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卡多一家》是一由艾伦·索金执导,妮可·基德曼 / 哈维尔·巴登 / J·K·西蒙斯主演的一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里卡多一家》影评(一):50+女星的事业模范
属于Nicole的Jobs,Sorkin的剧本依然话痨而精妙,很多处需要你理解,反应,而反射弧稍长一些就会导致观感混乱,在最开始就会失去一些受众群。
Anyway,Nicole演得真好,这戏她很努力地甩开了她非常多小动作,表演范式,在对于面影响极大的特效化妆之下(我认为这些对于表情的影响远大于微调,不要再整形shaming了),依然贡献了丰富的极具层次的面表达。相较于KS在Spencer里怼脸找时刻的雕琢感,Nicole在这个年纪还能如此努力迎战这种高难角色,已然令我更生敬意。
这戏有它的意义,在结尾的重点戏里,Sorkin成功塑造了后的,和当下热搜事件一样,Lucille说了gaslight这个词——奇妙的语境打造了奇妙的共情。这不是一为颁奖季打造的传记,而是女喜剧人的眼泪——被质疑的专业,同行却深藏疑虑的伴侣,年龄焦虑,甚至在幕前收敛智慧的痛苦。
这戏不是完美的,Nicole不是最合适的演员,多处剪辑和对话密集导致观众情感无法堆叠。而我有动情,我喜欢这个故事,也喜欢50+的女明星不断试错,和这个时代最出色的创作者站在一起。她唱,她跳,到她死。
《里卡多一家》影评(二):Being the Ricardos
1. 剧本非常扎实。利用伪采访串联起一个令人胆战心惊(准确地说应该是只让Lucille胆战心惊的故事,毕竟其他人似乎都[indifferent],这个词在台词里出现多次)的故事,同时还并联着闪回,有点巧妙。
2. Kidman真的可以演任何角色,而且是出色地完成任何角色,不服不行。难不成真的要二封了?
3. 相比前两项,导演位置的存在感会稍弱(毕竟索金写故事和台词的能力摆在那里)。印象深刻的似乎只有结尾时的穿过摄影棚上方建筑支架的俯视镜头,男女主角在表演的同时被框在电视屏幕大小的方框里,然后字幕交代两人的最终离婚的结。女主角为事业和家庭的付出终究逃不出与性别相关的社会枷锁和令人唏嘘的郎心似铁,最终只能在妥协中发展事业。After all, the show must go on. 回想Lucille忘词时最终的无奈反应,宿命感一下子就有了。
4. 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的背景会提高一点欣赏门槛,至少我看得时候就忍不住想去了解一下……结尾时丈夫甚至让胡佛替妻子澄清,好大的面子……
5. Wiil and Grace重启的时候,曾经多次致敬I Love Lucy。浴室变游泳池、巧克力生产线、踩葡萄丢耳环,甚至Vitameatavegamin这些桥段都有重现,而且现在看起来还不算过时。看了这电影才知道I Love Lucy这剧当年有多受欢迎,好家伙6千万人收看……简直是美国版【渴望】?
《里卡多一家》影评(三):金牌编剧奉献了妮可•基德曼最尬的一次表演
索金这样的金牌编剧转行做导演,拍出来的电影不是过于概念化,就是过于依赖台词。《芝加哥七君子案》问题在前者,《里卡多一家》问题在后者。 实际上《里卡多一家》在稠密而渐渐令人乏味的台词后面是缺乏一个故事轴的,我不知道它是想刻画50年代明星 Lucille Ball 那种心大,还是要说她和老公在婚姻的纠葛,抑或是要折射五十年代麦卡锡主义横行的政治背景?这是一情感电影,还是政治电影?还是女权主义电影? 索金在这个问题上乱掉了,电影就显得乱而且飘。 叙事手法上坚持在三四条时间线之间反复穿插,有炫技之嫌而无叙事的必要。比如前一场戏女主刚说怀孕,下一场戏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她在收拾衣服,老公进来怀里已经抱了个娃娃 —— 原来怀孕的过程被略。时间线往前跳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但问题在怀孕问题上女主夫妇刚与片方进行抗争,电影就此大力渲染,结果又不明不白略过这个过程。 为什么不能踏踏实实按线性时间把故事说好呢? 传记片和年代戏里这样在多个时间点上切来切去,更暴露了《里卡多一家》的最大问题:妮可•基德曼已经老了,她的脸已经下垂,全片都像打了蜡一样的僵硬,从年轻到中年的跨度无法自然不会给人带来代入感。 妮可•基德曼这样兼具气质和演技的演员居然也会脸僵?!不会是用了“年龄修复术”之类的最新科技吧?令人痛心的是,这无论如何也是妮可•基德曼最尬的一次表演,不明白为何还能在金像奖和奥斯卡里获得最佳女主的奖项和提名。 她的对手哈维尔•巴登则完全不同,这个拉丁系猛男真是扛得住岁月的杀猪刀,越老越有魅力,特别是这片里展现出歌舞和喜剧的一面,更是他之前的角色里看不到的。他几乎就是《里卡多一家》最大的亮点了。
《里卡多一家》影评(四):我想要一个家
什么是“家”?
