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绘梨读后感摘抄

再见绘梨读后感摘抄

  《再见绘梨》是一本由藤本树著作,46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绘梨》读后感(一):简单写写看完的感受

  2022读过最好的短篇漫画。藤本树飞升之作。焦躁的失焦犹如拉斯《忧郁症》和dogma95复活,逝去的母亲象征着俄狄浦斯期作者对死亡的畏惧和强烈的情结,吸血鬼绘梨,凝固的分镜格让我回想到庵野秀明绫波丽与碇真嗣,冷静而疯狂的讲述了比电锯人更凝练的剧情。甚至有一段还玩出了打破第四面墙,有董成鹏《吉祥如意》式的反类型元电影理念。 实际上主人公是一个毕志飞,甚至毕赣式导演的励志人物。他不断被人误解,和生活搏斗,最终在绘梨的帮助下拍出来了一作品。然而母亲之死,绘梨之死,成年后妻儿之死如俄狄浦斯和麦克白的诅咒一样萦绕着他的人生。但绘梨的复活,犹如邪典片一样,戏弄了传统学院派和类型片的套路。叛离,逆反,出格,精彩。 诺兰在拍《信条》的时候,他在想的是莱昂内的《西往事》,诺兰讲《信条》这电影其实是表达了对科幻类型片的热爱,而不是一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类型电影。同理,藤本树的《再见绘梨》是他摆脱《电锯人》后的“置于死地而后生”,don't understand it , feel it.

  《再见绘梨》读后感(二):尤达之树救世主传说

  如果现实让人绝望 漫画和电影的奇幻色彩是否能成为让人活下去的支柱。

  不赞同让藤本树成为动画电影导演的路线。电影不是高于漫画的存在,一定要说的话我觉得漫画更高。 再见绘梨的故事开头平淡的无力的苍白的悲伤,只有医院爆炸的镜头让我获得了同步真实感,因为我回到了看龙族的时候的心情。当时和前男友分手,感觉就像死去的蚂蚱被上百只蚂蚁带走身体的一分,我一边悲鸣着恨江南一边停止不了阅读。 藤本树别画周刊了,只有短篇能承载这样无比完美的复仇记,母亲的压迫、父亲的冷漠、同学的嘲笑、绘梨的利用、甚至读者的眼泪,直到最后的爆炸镜头一声巨响,我可能被藤本树捂住了耳朵,或者因为爆裂声已经聋了。 漫长的镜头在结尾那一幕全压缩成火光,优太杀死了欺骗自己的吸血鬼,我也杀死了那个苦夏的自己。 我希望藤本树成为没有拍过电影的最好的导演,他一生里所有的作品做成被流传为尤达之树救世主传说。

  《再见绘梨》读后感(三):尤达之树救世主传说

  如果现实让人绝望 漫画和电影的奇幻色彩是否能成为让人活下去的支柱。

  不赞同让藤本树成为动画电影导演的路线。电影不是高于漫画的存在,一定要说的话我觉得漫画更高。 再见绘梨的故事开头平淡的无力的苍白的悲伤,只有医院爆炸的镜头让我获得了同步真实感,因为我回到了看龙族的时候的心情。当时和前男友分手,感觉就像死去的蚂蚱被上百只蚂蚁带走身体的一分,我一边悲鸣着恨江南一边停止不了阅读。 藤本树别画周刊了,只有短篇能承载这样无比完美的复仇记,母亲的压迫、父亲的冷漠、同学的嘲笑、绘梨的利用、甚至读者的眼泪,直到最后的爆炸镜头一声巨响,我可能被藤本树捂住了耳朵,或者因为爆裂声已经聋了。 漫长的镜头在结尾那一幕全压缩成火光,优太杀死了欺骗自己的吸血鬼,我也杀死了那个苦夏的自己。 我希望藤本树成为没有拍过电影的最好的导演,他一生里所有的作品做成被流传为尤达之树救世主传说。

  《再见绘梨》读后感(四):影像,记忆与虚构

  迷影(Cinéphile)这个主题在藤本树的作品中并不少见,《炎拳》中试图拍出属于自己电影的利贺田,《蓦然回首》中出现的《好莱坞往事》(一迷影的电影)。迷影不仅仅限于观看,而且介入电影事务,他们痴迷,传播,批评,形成理论,并创作。在亨利—朗格卢瓦看来影迷与迷影有本质上的不同,影迷观看了很多电影,也许还知道许多有关电影的知识,但他们对于电影仅限于一种生物性的愉悦,而迷影的核心则是对于电影之爱,接着是一种行动,他们痴迷,探讨,批评,传播,并且创作。

