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今年的清明时间是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农历壬寅年 三月初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这两句诗,总早早就回响在心中。 其实,除了慎终追远,清明,也带有节气意义。
《历书》中曾载: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时节,气清景明,惠风和畅,地润花浓,时而熹光明媚,鸟语花香,时而烟雨蒙蒙,缠绵清新。
仲春已至,暮春未及,春意正盛,时节正好,宜团聚,宜畅享。
淡烟疏雨尽柔情
莺飞蝶戏燕身轻
曲水流觞
纸鸢乘风
拾取一枝春
寄予心中人
明《帝京景物略》说: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扫墓过后,不当即归家,先拜故人,举家团圆,再赏春光,惜取当下。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
清明时节,春意最盛,白铜此时初开,清芬怡人。朵朵花开,携着生命的力量,是新生,是蓬发,格外动人。
二候田鼠化为鹌
田鼠属阴,鸟儿属阳,春日盛,阴藏而阳显,草长莺飞,和煦明媚,终于与冗长的寒冬告别,自由,惬意,闲适,美妙!
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雨纷纷,云薄漏日,阴阳相会,便有七色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清明·祭祖 清明时节,第事,就是祭拜祖先、慎终追远。 以前不懂,为何祭拜先祖的日子,非要有一个在明媚的春日。如今历过别离,才醒悟:人们虽常将死亡与凄寂并提,实则清明扫墓,更显温暖。
每年临近清明,无论在哪,都要匆匆赶回家中,跟着爸妈扫墓祭祖,对故去的亲人说几句话,还是记忆中和蔼的面容,还是那样令人感到踏实,与其说祭拜,更像是团圆。
一年最好的春光,
与全家人共度,纵使天人相隔,只要牵挂不止,就不会断了关联。
清明·踏春
“花开清明春过半”清明时节,花信未止,不但有桃李的绚烂,更有季候花的另一种清朗。
一侯桐花
“等闲春过三分二,凭伏桐花报与知”桐花开花时,先花后叶,满树繁盛,或紫或白。串串如风铃,深邃,馥郁,纯纯净净,令人暗生情愫。
二侯麦花
小麦花,花期尤短,花开时间最长不过半时,不甚起眼,却朵朵都是希望。
三侯柳花
自古,柳被赋予了太多意义,友情,别情,思念情,花小而轻盈,嵌于枝叶间,窈窕如淑女,蕴藉生诗意。
不止繁花,更有妙景。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曾写,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暮春之初,正是清明,
山青而水绿,林茂而竹修,清流激湍,百花掩映,偶有春风吹拂,花瓣飘舞,随波荡漾,为碧溪增色。
阳光温柔,百鸟争鸣,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学着古人的样子,流觞曲水,纵使才情不足,也雅致有余。
在最好的春光里,一扫沉积了许久的浊气,惜春、爱春当及时,沉浸在朗润的自然里,目之所及,皆为明净,前行之路,皆为坦途。
清明·知味
清明时节,青团为必食之物。为祭祖怀远,为追思故人。
相传先秦时期,忠臣介子推,为保清正之名,甘愿藏身火海。也不愿接受晋文公授予的官职。此后,为介子推,才有了晋文公定寒食节,全城禁烟火,吃冷食的俗。
食青团、清明饭、清明粿,与其说是对先人的,演化至今,更成了一种乡愁。
以前祖母在的时候,
每年临近清明,总能采到大捧大捧的艾草。挑嫩叶摘下,洗净焯水,剁成碎末与糯米混在一起,再把提前备好的馅料包起来,不一会儿,一屉翠绿的团子就成了。
迫不及待地等着,一揭锅,一团热气蒸腾,清香伴着米香,是长大后再也找不回的幸福。
作家冯友兰说:
人理智上知道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
虽然如今的青团,再无祖母的味道,然而,每年这个时候,还是愿意买上几颗。 吃着那糯糯的青团,就仿佛,祖母还在——宛若大树一般,扎根在故乡,扎根在子孙心里,永远枝繁叶茂,永远是庇护,永远是归宿。
清明,是节气,
更因人情,成了节日。今年清明,形势严峻,
春光难踏,家人难寻,这样的日子,身在异乡,
总找不到团聚的踏实。
然而,苏轼曾云:“人生能得几清明?” 春光太短,来不及惆怅,思念悠长,足以跨越山河。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洗礼。
追思过去,珍惜当下,在岁月的教诲中,
学着接受无常与别离,
在转瞬即逝的光阴里,学着厚待每一个朝夕。或许,这也正是清明的意义。
转自文学,视频采自山花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