Lucy利用情景喜剧给自己造了一个“完美的家”,老公忠心爱慕,老婆贤惠顾家。在片场外,她也努力想要构造这个家。她才能出众,为自己打下了一片天地,再把一切拱手相让给自己的老公来保护他的男性尊严。他老公掌握着公司里的一切决定,无论是资金、宣传,还是剧本走向,最终都是Desi说了算。她认为这是完美的女人应做的指责。
然而,献给男人的尊严再怎么美化也是施舍。为什么Lucy一直坚持要换一个开头却死活换不掉?她找导演,找编剧,打断彩排也要让所有人听她解释开头不合理。当着所有人问Desi“你觉得我的开头怎么样”。Desi说“我觉得你说的对”。然而,开头还是没有改。最后,她走到制作人面前,不停的说“我需要你拯救我的婚姻”。
其实,不采取她意见的从来不是导演、编剧、制作组。而是她老公Desi。当着大家的面顺从,背地里却死活不采纳Lucy意见的Desi。
Desi再怎么爱她,也会忍不住打压Lucy,也忍不住出轨找回自己的自信,就连最后所有I Love Lucy的卡司编剧也都轮番来跟她坦白:我们并不喜欢自己的角色。就连这个虚构完美的家,也不是美好的。
其实,“想要一个家”这个概念完全没有错。想做家庭主妇也完全没有问题。但是问题在于,“方式”错了。女人们,不能迷失自己。你再怎么牺牲委屈自己来保全男人的尊严,也换不来他们的尊重和爱慕。最后,Lucy以自己的方式放弃了“家”的执着。放下了这四十多年的执着。
我只希望如今的我们不需要像Lucy一样,需要花半辈子才意识到自己执着的假象,需要舍弃半辈子的人生才能真正开始开心起来。
《里卡多一家》影评(五):没有把握好五十多岁演员的妆造问题,以至于二十来岁的“过去”和四十来岁的“当下”不能一眼分清
一、
扎堆传记电影倒没什么,狭路相逢勇者胜呗。但艾伦索金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之后再一次地想借古讽今,塞进去太多的议题,主妇与职业女性、共产主义、种族歧视、何谓美国人、家庭观念、外貌歧视、代际差异,再加上故事背景本就逃脱不了的好莱坞黄金时期、电视剧史,真是题题能上热搜。确实承重过多。那就要看有没有合适的筐子来装。
把矛盾集中到一周来说,避免了平铺没(也不是多创新的做法)。但这样就无法避免多次闪回。于是最灾难性的事情就出现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时间线混乱的原因——没有把握好两位五十岁演员的妆造问题,以至于二十来岁的“过去”和四十来岁的“当下”不能一眼分清,每次要听一小轮对话才能确定。而这对话,又是艾伦索金的对话。可想而知多不轻松。
索金台词的另问题是,使妮可基德曼在强势演法之上更为咄咄逼人。这设定让并不完全了解演员露西的电影观众精神紧张,共情也建立得战战巍巍。
二、
说到妮可基德曼,她不是最合适这个角色的。但她各种远景的身段、体态、精气神,演已经成名的大明星还是超有说服力的。(对比《兰心大剧院》巩皇的大明星于堇。)
脸僵问题在本片加剧。本来脸就偏硬,拍的演员露西已经僵僵的,为了更像《我爱露西》里的主妇露西,凡是情景喜剧里的画面,就把脸画得更面目全非,好似充气一般。
但也要为妮可辩白两句。她55了,不说普通人,就说女明星,到这个年龄也几乎只剩适龄老去和僵脸勉强对抗时间两个选项了。就如同大家夸过的优雅美丽的白娘子,这几年脸也是僵了不少。(赵雅芝、刘晓庆、妮可是一个年龄段的。)四十几的女明星还有不老不僵的美丽选项,55是很难有在大银幕里既不老又不僵的选择的。
妮可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自己认为的)轻罢了。要接低于自己年龄很多的角色,就没有别的选项。
三、
哈维尔巴登是全片最明亮的色彩。他吊打了撞题材的隔壁《塔米菲的眼睛》电视布道夫妇里的加菲。(当然加菲本就被劳模姐先吊打了一顿了。)
他很好地诠释了行走的魅力二字,让俩人的邂逅戏互有吸引力段落令人信服。也把德西的办事手腕和护妻本领展现尽致——而这也让最后的结更令人惋惜。(尤其是最好的一次护妻后是最大的伤害。这也是导演的功劳。)
俱乐演奏段落精彩有感染力。而且有妻子在和没妻子在的对比也可以让人窥视这个婚姻裂缝的细节,要知道这是全片不多的一点点男主视角。
另一个男主表明心声片段也很有意思。前面不断拉扯在政治倾向表上是否填了wrong box之后,(面对审查,女主认为要详细解释清楚自己是因为爷爷辈的关心工人阶级所以年轻时候为了哄长辈开心这样填了一次共产主义,男主认为就简明说成偶然笔误就好,女主认为在这种事上说成笔误显得自己很白痴。)最后一次男主控诉了古巴的XXXX对他和他家庭的所作所为并指出这就是一个wrong box,意思是女主这确实就是个错误的选择啊。
四、
我能说开头剧本会有好几分钟都很废吗?以一个并不是很不耐烦的观众的视角来看。
《里卡多一家》影评(六):妮可·基德曼和她,以及她
妮可·基德曼太会演这些精致的女人们了。
