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经典读后感有感

《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经典读后感有感

  《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是一本由[美] 约翰·史崔勒基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4.80元,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一):一本让你更有勇气逃离平庸的书

  这是很出名的那本《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的后续,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在第一次遇到咖啡馆之后,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后十年之后,在夏威夷再次与咖啡馆相遇的故事。

  这一本没有前一本那些略微“神叨叨”的情节,而是更接地气,普通人更易接受的故事,非常好读,也更容易理解。

  “我们会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其实挺好。但有时我们会陷入一种定式思维,甘愿接受比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稍差一些的选择。”

  —当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挺好的时候,其实那就等于不够好,因为生活本就可以“特别好”“超棒”,为什么要满足于“挺好”的状态呢?挺好离不好只有一线之隔,接受挺好其实是在妥协,向那些阻挡我们追求更好生活的因素认输。

  “所有愤怒的根源都是恐惧。”

  —当我们在愤怒的时候,到底是在愤怒什么?其实愤怒的背后,是深深的恐惧,如果在愤怒自己的事,就是怕自己过不上想要的生活,如果在愤怒别人的事,就是怕别人影响到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但愤怒只是一种情绪,它对现实的改变起不了任何作用,不过只要意识到自己是在恐惧之后,就能把自己抽离出来,从而更理智地看待当下那件事。

  “和GPS一样,宇宙会给他们提供他们真正喜欢的东西。”

  —车有GPS,其实宇宙也有GPS,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会时刻关注我们的动向,读取我们的喜好,从而指引我们的方向。

  当你说你喜欢旅游,喜欢冒险,喜欢一切新鲜事物,却仍然每天两点一线地上班,休息日就宅在家,那么宇宙就默认你喜欢这些东西,从而拒绝向你提供可以外出的机会。俗话说:时间花在哪儿,注意力就在哪儿,宇宙是聪明而强大的,它会给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前提是,你是真的想要,也有勇气去争取。

  《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二):想要更好的心,想要更多……

  想要更好的心,想要更多……

  当我们已经很好的时候,我们一定是想要更好的。

  这是一个事实,这是人类存在的最根本动力,那就是期待和希望,甚至你可以将其说什么欲望,自己一直并不觉得欲望是一个贬义词,只有它在一定程度上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甚至伤害这个世界的时候才应该被改善,如果没有,那么,这样的欲望,欢迎,更多。

  自己阅读完《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后不久就阅读了这本《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相较于第一本,这本的内容更多,而且因为与第一本中的内容相互映照,可以看做前者的进阶版,书中的故事线距离第一本中约翰去到“为什么咖啡馆”已经过去几年,看得出来从当时离开咖啡馆之后,约翰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个人的心境也变化很多,但是他为什么又一次发现自己来到了这里呢,无论如何,故友重逢让人感慨万千,而机缘巧合之下,约翰要临时担当“为什么咖啡馆”厨师,这次故事的中心是一个叫做杰西卡的充满焦虑的顾客,从下车到店内这段路,钥匙掉了好几次做到座椅上依旧忐忑不安,无意识的频频查看手机,即使这里没有信号,在这里自己看到一个追求效率时刻关注工作、咨询哪怕是在度假天堂……

  随后就是第一故事的翻版,只不过这个的厨师是约翰,服务员依旧是凯西,几次谈话让杰西卡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的问题,倾听自己的内心,寻找解决的方式与方法,在这里过程中,新加入不少人物,场景也不限于咖啡内,我们可以看到沙滩冲浪还有晚上的篝火晚会……

  总的来说,整本书的模式依旧是沿用第一本,但是内容更加丰富,人物更加多样,当然阅读这本书的前提是你比较认同前一本书的内容,那么这本书中让人醍醐灌顶或者是让人警醒的内容俯拾即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和书签用了很多呢,有些道理十分浅显易懂以至于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就是不会注意到,有些道理需要转换一个角度去看就会豁然开朗,有些道理需要把自己的层次太高就能窥得全貌,有些道理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去倾听自己的真实呐喊,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无疑是一个自我检视自我剖析的过程,正如我们不可能百分百是第一本中的约翰,我们也不可能是这本书中的杰西卡,但是我们总会有这一点或者那一点影子在这样的人物的身上,可惜我们没有这样的咖啡馆,但是我们有这本书,依旧是,信者,有用,不相信者,其实也不用看了浪费自己的时间,看了,行动起来,也许会有效果,看了,却又不行动,那就等于没看,个人评分9.5分,推荐指数五星。

  《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三):找到每颗心锁的钥匙,然后打开一个心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心就打上了结,然后还用美的不像样的包装盒精致打扮,封存起来,然后落灰,然后等待被打开,只是有的落空,有的欢喜。

  其实这是一本很偶尔闯进我视线的小书,然后正好最近加入的读书会共读题目是这本书,不自觉就拿起来翻了起来的一本小书。书很薄,内容也紧凑,要是你阅读速度够快,马马虎虎2个小时就能看完的情感励志文学,俗称鸡汤文。

