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啊》是一本由方悄悄著作,译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恋人啊》读后感(一):我就是瞎说说 不要在意我的话呀
接着上边的短评。其实我大概明白的 是女孩和旁人都以为她丢了初恋 丢失了爱人的能力她不善于经营感情。但是其实她心里已经爱了。直到失去了 打击了 才明白真正的内心 这就是青春吧 她的青春。书里说了很多经典的东西 很让我开心 因为 我从最近才开始认真打算看看书 我喜欢这种读书中推荐书的感觉 而且尤其能让我一下子崇拜作者 哈哈哈 就是 哇 作者懂的好多啊的感觉 真心的 开心 总体不错的 我也挺希望自己是女主的性格的 因为感觉酷。
《恋人啊》读后感(二):过去与未来
佳美是个懒散,逃避起来不顾一切,勇敢起来也能不顾一切的女孩。这样的干脆性格吸引着身边的人。
书中的顾天野基本上存在于佳美的记忆里。明明一直没现身,却牵引着几个人的命运,牵引着故事的进行。
大概是因为受过太多伤,或是天性的敏感与脆弱,明明是简单而明了的剧情,两个人却总是逃了追,追了又逃,兜兜转转地,始终无法面对彼此。
希望小说的结束,他们的故事真的能够结束,他们真的能够释怀了。走向各自的未来是彼此唯一的出路。
《恋人啊》读后感(三):无趣的文字
看了一段时间的言情文字,发现一个特点,幻想之爱与青春言情这些书籍的女性作者往往都生得颇不美,譬如方悄悄,譬如饶雪漫。这里只是客观描述,真的不美。但他们又小有才情,同时对于情爱之念有些期许,最终在作品中完成自己的场景幻想。
也许他们需要再这样一个幻想的文字世界中满足内心的某种需求,得到爱,得到王子。让从未在生活中吸引过他人目光的自己成为书中上帝,以此左右笔下的人物。他们无法在年少时得到众人的追随与关爱,以自我臆断的方式来写文章,实际上糟蹋了爱情这个字眼。因为爱情与迷恋是切身的感受,是深入骨髓的爱念与痛苦,而不是像建立模型一般套公式。
也因此,这作品刻意的痕迹太重,人物也无法自由生长,只能成为桥段的堆砌。曾经关注过作者一段时间,而后身边的朋友和她有过接触,形容是个颇为小器没有礼教的女子,这与她为自己设计的洒脱不羁女文青的形象很不符合,好奇之下买了两本这位自称梦幻少女的奔四妇女的作品。
就文字上而言,作者心态并不成熟,更像是个爱做梦的少女,对于一生都没有得到的关注与赞美都无比在意。格会决定一本书的骨架,这两本书的都没有骨架。纯粹是意像、桥段与抒情的堆砌,无趣极了。
最好的作家提炼生活的本质,次一等的作家体会生活的百态,不入流的写手停留在自我的臆想里坐井观天。
《恋人啊》读后感(四):恋着多喜欢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韩小暖。,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分的内容。
在我看起来挺漫长实际比很多人生命要短的22年时光里,恋过很多很多的人。
恋到至死不渝的父母;众所周知那位恋了八年的男歌手;暗恋过的ABCD各星座男;以及很多曾经重要现在遗忘或者曾经忽视现在陪伴着度过了无数岁月的人。
这些情感,谁都没办法去测量它们的重量或者厚度,可它们却实实在在的活在我们的身体里,活在那些时光的轨迹里。无论走到哪座城市何种天气,都能一下子因为拥有着它们而感知到自己还在活着,曾经活过。
重要得,好像再没有什么能相提并论一样。
无论他们是否还在你的身边,我想这一点,你都会和我一样认同。
