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10篇

  《侯卫东官场笔记7》是一本由小桥老树著作,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9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一):整体不错

  他的全套书我都看过了,本人也在基层工作,确实学到了不少,不过很多小说都是虚假的东西太多了,领导只有几个,并不是那么容易升官的。我个人认为1-2本还可以,后面的就太虚假了。作者本人也只是一个处级干,怎么能写出来正式的级和级干的官场生活呢?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二):官场

  《官场》我看时一共出了六本,我全读完,这是一反映一位平民到官场了,同时也是一做官的现形记。要是侯卫东当初没有跳票成功,赢得选举步入官场,如果他只是窝在上青林的石场里,亦或是像曾宪刚一样,把生意做大打入到城市,他会是什么命运呢?我认为真的很难说。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三):有些必然性。

  以前看过一些王跃文和王晓方的书,相比之下,《官场笔记》显得更为真实,虽说仍然带有艺术高于生活的成分。比较而言更加真实贴切,不失为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一本可以借鉴的教材小说。经济基础够强大,血统够正,加上能力、智慧、悟性、经验,能够稍微顺利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小说里面经济基础的奠定就有让人羡慕的成分了。但是还是经验最重要。就是好像还没写完吧,太慢了啊。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四):功力开始不够了

  侯卫东至此还是一个白璧微微微瑕的人物,对于一个任实职的处级-级干来说太完美了,以至于不可信。我之前的评论说过,在侯卫东进入官场之前作者给了他一桶金,现在依然在给他“存款”,目的就是让他在职业道德上立于不败之地,在官场上可以进退有据,大不了“周游世界”去。试问在当科员的时候就攒了百十万的的干在九十年代内地有几个?有么?

  这本书里对于侯卫东成为副市长候选人以至于当选这一段,我总觉得不如前面所有情节交代的清楚明白,似乎是隔了一层纱?是不是作者没有这段经历,功力不够以至于此?再有,作者给侯卫东的关系网铺排的也过于恰到好处了,他被打入冷宫,去了农机水电,偏偏有个吴英在当水利副长,偏偏哥哥又娶了宦门之女,连长的亲戚都攀上了。

  书里有这么个意思我觉得说得好,我这个不是原话“当官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社会做了贡献”实际上谁给你权力你就为谁办事而已。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五):7.5分

  对抗始终是下策,团结才能出生产力。

  什么叫气节?难道不同领导接触就叫气节?当然不是。

  聪明人都把心思用在了拉关系而不是办实事上面。

  他目前希望逐步建立自己在岭西的官场人格,而不能永远贴上祝焱和周昌全的标签,从长远来说,那是不利的。

  官场上有句俗话,为人处事不能吃掉整条黄鳝。

  人不能贪心,吃鱼只能吃中段,头和尾还得让其他人吃,否则肯定要出事。

  不管在什么岗位,工最一定要务实,务实作风有时看起来是在走弯路,从根本上来说是走捷径。

  这一次见面,是为了下一次见面打基础,此次绝对不能谈任何实质上的事,谈了,则容易被看穿用心。

  信一半,猜一半,已经成为侯卫东的惯性思维。

  现汇报,再行动。

  被人打上派系的标签,有好处,但更多的是弊端。

  圆滑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贬义词,恰恰是对付现实的盔甲。

  接待工作和外交一样,都没有小事。

  信任一个人,使用一个人,与其能否做事有关系,但是关系并不是太大。

  成熟,就是能戴着枷锁办成大事。

  侯卫东没有正面回答,

  侯卫东避重就轻,

  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肯轻易表态,这是当领导的修养,也是城府。

  堡垒是从内攻破的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六):小桥老树

  侯卫东生于七十年代初期,他的成长恰好伴随了社会的巨变,这种变化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变化,更有深入骨髓的精神改变。侯卫东具备了这个时代的重要精神———欲望和进取。

  侯卫东是一个出现在官场的人物,但是官场人物只是一个符号,他首先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具备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比如想与爱人团聚,想过富裕的日子,想当更大的官。

  千万人的欲望构成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千万人的进取汇聚在一起就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激发了千万人对生活的欲望,无数的草根英雄崛起在乡间田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侯卫东是有欲望的人,也是敢于行动的人。真正的男子汉要有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不抱怨、不愚蠢,敢担当、能办事,侯卫东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

  在书中,侯卫东有两句口头禅。在初入社会,挣扎在社会底层之时,他最喜欢的话是“人死卵朝天,不死万万年,怕个屌”,凭着这股执拗劲头,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出色的事是修了一条贯穿上青林的公路。这条路是上青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通道,也是侯卫东向上飞跃的跑道。

  有了这条路,他才会在镇上,成为了一名“跳票”的副镇长。有了这条路,他才能第一个办石场,带动了一个地方的乡镇企业的兴起,也为自己掘到了第一桶金。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草莽英雄完成了比侯卫东更加耀眼的成就。比如,靠养鹌鹑起家的三十年史上第一位成为首富的民营企业家刘永行,屡败屡战充满着挑战精神的史玉柱……

