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梦湖》读后感精选10篇

《茵梦湖》读后感精选10篇

  《茵梦湖》是一本由施托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茵梦湖》读后感(一):一切都点到即止

  我看的是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马君玉女士翻译的版本。施托姆先生文风飘逸,散漫自然,作品中并没有太多的事件冲突,人物的心理也没有太多的铺垫。一切都自然而然地由读者心领神会地去填充。读完之后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此外,在这个版本中,还附了另一作品,名字是《阳光下》。顺叙与倒叙的结合是这作品的特色,不过,我还是觉得它短小得实在有点离谱了。也许作者就是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去填补那爱情的悲剧。

  《茵梦湖》读后感(二):诗情画意意象美

  做为19世纪中叶德国诗人和小说家史托姆的早期短篇小说《茵梦湖》通过一个恋爱故事揭露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虚伪及金钱决定一切的罪恶。但作者是位擅长歌颂自然风光和爱情生活的抒情诗人,从作品里可以领略其诗人的功力和匠心。

  采睡莲一段好出色:"树林静静地立在那里,。。。有时一种低微的飒飒风声颤动地穿过树丛″哈德沿茵梦湖散步看到湖中白色睡莲,就想看看。这朵白色睡莲与其说是伊利沙白化身,不如说是来因哈德所追求的理想化身。眼看美丽的理想就要实现,"可是同时他觉得自己好象陷一个网里面;湖底那些滑滑的草梗漂浮上来。。他用力挣断水草的网,连气都不出急急游回岸上""那朵睡莲仍旧躺在黑沉沉的湖心,依旧是那么远,那么孤单。"。。到老来因哈德只能生活在美丽的回忆中。

  小说结尾又一次写到睡莲,"在这个水波上,一朵白色的睡莲孤单地浮在许多大叶子中间。"他永远失去了伊利沙白,只能相见,但不能亲近,他的理想永远实现不了的。

  睡莲描写使小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气息。

  《茵梦湖》读后感(三):因梦,因湖

  这是一篇相逢恨晚的小说。

  虽然早就知道书名,但是总以为会跟卢梭的瓦尔登湖或者张岱的西湖类似,但是却发现完全不是我预想的那样。同样以湖之名,施托姆的茵梦湖有如冬夜的小火炉,虽没有火山喷薄般的跌宕情节,但是就这样在静谧中给你温暖让你整个身心都舒适。显然,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湖,一个这样的梦。梭罗在远离尘世烟火的康科德的瓦尔登湖找到了自己的梦;张岱在晚年回想年少“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却在梦里寻找西子湖。

  说是相逢恨晚,是因为,我有过同莱因哈特一样的经历,唯一不同之处在于不是“我的母亲作了主”而是“我自己作了主”。我当时有过这样一个比笔记本,里面写的都是诗,大分最长的也不过占一页,大分都是关于她。最后,当我失掉那个梦之后,我把我写的东西拿给她看,她一页一页地翻看,似乎只是看看标题。我偷偷地审视着她,但是看不到任何表情。但是她并没有看我,最后默默的把本子还给了我。

  最后我终于不再为任何人写诗了。只在梦里守护那朵睡莲。

  《茵梦湖》读后感(四):哀而不伤——读施托姆的《茵梦湖》

  奋笔于19世纪中后期的施托姆现已完全从一本正统的文学史教材上被遗忘了。横向来看,那个年代有左拉莫泊桑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纵向来看,同前有霍夫曼歌德,后有海涅和托马斯·曼,同语种写作者也不乏卡夫卡茨威格等人。何况他们都坐拥赫然成就:或开一科主义,或创一种手法,或发展一门语言,或是最重要的,迎时代浪潮而上,书写了时代,于是在奠定了文学史地位的同时还留给后制度的以阶级的解读方式。施托姆的文学关押在乌云之后,德语文学的无冕之王——在群星中暗淡了,没有政治术语装点的头衔赋予其光环,既不亦不杰出,反而会有译者译完后不忘诚惶诚恐扣上的“游荡在时代之外的消极主义”的帽子。哪怕是被赫尔曼·黑塞赞为“当年,年仅20岁的我是多么热爱施托姆啊!今天,我的年龄增长了一倍,依然常常怀着丝毫不减当年的感激之情阅读施托姆的作品。”的施托姆,终究也入不了按政治排序的教科书的法眼。

