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是一本由[日]宫美幸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怪》读后感(一):懊悔
男方本能地划水扑腾,最终获救。幸存的男子很是懊悔,心想要是不用流行的手巾,而按照殉情的规矩用女式整幅腰带把手绑起来的话,恐怕就不会独活着丢人现眼了。据说当时营救他的人听了无不流泪。幸存的男子很是懊悔,心想要是不用流行的手巾,而按照殉情的规矩用女式整幅腰带把手绑起来的话,恐怕就不会独活着。。。。
《怪》读后感(二):人伦义理
古典江户,形塑现代日本文化及思考方式的时代,却同时是奇幻鬼怪文学的兴盛期。无论是永远不老不死的人,每隔十年就换上不同姓名与身分、默默在社会中求生存;或是绘有古老物语的手帕,引诱情爱男女走上黄泉路;还是受不了情人背叛,以至死后化作凄哀的鬼魂,誓言一命偿一命……宫美幸九篇看似怪力乱神的鬼怪故事,实则是人世间光怪陆离或冷暖人情的最真实隐喻。即便诡谲的不可思议想像不时抽动你的神经,温暖的世间人伦义理却更让你在惊骇连连之余,泛出暖暖的感动与温馨。
《怪》读后感(三):离人妖共处还差了一些
宫美雪的《怪》,称是记录江户时期的各色鬼怪。我喜欢的是头篇《眠居心中》,讲殉情之事。古代江户有殉情之风,痴情男女用手绢缠住手腕,以确保在水中不分开。而官府认为,当时有的手巾商为了销量而在手巾上绣上《源氏物语》等恋爱故事的图案,是惹得男女子殉情之心更甚的源头,遂被禁止。最美的一段,不是穿着紫藤色和服相互缠拥的男女。而是,因为手巾松却而独自苟活的男子:「幸存的男子很是懊悔,心想要是不用流行的手巾,而按照殉情的规矩用女式整幅腰带把手绑起来的话,恐怕就不会独活着丢人现眼了。据说当时营救他的人听了无不流泪。」淡淡道来,却已是伤心足够。
《怪》中故事多有类同,「善恶有报」的主题一遍遍被提及,看多了也就无味。比起豆瓣好评多的《安达家的鬼》和《女首》,我倒是更喜欢《灰神乐》和《蚬冢》,这两篇才有些营造「人妖共处」的光怪世界之意味。一则是说捉贼人和僧人都看见了灰作的女鬼,凌厉消瘦,疾步而行,可那又怎样呢,只要她消失了,他们绝不深究她背后的故事。另一则说的是世上总有些不老不死之人,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便要更名换姓,从头来过。而就算你知晓了他们的秘密,也要装作不知道的。老主管说,「我们这样有心的人,是绝不好揭穿他们的秘密的。否则他们被人围攻着追问长寿的秘密,那该是多可怜的场景。」
《怪》读后感(四):美人你不懂爱,头颅会掉下来
从前有个10岁的小男孩,名叫太郎,他不是哑巴,却从来不愿意说话,他曾经试着要讲话,却总是有种隐隐的恐惧在威胁他一出声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他妈妈喜欢做南瓜黄色的衣服给他,说那是幸运色,而且他们从来不吃南瓜,妈妈说那是太郎的保护神。后来妈妈病死了,好心的杂货店老板送太郎去一家店做学徒,因为太郎的手像女孩子一样细长白皙,擅长于做一些针织的活计,太郎去到那家店,居然在储物室的拉门上,看到一个女人的头颅,她凄厉狠绝的表情中渗透出歹毒的恨意,似乎想要了太郎的命……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常常让我想起小时候贪看《聊斋志异》的情形了,我特别喜欢的是故事中那种人鬼妖杂然相处却处之泰然的氛围,似乎谈起家里的老婆婆能看到鬼就像说脚上长了一个鸡眼那么稀松平常,虽然有惧怕,可更多的是敬畏,就像把鬼怪的出现当做是一面镜子,很多人反而会检视自身,“我是不是做了什么坏事呢才会让我看到不好的东西?”真是可爱的想法。看着看着就恍惚觉得,活在一个大家认为“鬼”的存在是很自然的社会里真是很有趣呢,不会被家里的火盆闹妖这种事儿吓得鸡飞狗跳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的,真好。