  取得事业的第一桶金以后,侯卫东喜欢说的话变成了“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句话其实也可以看作成功者的人生选择。中的第一批成功的人物面临着分化,有的人因为获得财富而人生观扭曲。在批成功者倒下以后,活下来的企业家就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侯卫东官场笔记》是一本写官场人物的小说,更是一折射这个时代的小说。书中有成百个人物,他们共同构成这个绚丽的时代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七):有权和有钱是有区别的

  陈曙光说:“……在岭西,政治人物始终是社会主流,没有政治身份,商人算个屁。”

  陈曙光还说:“在岭西,亿万富豪在我面前也得规规矩矩,有钱只能让自己过得好,有权则可以决定人的命运,有权和有钱是有区别的,这是政治,女人不懂。”

  要是侯卫东当初没有跳票成功,赢得选举步入官场,如果他只是窝在上青林的石场里,亦或是像曾宪刚一样,把生意做大打入到城市,他会是什么命运呢?我认为真的很难说。在,在官员眼里亿万富翁算什么,如果没有足够的权力撑腰做后盾,要保持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恐怕相当难。前面讲的李晶,就是很好的证明,她要不是使出浑身解数攀龙附凤,能自己开公司挣大钱吗?恐怕早就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或者残的地步了,那些工商、税务能由得你闷头发大财才怪。想当年,侯卫东刚刚开始办石场时,那时侯卫东只是一个驻村干,他带着曾宪刚到门办事,没少挨白眼、吃闭门羹,没少被欠债的大爷修理。如果你权力不够大,休想搞到大项目;如果循规蹈矩做生意,各种扒皮找茬的管理费用,到头来吃苦受累也挣不下多少银子。侯卫东令人羡慕地既挣下大把家业,又创造出并且把握住各种升迁机会,屡屡玩个三级跳,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一马当先,很快就把当年给自己脸色看的一些人甩在身后,年纪轻轻就成为副市长。凭着侯卫东在官场上的顺风顺水,跟他有关的石场、煤矿等,有他罩着,哪个吃了豹子胆的敢去太岁头上动土?!侯卫东既赶上了发财的大好时机,又以自己不断上升的政治身份,从政治上不动声色地保护了他创办的生意,同时他的生意还保证了他本人不在经济上犯错误,而且还在他的仕途上助力。

  书中提到一个JQK理论:招商都是打扑克,先出J,把投资商勾过来,然后出Q,把投资商框住,最后就是K,使劲地宰。胜宝集团采用坐收渔利的策略,拼命压低地价,终于使侯卫东放弃了胜宝集团,从而被调到市农机水电。胜宝集团花落茂云后,果然不出侯卫东所料,因为利益冲突严重,群体不断,使得委头痛不已。不知道茂云市委是不是就是准备以超低价引诱胜宝集团投资,然后出Q,最后狠宰。只是还未及出Q,就因为民怨沸腾,全乱了套,也就无法实施狠宰的招数了。不过即使有机会狠宰,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也不见得会得到满意的补偿。

  侯卫东自我总结有两大优点和两个硬伤。两大优点:经济上清白,没有拿过任何人的大笔好处;人脉厚实,与周昌全、祝焱、吴英等人关系良好。两大硬伤:家里人在自己工作过的县里经营了煤矿和石场;沙州市朱民生、黄子堤和易中达等市委领导跟自己并不和谐。侯卫东对自己一直保持着清醒认识,并没有因为他的官位越来越高而冲昏头脑,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他在政治上不继续保持发展势头的话,他的上级他的下级都不会答应,权力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开弓没有回头箭。

  本书在亮点始终在于其社会学意义上,好看。

  《侯卫东官场笔记7》读后感(八):官不是人做的

  小桥老树的《侯卫东官场笔记》已经出了七本,我也看完了七本,这是一从基层村、镇、县到市、各级官场现状的自传体官场小说,一现代的《官场现形记》。小说里一共写了304位各级别官员,84起官场风波,66个政门,23次微妙的调动与升迁,真可谓是官场大全了。

  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不能以真名示人(我想等他退休后就可以报上名来了)只能用笔名面世,小桥老树这个笔名应该是从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得来,作者现任某市某长,刚到四十不惑之年,通过这小说向我们揭示了公务员官场系统庞大、复杂、匪夷所思、可叹又可笑的内世界,由于是亲身经历会涉及目前还在人的方方面面人物,题材敏感当然只能借小说说事,个人觉得比其他一些作家的官场小说读起来真实感可信度要高。

  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表扬”过小说《刘志丹》的作者“利用小说搞反活动是发明”,《侯卫东官场笔记》要是真是笔记估计也出版不了,除非像某烟草长不想混了就在网上发个日记什么的。

