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串门儿了吗?

今天,你串门儿了吗?

  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题记

  前些日子,我“迷”了十年的作家刘同带着他的新书《一个人就一个人》来郑州签售,于是我这个小迷妹拿着书屁颠屁颠地跑了过去。朋友说,是要去那个总写鸡汤文的签售吗?我不置可否。但从这本所谓的鸡汤文中,我们会发现各种各样有意思的故事,看书的过程可以在过着自己生活的同时,体会他人的生活,万般滋味,皆从书中开始,这才是书的神奇之处。再者,作家所写都是源于平淡生活中的波澜,只是他的笔触更细腻。更重要的是,因为有共性,所以被吸引。

  书中有篇文章吸引到了我,准确的说是文章后面的问题,如图所示:

  

  我把同样的问题发给一个朋友,下面是我们二人的回答:

  

  

  通过这次的问题回答我发现了两点:能和你成为朋友的人也是有着某种共性的吸引;焦虑的时候不妨把所有焦虑的事情写下来,在写的同时,目标会清晰,问题会显露,答案可能也会呼之欲出。

  很明显,他人的方法我们总归可以尝试,能解决烦躁之事,能让人豁然开朗,为什么不呢?

  杨绛先生曾在《读书苦乐》中说道:“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也不怕打搅主人,翻开书本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

  所以,我才能在书中学到生活地趣味,学到每次郁结于心时能够自我排遣地方法。

  读一本书又像结交一位朋友,可能因为意见不一而吵架,可能因为不懂对方而短暂性的“老死不相往来”,又可能因为某个观点而惺惺相惜。

  “串门儿”不仅能让你在作品中感受自然风光,而且能在只言片语中穿梭历史,丰富阅历;经天纬地,博古通今;更能观他父子书信,思我与父亲相处。

  这些天每天晚上休息前会翻看《傅雷家书》,这本书讲的是傅雷给儿子傅聪写的许多封信。初次看我是惊讶的,信中的父母对孩子怎会有如此精心细致地呵护,尤其是在傅聪出国求学之际,他们父子间还可以在信中探讨音乐和艺术。那大段大段的文字,不正是父母对孩子的细致关怀吗?

  看到别人的父亲,我不由得想到了我的父亲。

  他没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甚至初中没毕业就为生计奔波,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平时都沉默不语,他的样子让我真真正正的理解了什么是父爱无言,父爱如山,想到父亲平时默不作声却踏实工作地点点滴滴,想到父亲不善言辞却默默关心的付出。但是他会一直给你力量。

  可能一直以来读书只是浮光掠影,不会去思考,去往深了想。但现在,在读的同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由他人的经历想到自己的人生,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

  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书籍会带我们丈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趁着阳光,串门儿去吧!

标签:今天 你串 门儿 今天你串 今天门儿 你串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