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有多简单?贬低他,不断贬低他

毁掉一个孩子有多简单?贬低他,不断贬低他

  永远不要小看父母的嘴,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力。

  ——凯叔

  作者 | 大余 桑榆晚

  我身边发生过一个真实故事。

  一个女孩,成绩一般,父母总希望她能出人头地,对她管教特别严格。

  从小到大,她承受了许多来自父母的冷嘲热讽。

  谁也没想到,这些话在女孩心里埋了一颗定时。

  父亲48岁生日那天,请了亲朋好友一起吃饭,大家都喝了几杯酒,聊得开怀。

  有人夸女孩考上大学出息了,还打趣女孩的父母以后就享福了。

  女孩害羞地笑笑,爸爸却说:

  “这算什么有出息,就一个普通本科,现在本科生一抓把。”

  女孩很尴尬。

  爸爸还对着她补了句:

  “我要是像你这么没出息,早就直接跳楼死了。”

  话音一落,女孩脸色苍白,眼含泪水,低着头不吭声。

  谁也没想到,那天半夜,女孩跳楼了。干净整洁的书桌上,日记最后写了一行字:

  “为什么我做什么都不够好……”

  她父母哭得几乎晕厥,不懂为什么女儿会突然自杀。

  父母无意识的评价有很多种:

  “你怎么那么粗心?”

  “你怎么没有眼力价?”

  “你怎么那么笨。”

  觉得只是无意识说了孩子几句,

  事后哄哄就没事了。

  事实上,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对孩子影响巨大。

  微博上有一个视频,女孩就要大学毕业。

  妈妈问:“毕业后准备干嘛?”

  女儿开玩笑:“找个有钱的老公。”

  妈妈嗤笑一声,一本正经嘲讽:

  “你又矮又小,跟别人比啥都没有!还想嫁个有钱人?”

  爸爸也忍不住吐槽:

  “别做白日梦了!”

  从相貌说到女孩的专业:

  “当时瞎了眼选这个专业!”

  “根本不现实,找不到好工作。”

  父母“混合双打”,女儿默默流泪。

  强忍内心的委屈,憋得满脸通红。

  后来女孩对视频做出回应:

  “不打算找工作了。”

  箭伤肉体,话伤灵魂。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从积极到消极,全在父母的一句话里。

  有一个男孩口述的故事。

  读书的时候,成绩班级前三,

  但父母一直对他不满意。

  父母最喜欢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

  “你比不上XX,人家每次都考第一。”

  有一天,爸爸在逗家里的小狗,教它拱手表示“恭喜”。小狗学会之后,爸爸开心得不断抚摸狗狗的头,夸它聪明。

  此刻的男孩心里崩溃了。

  他的父母,

  可以夸一只狗成功做了一个拱手的动作,

  却不肯夸他一句“做得好”。

  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连狗都不如。

  男孩从此放弃了努力,高考失利,成年后也几乎一事无成。

  长大后男孩提起这段经历,父亲不理解:

  “不就是一句话吗?”

  父母以为是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会在孩子心里深深扎根。

  心理学上有一个“白熊效应”。

  要求曾被白熊惊吓或伤害过的参与者,不要再去回忆当时害怕或痛苦的情景,也不要再去想那只白熊。

  结果人们的思维却出现强烈“反弹”。

  参与者脑海里很快浮现出一只白熊,还会不断回忆当时痛苦的经历。

  对孩子也一样。

  注意力“扎根”后,痛苦只会不断加深。

  越痛苦,越无法摆脱。

  有研究发现,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在大脑区域的反应路径,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在情绪打击下,大脑被激活的区域?

  在遭受到严重语言暴力时,孩子会觉得全身颤抖,呼吸急促,

  身体疼痛,甚至有恶心眩晕的感受。

  父母给孩子的每一句打击,

  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冲刷而褪色。

  语言暴力造成的伤害,

  几乎是永久的留在孩子的心里。

  语言暴力有着怎样的伤害?