  藤本树的这形式上模仿电影,内容上讲述拍摄电影,并探讨电影创作/接受理论的漫画是一次彻底的迷影行为。《再见绘梨》对于电影的模仿是全方位的,在单一格中对于摄像机镜头视角和由于镜头运动而出现的重影的模仿,对于构图中轴线的迷恋,以及抛弃漫画分镜的多样性而采用电影固定的宽画幅。但电影与漫画难以调和之处在于,前者的帧数使它足以欺骗人眼形成一个连贯的时空,而后者分镜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它的时空是割裂的,其格与格之间的缺失只能依靠想象力去填补。藤本树在一些画面上尝试弥合这种漫画与电影的断裂,他通过相似的格之间人物细微的变化,来模拟电影的帧,从而构造近似连贯的时空,达到静止画面对于运动影像的模仿。

  《再见绘梨》的迷影性质同样表现藤本树对于自已观点的阐述中,藤本树诉诸摄影机中的父亲之口向正在通过优太之眼观看漫画的读者言说:“创作就是深入作品受众的内心问题,让他们大哭或者大笑,对吧?如果作者不受到相应的惩罚,岂不是很不公平。”在这里,尽管语境中讨论的是电影,但藤本树的野心显然不止限于“元电影”而是试图言说普遍的创作/接受理论。

  《再见绘梨》中影像成了记忆的一分,而记忆又通过影像表现出来。优太关于母亲,绘梨的记忆通过影像表现出来,而绘梨在(虚构的)重生之后,也是通过前世的影像来建立记忆以及对于自身的认知。藤本树通过类似情节的重复强化了对于影像的真实性的质疑,优太编织了母亲的神话,却被父亲戳破,这不过是剪辑的结果,剪辑在这里也同时隐喻了男主对于母亲回忆的选择性逃避。漫画利用父亲的回忆将母亲的形象揭示给读者。而同样的情节也出现在优太和绘梨的关系中,优太利用影像建立起绘梨的形象神话被一个学戳穿(绘梨糟糕的性格)。

  但是作者的重心并非批判这种记忆/影像神话的构建(虚构)活动,无论是在《再见绘梨》还是《蓦然回首》中主人公最终都在选择、美化乃至篡改、虚构的记忆/影像的获得了直面生活/事实的勇气:藤野则是通过虚构(漫画)和京本相识相交,也是通过虚构(重写)接受了事实(京本的死);优太在第一次虚构的爆炸中试图逃避真实的记忆/人,但在第二次虚构中(学校爆炸)又与真实的记忆(绘梨的幻象,绘梨的死,母亲的死)和解。

  漫画的许多画面都在优太的主观视角和摄影机的镜头之间切换,绘梨在记忆与现实两界的穿梭,剧本与真实的生活的交织,导致现实与虚构难以辨识。格卢瓦论及迷影,曾说对于他们“电影就是生活”,不如说,虚构就是生活。他们(同样也是阅读漫画的我们)模糊了现实与虚构边界,赋予虚构的影像反动现实、造梦之义。虚构,也许就是优太在废弃的教学楼中无数遍观看自己剪辑的记录电影后领悟到所欠缺的“奇幻色彩”。在影像虚构的迷醉/观看中,我们得以飞离大地,挣脱单调乏味的现实,重获自由。

  《再见绘梨》读后感(五):幻想与现实,漫画与电影

  前天刚发表了关于藤本树新作的想法,当时条目还没建立。今天发现居然有条目了,索性就直接搬过来好了。

  之前评价look back的时候我就称赞过藤本树的分镜,这次新作藤本树果然又把分镜玩出了花。用四格宽幅的画面模拟手机镜头,用大量的失焦和抖动来模拟手持效果,用各种第一人称镜头去模拟拍摄者视角,藤本树这次突破了传统漫画叙事的限给读者带来了非同寻常的体验。在镜头把握方面藤本树甚至已经有了些大师风范,可见藤本树成长之快。很多人说藤本这次镜头适合条漫,其实并非如此。虽然四格形式看似适合竖屏阅读但是很多镜头上的设计和情节上的反转仍需要不同页数之间的差异来体现。就拿结尾来说,看到男主与绘梨见面后的对话你可能还以为这是个温馨的故事,结果一翻页发现男主突然把大楼给炸了。这样猝不及防的反转正是需要传统的翻页阅读才能体现出来,换成条漫就没那个味了。 此外故事方面藤本树也下足了功夫,正是用层层反转的故事与分镜相配合才能模糊幻想与真实的界限。藤本树用精巧的诡计性叙事一步步玩弄着读者。故事方面有很多种解读角度,我就不解读了,因为在看完漫画后我就觉得剧情究竟如何对我而言根本不重要。看到那个mind fuck的结后我就知道藤本这次就是为了玩弄读者而言,纠结剧情如何没意义,感受藤本树的电波才是最佳的观看方式。狠狠得被藤本戏耍一番不也挺好的吗?所以看到结后请不要掀桌子骂街,仔细想想其实这正是藤本树想要的。

