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一直有一个隐形主题:
自动化
赚钱。平常藏起来,藏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运营推广后面。用比较文气的说法来讲,就是随规模增长的边际成本递减。正常人不会从字面进行理解,而是翻译为另外一种形式:互联网可以实现自动化赚钱,在你睡觉、旅行、游泳、看电影的时候程序继续为你赚钱,而且越赚钱就越赚钱,成本占比就越低。这个想法在当初就颇具吸引力。一个厨子要每天颠大勺,一个白领要每天通勤打卡,一个工厂老板要每天组织生产销售,于是人世看起来很辛苦很麻烦,需要周而复始地投入,没完没了。自动化赚钱等于是给出了一种新承诺:你在网上提供某种新产品新服务,它并不需要任何实体,只是一段人工编写的代码而已。代码在服务器上自动运行,赚取利润,钱就那么24小时不间断地落入口袋。
最妙的是,随着用户和利润的增长,成本并不是线性增长的。一家餐的极限服务能力是500人,要想再服务500人,那就得再开一家一样大小的餐,从前到后厨再雇佣一套人马。但互联网不需要,一个新产品上线之后,可能用户增长10倍都不需要雇佣更多人员,租用更多服务器。服务1000人是它,服务10000人还是它,一直到性能瓶颈出现。
所以到今天互联网上的内容农场都很多:机器爬虫自动抓取内容---网站/App自动发布内容---自动优化搜索关键词---吸引流量前来访问---访客观看/点击广告产生利润。简单说,就是把别人的文章直接自动扒下来,自动发布到自己的网站上去,这就是内容农场,然后导入流量,内容农场就可以开始通过广告赚钱。基于相同的道理,网上的电影网站也总是那么多。只要有资源库,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新生成一个站点,人们会因为搜索当前流行的影视剧源源不断地前来访问。丁零当啷,铜钱落袋。
然后是独立者的概念。一个程序员受够了产品的气,销售和市场的压力,老板的颐指气使,就会想着辞职回家,敲一个程序出来。要么是一个小工具,要么是一个小游戏。然后把它发布在网络上,因为它好用,因为它有用,所以人们会跑来下载和使用,然后通过购买或者内置广告,丁零当啷,铜钱落袋。这样,一个独立者在睡觉、旅行、游泳、看电影的时候,程序也在自动为他赚钱,却不用受工作的折磨。
最后是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概念。针对它们的分类有许多种,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种简单的分类方式,那就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分为两类,一类是销售经常给你打营销电话的,一类是不打的。经常打的算是披着互联网外套的传统公司,不打的算是真正奉行自动化赚钱的互联网公司。前者喜欢和人打交道,业务重心放在销售和市场上。后者讨厌和人打交道,业务重心放在产品和技术上。前者经常打扰电话,提醒你购买续订产品。后者经常自动发送垃圾邮件垃圾短信,但是要和你保持距离,一般找不到真人客服,用迷宫一样的指引和常见问题列表自动化解决你的投诉,然后赚取惊人利润。
站在今天再去看自动化赚钱这个概念,我认为它已经和互联网的好时光一并黯淡了。各行各业都很辛苦,不存在什么洼地,在那里可以让一段程序自动跑着钱就能自己来(怎么会写出了一个带where的地点定语从句?中文里不应该有啊)。都需要日常耕作,都需要例行维护,而且成本总体上是在攀升的。因为无论是开餐还是跑程序,获客的渠道成本和客人的流量成本是在上升的。
当年一个独立者扔出一个小工具,最初始的用户就是传播者,在网络世界中有很大话事权,而且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现在没渠道没推广,就根本没人来下载使用。即便花钱引流进来,也是莫名其妙的人居多,钱很容易打水漂。当年Google推出那么新锐且那么难用的wave,全球网友也趋之若鹜,必须抢邀请码试用。如今FaceBook推出meta,也就是盥洗室里又新增了一把电动牙刷的事。更不用说这几年来,发生过那么多次大平台用自身流量试图带起新产品时的沉沙折戟。
全都是体力活。视频是当下最流行,网红和种地没什么分别。做视频那就得起码一周一更,没更也得上花絮,否则就会完蛋。直播那就得每晚一次,有话没话也要喷满两小时。农民伯伯还有农闲休息的时候,网红却得撅着腚哼哧哼哧不间断地干,眼睛里的反光一水儿的环形照明灯。还有没有自动赚钱这一说?还是有的,但是门槛高了许多。比如说那么多网红在种地,总归是要个视频加工的小工具。那么多营销号在发文,总归需要个排版设计的小工具。前者需要技术和产品力,后者需要营销在竞争中幸存。我认为今天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络自动化赚钱案例,应该要算是DeepL---设计好网友自动翻译程序上线运转,人们购买翻译服务,在线翻译完毕走人。很好,但对应着技术积累和时间累积,越往后越好走,越往后越让人无路可走。
我在想了很久之后,终于意识到自动化赚钱这个概念就是个映射,或者说是个比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神话:钱能生钱,运作好你的个人资产,你就可以在睡觉、旅行、游泳、看电影的时候让财富继续为你创造财富。自动化赚钱算是这个概念在网络世界里的映射,那这个比喻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技术能力或者是产品能力并不是一种资产,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太大,没有办法光滑地切入商业活动。更何况即便在现实生活中,钱能生钱的故事也并不是通例,甚至都不能说是较高概率事件,毕竟韭色青青的一幕随时都在上演。
啊,曾经那些轻飘飘的微醺时光,曾经那些easy come easy go的轻狂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