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富有才气又有心仕途,却一生没在官场得意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数。
温庭筠要算其中一个。
温庭筠是唐太宗时宰相温彦博的第七代裔孙。
古话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人的功绩最多泽润五代子孙,到第七代,温庭筠一家已然沾不上先祖的光了。
不过,温庭筠这人自小饱读诗书,才思敏捷。《唐才子传》中就记载他说:“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笔成万言。”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读过温庭筠作品的人,怕是怎么也想不到,这样一位富有才气、文笔细腻的大诗人,竟有着一段放浪而坎坷的人生。
有意仕途,奈何长路坎坷
祖上本是名门望族,到自己这一辈,可算家道中落了,大概是心怀重振家门的愿望,温庭筠也曾为步入仕途,做过不少努力。
据说,他曾跟着宗密禅师学禅。希望能够通过宗密禅师的引荐,结交朝廷重臣,从而谋个一官半职。但后来“甘露事件”爆发,宗密禅师受到牵连。温庭筠也就失去了走上官场的靠山。
之后,温庭筠受人推荐,做了太子李永的陪游文人。只是好景不长,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唐文宗就因奸人谗言废黜了太子,导致李永郁郁而终。这下,依附太子上位的路也走不通了。
无奈之下,温庭筠终于还是选择参加科举考试。他每次考试,只要把手叉进衣袖,在脑中打好草稿,就可以落笔成文。这样反复八次,就写好了考试需要的八篇不同韵律的作文。因此,人称“温八叉”。
以这才情,温庭筠没道理不上岸。可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考场之路屡战屡败。有人说温庭筠太真性情了,他恃才不羁、藐视权贵,自然就要被人压制。
虽然考场上不得意,但温庭筠的才华还是很受人待见的。唐宣宗时期,温庭筠就曾出入相国令狐绹的书馆。
当时,唐宣宗特别喜欢《菩萨蛮》曲调,令狐绹就借温庭筠之手向宣宗呈上了一篇词,并要求他不许说出去。可温庭筠转头就把这事传了个沸沸扬扬。
又有一次,唐宣宗作诗时不知该如何“金步摇”,温庭筠当即说出了“玉条脱”,深得宣宗的心,还拿了赏赐。
令狐绹不知道“玉条脱”的出处,便请教温庭筠。温庭筠当下回答了他,后来却在外人面前讽刺他是“中书内坐将军”,没文化。
这可被令狐绹记在了心上。他后来在宣宗面前上奏说,温庭筠有才无行,不能大用。就这样,温庭筠又一次丢了可能获得举荐的机会。
不过,温庭筠这一生并非没有当过官。他曾因在科举考试上帮人,被贬为县尉,没多久,又到太守徐商的府中担任巡官。
唐懿宗时,温庭筠受人推举,做了国子监助教,就是管科举考试的。但第二年,他再次被贬为县尉,不久便长辞于世了。
纵情情场,才子佳人的悲剧
人们谈到温庭筠,不得不提及的,还有他的情场韵事。因为他的坎坷仕途,和他后来在词上的成就,都离不开这段为人津津乐道的往事。
《新唐书·玉泉子》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温庭筠有一个叫姚勖的表哥曾资助他一笔钱,让他参加科举考试。也不知道那时候温庭筠是怎么想的,他竟拿着这笔钱一头扎进了青楼。姚勖知道后非常生气,把他拖出来暴打一顿,然后把人赶走了。
还有一个坊间传言的故事说,温庭筠第一次科举考试原本是很有希望考中的,不曾想他复试前一晚在青楼喝大了,第二天硬是没能起来,只得放弃考试。
温庭筠生活的年代,文人出入风月场所的事情并不少见。他自己就是一个喜爱喝酒、纵情享乐的人,常常流连花间柳巷。因此,他写了很多花前月下、闺情绮怨的词曲。
那时,整个社会都流行填写曲子词。大家听到一首好听的曲子,就都开始填词吟唱。温庭筠才气傍身,看别人填的词水平欠佳,便自己上手写起词来。
《花间集》中就收录了他所写的六十余首词。他因此被称为“花间派”鼻祖。从文学成就上来看温庭筠,他也算是“官场失意,情场得意”了。
温庭筠和才女鱼玄机的故事,同样跟他流连青楼分不开关系。
鱼玄机原名鱼幼薇,年幼时和母亲一起帮青楼洗衣做饭以维持生计。鱼幼薇不仅长相出众,还十分聪慧,小小年纪就能吟诗作赋。温庭筠认识她时,她不过十一岁。两人一来二去结成了师徒,常常作诗相和。
据说,后来鱼幼薇写下一首《冬夜寄温飞卿》,寄情温庭筠,聊表自己无所依托的凄凉心境。有人把这首诗看作情诗,认为是鱼幼薇在表白温庭筠。
当事人的真实情感究竟如何我们无从得知,唯一可以知道的是,温庭筠替鱼幼薇做媒,把她嫁给了李亿。但鱼幼薇却因李亿正妻嫉妒,被赶出夫家,自此入观,改名鱼玄机。
鱼玄机最终没能等来李亿,反倒沦落风尘,最终因失手杀死自己的婢女而被处死。
不知道温庭筠是否听闻了这一消息,若是听见了,心里又作何感想呢?
温庭筠这一生,可谓放浪不羁,仕途坎坷。他的学识没能让他在官场上做出成绩,倒是被他用在风花雪月之地写词了。
不过,如今回看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这一切,大概也算成就了他的才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