  爆炸般的结

  另外我还想谈谈绘梨这个角色。因为我实在是太喜欢她了!

  可爱的绘梨

  看完后满脑子都是绘梨可爱的样子,仔细想想我会这么喜爱绘梨的原因是这个角色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照故事里的说法,优太因为要给绘梨拍电影所以会美化她,真正的绘梨并不完美还有点小脾气,但这点我们也只能通过同学之口得知。而且绘梨每次都是在优太走投无路的时候出现,基本象征着拯救和希望,以及男主在结尾给绘梨“吸血鬼”的设定更让这个角色模糊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到真实的绘梨,这种朦胧的感觉让角色更加抓人眼球。只能说藤本树真会塑造角色,他笔下的坏女人每一个我都是越看越喜欢。 不过还是要说一下这短篇的缺点。虽然与look back同为有关创作者的题材但看完后感触并没有当时看look back时感触深。原因在于藤本树对形式过于追求以及表现欲太强。藤本用冰冷式结构将故事藏在镜头的后面使得漫画的感染力大大下降。说白了就是全是技巧,没有感情。藤本虽然对镜头的把握已炉火纯青但不免也有些匠气过重。过于追求形式也不是什么好事。 最后想说一下,虽然整漫画非常有电影感以及充满迷影情结但它依然无法被电影取代。还有那些想让藤本树去拍电影的,藤本之所以选择用漫画来表现这个故事当然是因为藤本树更爱漫画且这个故事用漫画这个艺术形式表现会更好

  从这篇访谈中便可看出藤本树对漫画的痴迷程度

  在看完短篇后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藤本树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想法并且很会玩的人。希望藤本树接下来的电锯人2能给我带来惊喜

  《再见绘梨》读后感(六):藤本树,我的超人 |《再见绘梨》

  连夜看完了藤本树的新短篇《再见绘梨》,心里只剩下一个想法:

  藤本树你是神吗。

  反常规的剧情反转,强烈的个人风格,是你随便翻几页看也能一眼辨认出来的藤本树作品,并且是相比之前的作品表达,更加流畅成熟的漫画。

  藤本树真的很喜爱电影。这一点在《炎拳》中已经得到了丰富的体现,导演这个角色,和最后的电影院场景,都是我在这漫画中最喜爱的分(之一)。但单单借角口表达出的电影理念还不够深入,相比之下,《再见绘梨》则将电影的技法与表达,自然圆融地和作品的主题合为一体,藤本树的进化每一次都令人感叹不已。

  《炎拳》中的电影院重逢

  除了少数全页、跨页的非常规构图,《再见绘梨》中绝大分的页面都是极其工整的四格分镜,这种长分格的形状非常类似电影银幕。这种分格形式,连同非常有电影风格的分镜运用,和许多没有台词、也没有变化的连续静止镜头,共同为读者塑造了伪纪录片式的观看体验。这种观看体验,不但与漫画的电影主题相映衬,也和男主拍摄的伪纪录片式电影达成了一致。

  《再见绘梨》中大量重复的空镜头,给读者带来了电影一般的阅读体验

  同时,这种分镜风格也非常巧妙地模糊了男主拍摄的镜头与现实的分界线。而这种模糊在漫画后半段也得到了解答:男主从未亲眼见证母亲、绘梨的死亡,而是一直用摄像机代替自己的双眼,注视这个世界,这从亲近之人死亡的冲击之中保护了他,也将他微妙地疏离在世界之外。

  这种镜头带来的疏离感,让《再见绘梨》与藤本树的其他作品相比,情感相当内敛,甚至可以说是客观。但这之中又并非完全没有情绪波动——男主的情绪波动,正体现在许多让人观感不适的虚焦镜头中,就像是因为剧烈的情感冲击,而拿不稳拍摄的相机。更妙的是,这种虚焦同时也让画面具有了动态感,更加增添了漫画仿佛看电影一样的观看体验。