  狂歌的五四时期倒是对这本书格外青睐,《茵梦湖》20多个译版有不少都出自于五四。究其原因,或许跟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魂断蓝桥》相似,只是与墙内不香的《魂断蓝桥》不一样,《茵梦湖》即使在19世纪的当时也是一本畅销书。而它在五四运动时期大受欢迎的原因也很易见,一本成书于19世纪混乱时代的德国文学,居然充满着东方式“哀而不伤”的细腻审美,翻阅这篇薄薄的小说时,眼前竟时不时勾勒同雪国古都千只鹤染着同样颜色的画面来。

  故事以回忆开始,以回忆结束。一张旧照片和一声“伊丽莎白!”让莱因哈特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他是如何同她相识,青梅竹马,少年时的再逢与隔阂,青年时的诀别,内心的空荡与隐忍的痛苦。然后又回到老年时的平静:让白色的睡莲继续孤独地漂浮在硕大的莲叶之间,把灯放在桌上,然后老翁低下头又专心致志地埋首于年轻时代下过苦功的专业里了。全文情节简单,脉络干净,没有恸哭与哀嚎,没有厌恶与疯狂,甚至连那唯一的一次情感爆发,也寓于那微茫而终不可得的白色莲花上了。这一出“涉江采芙蓉”的戏码甚至连“所思在远道”都不必明言,连“忧伤以终老”也不曾微叹。莱因哈德穿上衣服沿着走回去——面对母亲的惊叹,他的回答是“从其我跟睡莲认识······不过,这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了。”——这一句话隐忍象征,然而已经解释了一切。

  两小无猜的童年时代,伊丽莎白初开的少女情怀,莱因哈特因为学业的离去,伊丽莎白遵从长辈意愿出嫁,然后是两人在湖对岸的林间的漫步,彼时的伊丽莎白已为——一位好心的友人之妻,而莱因哈特正是受他之邀前来拜访。林间的石楠花,野草莓,杜鹃在树林深处啼鸣,他记得这些场景都曾有过。然后是夜莺的交班和夜露的沉郁,曙光未起时,他手里握着字条,伊丽莎白走了进来,她将一只手搭在他的肩上“你不会再来了······别哄我,永远也不会再来了。”

  莱因哈特在清新的曙光中出门,万物安卧,云雀的鸣叫响起,“永远不。”他说。“伊丽莎白,我们的青春就在那边的青山后面,如今它在什么地方呢?”尽管如此,莱因哈特抛开了那些“是我母亲的意思”的歌谣和泛着黑暗和莹莹光亮的水波,寂静的庄子在他身后慢慢地消失,他眼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把灯放在桌上就行了。”从回忆中醒来的老翁说,又像是从梦中醒来一样。

  整个故事是梦和诗一样的,簇拥着大自然的香气,溢满了丰富敏感却含蓄的情感。《茵梦湖》仅仅是叙述了一个简单的一语成谶的爱情故事,它无意去批判什么,无意去反对什么,也不刻意去赞美什么,希望借此求得什么,不争不抢,不吵不闹。但却正是如此简单的,不断在流逝的青春和爱情反而以瞬间的形式存在于永恒,而哪怕是真的哀的青春与爱情,竟也可化作化作千风归于沉寂,竟也可以在孤独的生命里咀嚼一生。梦醒后的平静与幸福,人生也如梦。时代的尘埃落定后,这样短暂,无奈却又无可取代的故事仍在不断地诞生和变为记忆。小说里展现的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类似于《边城》的氛围,与之不同的是,《边城》里显然地存在着一个爱情的悲剧,然而在《茵梦湖》里,连这样的悲剧都只是勉勉强强算得上,那其中的哀淡而确凿,被包裹在人生的从容与平静中,同着放弃,选择,离别,深藏于心的痛苦,希望和爱,在时光的流驶中像晨星一样逝去了。

  西方传统的文艺理论的“酒神和日神”经尼采提出后,便频频地被引用,理论家从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看见酒神,将古希腊雕像和建筑的美赋予日神。但同时期的《茵梦湖》已经超越了这种划分:有梦,似醉,诗歌一样的文字,感性但是不亢奋,不疯狂。莱因哈特做出了选择,却又没有丝毫日神式的理性光辉,不见“人格的高尚”。它的“哀而不伤”似乎与“古希腊式的肃穆与”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却敬“高贵”“永恒”一类的艺术理想而远之,它描写最普通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人生,在硝烟和争吵,战争与的年代里,用成段落的诗歌向我们展示普通人是怎么爱,成长,做出选择,离别,接受生命,在仅有光阴的闲暇里追忆年华。它淡淡的悲剧性不是来自古希腊强有力的命运女神的抉择,不是来自于可视的残酷矛盾设置。而更像是一个温和的,轻而细又无处不笼罩着叹息与流逝的长河,《茵梦湖》的故事便是长河中的一条细荇,反而是充满了东方语境下“物哀与幽玄”的审美倾向,或是“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读《茵梦湖》,会想到古歌的还顾旧乡和唐诗的去年今日,会想到日式的物哀:泉镜花的歌行之灯和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会想到叶芝经柳园而下的邂逅和高尔斯华绥一树繁花的苹果树。这些常常被批评为感伤主义的美和善,人本质的灵魂里遵从的美和善,在所谓的时代中沉淀下来,其实往往是一个普通人在一生所愿意回忆起的最美好的东西。

