐。有时候简简单单一句话,又一针见血。尤其在描写同年匹普的心理活动的时候,我常常感觉我小时候那些被我忘却,被我不理解,被我强烈压抑,被我不理解的委屈都浮现在眼前。书不在手边,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大意是:为什么就因为小孩子是家长一手带大的,就可以随意侵占孩子的自尊心,就随意将我们搓圆捏扁,就可以随意伤害我们,仿佛我们的伤痛只有身体上的伤痛存在,仿佛精神创伤就不是伤口似的。小孩子的确还小,不代表精神世界就不重要,他们的天地也很小,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全了,往往大人一句话,就能让小孩子的天地崩塌。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在书的另一边频频点头,恨不得穿越时空和狄更斯狠狠地握手。如果可以,真希望抱抱他。他一定是把这样的事记在心里,在能写出这样站在我们这边的话吧。
大概是我这方面的共情能力低,我一直不能理解匹普对艾斯黛拉的感情。我一见钟情的情况很多,但时候变心的情况也很多。但匹普这样第一次见到艾丝黛拉就对她产生这样强烈的情绪,似乎是我难以理解的一个点。(也有可能是我不喜欢艾丝黛拉的原因)。我觉得剧中的大分人物都值得被同情,艾丝黛拉也有被同情的理由,但我一点都不同情她。(也有可能是我嫉妒她的美貌)。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坚持认为狄更斯在写这作品的时候,一定考虑到小孩子会阅读这本书。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主题是爱。包含着友情,爱情,亲情。另一个原因是,书中的人物也塑造得很丰满,每个人都是多面的,但狄更斯着重描写了其积极的一面,阴暗的一面没有过多探究(比如乔对于匹普成为上等人之后的态度转换)。有一开始就不好的人有到最后依然本性不改的(比如潘波趣舅舅),也有到了最后显现出一些人性的(比如郝薇香和艾丝黛拉),也有颠覆人的想象的(比如那个犯人(我实在不记得名字是怎么打的了))。狄更斯塑造了一个以“正面,积极,善意”为主要构成因素的世界,书中人物多面,很生动,像是给孩子提前预览了一下这个世界,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愿景:这个世界有好也有坏,人不能以好坏来区分,好人可能会变坏,坏人可能会变好,你可能会感觉到迷失,你可能会感觉到不知所措,但你有朋友,有家人,有爱情。你也不一定能得到所有想要的 ,但结总体是美好的。(活血还有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样的道理)。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了《双城记》的开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我的本意是:这本书并不沉重。并不大肆宣扬苦难和困境,并不描述人性所有的阴暗面和自己的情绪。现在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书,这样充满病态和的书,乍一看来饱经沧桑阅历丰富,深沉又老练。你读的时候会觉得有一分的确和自己的生活重叠,的确有共鸣,一旦有了共鸣,就是对书里的内容产生一种信任和依赖,(也有一分原因是相信世界整体是不好的,生活是好不起来的可以让自己少一些压力,会轻松,所以倾向于有这样的想法。)你会相信世界的确有很多阴暗面,你只遇到了一小分,原来你不知道的还有那么多那么多,你会感叹,会害怕,会忧心忡忡,接着沉溺在这样的情绪里面,对这个世界失望,不再前进(move on)。这样的书读完往往会给你这样一种沉重地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样的书还是少读。偶尔读一读长长见识就可以了,这不是全的世界,至少不是所有人的世界。书里的内容也许大分都是真的,也有可能全都是真的。不管是不是真的,这都是别人的经历。你的生活一定不是这样,至少不会和他的世界完全重合。你的生活是由你决定的,你要靠你自己去认识世界,而不是靠别人口中的描述。我之前碰巧接触到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做“自证预言”。具体我就不再描述,结论大概是:你越友善地对待别人,别人越会友善地对待你。生活也是这样,你不需要时时刻刻都积极,但不要一直阴暗地对待生活,不然生活也会给你这样的反馈。
还有一些别的,但此时此刻显得并不那么重要,我就不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