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牛奶》是一本由[英]德博拉·利维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热牛奶》读后感(一):亲密关系中,总在感受的,却是理性上惯性忽略的
很多做女儿的如此拼命,难道是不想活成自己的母亲?
德博拉·利维的长篇小说《热牛奶》这本书,把亲密关系中的男男女女每天都在感受上经历,但是又都在理性上惯性忽略的重要认知,甚至是直接影响命运走向的关键节点,演绎到每一个毛孔。
每当看到抖音上被女友鼓捣得天天濒临崩溃的男士们,我就在想这些女友们为何都在采用着极其相似的方式,让自己在情侣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被爱的真实度却越来越低,在亲密关系中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的原因。《热牛奶》这本书中让女儿对母亲说出了一句太真实而深刻的话:“我的一切努力和拼命,都是为了让自己不要成为你。”
《热牛奶》读后感(二):像乞丐的截肢一样残忍
”我听说了你的截肢计划。你使我想到了一个乞丐,她折断了自己的腿,这样人们就会施舍她钱。“
———————————————————————
索菲亚的英国母亲露丝,被前夫的背叛缠绕无法释怀,明明没有病,却自己制造了一堆奇奇怪怪的病症,连医生都不知道她究竟是糖尿病还是心理因素导致的瘸腿;索菲亚的希腊父亲在她年幼时擅自离席,娶了年龄不及他二分之一的年轻女孩,生了第二个女儿,只留给索菲亚一个难以拼读的姓氏以及一个病腿的前妻。
索菲亚从小就一直照顾露丝,家财散尽寻医治病,甚至为了照顾她,放弃了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而露丝的癔病扭曲了她们之间的母女关系,同时也让索菲亚在处理亲密关系上显得极为疑惑。从露丝对喝水上的挑剔,就已让人窒息:”纯净水“、”气泡水“、”煮开的水“、”煮开后凉了的水“、”煮开后凉一半的水“……反正没有一种水能让露丝满意。仅仅是给露丝倒水喝这件事,就够索菲亚烦恼的了,可想而知,和这样的母亲生活,简直是一种折磨。而最后一击是,露丝决定要截肢,没错,她没有病,但是她要截肢,这应该是一种企图,企图用自身的”病痛“绑住自己女儿。
”我听说了你的截肢计划。你使我想到了一个乞丐,她折断了自己的腿,这样人们就会施舍她钱。“ 索菲亚终于向露丝摊牌了,母亲的病态,已然令她崩溃。她把露丝的轮椅推到马路,远处一辆卡车疾驰而来。
请你自己选择吧,妈妈。是坚持自己的腿有病而死去,还是自己站起来躲开死亡,这是你自己选择的命运,请你自己选择吧,妈妈!
索菲亚自始至终都没有叫过露丝”妈妈“,而只是称呼她为”露丝“,也许是因为,露丝从来都不是一位母亲,而是她必须照顾的任性的”女儿“。
”一个女儿可以成为母亲的姐妹或母亲,而一个母亲既可以是女儿的母亲也可以是父亲。”任何一对母女就像搅成一团难以理顺的毛线,互相依赖,互相缠绕,同时,又互相埋怨。
像乞丐的截肢一样残忍,像诗一样朦胧, 这本书就像任何一位女性一样神秘,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热牛奶》读后感(三):文学版的《热锅上的家庭》
写在开头: 确诊重度抑郁,重度焦虑,现在休学,书籍是除了艾斯西酞普兰和奥沙之外的避难所。 喜欢加缪,喜欢存在主义,喜欢西西弗神话,喜欢荒谬,认为现实的魔幻远比书籍中精彩的多,也绝望无力的多。 欢迎友好交流,以下书评全来自个人经历和偏好,不喜勿喷不必告知。
