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的读后感10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的读后感10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一本由卡伦·霍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一):一本超越了时代限的书籍

  作者卡伦霍尼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书中有对弗洛伊德主张的引用,也有反驳和自己的看法,批判性思维可见一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存活于20世纪初,它在当代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基石,具有时代性,并且为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给出了借鉴。文字也不晦涩难懂,棒棒棒!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二):无法平息的焦虑

  著作风格还是弗洛伊德式的,重视推理而缺乏实验。 本书分析了内心的焦虑的起源,即真我与理想我的矛盾,也阐述了对抗焦虑的四种心理防御机制:关爱、顺从、权力、逃避。 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虽然没有专门的章节讲述神经症人群可以如何缓解这种焦虑,但是在论述每种对抗焦虑的心理防御机制过程中,都对比了正常人类的行为。 如果你不幸和我一样被如影随形的焦虑煎熬,那么请多关注下,正常人类的行为。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三):文化副产品

  “即使我们能成功地欺骗我们意识中自觉的自我,我们也不能欺骗我们内心的自我。”我害怕自己所知道的自己其实是被伪装下的面具,所以我一直想看清自己,了解自己。 各种不管是整个文化背景下,还是自我独有的矛盾,会触发人的敌意与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从而有了一系列逃避,对抗等反应,而这些反应中,过分强调和走向极端的就会成为患有神经症的病人。

  我觉得书写的很好啊,就是有些地方个人读来有些拖沓重叠。值得再读。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四):对人格的划分是人为的标签

  我读的是台海出版社的,书的印刷质量很不错。整本书断断续续地读完的,前面很多地方读不太懂,不知道是不是跟译者的翻译手法有关,很多纯理论的知识,后半分还可以。读的过程不断难以抑制地将自己带进去,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也难免被对号入座。也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神经症人格,或者说,神经症人格与正常如果原本就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怎么理解神经症人格呢,给神经症人格定义才是问题。人为的划分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而已。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五):时代文化的矛盾冲突造就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同样的问题,正常人的表现为:摇摇欲坠的自尊心、潜在的敌对性紧张、忧虑担心、含有恐惧和敌意的竞争心、对美满人际关系的越来越大的需求;而神经症患者表现为:自尊心的崩溃、破坏性、焦虑、对爱的病态需要。

  精神症患者和正常人的不同之处就是,在处理内在和外在矛盾时表现出的不同反应。正常人不损害自己的人格也能应付这些矛盾冲突造成的困境,而神经症患者要付出人格的代价。

  对待焦虑、寻求爱、最求权力声望财富、竞争的方式的不同。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六):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七):霍尼的火眼金睛

  洞察深刻,20世纪上半叶的霍尼靠火眼金睛说得出现在好些量化研究白话不明白的东西。

  最启发我的是敌意的提出,不正常焦虑中包含敌意的主观因素。这种判断源自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它认为应该是一种无可遏制的力量在起作用。

  不同的是,霍尼考虑了文化因素而不认同性的决定作用。弗老爷所处时代性受到严重压抑,神经症常起于此。到了霍尼,性得到相当程度的解放,竞争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强化了人们的敌意。甚至家庭中也有竞争的氛围(比如父母双方成就、为人处事的暗中角力),孩子从小就可能受这种气氛熏染,埋下竞争和敌意的种子。当下也是如此,难怪焦虑的人无处不在。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八):一本超越种族、性别、国界的触及灵魂的奇作。

  犹太对灵魂的剖析所做的工作值得世界尊敬。

  这本书才真正称得上“灵魂”之作,因为想做点读书笔记,却发现每段话都有重点,每页纸都值得大书特书,说它字字珠玑一点不为过。

  霍尼的此本书超出了弗洛伊德的狭隘的生物精神分析,而是有社会学视角的精神分析。正对我的胃口。

  在初涉精神分析知识的时候,容易拿自己作对象来解剖,把自己当精神病患者来医治。读了这本书以后,才清楚在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之间,还有个“神经症患者”的定义。这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里也有提及。

  对爱的病态需要、焦虑、病态犯罪感……等等新概念,作者用极大的善意替迷雾中的人拨开困扰。

  霍尼对神经症症状举出的例子非常生动和贴近日常生活,几乎都能在身边找到有书中症状影子的对象。

  值得一读再读。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九):正常人疯一点就不正常了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我们精神病学的老师推荐的,但是我在图书馆的时候两次借过这本书,两次都没读。人就是这么贱,非得要买回来才会读完。

  这本书相当详细的阐述了“我们时代的神经性症人格”,霍妮写着本书的时候是1937年,76年之后的今天,她的时代走到了我们面前。在她那个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具有的文化条件,跟我们今天是多么相似!难怪这本书如此经久不衰!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子不断的回想起自己的情况和别人的情况,直到最后一章之前,我都在想是不是霍妮描述的这些神经症人格是否言过其实了。很多东西不仅是神经症人格有,在我自己身上和许多朋友身上都是相符的,如果据此推论,是否我们整个社会已经都属于病态了。还好最后一章明确解释了。。。正常和疯子属于同一条连续谱。

  这是我读霍妮的第一本书,与荣格的思想比起来,霍妮的分析更具现实具体性,荣格先森更像一位哲学的指引。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十):见山是山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工具书,可以用来辅助观察生活中的他人隐藏在常人外表下的隐秘压抑的痛和伤,弥补经历相对单纯带来的阅历不足。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似乎困惑越来越多,对于作者所提及的病态人格成因以及症状更加迷糊一团了。译文的表达有时也令人费解,可以说是坚持着读完的。 直到最后,才明白,在作者眼中,人类这个群体整体都有病,程度或轻或重而已。我们内心中感受到的冲突和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惧和冲动,不过是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带来的衍生物,是无处可逃无法回避的生之痛苦。这令我忽然想起太宰治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巧合的是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下面留言说“生而为人,我很高兴”。这或许正是人们的心理阈值,我们的情绪也始终在这两极之间来回摆动。偏离度低时情绪稳定或漠如死水,偏离度高时心理跌宕起伏因喜因悲。 也许世界原本如此,万物无言承受雷霆泽雨,人类不甘挣扎爱欲迷河。那么,现在知道不是只有你一个,会不会好过一点。

标签:我们 时代 神经症 人格 读后感 10篇 我们时代 我们神经症 我们人格 我们读后感 时代神经症 时代人格 时代读后感 时代10篇 神经症人格 神经症读后感 神经症10篇 人格读后感 人格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