这几年,从《大小谎言》到《无所作为》,她充分地在这种类型的人物领域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光彩,哪怕是打酱油似的《海王》《爆炸新闻》,包括她很多年前拍过的《大开眼戒》《时时刻刻》,也无一不是这样。
毋庸置疑,她非常擅长演出一个原本生活美好的女人遭遇生活的危机之后的种种反应。尤其是越细枝末节的神经质,脆弱,无助,痛苦,越能被她演得丝丝入扣,大放异彩。《时时刻刻》里的伍尔夫有些不一样,但从出身背景来说,她确实不是真正在社会底层遭遇痛苦的那种人物。
《里卡多一家》里的露希尔和露西,就像是她这一类表演的集大成之作。尤其是我今天才看完《大开眼戒》,这二十年前电影里的妮可·基德曼和二十年后《里卡多一家》里的妮可·基德曼相比,实在青涩太多。
妮可饰演的露希尔在历史上有着原型,露希尔和她的职业一样,都是一个演员。而露希尔跟《大小谎言》里乍一看上去比较柔弱的瑟莱斯特不一样,她从一出场,气场就稳稳地凌驾在我们面前,并不盛气凌人,但我们很清楚,这个女人,非常有主见,非常有主意,不好对付。
事实上,她确实不好对付。她在这戏中好几段找人“谈判”的场景,无论它们的结果是利于她,还是不利于她,她的气势都绝对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退让,大有一副“我说,你听”的气势。我不知道真实历史中的露西是否如此,但看到她身姿曼妙而非视觉性感地出现在每一个场景中,我深刻地感受到,露希尔其实就是我们很少在生活中会见到、但一见到会不由自主被她吸引住的那种女人。
她们不依靠美貌和身材,也不依靠哗众取宠,尽管她们的美貌和身材无一不缺。可她们身上有更加鲜明的特质会让你慢慢地忽略掉那些一开始吸引住你荷尔蒙的东西。我把这种特质理解为基于某种才华的自信,同时也把这种特质理解为“姿态并不高高在上,可也不算亲近”。
妮可·基德曼跟露希尔这个角色太契合了。
相反,跟露希尔饰演的《我爱露西》中的露西一角,妮可与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如果说露希尔是一个有点女王色彩的女性,那露西——这个虚构出来的戏剧人物,她从一开始设置出来就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中产阶级妇女。她的言行举止都被数十年前的编剧赋予了搞笑和滑稽。当妮可复刻这个角色时,她本人身上的明星光彩和这个搞笑滑稽的角色融合在一起,竟然营造出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幽默。
其实,这两个角色对于妮可来说,都是表演。但妮可把这两个人物的表演切分得十分有差异,露希尔,妮可对她的表演毫无痕迹,给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露西,妮可对她的表演充满痕迹,完完全全就是那个年代的人物说话的方式,可我明知道它是虚假的,却也觉得它是好的,用一种不太正确的形容方式,它的好就好在对那个年代的饰演方式的浮夸的复刻上。
当妮可、露希尔、露西三个人物在后期慢慢融合在一起,这种时候,也许你可能和我一样,慢慢陷入一种奇异的沉浸状态。
妮可在后台跟哈维尔·巴登饰演的丈夫那场对手戏,她质问哈维尔·巴登每个星期三去船上,到底是去干什么了的那场戏,无疑与她之后在《我爱露西》正式录制片场瞬间失神的那场戏,形成了截然不同又交相辉映的光彩。
如果说,这两场戏非要说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她始终在维持着自己的一种体面。
她质问哈维尔·巴登的时候,她的心中有一把刀子,想要把真相揭开,但她的脖子上有一个绳套,时刻提醒着她不要歇斯底里地动怒,所以,她到最后,嘴角都还保持着微笑,连眼泪都不让它流出来多一寸。
她在片场录制失神的时候,她的表情近乎镜像自凝,但她大脑中也许是一片空白,也许是想到了别的事情,当她回过神来,笑着说了一句重拍的时候,那一刻,你感觉她的灵魂好像被重新洗练了一次,于是,换了个人间。
欢迎关注我。
《里卡多一家》影评(七):喧嚣与动:倒数时刻,里卡多一家不要抬头
文明史和自然史,艺术史和文学史,都必须从个人历史的角度来解释,否则就必然是空话。by 爱默生
我最喜欢的小说家西奥多·德莱赛在他29岁的时候,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嘉莉妹妹》。
在过5天我就30岁了,我在写我自己的书《反电影史》(有兴趣可以点这里啊),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只完成了关于黄金时代的第一分,也就6万字左右,离出版就更遥遥无期了。
当然,没有出版社或者编辑联系我,只是我内心深处的一股神奇的力量迫使我撰写。
只要是自己深信地东西,为什么要等着去做呢?
