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奇缘》观后感摘抄

《美味奇缘》观后感摘抄

  《美味奇缘》是一由艾瑞克·贝斯纳执导,格莱高利·嘉德波瓦 / 伊莎贝尔·卡雷 / 本杰明·拉维赫尼主演的一剧情 / 喜剧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味奇缘》观后感(一):审美高级。

  难得遇到整个剧本都围绕食物展开的电影。

  法语,故事应该是纯虚构的,情节不复杂,虽然是个关于“复仇”主题的本子,但节奏舒缓且轻松,适合放空的时候看。

  电影里不动声色的探讨了一些食物与人的关系。比如开篇的时候,土豆被认为是下层阶级食物,尽管和松露放在一起,但那已经不能是贵族应该吃的东西。以及,如何正确的体系的理解“烹饪”。

  但落到更底层其实是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去平衡自己的表达和客人的感受?即,我做饭是为谁做的问题,为我自己,还是为我的客人。当然,相比于情节而言,看这片子也没必要那么深刻。

  布景和色调相当高级,随手能截出静物油画,养个眼就值了。

  《美味奇缘》观后感(二):舌尖上的秩序:美食与大

  节奏明快,温馨美好的商业片~以及真的看饿了!叙事角度非常巧妙,用对食物的选择、烹调方式、厨具选择、就餐方式等把阶级、平等、自由、这些宏达抽象概念变得具象、亲切、日常,虽然故事背景严肃宏达,但整个影片氛围非常温馨轻松。

  食物绝不仅仅是用来裹腹的,个体、家庭乃至整个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理解,对世界的认知,审美偏好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期待,都蕴藏在美食里。

  这电影也勾起了我对巴黎生活的美好回忆,尤为想念那些遍布街道两侧的大大小小的餐和咖啡馆,铺着漂亮桌布摆着鲜花的小桌子,手写的菜单,临街的落地窗……可以享受三五好友小聚的热闹,也可以品味一个人独享美食的自由随性。今天法国人日常生活里面稀松平常的小细节,其实都是法兰西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留下的遗产。美食视角下的法国大前夜,幽默中有所思,,本质上是对旧有秩序的颠覆,而秩序的表现不仅包含宏观层面(例如:政治制度安排),日常生活的细节无不是秩序的体现。

  《美味奇缘》观后感(三):当食物都成了无形的监狱

  《美味奇缘》,如果缺少代入,那么故事算一般,片名的翻译挺奇怪。片名是“美味”,加个“奇缘”看起来就像哄小孩子的童话一样。它讲的是“真诚”。

  要是结合今天的“热点消息”,故事就显得讽刺味十足。某辣条广告词被举报太低俗,引起不好的联想。这不就跟电影里,赋予土豆以低等的含义,差不多嘛。那些食物,那些词语,怎么就会让人走向低劣的地步呢?

  封建的思想审查,随处可见。各大网站的审核员,挥舞着审核大棒,打击各种言语和图像。说你违规就违规,反正审核员说了算。有些路人网民也类似,义务充当起思想审查的角色。正面批评的话,会引来强烈的反击和咒骂;旁敲侧击的话,会有一堆人说你在“阴阳怪气”。各种层次的思想审查,都在随时准备着。

  在这个电影里,最后人们可以很欣慰,知道会有个巴士底狱,被攻破,表达被压抑的不满。但是,那些无形渗透的监狱,却牢不可破。

  这样回过来想想,《美味奇缘》的片名翻译还挺恰当的。因为它就是个童话。当时的宏观背景也是乐观的,很多人坚信,有形无形的监狱会被打破。直到,后来的历史打破那些人的美丽设想。

标签:美味 奇缘 观后感 摘抄 美味奇缘 美味观后感 美味摘抄 奇缘观后感 奇缘摘抄 观后感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