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书》是一本由[日] 冈仓天心著作,湖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之书》读后感(一):日本的茶
看书时间:2022年4月11日
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惯是从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惯、种植茶叶的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传过去的。
茶按季节分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按焙火程度分可以分为:红茶、绿茶、白茶、黑茶、乌龙茶、黄茶;按再加工可以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保健茶、茶饮料、抹茶等,种类繁多。
这本《茶之书》就是讲茶的由来、茶文化、茶道、茶室以及茶道本身和道家与禅的巧妙关系。本书写于西方近代化大潮涌进的时代。东西方的诸多差距,使得东方传统文化艺术被误解被忽视。冈仓天心藉由西方熟悉的茶作为“通道”(桥梁),来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呼吁传统文化的复兴。
冈仓天心把亚洲人的精致的生活比作“茶气过剩”,把欧洲人对什么都不屑一顾比作“毫无茶气”,还说如果俄国肯虚心去了解日本的话,我们将不会看到20世纪初那场血腥的残酷景象。虽然作者屁股有点歪,但也不是毫无道理。不过现在的我们不要随便去形容别人“茶里茶气”, 因为“茶里茶气”这个词是用来形容男生“婊里婊气”,让人看到就会觉得想要保护,哈哈哈。
自陆羽学神农尝百草、饮千水、行万里路,撰写出万世不朽的《茶经》,天下饮茶风气大开,多少文人雅士为茶诗词赞颂,多少红尘世人为茶痴迷不移,不禁让人想问:茶是何物,直教人以一生相许?
茶在被注入热水的那一刻,便开始了它新的生命。人们乐衷于欣赏茶叶渐渐吸水之后饱满和舒展的姿态,以及慢慢沉淀的自然和通透。当然最重要的是,热衷于品味茶的味道。
茶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涩,这是别的饮料所不具备的。涩味是由茶多酚决定的,它可以跟茶汤的回甘联系在一起,以茶汤的苦涩滋味作为前奏,茶多酚和蛋白质的结合,微苦弥散,清甜即来。
作者有点鼓吹日本的茶道,还说他们在1281年击退了蒙古大军,从而使得宋朝的文化在日本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所以这本书取名《茶之书》,其实并不客观,应该叫《日本茶之书》比较好。
《茶之书》读后感(二):茶之书
现代人往往忙忙碌碌,但在我的身边总会发现有一些爱喝茶的朋友,偶尔我也会与他们交流一二。
慢慢的我也对茶有了更多的了解,茶的生产,制作,品尝......每一步都有各自的方法,特点。倘若只把茶当做解渴之物,对于茶的美味也是一种辜负吧。
最近有幸读了《茶之书》这本书,更进一步的从茶道的角度展开论述,颇具哲学意味,境界高远,我不能及。
这本书的作者冈仓天心,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文艺理论家、美术教育家,也是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期的重要人物。
所谓茶道,就是这样一门艺术,它隐藏人们将会发现的美,它暗示人们不敢彰显的美。茶道是能够进行冷静和彻底地自嘲的、高尚的奥秘。因而它就是幽默本身,是彻悟的微笑。所有真正懂得风雅的人,在这个意义上都可以说是茶的哲人。
在这本书中,对于茶的起源有着比较简略的介绍,比如烹煮的饼茶、搅拌的粉茶(抹茶)、冲泡的叶茶,分别象征了的唐朝、宋朝和明朝各个时期鲜明的时代情怀。
这种高度概括性的语言颇为有趣,而我们细看茶的艺术,更会觉得其中奥妙无穷。单说泡茶的水也有优劣之分,《红楼梦》中妙玉说泡茶的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不过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是用更多的笔触去描述了自己对于茶与道的理解。而说到茶与道的联系,更多的是谈到茶道是由禅宗仪式发展而来的。据说,待客供茶的礼仪始于老子的高足关尹子,他最先在函谷关向“老哲人”献上了一碗金色的仙药。
用大量笔触描写何为道的时候,作者也选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故事,来探讨禅宗与道家之间的紧密联系。
比如,大师慧能看到两个僧人对着塔上随风飘动的旗子辩论。一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人则说“是旗在动”。最后,慧能向他们说明,真正在动的既非风也非旗,而是他们自己的内心。
在我浅薄的认知看来,这个故事展现了道家的飘逸洒脱,心不动则万物都伤害不了我们,强调个人的主观情感不应随便被外界环境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们日常所需的食物和生活用品长期以来已经都很充足,有些人会通过饮茶,品茶的爱好来追求一种清净高雅的志趣,我觉得这种生活态度是很好的。 《茶之书》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茶,更多的是在讲茶道,讲人生,讲。
《茶之书》读后感(三):不只是品茶,还是一种茶道
在日本,茶道是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宗教,而最初,茶是作为药引的,而后作为饮品。茶道在本质上是对不完美的崇拜,是一种柔弱的尝试,一种试图在我们已知的、充满着不可能的人生当中完成某种可能的尝试。
《茶之书》首先是一美学经典,也是一哲学论著。它强调“生活”和“艺术”的一体性,认为茶道的理想,就是发现人生琐事中的,断言“只要我们愿意承认它,完美会存在于任何一个地方”;反之,艺术本身也必须和生活密切相关,“杰作存在于我们自身当中,正如我们也存在于杰作之中”。它还反复强调艺术的“不完全性”,指出了茶室里处处避免着对称和重复。
茶之书
8.3
[日] 冈仓天心 / 2022 / 湖南出版社
茶在推广过程中也遭到了反对,茶因高价(一磅茶叶售价十五六先令)令一般平民无法消费,只能作为“款待宾客时的王室御用品,及馈赠王侯贵族的礼品”,被少数上层人士享用。可是,尽管有这些障碍,饮茶的风尚还是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到了18世纪上半叶,伦敦的咖啡店实际上都已变成了茶室,成为艾迪生[10]和斯梯尔[11]等文人高士的聚集之地。他们以喝茶聊天来打发时光。
这是一本美学之书,也是一本哲学书,品茶,其实也是一种品人生之道,书中的插画别有一番情趣,这本书带我们在茶道的艺术精神中做鉴赏。书中对现实批判的光辉,那些对艺术的追求高价并不是高雅,艺术追求的精神应该是纯粹的才是!