这本《恋人啊》,是会让你一下子记住的书。无论是带着一点点感叹和意犹未尽腔调的书名,还是封面悄悄本人自己写的毛笔字“恋人啊”,都是让你过目不忘的。
坦白说,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从业关系,我对于读书的兴趣降低了很多。要知道,近乎职业病一样对每本书挑挑拣拣,真的不是一个爱书之人愿意养成的惯。
但悄悄这本书于情于理都还是让我沉静下来,在出差前夕,熬夜看完。
我看到有人说,总把书里的佳美想象成悄悄。然后悄悄在后面不好意思地回:我哪有那么好。
可事实却是,能写出一个美好清澈的人物形象的作者,必定也有着近似的心。
所以认真读完这本书,就一定会喜欢上这个故事。
有人为爱情做出牺牲,有人被伤害后依旧愿意信任这个世界,有人因为爱而盲目,但所有好的、坏的、真实的、带着面具的、错误的、盲从的情感,都不约而同指向同个方向。
那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叫爱的东西。
悄悄的这本《恋人啊》,离她上一本长篇《不消失的恋人》相隔了一年多。听闻她下一本长篇要叫做《蓝衬衫恋人》,我想,或许她最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有点残酷、有点甜美、又有点神秘的这种叫情的情愫包含的方方面面吧。
不过每作品里能表达的情感终究有限,也不一定能打动每一个人。
可是如果你愿意,我真的推荐你读一读。不为别的,就因为字里行间藏着的那些温软美好,以及无论受过怎样的伤害,都愿意继续爱下去的坚持。
或许你也会像我一样,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横冲直撞过后,突然想念起那个随时都让你毫不犹豫愿意与之在一起的“恋人”,以及那段年岁里纯美单良的自己。
这应该就是悄悄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关于爱的东西。
《恋人啊》读后感(五):看完之后
读方悄悄的《恋人啊》与荞麦的《这世上一切都是瘦子的》
凌晨回国,和阿梦,下午打球,晚上去看了一场话剧——《空中花园谋杀案》,没钱只能买了最外场的票。手里拿着望远镜,两个人轮流调焦舞台。那个望远镜也不知道是李知从哪个实验室赢来的,但是感谢它给我和阿梦机会看清了主演们的表情。两个人在晚上十点左右,穿过树荫蒙蔽了的幽暗的大道,走向寂静无人的公交车站,等待最后一班124路公交,从市区返回乡下。
时间停留在巴士疾驰而过的瞬间。人们把疲惫的脸贴在玻璃窗上,几乎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好像盯着被僵尸控制了的城市中,唯一的活物。
“看上去有这么可怜吗?”
我们俩在灰霾中哈哈大笑。
阿梦邀请我去她家借宿。因为她想到我爸妈早睡了,而且是呼呼大睡、毫无心机和忧虑的那种。
爸妈是从来不会把什么恶性事件跟我联系在一起的。毕竟我把练长跑作为毕生志向,而且脸上的那副表情能清白无误地告诉杀手:我绝不是那种束手就擒的女子,搞不好要落得玉石俱焚的下场。“还是,不打扰他们睡觉?去我家玩吧。” 阿梦说。
五月接近夏日,我们还裹着厚厚的被子。临街,一位大妈踩高跟鞋,跟人吵架。好像总是在打断对方的话。声音清晰,唾沫星子都要砸进纱窗里来了。阿梦在她手机上滑拉滑拉,我开始翻荞麦的《这世上一切都是瘦子的》。我指着里面的插图,对她说:“你看,这个短篇《今年夏天我们住在海底世界》,女主角居然也叫栗子诶!这里还有一个人,叫林嘉。跟我小说里的男生只差了一个字!”
