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75年7月,因身体抱恙,千古伟人,已是不便自行阅读了。
但,他又不可一日不读书。
于是,受组织委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芦荻定期来为诵读古典名篇,由“读书”改为“听书”。
这一日,选读的是东汉王粲的名作《登楼赋》。
静默听完,显然被文中抒发的强烈思乡之情触动,尤其有感于“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等句,他动情地说:
“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写《到韶山》,就是想起了三十二年前的往事,对故乡是很怀念的。写《答友人》,说‘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开慧就是霞姑嘛!”
隔着1771年的山河岁月,两位历史人物,遥相共鸣。
不过,一个是当时“穷”,一个是此时“达”,一个是曾经的壮志难酬,一个是今世新纪元之缔造者。
但,“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怀念故乡,是人之共情,又怎会因为你我的人生是困顿还是通达而有所不同呢?
02
纵观历史,王粲是创造过两个第一的。
第一个,是“建安七子”的排位赛。
"七子"之说,最早见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列出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人。
但曹丕并未言说此为实力排名,姑且只能理解为自然顺序。
有史可载的定论,则是刘勰《文心雕龙》,“王粲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首推王粲为“七子之首”。
不仅如此,《文心雕龙》中,刘勰还将王粲推为“魏晋之赋首”。
也是,“建安风骨”天下三分、两分在曹家。而能并称“曹王”的,正是这位王粲(另一位是曹植)。
第二个,是王粲的千古名作《登楼赋》。
据考,文学史上,通过登楼感怀一述思乡之情的,当从此篇始。
乃至后世,“王粲登楼”成为了一个典型文学意象。
一想到王粲登楼,乡愁之意便油然而生、绵绵不绝。
如唐杜甫,有“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王粲,字仲宣),元稹“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
宋代张栻“未可效王粲,居然思故乡”,陈师道“马游从昔哀吾老,王粲当年赋异乡”,苏轼“应念苦思归,登楼赋王粲”,周密“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
金代元好问,有“自古江山感游子,今人谁解赋登楼?”“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等句。
……
可以说,《登楼赋》,开创了后世文人登楼怀乡的先河。
03
那是公元204年,一个秋天的黄昏。
客居荆州已逾13载的王粲,郁郁不得志,心中愁苦,慢悠悠登上了当地一座有名的城楼。
楼,是一个极有想象空间的建筑,在信息不畅的古代,无疑是符合古人“登高望远”心理诉求的。
同时,楼作为建筑,基扎实地、亭耸高空,纵一凡人,到此亦不免感怀,何况是多愁善感的诗人。
登斯楼也,游目骋怀,一览万里,能不思接千载、神游天地吗?
王粲,也不例外。
在这登楼的唯一时空中,千愁百感顿涌心头,他看到了很多,也想到了很多。
看到了四周美丽的景致,“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但似乎却无心欣赏,也开心不起来。
因为,“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这里,毕竟不是故乡。就如《隋唐演义》中那句,“纵然此地风光好,还有思乡一片心”。
他又想到了故乡的原风景,想到了自己少负才名却抱负终成空,想到了战乱频仍民生多艰……
有风从故乡北地吹来,王粲不禁感慨万千,曰: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把栏杆拍遍,深深思念着故乡,遥望北方,希望故乡的风,吹开衣襟,温暖胸膛。
回乡之路道阻且长,归期无期,想来便肝肠寸断泪满衣裳。
他还想起了那些历史上的前辈,“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昔日孔子在陈国时,也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禁在晋国,却依旧演奏着楚国的家乡乐曲。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一个人在家时,却自言自语说着家乡越国的方言。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这至真至性的乡愁,对谁都一样刻骨啊!
04
这样的历史共鸣,还有很多。
崔颢登过黄鹤楼,“日暮乡愁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杜甫登过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顾况登过楼,“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柳宗元登过楼,“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黄庭坚登过楼,“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登上高楼,极目远眺。他们,心中无不念着故乡,也都隔着山水望见了故乡。
登楼则乡情满于楼,观景则乡愁遍于景。
正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言,“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故乡,是他们心中最温暖的字眼。是软肋,更是铠甲。
少小离家,阔别多年,纵然飘零一生,他们始终无法忘记故乡。
在他乡,不管是春风得意,还是困苦失意,故乡,无时无刻都在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故乡一直在等待他们,也守候他们,正如他们也一直记着故乡、念着故乡,“岂穷达而异心”。
这是亘古不变的人生至情,这是一片土地、一个的精神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