  从生理角度,有三种:

  1、语言理解能力变差

  美国精神病专科医院做过研究,分析小时候遭受父母语言暴力的成年脑。

  结果发现,小时候常常遭受父母语言暴力的人,语言智商(代表了阅读、写作、对话能力)只有112分。

  而那些小时候没有经常遭受语言暴力的人分数为124分。

  韦尼克区(主要负责理解口语)和前额叶(对人的思维、行为调节有重要作用,与智力密切相关)之间的连接减少,语言理解能力变差。

  3、反应能力变差。

  平时,大脑的神经递质发出舒缓的化学物质,表明我们是安全的。这个时候,孩子的神经通路是冷静的。

  但是因为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对人的思维、行为调节有重要作用,与智力密切相关)还在发育中,大脑执行功能也很弱,他们的身体会把被吼叫时的恐惧,解读为“危险”。

  为了保证在这种“危险”环境中存活,

  他们的大脑会被迫进入“生存模式”。

  对于大脑仍在发展阶段的孩子们来说,

  长期处于“生存模式”,

  会改变他们的大脑结构。

  海马体、前额叶皮质会受到影响,情绪管理和决策能力变差。

  可能很容易被激怒,采用打骂的方式来“反击”;也可能很脆弱,别声说一句话,都失去了反应能力。

  3、情绪障碍

  韩国科学技术院发表过一篇论文。

  他们招募了一群受试者,这些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有被吼叫、辱骂的经历,而且确诊了抑郁情绪障碍。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的分脑区域结构跟普通人的脑结构不同。

  他们的右侧额杏仁核回路(与焦虑、害怕情绪有关联)产生了异常变化,更容易有情绪障碍。

  语言暴力造成的伤害,

  几乎是永久的留在孩子的身体里。

  三毛生前,写过很多文章,她的才情早就得到了无数人的认可。

  唯独她的父亲,对她的作品难能满意。

  直到有一天,父亲看了她的文章,给她写了一封信。

  信里写道:

  “我读后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

  三毛一下子怅然若失。

  她等父亲这一句话,几乎等了一生一世。

  在给父亲的信里,她写了这样一段话:

  “爸爸,你认同了女儿,我却百感交集,不知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很想大哭一场。

  这种想死的念头,是父女境界的一种完成,很成功,而成功的滋味,是死也瞑目的悲喜。爸爸,你终于说了,说:女儿也可以成为你的骄傲。”

  父母以为一句轻飘飘的肯定,无足轻重。

  却不知那一句肯定,在孩子心里,是“成功的滋味”,是“死也瞑目的悲喜”。

  那一句肯定,很轻。

  同时也是一份力量,很厚重。

  如何用语言正面暗示孩子?这几个方法可以多用。

  1️⃣不断重复:

  “吸引力法则”理论:一句话重复遍就是能变成真理,一句真理重复遍就能根深蒂固地植入人的思想。

  没有任何一句夸奖或鼓励可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不断重复去做,一定能看到孩子的改变。

  2️⃣描述目标:

  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帮助孩子具象化结果和目标,越清晰越好。

  爸爸妈妈常说:“快一点!要迟到了!”但孩子体会不到“迟到”带来的后果,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快一点,这就是没有目标。

  3️⃣给予尊重:

  你既然想好了,爸爸妈妈支持你!

  爸妈尊重你。

  我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

  孩子越大越不想被掌控,给予尊重,适当放手。

  4️⃣感同身受:

  这次没考好,你心里也不舒服吧?

  我知道你的感觉,它叫失望,我也经历过。

  如果难过,那就哭一会儿吧。

  多感知孩子的处境、情绪和情感,给予共情,能让亲子之间的连接更紧密。

  5️⃣给予选择和决定权

  这件事,你自己来决定就好了!

  你可以选择…或…

  当孩子不想遵从父母的决定,给出几个选择可能避免沟通上的僵持。

  幸运的人一辈子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父母的骄傲。

  哪怕他学不好,调皮捣蛋,碌碌无为,但他们内心永远会空出一个位置,等着父母用肯定和欣赏去填满。

  给孩子一句肯定,就能让他们充满力量。

  给孩子一句认可,就能让他一生感受幸福。

  千万不要低估了认同在孩子心中的份量。

  愿你我都能成为治愈孩子一生的人。

标签:毁掉 一个 孩子 有多 简单 贬低 不断 毁掉一个 毁掉孩子 毁掉有多 毁掉简单 一个孩子 一个有多 一个简单 一个贬低 孩子有多 孩子简单 孩子贬低 孩子不断 有多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