宫美幸的这本《怪》,是由九个大致发生在江户时代的鬼怪短故事集结而成,故事的焦点都对准了那些平常被人们忽略的佣人们,通过对他们生平遭际的描写,展开了一幅幅光怪陆离的风情浮世绘画卷。故事的题材和手法都尽得《今昔物语》和《竹取物语》真传,而故事中隐而未发的感情,则犹如《古今和歌集》一般含蓄蕴藉。取材于日本民间传说的神怪小说一直是日本文坛的热点,芥川龙之介的经典名作《罗生门》就是以《今昔物语》的故事为基础,更不用说大热的阴阳师系列和演变为古典推理小说的半七捕物帐系列了。
然而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的不是我提到的题材接近的那几作品,而是安吉拉•卡特的《焚舟纪》以及《精怪故事集》,也许同是女性写作者的缘故,我觉得宫美幸和安吉拉•卡特一样,都是善于将平淡故事的如丝般细腻的文字女巫,她们用幽暗的细节织成了魅惑人心的大网,让你迷失在三四十页的篇幅中,却自动脑补出三百页的情节。她们的共通点是,用奇诡的想象力和超凡的叙事技巧赋予了陈旧题材以崭新的内核和意义,在压抑的缝隙中微微跳动的人性火花,以及朴素的女性主义思想,虽是惊鸿一瞥,却难以磨灭。
有趣的是,安吉拉•卡特曾经旅居日本,她谈及对日本国民的印象时评价说:“(他们)只住在一个充满象征的世界,参与各种仪式,将人生本身变成一连串堂皇姿态,荒谬却也动人,仿佛他们全以为,只要我们能够相信某样事物,那事物成真,结果可不是吗,他们确实够相信,而事物也成真了。”日本文化中,符号化和仪式化的印记很深,例如《居眠心中》和《梅花雨》这两个故事中都涉及到传说的效力,《居眠心中》的殉情男女所使用的印有夕颜图案的手巾象征不祥之兆,而《梅花雨》中姐姐依照家乡的俗把抽到大凶的签语系到梅花树上,借此将厄运转到他人身上,这两个传说在我们看来本是无稽之谈,可是由于主人公的笃信,因而成真,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这种似是而非的讲述方式使读者仿佛进入了罗生门般的迷,究竟是相信才导致事件发生呢?还是事件发生而导致的相信呢?这也许是作者对鬼怪传说由来的一种解释?又或者,谁知道呢,人心如此复杂难解。
是啊,说来说去,怪诞依旧来自于人心,内心澄净的女孩看不到鬼,越是内心黑暗的人看到的鬼越可怖,尽管很多鬼离开了人世,但是良善的内心会使她们一直守护自己的亲人,使亲人们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温暖和爱,而那些不懂得爱的人呢?尽管他们还活在世间,却是比“鬼”还要丑陋多了,套用龚琳娜老师的神曲来说就是:“美人你不懂爱,头颅会掉下来。”
你可能猜到了,这就是开头那个故事的结。
写于1.4
《怪》读后感(五):人心通幽,妖鬼含情
《怪》,作者日本宫美幸,译者于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2013年1月第1版2013年1月第1次印刷。
作者宫美幸,女,实际上就是宫美雪,这属于翻译问题。被称作“平成国民作家”、“文学史上大奇迹”等。
就本书来说,题材是怪谈,也有一些推理成分,因为宫的主要作品就是推理小说。封面上架建议是“日本·时代小说”,我以为,可以称作“时代怪谈小说”。
和作者的另一作品《幻色江户历》一样,《怪》被称作时代小说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加入了一些鬼神怪谈因素,但也只是为我所用,读到这本书,给人最鲜明的印象乃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江户风情画卷。对于本书的评价,我有八个字——