  作者其实这个书是写了两本,这是第二,我现在正在倒过去看第一,那么我简单来给讲讲:约翰,也就是作者自己,他这本书是编撰了一个和自己同名的角色,以这个"约翰”的视角来展开的一场奇妙体验。社畜约翰,与绝大分的现代都市人一样,眼里有远方,心里有梦想,手上却一堆有做不完的工作,每天纠结在放飞自我和生存至上的两难中,感觉自己年纪一点点长大,就会越发变得面对这一切手足无措,就在这样一个抓狂,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状态下,机缘巧合,来到了一个叫“为什么”的咖啡馆,约翰重新审视了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人生意义,以及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方式,破解了封闭的内心,寻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敢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也能坦诚认真去面对真实的生活压力,于是他过上了自己还算满意的生活。以下开始略有涉及剧透,不过没关系,不是什么情节非常有张力的小说文学类作品,本书的实际定位是心理自我激励。

  于是约翰在一次如往常一般的出行骑行游车河中,又很突然的来到了这个曾经解决了他人生困惑的地方,这次的到访,让他有了不一样的心情,就在和咖啡主人谈笑叙旧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个成功女士,一身名牌服饰,价格不菲的高档汽车,时刻焦虑不安紧皱的眉头,以及一台突然就信号崩塌的手机,又是一个被生活折磨但目前过的看上去还不错其实内心千疮百孔的人,约翰想帮她,就想尽办法让原本只是进来问路的女士在咖啡馆坐下了。女士不停的翻看没有信号的手机,好像在等什么重要的电话或信息,整个人绷得很紧,完全成防御姿态。于是约翰一边假装自己是咖啡店的厨师,一边和咖啡主人一起一点点去打开女士的心结,每个来到咖啡馆的有缘人,都会去寻找三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而女士的问题是:

  你是谁?

  你的游乐场在哪里?

  你的mpo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自我认知,社会感知链接,还有多种人格序列

  接下来的内容我就不多剧透了,整体节奏和另一本著名的心里激励读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很像,每一个小章节解决一个心理认知问题,核心内容都会有关键句标识,是一本好读又便于后期复盘加深理解的小书。

  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激励读物,总是大段的原则,道理,所谓的案例,恨不得处处是干货,句句皆真理,看起来信息量特别大,而本书反其道而行,聚焦的只有三个问题,且文字描述干净清爽,画面感清晰,一边阅读一边就在脑海中千百次的上映了约翰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人设建立比较饱满的,不深奥不故作高明的写作方式也适合和孩子一起分享,效果相信不比大分教孩子人生至理的经典差。

  《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馆》读后感(四):不必走到世界尽头,才邂逅一家可以休憩的咖啡馆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出续作了。

  一如既往是个奇幻背景下的温暖故事,适合安静的午后,伴着歌、就着茶,随意翻阅。

  第一本中得到救赎、做出改变的”我“,重返世界尽头的咖啡,成了别人的开导者,帮助其他人走出泥沼。

  我们追求的是什么?自由。

  而理想态的自由很可能被我们自己禁锢住了,限定了种种前提。人们往往会说:等我如何如何了,就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前置的条件越多、如何如何的清单越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离自己锚定的目标越来越远。

  什么自由是真正珍贵的?金钱自由还是时间自由?

  我认同书中的观点,真正重要的是时间自由,金钱只是帮助我们实现自有的手段,而非意义。如果不能相对自主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去从事感兴趣的事情,那么钱用来干嘛?烧么?

  正因为时间才是真正的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所以,选择和谁在一起,选择做什么事情,就成为了我们生命和时间的意义。

  谈及如何创造自己的时间自由,作者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休”健康假“

  从病假到健康假,同样是假期,意义和目的就变得截然不同。

  既然明确了真正重要的是时间自由,然后呢?

  两步走:想清楚自己想要的 ---> 去做吧

  STEP 1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

  可能是因为程序员出身、受过编码训练的缘故,我一直觉得自己疏离于主流的,更加信奉“开源、平等、独立判断、结果导向”。外界或权威告诉你的,是输入;是否选择接受并迎合这种主流,是自己的处理器需要作出的判断;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何度过,是输出。

  如果放弃了自己处理器的独立性,就只会得到千篇一律的输出、毫无特色的生活:开着同样的车、哼着同样的歌、背着同样的包包和LOGO,却自以为很独特。

  STEP 2 去做吧

  结果,是检验说辞的唯一途径。

  说”爱“很容易,做”付出“很难;说”擅长“很容易,做”产出“很难。

  人们太容易标榜自己爱上了什么,擅长什么,却吝于投入时间和心力,直到迟迟没有拿到结果的时候,才悻悻然说一句:“其实我也没多喜欢” 为自己开脱。

  一万小时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不投入时间心力去做,就不会收获到结果。

  薄薄的一本书,断断续续的读完,如饮一杯温茶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走到世界尽头,才邂逅这样一家咖啡店

  更早的自知、自觉、做出选择,付诸行动,就能够收获更大的自由。

标签:重返 世界 尽头 咖啡馆 经典 读后感 有感 重返世界 重返尽头 重返咖啡馆 重返经典 世界尽头 世界咖啡馆 世界经典 世界读后感 尽头咖啡馆 尽头经典 尽头读后感 尽头有感 咖啡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