  这套书让我彻底看清官场规则,而且得出结论,我是个不适宜当官从政的人,因为我不具备当官的条件。

  首先,要有背景,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就不能入门。当官的第一道门槛是成为公务员,进入体制内,如果不能进入体制内就永远做不了官,你连“为服务”的资格都没有,就更不要说“为民做主”了(也怪老百姓被管惯了,没人替他们做主就心里不踏实)。想做官的人很多,看各地公务员考试的激烈程度就知道了,其实考试只是第一关,除了考前几名的太显眼没办法,以后的路都要走。笔试后面还有面试,更激烈的是考试背后的文章工作,这个就看各人的面子与路子了。有后台有靠山就有路子,事先打了招呼的自然有面子更有里子,反之就只能靠运气了。那些报纸上公开的公务员之家——税务之家、警察之家、干之家,甚至连还在上小学的子女都已经提前进入单位编制拿公务员工资了,多让人眼馋,你也就只有眼馋的份,谁让你爸不是李刚呢?龙生龙凤生凤,官的子女是官,干的子女还是干,这也是世袭制,自古就是如此。科举制曾经打破这一世袭制,但是现在这条路基本不通(堵得厉害,比堵城北京还要堵,太拥挤了正常的路根本挤不过去),所以只有采用世袭制让特权阶层保持特权了。

  像小说中的侯卫东算是运气好的,没什么背景,全靠个人能力,在校是学生会干,个性成熟,为人处事也很老道,但是一入官场还是受到的算计,被下放到山里去做村干,而能力、为人处事、个性都不如侯卫东的刘坤,因为他就是个官二代,所以当官有先天优势,即使不当官经商也是发财有路。

  其次,要走对路跟对人。在的官僚机构体制下,任何一个官都不可能一枝独秀,必须要以一棵大树为中心,构建起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人脉,枝繁叶茂才能持久,才能不断壮大,光杆司令是一种反体制违反规则的行为是根本行不通的。当官的你就是树,要允许别人在你的树荫下生存发展,甚至借你的肩膀上位,上司选择下属,下属也在选择上司,上司看下属有什么能耐可以帮助自己生存发展,下属看上司有没有能力提拔自己,他们是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的关系。黑社会大哥也要跟的小弟越多越威风,光杆司令是做不了老大的。老大一旦地盘扩大或高升了,小弟跟着沾光也是理所当然,总不至于便宜了竞争对手的人马。

  侯卫东每次都必须要选择站队,站在哪一边都有风险,选择对了就可以水涨船高,选错了就要一起被打压下去。侯卫东也站错过队,所以被打压过几次,经历了几次低潮,甚至可以说政治生命生死悬于一线,最终靠着“人死卵朝上,不死万万年”破釜沉舟的勇气、往日铺垫的人气和运气咸鱼翻身,步步高升。其实他还有一个最大的靠山就是钱——他以母亲名义做生意赚的数量可观的财富,有了这个靠山,他的腰杆子才硬梆梆。

  侯卫东身上有一个可贵的品质就是不贪。书中的官员们几乎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书里写的那些、市、县、镇、村一二把手、各级官员几乎个个都有亲戚经商发了财,侯卫东自己也利用职务之便办了采石场(用他母亲的名义)发了财,后来还收购了煤矿,成了典型的官商,在,官场就是商场,要没有官场的便利条件他的商路也很难走得这么顺。要不是家底殷实他也不一定能保持不贪,因为他的身份不用他伸手也有人会主动送钱送车送人,他如果公开拒绝,把路堵死,他的官路也就到头了。灰色收入、收受贿赂是官场,你如果想独善其身,不同流合污,就会得罪所有人,就像东北某税务干举报本单位利用职权替企业免税偷税收取贿赂,被停职开除,最后被诬为精神病关进精神病院。侯卫东也不会公开与这种对抗,他在查处镇上一桩国有资产流失案就有涉案人被灭口,而凶手却可以全身而退,背后的势力不可小窥,所以侯卫东只是把那些手受贿的“黑钱”偷偷捐给福利事业,既除了后患,又求得一个问心无愧。民间流传的“官场是海瑞进去和珅出来”不是乱说的。想要众人皆醉我独醒,独善其身,就不能入官场。

  你看那些官在台上前呼后拥多风光,在台下海吃海喝多潇洒,左拥右抱多销魂,就知道官场是个怎样的名利场;就知道做官的满足感从何而来,你看那些贪官抓了一批又一批,杀了一个又一个,那些想做官的人仍然奋不顾身,前仆后继。你看那些一群群的裸官,一批批携款外逃的官员,就知道这里有多少民脂民膏。就算侯卫东这样的好官也一样会利用职权、关系,用家人的名义开矿经商(官商)暴富,一样会因权力的前前后后有几个情人,更不用说日常对上级的各种“帮助”贿赂,公款吃喝娱乐招待,茅台五粮液当水喝,现代官场就是你必须要同流合污,你不能独善其身,否则你就是“异己”,不能在官场生存。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官不是人做的,做官就不要做人,就要放弃一些做人的基本准则。

  书虽然还没结束,侯卫东的官场路也还没走完,我想他的官路应该不远了,因为一个人能做多大官是有定数的。作者的身份是市级干(正处或副级),侯卫东也就到这一层为止吧,再往上可能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标签:卫东 官场 笔记 读后感 10篇 卫东官场 卫东笔记 卫东读后感 卫东10篇 官场笔记 官场读后感 官场10篇 笔记读后感 笔记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