含羞带怯,一触即收。
这是本书的特点,也是许多日本文学作品的特点。
但这个评价并不意味着情感的淡薄,对于日本文学中情感的描写,可以使用哀婉、狠厉、清淡、浓艳这样互相矛盾的词来形容。就像徐志摩笔下的日本少女一样,不胜凉风的水莲花中蕴藏着蜜甜的忧愁。
本书共收录了9篇短篇小说,它们虽以怪谈为题材,但对文中真正的诡异之事的描写也是一触即收的,而且只叙述,不解释,这就像水墨画中的留白,并非空洞,而是留给了读者的想象力。
阅读需要想象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一点不论是小说还是学术性书籍都是如此。而本书与《幻色江户历》一般,更吸引人的,反倒是对古今交错之际的江户城的描写。在作者细腻的笔端,描画的是一座似真似幻的江户城,在各种真实而细致的描写中,读者仿佛真的徜徉在了那一座历史与虚幻交叠的江户城中。
《居眠心中》,对于非常识的因素描写得似断似续,如真如幻,究竟是真是假呢,就要靠读者自己来判断了,就像那句话:信则灵,不信不灵。
《影牢》,叙述了一件白昼不忍闻的惨事,令人心惊,复令人心冷,同时也令人想询问一遍文中的那句话:世上真有这种人吗?结尾处的转折虽然可以略给读者一点点慰藉,看到在如此悲惨的人间,原来还存在着这一点点小小的光亮,但并不能驱散读者心中的寒意。而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完全是以一位老人和某人对话的口吻写出来的(但小说中并没有写“某人”的话),显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被褥房间》,虽然实实在在出现了邪恶的鬼物,但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人会因为黑暗而恐惧,在黑暗中看到怪物,大概是许多人都有过的经历。阿优的梦让人联想到《风之谷》,但开头叙述太多,有些无聊。
《梅花雨》,或许现代人会把这个故事解释为巧合,认为故事中的姐姐实际是杞人忧天,然而,那时的人们啊,可是实实在在居住在一个人鬼混杂的时代啊。
《安达家的鬼》,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小说,所谓鬼怪,其实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女首》,从故事情节上说,这是一个恶鬼复仇,最终被消灭,好人得好报的寻常故事,情节比较巧合,不遮不掩出现的鬼怪也少了婉转之美,但作者细腻的文笔仍让人感觉到温暖的关怀。
《时雨鬼》,虽然情节简单,但,这才是一个似真似幻的怪谈故事,一切隐藏在蒙蒙细雨之中,看不清,道不明。是耶,非耶,哪有那么容易认定。
《灰神乐》,这篇故事有些莫名其妙,有头无尾,相对于《幻色江户历》中另一篇有头无尾的《时雨 神无月》,在艺术感上明显差了一截。但是,正如文中说的,“如果事情已经解决,就不用再多想了”。
《蚬冢》,这篇小说的很多情节和矛盾冲突,是通过文中人物的讲述和旁白完成的,乃是一个淡雅的故事,编织着怪谈背后的情节,而不显突兀,笼罩着淡淡的悲伤氛围。
我曾经讲过我认为的小说和故事的区别,就本书而言,虽然有几篇小说并无曲折的情节,却明明白白给人以文学艺术的享受,实实在在是优秀的小说。
故事中的人物,身份上有不少交集,店铺、老板、掌柜、女佣、伙计、大杂院、佣工介绍人,等等因素在各篇小说几乎都能看到,它们共同组成了作者和读者心目中的江户城。作者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平凡经历,描绘出了这似真似幻、极富质感的历史画卷。
2017年1月1日星期日下午于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