关于茶室,第一个独立茶室是由千宗易建造的,在历史上她是最的茶师,日本所有杰出的茶师,都是禅宗的修行者,他们还尝试着把禅的精神融入现实生活中。书中也批判了一些世事拙见,并不是说越贵的茶他就越好,它嘲讽人们对艺术的虚假崇拜:“追求的是高价,而不是高雅;追求的是流行,而不是美”;慨叹世人对艺术的无情破坏:“人们破坏着生活中的美,从而破坏着艺术”;抨击东方建筑对西方的低俗模仿:“西式建筑的无聊仿造随处可见”;并大胆预言:“过去或许会怜悯我们文明的贫瘠,未来也将嘲笑我们艺术的荒芜。”
关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所需的心灵间的和谐共鸣,必须建立在互相谦让的精神之上。我们必须要从心灵上去鉴赏一个艺术作品,而不是应该用耳朵。“世人用耳朵来评论绘画。”正是真正鉴赏力的缺失,造成了今天仿古作品泛滥的面。在赞赏古人的艺术的同时,也需要去关注当下的艺术的可能性,否则以后,我们会被嘲笑艺术的荒芜。
书本最后也讲了花和茶道大师,看似在讲这些,其实也是一种茶道。就像书本上说的:“世间的人们,每天都在人生这个充满愚蠢劳碌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挣扎浮沉着。”品茶、赏花其实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
《茶之书》读后感(四):茶亦有道
《茶之书》只有100页,可谓一本小书。
这本小书却小觑不得——全书七章,虽然篇幅不过5万来字,但包罗万象,历史、文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植物学,不一而足。
全书的主题,个人觉得有二:
一曰茶。作者冈仓天心在本书中简要地回顾了茶叶走向世界的历史,以及茶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饮用形式。在第二章《茶的流派》里,作者将茶艺的进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烹煮茶、搅拌茶、冲泡茶,其对应的正巧是唐代、宋代和明代以降三个阶段。作者饶有兴致地介绍和分析了唐代陆羽的《茶经》,并对其中茶具和制茶方式进行了颇有个性的解析。
二曰道。这也是全书的主旨和精华所在。冈仓天心完成本书,正值西学东渐在日本扩张之时,很多日本人以学西方为荣,主张全盘西化。作者敏锐地认识到本土文化的可贵,通过这本小书,借用西方人熟知的茶道这一东方文化形式,向世人呼吁东亚文化的独特价值。
书中的道,“与其说是‘路径’,不如说是‘通路’”。它既是道家文化中“道法自然”的道,又是佛教禅宗里“丛林清规”中的道。这个道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无形的。冈仓天心在将一个社会概念上升到哲学高度后,通过西方哲学的思维,对茶文化进行了功能性的重塑。
更可贵的是,作者没有陷入理论和理念的大海中不能自拔,而是希望通过一个个浅显易懂的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本小书里,涉及的故事不下10个,其中伯牙驯琴的用典堪称神来之笔。伯牙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其他人只顾着唱自己想唱的,当然无法成功。我让此琴选择它要的曲调,甚至究竟琴为伯牙,抑或伯牙为琴,当真连我也分不清了。”一方面,这是作者倡导道法自然的延续,凡事要遵循其道,也就是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另一方面,这同时也是对其他琴师辛辣的讽刺——“只顾着唱自己想唱的”,换言之就是自以为是,不论是看不上东方文化的洋鬼子,还是想把传统文化扫进垃圾箱的假洋鬼子,在这里是否都可以对号入座呢?
与此同时,作者在本作中,用尽全力称赞茶之美。茶之道是“美至上主义的禅”,茶人之德是高度的优雅、平静、谦和与和谐。透过文字,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源自东亚文化的赞许和自豪。现在已是21世纪,时已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跪族”依然层出不穷,真让人感慨,即便已过百年,此书仍有十足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