  《茵梦湖》读后感(五):『沐歆挽晴』《茵梦湖》

  德语文学堪称思想者的文学,施笃姆又堪称德语文苑的奇葩。他的《茵梦湖》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茵梦湖》是描写感伤爱情的经典名篇,展现德语语言魅力的典范之作,是世界文学和文学中影响恒久的珍品。在这小说中,作者以一种生动的、现实的、如梦似幻且充满如诗般幻想的风格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抒发了一种缠绵的思乡情绪。施笃姆长于叙事,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使其作品如梦如幻,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诗意小说”的魅力所在。

  《茵梦湖》以《老人》开篇,在已身处老年的孤独的莱茵哈德的记忆中展开了他与伊丽莎白年少时那纯洁甜蜜的爱情。整篇小说向读者呈现的是诗一般的意境。情节虽简单,但富有诗意和缠绵悱恻的情感。两个富家少年自小相伴,亲密无间。某天,少年要出门求学,却羞于道出那句其实已在内心重复过千百遍的“我爱你”、只说留下一个“秘密”,等待回来的时候解开。然而,两年后,他回到了家乡,看到的结却是深爱着的那个她已经嫁作人妇。于是,那个原本羞于出口甚至带点浪漫色彩的“秘密”,此时成为莫大的遗憾和讽刺。一个为了年少的梦想出走他方,想得到整个世界,却在老去之后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整个世界、自己最爱的人;一个无法忍受无果的等待,相信“嫁一个爱自己的人”会同样幸福,走进无爱的婚姻,带着遗憾悔恨郁郁而终。这样的故事,似乎验证了众多“青梅竹马”的爱情,到最后难免舍会陷入同样可悲的结。

  年老的主人公莱因哈特回到了他曾以为再也不会回来的故乡。青梅竹马的伊丽莎白重新向他走来……特奥多尔·施笃姆,以浓厚的伤感情调,叙述了一个相恋不能相守的爱情故事。当青梅竹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面前变得不堪一击时,是何其的令人痛心。亭亭玉立的伊利莎白让人向往,诗情画意的莱因哈德更是可遇不可求!郎才女貌的他们甜蜜的爱情却被封建礼教埋葬了,遗憾不是感受,假若伊丽莎白有足够的勇气去捍卫自己的爱情,去和封建礼教斗争,一切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小莱因哈得对小伊丽莎白说:“当我长大了,我自己要去那里。那地方比起我们这里来是几千倍的美丽,那里根本没有冬天,你一定同我去,好吗?”

  “我去,”小伊丽莎白回答,“但妈得同我们一起去,你妈也去。”

  “不,那时候他们太老了,不能同我们去了。”

  小女孩露出为难的表情:“可我不能自己去啊。”

  “哦,你可以的,那时你是我太太,别人就跟这件事不想管了。”

  “但妈会哭的。”

  “我们会回来的,”莱因哈特急躁地说;“痛快地说吧:你到底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去旅行?你要不去我就一个人去;而且永远也不再回来。”

  小女孩几乎要哭出来了。“不要这样凶啊,”她说道,“我是愿意跟你一起到印度去的。”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又天真的对话,小女孩可爱的回答,竟成了两个人一生的写照。《茵梦湖》施笃姆把一个普通的爱情悲剧变得优雅…可以忘记莱因哈德和伊丽莎白,而沉醉于他渲染的气氛和环境…年少两小无猜那种美妙、阳光明媚的感觉,随着成长逐渐被笼罩上淡淡的阴影…离开两年,心上的姑娘迫于家庭压力嫁为人妇,既无抗争,也无怨言,即便是重逢,也只是小心翼翼守着深处的一点心痛。

  月亮升上了树梢。莱因哈特对那个方向望了一会,那是伊利莎白秀美的身影在枝叶繁茂的小径中消失的地方;后来他把那些稿纸卷起来,向在座的人告了别,就穿过屋子走向了茵梦湖的湖岸。

  “天色更加暗了;只在潮对岸的树梢上,还挂着一片泡沫状的红霞。莱因哈德展开纸,伊莉莎白伸手按住纸的一头,也跟着看那歌词。只听莱因哈德念道;

  依着妈心愿,

  我另选了位夫婿;

  从前所爱的一切,

  如今得统统忘记;

  我真不愿意!

