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一由丽莎·汤米执导,詹妮弗·哈德森 / 福里斯特·惠特克 / 奥德拉·麦克唐纳主演的一剧情 / 传记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尊重》观后感(一):old school 的录音才是灵魂的音乐
这个电影主线很女权,近年好莱坞一旦是女性主角这样政治最正确了,不过编剧还是很巧妙的将女性寻找自我反抗男权的线索跟一个歌手自我的觉醒结合在一起叙事,总的来说,还是很顺。
撇开故事,我喜欢珍妮花哈德森,我喜欢她很多年了,上一次在电影里被惊艳到是《dream girls》,唱歌好猛的,可惜她猛烈的情绪并不适合当代,她很红但一直没有到一线那个层级,不过她是那种万一我到美国或者到我会排除万难去看她现场的那种歌手。看了这个电影我才知道她是继承了Aretha FranklIn这种歌手的情绪处理,我之前也不大听得进Aretha ,情绪太猛了,不适合我这种保守的人,我喜欢珍妮花纯粹是因为当代没有这样的歌手并且折服于她的唱功,正常情况下我也不会循环珍妮花的歌。
作为影评,本来应该有长篇大论的背景介绍让读者更了解这个电影,但是,这个浮躁的时代,又没人付稿费给我,我真懒得写,只是因为这个电影目前0影评,我觉得豆瓣不至于落寞成这样,随手写几个主观感想。
开始说主题了,《尊重》里有几个女主到录音棚录音的场景,实在太soul了,音乐就应该是这么创造出来的,词曲写好,歌手或者乐手起个主题,定下groove,其他乐器一个个的跟上,太美妙了。当然,电影里肯定是简化了,因为创作过程哪怕全是顶级乐手,从出句子到最终成品肯定需要一段时间磨合的,但这才是真正有灵魂的音乐。现在的编曲门槛很低,进入音乐的门槛也变低了,效率也变得很高,不需要再组织像电影里那帮乐手同时在一个大空间里工作磨合,最后出一支单曲,讲真,现在这么搞,成本会高得吓人,效率也低。可是,这个世界真的跟cpu速率一样,越来越快,没有old school那么有趣,那么有灵魂了。
《尊重》观后感(二):拍出了很多音乐传记片忽略却恰恰是最宝贵的东西。
居然看到了一个自己喜爱的歌手的传记,看来是我老了。原来经常听她的歌,但其实对于这个人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完全不知道。
本片的确说了很多很多,但我觉得还好,因为导演还是沿着女主的这条线来串的,所以虽然涉猎颇多,但还好。
女主对父权的反抗其实笔墨最重也是核心表达,包括到后面的第一任丈夫,包括到自身的堕落阶段,其实个人感觉都属于父权影响的延续,直到自己真正的觉醒勇敢去面对勇敢去决定自己的命运。其实我倒不觉得是所谓的女权,更像一个人挣脱小时候的影响和阴影,勇敢的成长到独立的故事,换成男人也一样会有类似的经历。本片只是归到了实例上而已。从这个角度,我觉得本片其实是非常成功的。不像某些传记电影,不讲音乐,不讲内心,不讲生活,只讲性取向,那才是所谓的对人物不负责任的政治正确。
另一个表达比较多的就是黑人捍卫人权的斗争虽然元素很多,但内核其实并没有太多表达,不过,那些元素就已经是日常,那种历史背景,就已经代表一切了。
一直很喜欢以前黑人的音乐,看完本片,给我一个很深刻的感觉,黑人在历史的长河里,真的太多太多的悲伤了。可能音乐是他们唯一能表达的方法。而这种悲伤好像烙印一样深深的烙在这个的基因中,一直到现在,但除了表达悲伤,并没有更多深厚文化的底蕴来帮助他们。直到宗教的出现,其实也是被压迫的另一个体现。悲伤、表达、宗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特有的历史和音乐。但宗教其实也救不了他们,除了他们自己站起来。
说说我不喜欢的,其实不光本片,好莱坞很多的片子都是如此的,就是野蛮的基因,我不知道是他们本身基因中带的,还是被殖民者带的。其实跟文明差的很远。就算锦衣玉食,人还是很原始。也许如果我不是生在,我也会觉得很正常吧。
片中其实有一个表达是我很喜欢,虽然很细微,但能看出导演的用心,就是音乐人之间的那种共鸣、欣赏和默契,有好几个桥段,而且导演设计的很巧妙也很自然,很多音乐人传记电影中几乎很少有这种表达,但我恰恰认为这才是真正懂音乐和音乐人才能够看到和做到的事情。赞一个。
本片我觉得的缺憾是结尾,结尾其实并没有扎下去,就用了一种很常规的方法草草结束了,这其实挺遗憾的,可能导演想不出更好的方式了吧。
最后,黑人是一个非常悲惨也很悲伤的种族,延续到现代,那种复杂的历史带来的复杂的性,以至于现在好莱坞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曾经有个教汉语的老师说,你不能叫他们黑人,他们会不高兴,我大概能理解,但是却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这个种族了。
《尊重》观后感(三):好的食材不一定能煮出美味
起初看预告篇的时候,就期待已久,觉得肥花是艾瑞莎的不二人选,同样的大号嗓音,早早就应该预定了奥斯卡的提名,人物传记、音乐、戏剧冲突典型的学院喜欢的标准。
但是漫长的154分钟的电影如流水账般,看完后倒希望肥花掉提,不知是aretha的一生成功的太顺遂,还是乖乖女的人设在戏剧冲突的无法展现张力;aretha没有像billie holiday那样沉迷于,(参见
难补情天恨 (1972)
暂无评分
1972 / 美国 / 剧情 传记 音乐 / 西德尼·J·弗里尔 / 黛安娜·罗斯 比利·迪·威廉姆斯
也没有像Tina turner从家庭暴力中挣脱;(参见
与爱何干 (1993)
8.1
1993 / 美国 / 传记 剧情 音乐 / 布莱恩·吉布森 / 安吉拉·贝塞特 劳伦斯·菲什伯恩
想表达的太多,却好像只是截取了aretha一生的片段,同样有、家暴;但太过凌乱,甚至不知所云,就在aretha创作respect的过程,也显得仓皇,导演不知道要表达什么,要叙述什么,从一个父权压迫跳到另一个夫权压迫,最后挣脱的女性独立?还是种族压迫的奋起?
对于肥花,一直是放在心底的女演员,dreamgirls里那个不甘命运的Effie,让她拿到奥斯卡女配;表演的一气呵成让肥花抢走了Beyonce的所有光芒;可本片的aretha,吃力、别扭;没有给肥花表演的机会;每当感觉肥花要发力时,突然戛然而止。导致人物形象立不住,说着她要唱hit,可是这些畅销单曲背后的故事无法共情;但不得不说肥花在演唱的时候,全身都散发着光芒。最后肯尼迪中心carole king授勋时应该是aretha最后一次登台了,唱着(you make me feel like)a natural woman似乎成了全片最动容的瞬间。
题外话:觉得肥花的故事搬上大荧幕也是一好的戏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