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在家庭里面,很多父母扮演的都是一个发号施令的角色,孩子只是一个执行者。
1。家长先要有健康的
别人的孩子是优等生,自己的孩子却是差等生,跟别人谈论孩子时简直说不出口。别人的孩子是个钢琴冠军,自己的孩子却是小偷,经常偷钱去打游戏,混得像个二流子,自己一点办法没有。别人的孩子出人头地,自己的孩子却经常犯事,将来保准是个喜欢在号子里呆的家伙。别人的孩子与父母其乐融融,自己的孩子却像个,与自己说不上三句话,冲突是父女之间的主旋律。
是的,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如意的父母有很多,他们总是责怪这,责怪那,当然也有责怪自己,责怪自己文化程度低,没法教育好孩子。但是,责怪是没有用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没有像样的实用的方法来培养和沟通,等他到了18岁,性格成型,已经来不及了。
把儿女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也不是一件复杂高深的事。只要方法得当,潜移默化,相信你培养出一个精神健康的孩子。对儿女的培养总体上可以分成两个分,一个是身体的培养,一个是精神的培养。一个孩子有健康的体魄,以及独立健全的人格,OK,他可以进入社会成为积极的一分子,你的培养就算大功告成。相信大多数家长对着前者都没有什么问题,儿后者比较棘手的是后一个问题。如何让他有健康的精神世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每个父母的愿望。那么精神世界的培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观念培养,你的孩子有没有是非观念?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自己能不能判断。没有判断是非能力,受到不良唆使,严重的一不小心就变成犯罪分子。为什么少年犯那么多,是因为家长没有在成长中进行观念培养。比如意志培养。什么是意志培养,比如说你的孩子做什么事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什么事都浅尝辄止,见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是因为你没有进行意志培养,他的潜能根本发挥不出来。比如说兴趣培养。你发现别人的孩子有的喜欢钢琴,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科技,都有一技之长。自己的孩子不爱学,又没有一个有兴趣,那么你肯定非常烦恼,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懂得吃喝,将来一事无成。这里的问题是你没有发现和发掘他的兴趣方面。一个各科成绩都不好的孩子,他也许就是个天才,要不然是个实干家,要不然是个哲学家,但是你完全没有感觉,就随波逐流,让他学些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孩子苦你也累。总体而言,这些都是心智素质方面的培养,如果这些方面都很健全,小孩子就能去开拓自己的世界,不用你去担心什么了。
儿女的心智素质,其实大多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学校里的知识的培养、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粗放式的,那么多学生,老实并不能对症下药,一一对应。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学校的学生,有的能够成才,有的却成为社会上的多余人。把孩子的精神教育依靠学校是不行的,小孩子更多的是从父母身上得到精神的效仿。为什么说有其父必有其中,因为家庭中时时刻刻的潜移默化的教化远远比学校要深刻得多。所以说家庭培养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比如说有两个家庭,一个是很成功的富翁家庭,一个是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但是富翁的孩子生活非常优越,但往往不务正业,因为他不能从富翁爸爸那里获得精神培养。但是知识分子家庭很重视小孩子的精神素质,经常有普世的价值引导,小孩子往往得以自立。这是我们能到看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呢,富人家庭往往是溺爱取代了精神的教育。(最新经典文章 www.wenzhangba.com)
那么作为一个家长,你想对孩子进行比较正确的家庭教育,需要怎样的素质呢?是不是需要渊博的知识?那未必,许多农民并不懂得太多,儿他的孩子却很懂事,自学成才,说明你的知识并不是必要条件。是不是需要文化程度高?那也未必,人的上代文化程度都不太高。是不是你需要特别的教育知识呢?这也未必,因为你去学多少知识,但是如果不能针对你自己孩子的情况,学多少也不能因材施教。
我觉得,首先你自己需要的是有健康的,然后你这个与孩子共享,这就是潜移默化,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咱们人,传统的现代的很多,有的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有的希望孩子光宗耀祖,有的希望孩子圆自己未能圆的梦,有的希望孩子能赚很多钱不辜负自己的培养,有的放手一搏希望能成为超男超女,有的希望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家业。说实在的,这些愿望都不算错,都属于望子成龙,但是都是有点强人所难,都是不太健康的,一开始就不对。一开始不对了,如果孩子的发展方向与你的愿望方向相悖,以后就越来越不对,你对孩子的培养就成为与孩子的斗争,你半辈子都在都在斗争,小孩子半辈子也在斗争,成了冤家了。这个说明你自己的不对,传统的很多都不对,我们必须调整。很多家长为什么教育不好孩子,并非文化程度不够,知识不够,而是没有正确的价值教育观,对孩子的要求不是迁就就是霸王硬上弓。所以我下面要讲的,就是让家长先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的,然后与儿女共享,形成培养,形成教育,共建健全的人格。为了说得生动,每一点我都用例子来说说明。这样,每个家长可以根据例子就能看出自己孩子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2.观念培养最重要
小孩子两三岁,其实就可以进行精神方面的培养。说是培养,其实不要太刻意,就是在玩乐沟通中完成,而不是去灌输。
两三岁的孩子就有意识了。你给他东西吃,他高兴,你不给,他不高兴,就是他有意识了。也就是说,这时候,你可以跟他进行很原始的沟通。他想吃一个东西,你说,这东西很脏,不能吃。聪明的孩子能接受你的观念。他记住了,这个东西脏,不能吃,吃了对身体不好,能够很原始或者自发地开始理解。这就有意识,可以形成观念。在观念形成的阶段,就可以培养是非观。赔偿是非观念可能贯穿孩子的整个教育阶段,这个需要家长自己有很正确的是非观。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观念培养的重要性。一个20岁孩子陈某,因为,欠了人家一些钱,又怕人家到家里而被母亲骂,晚上就拿了一把斧头去一户人家偷钱,斧头是用来的。他潜入户主的儿子家,也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这个孩子被惊醒,翻了个身,陈某非常惊慌,以为被发现了,冲上去用斧头把孩子,然后从抽屉里投了一千块钱逃出来。只不过两三天就捕归案。陈某的母亲痛哭流涕,说家里就这孩子最聪明,还等着他有出息,哪想到就犯了盗窃罪了呢!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专家认为,这个案件虽然罪在孩子,但责任还是在家长,家长在孩子18岁之前没有给他培养正确的观念,导致他在关键时刻没有是非对错判断,棋错一着满盘皆输,整个人生都毁了。
我们分析一下陈某的错误观念。首先是,是非法行为,他没有非法不为的观念。当然这个不算是很严重的错误观念,但确实相当普遍的观念,因为现在的孩子玩的很多网络游戏,都是变相或者过度消费行为(家长们要小心,这往往是走向错误的第一步)。输了钱以后,决定偷。家长没有给他确立偷是犯法行为的观念,更别提说人穷志不穷等传统观念了(许多小孩子偷家里的钱,家长知道后不以为意,实际上家贼是外贼的必经之路)。这时已经比较堕落得比较深了,对犯罪后果无知。genben更要命的是,在形势危机之极,偷窃行为瞬间转化为行为。第一,陈某根本没有基本的人性观念,比如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视;第二,法律无知,不知道是要偿命的,杀别人及杀自己。这样看来,陈某连最基本的是非观念都没有,是一个无知透顶的青少年,你说责任不在家长还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