不过,我遇到了《倒数时刻 Tick, Tick…Boom! (2021)》里Jon,一样的问题。
他在纽约一边当侍者,一边写一叫《Superbia》的音乐剧,希望能平步青云,开启事业。
我在北京一边做打工狗,一边写一本叫《反电影史》的书,希望能平步青云,开启事业。
(可能我比他更糟糕一点,我单身,朋友很少,也并非多才多艺)
快30岁的Jon非常焦虑:自己的梦想是否值得继续拼搏?
SO DO I and SO DOES 露西尔
《里卡多一家 Being the Ricardos (2021)》中妮可·基德曼饰演的露西尔·鲍尔,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只不过是在39岁的时候。
30年代就开始登上大银幕的女明星,却一直在行业的边缘徘徊。眼看快到了50年代,却依旧是个B级片演员。
39岁,这可是个麻烦的年龄。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有着稳定的事业和婚姻了,但对于露西尔来说,这两件事岌岌可危:自己面临着丈夫劈腿,以及被非美活动调查起诉丢掉工作的事。
身为导演和编剧的艾伦·索金给我们展示了一奇妙的作品展示了露西尔·鲍尔如何在一周时间内,解决身上一系列的麻烦事。
影片有意思的在于运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掺杂着情景再现,然后再在情景再现当中切入闪回和角色的幻象以及角色幻想的幻想,让我想到很早的一黑色电影《盗情空间 The Locket (1946)》(不知道什么电影,可以点这里)。
我不确保现在观众能否欣赏艾伦·索金最新的艺术创造,但妮可·基德曼确实饰演了她有史以来最棒的角色。
同样,在美国还不断再突破的,还有天才亚当·麦凯。实在是爱死这位大哥了,《大空头》《统》都是我的最爱。
《不要抬头 Don't Look Up (2021)》又是一只有亚当·麦凯才能拍出的天才之作!
这是一讽刺时事的佳作,可能再今后的50年里,依旧会是这个类型里的第一名。美丽的地球最终被资本家和美国总统“误杀”的荒唐故事。
影片几乎将川普时代以及川普后时代的所有傻事给戏谑了一遍,爱闻女人香(特别是未成年少女)的拜登,机器人马克·扎克伯格,拜登家的傻儿子,川普奇妙の性,肤浅的女歌手,网络喷子等等。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詹妮弗·劳伦斯奉献了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和女主角的表演,在一纯粹的喜剧之中。
美国人骨子里的乐观传统被批评的一无是处。毕竟积极乐观是资本主义通过社交媒体、综艺娱乐节目灌输给人们的,是无知的另一种表现。
但是傻人并不会有傻福,因为积极乐观而忽视的小事,会离你越来越近,最后像一颗彗星那样摧毁你。
特别是生死存亡的事情,不能资本主义式的儿戏,而需要严肃点!
但是,我想了下那么多炸来炸去的的特效,还有那么多的大牌演员,以及影片试图传达出来的“正确思想”。
我又想起了之前我在看的一本书上的笑话:大概就是资本操纵市场贩卖反战歌曲,从而赚到钱再去补充军火的“风趣往事”。(from 《大众文化研究以及文化研究导论》?我有点记不清了)
媒体是娱乐的,也是残酷的。可能挖掘《不要抬头》这种豪华电影的背后资本力量,比电影本身的教育意义更为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