  怪只怪我的妈妈,

  是她铸成了大错;

  从前的一身清白,

  如今只留下罪过。

  叫我怎奈何!

  用我的骄傲欢乐,

  换来了痛苦烦恼;

  唉,要是没出这事,

  唉,纵使乞食荒郊,

  也比今日好!

  念着念着,莱因哈德感觉那纸微微颤抖起来;他刚念完,伊莉莎白已轻轻推开身后的椅子,一言未发便走到花园里去了。母亲的目光紧随着她。埃利希想要跟出去,丈母娘却说:“伊莉莎白在外面有事。”这样就遮掩过去了。”

  第二天,莱因哈德和伊丽莎白划船,莱因哈德从她的手上看出了她脸上无法泄露的秘密:

  从这手上,他看到了一丝秘不可宣、受痛苦折磨留下的伤痕,这种隐痛,只有在那些受了伤害的女人夜间常捂在心口的纤纤素手上,才能发现。当伊丽莎白感到他在盯视自己的手时,她慢慢地让手滑入舷外的水中。

  茵梦湖里最喜欢的一段描写,幽暗湖水上的那朵洁白的睡莲正像莱茵哈德与伊丽莎白的爱情,终生可望而不可及。这叫一个虐啊,睡莲就象征着伊丽莎白,那个他曾暗许要守护一辈子的姑娘。那个没能等他"两年之后"就依从母亲的心愿嫁与拥有地主庄园的他人的可怜的姑娘。直到几十年后他已老去仍然禁不住忆起那朵他曾苦苦追求也没能得到的睡莲。“都深夜了,你去了哪儿?”伊丽莎白的母亲朝他问道。“我?他回答说,“我要去探望睡莲,但是没有如愿。”“这是莫名其妙!”埃利希说,“这睡莲与你有什么相干?”“我从前熟悉它,”莱因哈德说道,“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第二天清晨,当一夜无眠的莱因哈德留书准备悄悄离开时,心有灵犀的伊丽莎白却在他面前:

  她伸出一只手,按着她的手臂,嘴唇翕动了几下,但他却听不到她在说话。“你不会再来了,”她终于说出话来,“我知道的,你不用骗我,你永远不会再来了。” “永远不会。”他说。她垂下那只手,再也说不出话来。他穿过走廊,到了门口,又转过身来看了她一眼。她依然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一双毫无生气的眼睛紧盯着他。他朝前走了一步,向她伸出双臂。突然他用力转过身去,走出了大门。

  此情此景,任你是铁石心肠,也会为之黯然神伤。

  多年后,莱因哈德应邀去埃利希在茵梦湖的庄园,旧日的恋人相见却是一片惆怅。当莱因哈德重新抬起头时,他的脸上流露出炽烈的痛苦表情:伊丽莎白,在那棕色的群山后面有我们的青春,如今它在哪儿了?《茵梦湖》以梦幻的宁静和苦涩的将悲剧爱情写得细腻至极。鲁迅说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谁的青春没有故事?我们总在念念不忘中就忘了些什么。

  读《茵梦湖》,现在慢慢能接受悲剧了,遗憾和不完美恰好是另一种完美。青梅竹马的爱情令人称羡,光看莱因哈德回忆儿时就觉得他和伊丽莎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是因缘差错,最后却没有在一起。作者也没有详细说明伊丽莎白为何嫁给埃利希,只是寥寥几笔指向伊丽莎白的母亲,好像是她看中了埃利希在茵梦湖畔的豪宅以及他的家产。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伊丽莎白,同样有拜金的母亲,她有着更坚毅果敢的个性及运气。而茵梦湖里的伊丽莎白,纵使与莱因哈德相识于微时,两情相悦——足够好的开端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她就是茵梦湖里的那株睡莲,莱因哈德想要采摘却被无端的湖水困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个转身,也许就已经一辈子错过。多年以后,才会参透。所有的争取和努力,都抵不过命运开的一个玩笑。上帝在云端只眨了一眨眼,所有的结,就都已经完全改变。

标签:茵梦湖 读后感 精选 10篇 茵梦湖读后感 茵梦湖精选 茵梦湖10篇 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10篇 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