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阴谋论远离东航空难

请阴谋论远离东航空难

  MU5735航班坠毁事件发生后,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重的悲痛之中。

  或出于善意,或出于对灾难原因的追问,一时间各种揣测涌出、众说纷纭。在信息有限的前提下,许多人急迫地讨论、试图推演出答案。

  有人因飞机疑似俯冲坠落,质疑存在人为蓄意因素。

  又或是质疑飞机失事是因为“没钱修”,该谣言同样被证伪。

  不仅是谣言,还存在不少“正面”揣测。

  譬如有网友试图用一张谷歌地图中的轨迹模拟图为机组叫好,称飞机坠落前努力爬升、转向。

  而今天制作这张图的航空博主现身表示,仅凭巡航轨迹、还无法判定飞机存在爬升或转向。

  这张不够严谨的图,传播过程中却以讹传讹、被用于附会煽情。

  一天时间内,无数谣言被创造,但又很快被推翻、澄清。

  尽管当下所有人都迫切想要得到一个答案,向所有失联人员及其家属给出交代。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当下缺乏信息数据的任何揣测都对真相无益。

  现阶段的揣测都缺乏依据,还原真相困难重重,正如今晚发布会上通报的:

  “失事飞机损毁严重,调查难度很大。”

  距离真相,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1

  一般情况下,等到基本信息确定后,调查组会在短期内发布初步调查结果。

  公布一些基本信息,如搜救情况、遇难者人数、黑匣子是否找到。

  其中,黑匣子实际被涂装为亮橙色,其中包括飞机语音记录器与飞行数据记录器。

  本次MU5735航班配置的黑匣子,可以承受3400g的冲击、20000英尺深的水压与持续30分钟的1100℃高温。

  且黑匣子在一定程度的受损后,仍有可能进行数据恢复。

  但最终报告,可能在事故一年乃至数年后公布。

  因为空难原因的挖掘,是一项极为漫长、且难以预估进程的过程。

  2002年德国边界,一架俄航客机与一架意大利起飞的DHL货机于高空、夜间相撞。

  俄航客机上,是一批被选中、飞往西班牙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动的青少年。

  飞机相撞后夜空中爆发巨大的火花,残骸坠落。

  后经搜查,无人生还。

  这场空难的调查花了22个月。

  一度出动了6千人、搜寻了超过一周时间,只用于寻找遗体这一项任务。

  而在1999年的埃及航空990事故中,飞机俯冲坠落、扎进了大西洋当中。

  事故发生于大海上、且是夜间,坠落后海面只有少许残骸。

  这意味着,调查组只能把飞机打捞上来后,才能进行分析与调查。

  更糟糕的是,飞机坠毁时的巨大冲击里把黑匣子上的定位信标撞掉了。

  搜查队向着信号进行了数次打捞,但却发现两个水底定位信标都已经从黑匣子上脱落。

  后续求助了军方的无人潜艇,才找到了第一个黑匣子、记录了飞行资料。

  实际上除了打捞黑匣子,还有残骸检测、过滤所有乘客名单和行李、询问所有与这趟航班有过接触的员工等等复杂繁琐的工作,等着调查组。

  且每一项工作,都不保证有收获。

  更令人痛苦的是,哪怕收集到一定飞行数据后,仍有可能无法完全揭开事故真相。

  后续调查组虽然还原了机舱内录音,以及坠落前驾驶员进行的操作。

  众人对事故发生的原因,依旧没有定论。

  埃方调查组在升降舵上发现了三个不寻常的铆钉断裂划痕,有的是在坠机前产生,与副驾驶对升降舵的异常操作相对应。

  他们认为,这或许是空难原因、升降舵失常导致驾驶员无法操控飞机。

  而另一调查机构则质疑,升降舵失控未必会造成俯冲坠落惨状,更有可能是蓄意而为。

  这场争议,注定没有唯一答案。

  因为绝大多数空难都包含了太多人们无法想象的巧合,与难以预料的“蝴蝶效应”。

  而事后能够获取的信息,又多半是灾难中残存的碎片,未必能反推出全、确切的事实。

  人们能做的只有尽可能给出合理解释,可发生几率渺茫的空难,本就是在合理之外。

  02

  揣测易得,但真相难得。

  很多时候,反倒是无端揣测看起来合乎情理,而真相往往防不胜防、意料之外。

  德国撞机空难历经22个月才浮出水面后。

  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场巧合之上又堆叠无数巧合的悲剧。

  撞机的直接原因是,TCAS避撞系统与空管员指挥的冲突。

  TCAS避撞系统,可以通过接收信号、计算是否有其他飞机在碰撞航线上。如果判断有碰撞可能,系统会指挥如何避撞。

  比如让一架飞机下降、另一架上升,双方处于不同高度错开。

  灾难发生前,避撞系统指挥俄航上升、DHL货机下降。

  而不了解这一情况的空管员尼尔森,匆忙中指挥了俄航向下飞。

  俄航听从空管,货机听从了避撞系统,导致双方同时下降、超前俯冲。

  撞机前他们终于在中看见了彼此,试图错开,但已无力回天。

  尼尔森做出匆忙指挥,并非没有原由。

  他就职于瑞士天导航管中心,值班同事离开休息后,他需要同时兼顾两块雷达屏幕。

  除了两架最终相撞的飞机,他还在并列指挥利航1135班机与泰航933班机。

  空管员并非没有多线操作的能力,但那天意外的是,电话系统与雷达系统都坏了。

  正常状态下,飞机倘若有撞机风险雷达会发出STCA警告,屏幕上会显示警告、也会响起警报声。

