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是一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扎克瑞·莱维 / 杰克·布莱克 / 格伦·鲍威尔主演的一剧情 / 科幻 / 动画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观后感(一):梦醒时分,感动常在
和别的动漫不同,类似油画风格的呈现方式确能让人耳目一新,应该是真人拍摄后转制而成。在描绘男主童年的生活记忆时,也多了份纯粹的稚嫩,甚至惊觉美好,关键是透过孩子的视角来传达太空梦,这点属实机智。 尽管那些脱离实际的太空行动有着朝气蓬勃的幻想,我却更中的点滴日常,大概米国的作品里自我取悦大于全人类共情,权当做走马观花罢了。 小的时候会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因人而异,通常对科技的依赖越大,感悟就会越轻。我在这电影里看到了可贵的情味,那是是活跃在郊区环境下的兄弟姐妹,是一股温暖的气息,调动着我这颗大龄的心。 有点跑题了,不过能够回到从前,找回儿时的记忆,也算是这作品的价值体现。
《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观后感(二):亦真亦假的阿波罗10号半故事
2022.4.4 好看 近期看过最好看的动画了 但是这画风是我第一次见 亦真亦假的感觉 介绍了好多60年代美国发生的事啊..2001太空漫游 人猿星球 尼克松 荒野大镖客 66年居然都有蝙蝠侠和青蜂侠 碟中谍了 67年美国居然就拍了太空登月记的电影 美国人登月发现俄国人早已到 但都死了哈哈 这展现出了美国的文化输出到了极致啊!年代感实在太强了 简直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的回忆杀 他们的童年也太丰富了吧..不像现代的小孩各个捧着手机平板啥的.. 居然是肯尼迪提出的登月计划 经历过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也太节俭了吧 居然有三个宇航员在发射台测试中丧命 居然来电居然不显示 一直整人哈哈哈 捡垃圾居然可以换刨冰 50年美国人就在拍登陆月球..休斯顿的太空乐园…看着就好玩 居然有肯尼迪角!海水把你带到路易斯安那州也太搞笑了 这个是真的假的..阿波罗10号半是第一个登月的 史丹是第一个上月球的小孩 但我查资料是没这个小孩的 但片尾又写了有12个男性和一个小孩 尼克松趁热度是吧!这还要致敬一番!那个时候尼克松就提出全人类是共同体了啊 不管这个小孩是否真的登月过 还有这个阿波罗10号半是否真的登月了 但这片真的展现出了美国的机制文化输出了 相比较那时候50 60年的…这么早就已经天马行空的在拍这么多有意思的什么秀啊 登月啊啥的了
《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观后感(三):导演的鬼话我甚至真的信了
《爱在》三曲导演的新作,和《罗马》、《贝尔法斯特》等风情画电影一样,很难不让人去猜想主角的经历与导演童年的联系(总之上太空的经历肯定是假的就对了)。
用一个半小时讲了一个有意思的阴谋论,当然导演只是用一个充满童真的故事来回忆曾经为太空梦和美国梦而疯狂的时代,正如片名早已做出明示的副标题——太空时代的童年,可片尾一本正经的致意我甚至有一刻真的相信阿姆斯特朗的“登月底一人”并不是名副其实。作为阴谋论爱好者已经开始期待一将“库布里克执导登月”阴谋论搬上银幕的电影了。 最后思考一个问题,这种真人拍摄转动画的方式的确有意思,颠覆的同时也打破了许多叙事在技术上的禁锢,但我是说假如,这种电影在颁奖季究竟是入围最佳影片还是最佳动画长片?演员是否有资格角逐围影帝影后??
《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观后感(四):他不拍“爱在”系列,还能拍出什么好故事?
近年来,影坛上冒出不少自传回忆录题材的影片,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罗马》最让人瞩目,而去年更掀起一波热潮,从索伦蒂诺的《上帝之手》到肯尼斯·布拉纳的《贝尔法斯特》,再到保罗·安德森的《甘草批萨》,各位导演都在这种费里尼开创的叙事模式里回味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这波复古怀旧的热潮似乎尚未褪去,现在轮到理查德·林克莱特上场,他的新作《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猝不及防将观众拉回到上世纪 60 年末期美国初次实现人类登上月球的年代。 这位曾以《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黄昏日落时》等浪漫爱情题材出名的导演其实也擅长拍摄青春成长故事,《年少轻狂》《少年时代》《各有少年时》这类作品足以看出他对青春岁月的情意结,而更出人意料的是,他还拍过两画风独特的动画片《半梦半醒的人生》和《黑暗扫描仪》!今年这新作算是汇聚了他创作中的这几个重点元素,在半真半假的动画情节里重回 60 年代美苏太空争霸时期。
▲温馨的大家庭
影片结合了两种视角,背景是 1969 年夏天人类首次登月,叙事既跟随宇航员及任务控制中心庆祝胜利时刻,也通过一名孩子的眼睛去见证这段重大的历史。说叙事的话,实则并不准确,因为整影片没有一个连贯完整的故事,而是依赖画外音旁白加上生活琐事片段,拼贴出一幅休斯顿60年代城镇生活的风情画。叙事在这段童年回忆里是停滞不前的,这很可能与导演本人经历密切相关,他凭借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在短短 90 分钟里给观众重建一个 60 年代的休斯顿。 导演除了用天真谐趣的口吻回忆自己的温馨大家庭、校园时光、电视剧、电影、流行歌手之外,还丝毫不回避那个年代热门的政治历史事件和精彩纷呈的社会运动,透过不同人物之口对嬉皮士、越南战争、登月计划、黑人运动、美苏太空争霸等发表看法。当然,这并不是借古讽今的社会评论影片,导演煞有介事地将重点放在一段匪夷所思的登月经历上。这段重点情节在虚实难辨的叙述里让人拍案叫绝,也许这正是采用真人拍摄后期转制为动画的优势所在,画面既保留了人物的真实感,也融入了狂野不羁的想象力。
当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引发了不少阴谋论,很多人怀疑人类根本没有登上月球,而是美国的一场惊天大骗。影片这段戏谑登月计划的情节未必是在呼应这类甚嚣尘上的阴谋论,在我看来,而是导演重塑童年回忆里最华丽的一笔。这种天真烂漫的太空幻想是那个年代大分休斯顿孩子的一切,他们的父母或多或少投身到航天事业,而且他们的童年都在目不暇接的科幻题材电视剧和电影里度过。导演这段虚构的登月情节既是向那个年代致敬,也是他心目中迷影精神的完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