第二天,俩人看了两电影,《前任攻略》和《致青春》。
嗯,《致青春》是一很可以让观众“参与”进去的电影。如果青春是任性、自私,爱情的狂热与麻木,而且毫无逻辑。那么从来没有过青春的我,只剩下吐槽这一项任务。电影不值得推荐,我刷的分还是冲赵又廷的脸,和包贝尔的满天星去的。
两天间隙,读完了方悄悄的《恋人啊》与荞麦的《这世上一切都是瘦子的》。
我开始关注方悄悄是因为她在豆瓣上发过一个短篇,写一个少女在炸猪排店的打工的故事。
而且我的一个phd迪姐姐喜欢她写的《齐大福》系列。两位作者在豆瓣上相互关注,而且悄悄还给荞麦写了她最近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的书评。从小说风格来看,两个人都很推崇村上春树。
我和荞麦的风格会接近一些。我近乎与恐怖地想,如果我这样一直长到32岁,说不定拿出来的作品也是这样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便利店”,“意大利面”的意象。用想象力把文字从真空宇宙中拽下来,读起来有种迷惑感。总结起来,那种感觉就是“好像是这样的但仔细想想又有些地方不对”。好像冲出去被大雨淋了一场,回来看着湿漉漉的头发,又忘记了这么冲动的原因。
我最喜欢短篇《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瘦子的》,因为这是一篇我唯一能够很好把握的文章。除了落寞、空虚之外,这个胖子还剩了什么。
一种睥睨世界,痛快说尽脏话的决心。哔哔。
”哦,是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瘦子的。“ 蓝波说笑着说,”你不吃肉就拥有了全世界,挺好的。“
”大概就是从哪个时候开始,她决定不与这个世界妥协。“
”是的,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瘦子的。但至少,今晚,它是我的。“
如果一个作品成功了,那么读者就会受到感动。
我很感动。
在等公交车的时候,风把我的墨绿色外套吹成海鸥的翅膀,阿梦在镶着铆钉的牛仔外套里出汗。我们仔细地盯着公交车站橱窗里的整容广告。那位韩国,奶大腰细嘴小。她半低着头,透过刷好的睫毛,用少女那近乎天真和甜邪的眼神看着我们。之前3月份,我还沉浸在变成双眼皮大的臆想之中不能自拔。想去割一个双眼皮,因为我的眼睛一双一单,总有种不对称的乖吝感。某一天我写《橡果小树》的时候,写了一个片段:
“人在那静的面容之下,隐藏着汹涌的喜怒哀乐,却不露微些痕迹。每一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戴上V字仇杀队里的面具,收起惊慌失措或者欣喜若狂。那漂亮地如同瓷碗一般白净的脸,重墨眉毛,裂开嘴,空洞地笑到耳边。不够漂亮的,飞去韩国开眼角削脸隆胸做高鼻子,顺便把也补好,做另外一个男子的梦中初恋。没有钱的,踏着自尊,彻夜苦读,要狂妄地走向成功。”我停下敲打键盘,然后突然想起改变自己去迎合他人的愿望,感到无比耻辱。
如果这个世界对我如此严苛。如果不聪明。不漂亮。不瘦。不是硕博。不是处女,就活不下去。那么我只能说:去***,我和你有任何关系吗?
荞麦的小说让我又想起这样的冲动。人要时不时羞辱和痛快地抽自己一巴掌。力度控制要适宜,巴掌在空中要划出大大的弧形,要想象那抡圆了的胳膊不是自己的才行。双颊肿痛,这样才会发现自己的可笑与脆弱。
我很喜欢荞麦。虽然她的文章还没有气候,但某种程度上,她创作态度无比严肃,可以让人得到一种警醒和慰藉。
呀,时间不多了。待会儿要和妈妈出门买菜。快速总结一下悄悄的《恋人啊》。
小说受到村上的影响太大。文中出现的场景与意象,乃至人物本身,都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毕竟我是通读了村上所有作品的。痕迹太重,反而降低这篇小说在我眼中的可读性。连主人公的名字,在饭馆吃的菜都取得这么像日本人。影响我入戏。
有些台词,还是打动了我。
比如“最好的东西,不用钱都可以得到。”
再比如“失去的东西已经失去,这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理,没有任何侥幸。期待已经失去的东西回到自己身边,是我太贪婪了。”
我是有一些自己特定的喜欢的作家,但是如果我写的书,以后被别人评论成”让我想起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来,女主人公的那份孤独和寂寞,让你读了后,会心疼不已。“
我是要去死的。
看完悄悄的书,我更坚定了要发挥出自己的风格的决心。
嗯。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