整个小说的基调色彩压抑沉闷,类比的话有点像《将死未死的青》——见主人公离丑陋的现实只差一点,甚至ta自身都有觉察,但字句之间,回答与自我意识之间充满了自我蒙蔽和逃离。我讨厌这种憋闷,时常会在看书的时候不自觉的哀嚎出声——“看不出来她在假装生病吗?看不出来她在故意拖累你从中来获得自己的满足感吗?看不出来她怕你逃离她吗?”“十欧元的零花钱真的离谱”诸如此类的。 但说实在的,一位研究人类学的硕士——学历大于我,人文修养超于我,怎么可能不了解呢。只是有没有勇气,有没有最终去做罢了。可《热牛奶》和《将死未死的青》在矛盾来源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来自于学校,相较而言容易摆脱;后者的家庭,亲缘血缘纽带捆绑之下,很难会有摆脱的勇气,和坚守自己原则的信念。 以上这种波动,可以在《热牛奶》前面大分的篇章中得到文学化的展现。我个人浅薄的理解抛砖的话,就是文中的水母的刺伤。生理身体层面的痛比心理压迫的痛让文中的“我”感到更舒服,甚而会主动到标注水母出没危险的海域去主动寻求这种解脱。可见,“我”不是没察觉,只是从五岁开始就撑起这个家,到了大学硕士以为新的篇章已经打开的“我”,被“母亲”莫名奇妙的脚痛给拖回深渊了。明明能感觉到猫抓,明明能感知到一只苍蝇,明明可以开车,“母亲”却强硬的表示我就是不能行走,就是需要药物,就是需要照顾。于是“我”绝望,选择了更痛苦的更偏激的释放。 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热锅上的家庭》中,女儿用自己的叛逆来表达对家庭环境的不满和渴望被倾听的诉求。但在家庭环境的“热汤”中,父母的焦虑,矛盾。迁怒会变成蒸腾催化的加速剂,女儿只能用叛逆这种极端放大不满的方式,来获得病态的关注。这种相互之间的无形的较量会加剧环境的恶化,如果没有干预的话,或许最终就有一条支线会通往《热牛奶》。
这本书并不厚,开本也较小,但我因为时常能够感同身受的缘故,看了很久。 前面也有提及,我讨厌书中人物的逃避,不直面矛盾,但这种讨厌之中,何尝没有厌恶自己的成分在。太多自己的影子了,甚至太多文学的隐喻感觉说出了我在面对原生家庭中的无力——即使我家里并没有这么偏激。但这种憋闷的氛围,是会放大自己对家庭烦闷的影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里面说父母亲友对自己的形象是会有一个剧本的——如果你不按照他们设想的剧本走,就会有惊讶甚至消极的反馈,以此来引领自己完成他们的剧本。人都不喜欢改变,脑子天性懒惰喜欢按照惯做事,那么如果日复一日按照剧本生活的我,要用多大的努力去对抗,去坚持自己的喜好呢。
以我自己的康复图鉴和参考《热牛奶》来说,需要相信情绪和行为是可以分开的。我个人对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使用效果,远远不如ACT(接纳承诺疗法,推荐《自信的陷阱》)。行动比思维斗争要更能给我信心。也就像《热牛奶》里面”我“从一点一点的言语反抗里开始积累勇气。
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她写出了我焦虑绝望时候的感想,也给我警示了一条偏激道路,一条我很可能在之前会选择的路。
《热牛奶》读后感(四):一些美丽的实拍
外封
实体书拿到手非常满意,外封的设计选用了饱和度非常高的亮粉色,用低调的银中和,喜欢和讨厌的声音都有,和内封的水母一样,美丽又危险,让我想起《杀死伊芙》里穿粉色裙子的小恶魔。有一个同事说像是辣妹会读的书,觉得蛮有道理呢!
《杀死伊芙》第一季剧照
内封
内封
目录页
书里会附赠一个实用杯垫
总之,是很适合春夏读的书。书里有清凉的海,柔软的沙滩,带着毒触手的水母,捉摸不定的恋人,生病的母亲,四处流淌的情欲,无处发泄的苦闷。悬浮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的那样东西,我们称之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