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关键时候写了一首诗,目的很好,结却很痛。这首诗的名字叫《我祈求诗歌能够阻挡一辆坦克》。
有人把她看成了一首反战诗,并且告诉她,她把一个的无奈,为什么要写成了侵略! 有读者就说了,这是诗人的狭隘。
当然这个这个问题有点大,以后自有公论。不过读者能体会到一个的无奈,这也是读者发自内心最深沉的呼唤,是一种进步。
作为一个红遍大江南北的诗人,她肯定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把读者的意见,看成了人身攻击,以及是对她作品的否定。
于是,她轮起了一双染满墨汁的巴掌,用一些让人去琢磨的语言,回复给她留言的人。此时我想说一句公道话,但是让原本流畅的思路,无法连接到服务器。只能说冲动就是魔鬼。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在这个还有战火纷飞的土地上,请放松自己,修复网络。然后打开多事的手机,用心去看一场战争,看他的是非曲直,看他是否战争为了国运。
国运是一个的,也是的,是和社会的主人。更注重说明,诗人也是的孩子。
当国运受到危险,奋起保卫,诗人也要拿起,如果没有,就用你坚硬的笔锋写出,为了,为了的幸福和自由,所有人必须加入战斗!
对于战争,是应该允许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发言,这是他们的自由, 也是我们的自由。
但是一场战争的突起,它必须有一个是非曲直的过程,对于一场战争的理解,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员。
事实证明,最近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这场,让全球人类注目的战火中,诗人余秀华写的这首诗,好像撞到了一堵感情的墙壁。
敏感时刻这首诗也堆起了广大读者的一些敏感话题,谁是谁非,尚且没有个定论。
当然,说了这么多,老路也有一些冲动,在这场战争中也想说几句。如果把乌克兰这个的总统比成一个人,其实他就和《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一样。
想必《射雕英雄传》大家熟的就不能再熟了,尤其60和70后,这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基本上都看过2个版本。我承认,两个版本的电视剧我都看了两遍,纸质小说我看了三遍。
当年在看《射雕英雄传》的时候,我们都是挤在一个房间里看,那个时候把这个房间叫录像。
进这个房间是收费的,守门的大叔心特别狠,一集电视要两元钱呢。我不知道那个时候,我家的鸡为什么那么能下蛋,52集的电视剧,竟然让我一集不差的看完了。
虽然是掏钱看,但是杨康一出场,不知为什么在场看电视的人,不管大人小孩,就会恶言恶语的骂起来,甚至在现场还有意见不和干架的人。
那时候总觉这个杨康又坏又厉害,他的出场能让人干起架,确实不是我们小朋友能够理解的。我的小伙伴比我大三岁,可能他比我理解的透彻,当场还把一个凳子砸了。
最后被录像老板扣在录像,直接把他家里大人找来赔了钱,才算完事。不用问,我的小伙伴回家挨了一顿打,一直到到第二次放映,才把落下的十几集看完。当然,他能完整的看完52集,他家的鸡也是最辛苦,也最有功劳。
现在想来,可想而知扮演杨康的演员当时顶了多大的压力,眼皮估计到现在还跳呢。
说乌克兰的总统就是杨康,还真有点像,为什么像,建议没有看《射雕英雄传》的人重温一下这本武林巨著,自然就明白。
至于诗人余秀华的这首诗《我祈求诗歌能够阻挡一辆坦克》是不是反战诗,大家在百度可以随便查到。
不过,在俄罗斯和乌克兰战火纷飞的这个特别时期,这种诗就会起到特别效应。如果这首诗是一个普通人写的,也不会有争议,甚至早就石沉大海了。
但是经过这名人之手就不一样了,一些读者的思路就变了,也就有了特别的想法。关于这首诗我这里也不方便粘贴,想了解这首诗的人,自己去百度查阅,自己去思量。
就像我们现在看俄罗斯和乌克兰,对与错自己去分析,才能更正确的分辨,他们为什么要去战争,战争后面都有哪些是非曲直。其中也包括读者的留言和作者的回复,慢慢的真理才能浮出水面。
这一切都和乌克兰的战火一样,他们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故事。不过,挖掘故事的人永远是吃瓜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