  但当天夜里,维修工正好接到工作、对主雷达进行维修,同时关闭了电话系统。

  雷达维修,导致屏幕运作缓慢。

  当尼尔森注意到撞机风险时、两架飞机已经靠的很近,他只来得及指挥俄航下降,没料到DHL也在下降。

  而电话系统关闭,本该启动备用电话系统。

  可那天夜里,备用系统意外故障。

  尼尔森在忙碌之中,尝试过把利航的指挥权移交给机场塔台。

  但电话故障,让他无法联系到机场,尼尔森只能自己继续指挥利航的着陆信息。

  德国的一名空管员监测到了撞机风险,他试图致电尼尔森,同样因系统故障受阻。

  一切匪夷所思的巧合,最后导致了空难发生。

  历史上出名的苏城空难,同样因一系列巧合发生。

  尾翼发生爆炸的瞬间、切断了液压系统。

  正常情况下,飞机上有三套液压系统、以做备用,但万分之一的概率发生了。

  尾引擎因风扇盘碎裂而爆炸,爆炸不仅切断了其所属的一套液压系统。

  爆炸碎片,还不幸而巧合地同时击中了另外两套。最后导致驾驶员完全丧失对飞机的所有掌控。

  空难发生三个月后,才在距机场公里外的农田找到了罪魁祸首——爆炸的风扇盘碎片。

  它的碎裂令人难以想象,因为风扇盘是由钛合金造成、不应当断成两块。

  而后续显微镜检查发现,上面存在肉眼难以看到的金属疲劳裂痕。

  金属疲劳属于零件正常劳损原因之一,但这块零件远没有到劳损的使用时间。

  提取样本检测才发现,钛合金中混入了不该出现的氮气与氧气。

  钛合金本应在真空环境下锻造,显然,有空气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一丁点、从而埋下了未来的隐患。

  这场空难,促使了NTSB对所有引擎的风扇盘进行更深入检查。

  03

  被誉为“最佳空难纪录片”的《空中浩劫》中,有这么一段话:

  “做任何调查,将矛头指向一个人并不难,但我们必须查出意外为何发生,以及如何避免意外再度发生。”

  停止揣测,不代表停止追问。

  但人们追问的目的,绝不是嘲讽、泄愤或扣锅,而是规避下一次可能灾难的发生。

  前文提及的撞机事件,就促使国际民航组织ICAO反、并规定避撞系统的使用规则。

  当空管与TCAS系统指令冲突时,听TCAS系统的。

  人们回溯这一规则漏洞才发现,事故发生前两年间,欧洲曾发生4起飞机异常接近事端。

  而事故发生前一年半,日本上空两架载着677人的客机就因此险些撞上。

  猛烈的回避动作造成了多人受伤,当时驾驶员的反应但凡慢上几秒,又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理想状态下,空难发生后需要舆论的克制与冷静。

  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空难往往伤亡惨重、证据收集困难,调查需耗费的时间过长,人们的悲痛难以面对如此长久的等待、只盼一个简单粗暴的结果。

  才导致,空难发生后往往阴谋论横飞,粗暴论断横飞。

  不少空难后的揣测与阴谋论,并没有停止于口水战。

  而是演变成了伤人的无妄之灾。

  如今我们能从调查报告得知,德国2002年撞机事件的源头是一系列可悲的巧合叠加。

  但当初,刚听闻惨痛消息的人们并不知道。

  图源《空中浩劫》第二季

  茫茫天际,两架飞机相撞的概率极其小。

  人们对撞机事故的争议,迅速指向了当时负责指挥这两架飞机的尼尔森。

  因为据彼时流传出的信息显示,直到事故发生前一分钟左右、尼尔森才提醒俄航下降高度,避免冲击。

  无数人认为,是尼尔森的错误指挥导致悲剧发生。

  在调查结果公布前,瑞士天导航管中心的负责人被质问

  不止空管员被质疑,遇难的驾驶员也陷入了舆论中心。

  因为传闻中,俄国驾驶员忽略了空管员的指挥、飞机处于错误的高度。

  也有猜测是俄国驾驶员语言不通、没听懂英文指示。

  并将灾难归结于没听懂指示导致避险不及时。

  乍一看,一切揣测都存在合理之处。

  由于事故惨重,这起空难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关注。

  一时间,民航技术人员、瑞士该公司的所有空管员、俄罗斯飞行员都陷入了难以挣脱的斥责当中,心理压力巨大。

  纪录片将这一阶段的议论纷纷,形容为“人们开始寻找代罪羔羊”。

  调查花了22个月,然而在调查结果出来前,尼尔森就于自家房前、遇刺身亡,被刺时妻儿均在家中。

  而杀害他的,正是一名空难受害者家属、俄罗斯建筑师卡罗耶夫。

  他的妻子、儿子以及四岁女儿,均于空难中去世,据报道家人离世令他精神崩溃,被拘捕时仍在浑身发抖。

  多年后,另一位空难受害者接受采访称,同情遇刺的空管员

  漫天争议中,做出揣测与质问的所有人出发点都是正义的——为了真相。

  然而真相绝不诞生于情绪,只诞生于证据。

  无端揣测,对置身其中、万分悲恸的个人无益,也对本就因疫情走入低谷、如今遭遇重大冲击的民航业无益。

  在空难面前,相比于放任冲动与正义感、浪漫化的想象与揣测,或许严谨的调查结果才是对灾难的最好交代。

  哪怕它需要漫长的时间,哪怕大多数人的关注热情很难撑到调查报告公布的那天。

  如此,才算得上对那些曾经朴素而鲜活的生命致以足够敬意的道别。

  尽管我们身为普通人,能做的只有等待。

  但等待并非毫无意义。

  “对生者,我们应怀有尊重;对死者,我们应该还他们真相。”

  尊重专业,敬畏生命。

标签:阴谋 远离 东航 空难 阴谋远离 阴谋东航 阴谋空难 远离东航 远离空难 东航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