  男主从妈医院门口逃跑

  在漫画的主题上,藤本树似乎早早就交代了创作的核心:电影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他也埋下了一个小小的不安的种子:要求年纪尚幼的儿子拍下自己的死亡,这种做法中隐隐透露出的残忍,与男主镜头中温柔乐观的妈妈形象之间,存在的不协调感。

  这种不安在之后的剧情中两次得到了印证:男主的妈妈过分地利用了幼小的孩子,而真实的绘梨与男主电影中记录的绘梨(也是我们在漫画中所见到的绘梨)也并不一致。而也正在这种揭露之中,藤本树第一次抛出了他真正想表达的主题——

  电影不只是用来记录,同时也能重塑一个人的回忆。

  绘梨唯二的朋友(另一个是男主),说出真实的绘梨与男主镜头下的绘梨并不相同,但是……

  这一层重塑的主题在故事最后一次反转中得到了完全的展现。原来绘梨真的是吸血鬼,在永恒的肉体生命之中迎来定期更新的精神死亡,新生的绘梨会失去全的记忆,只能在上一任绘梨留下的信的指导下,跌跌撞撞地重新开始。

  但这一次的绘梨除了信,还有男主拍摄的电影,男主的电影不但重塑了死去之人在活人心中的记忆,甚至重塑了绘梨眼中的自己,也重塑了这个全新的绘梨。

  漂亮的正反打镜头,男主的电影,既重塑了他眼中的绘梨,也重塑了绘梨眼中的自己,他们虽面对彼此,注视的实际上却是电影中的对方。

  而男主本人与绘梨的吸血鬼身份也形成了相互呼应。如果说绘梨是因为她漫长的生命,而不得不承受身边之人接连离去,只能独自活下去的痛苦,男主则是因为家人的过早死亡,而被动地承受了像吸血鬼一样,不得不独自存活的痛苦。

  漫画(电影)中的两次爆炸镜头,也都发生在男主面对这种痛苦之时,但不同的是,第一次在电影中加入爆炸时,男主还不知应当如何面对妈死亡,而第二次爆炸时,男主已经在重生的绘梨身上,找到了消解这种痛苦的方法。

  那或许就是,电影比生活多出来的那一抹奇幻色彩吧。

  学着点!也给自己的生活注入一点奇幻色彩吧

  《再见绘梨》读后感(七):翻书人漫谈——《再见绘梨》

  “人终有一死,死前努力活一遭吧!”

  镇楼: 美麗の绘梨SAMA!!!!

  天台初遇

  在海边

  从最近看的藤本树的两短篇来说,很像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自己热爱的两个事物(漫画&电影)告白,这真的很浪漫好吧! 在《炎拳》里,阿树以曾以利贺田之口说过人死之后会去电影院(即天堂是电影院的样子)。

  在最后结,安排阿格尼走进电影院看到荧幕上的自己,很难不让人联想是在致敬《天堂电影院》(小白的纯纯猜想,近期一定再重看一下!)

  《炎拳》结尾

  《天堂电影院》结尾

  在我个人看这两短篇的过程中,其一是觉得阿树真的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起伏波折,富于变化,而且往往结令人摸不着头脑(?)其二是感觉很孤独,包括阿树其他的一些作品(虽然我看的不多)像《电锯人》之类的,主角往往以孤独的心境出场,偶遇知己或伙伴,度过了或长或短但总归可以定义为“短暂”的日子,而后复归于孤独。我猜测这是阿树本身内心的一种渴望,渴望在路上,渴望相遇和陪伴,但内心又时刻清晰的认识到离别终会到来,这使他的故事始终带着一种悲伤的迷雾。但是就实际情况来说我并不能这么猜测,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藤本树(我滴精神病人),你无法用常理的模板套用在藤本树身上,否则你也不会为他的作品欢呼流泪。 想到此处,我联想到另一个同样也用作品伤害过我的人,亲(t)爱(m)的余华老师!把悲伤带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

  图源自网络,侵删

  然后还有作品中优太爸爸的一句话:

  看上去是很合理,但后面那句“作者也应该受到相应伤害”的话基本可以看作嘲讽,毕竟阿树这么多年都不在社交平台上露脸, “我不敢露面,怕了。”是他亲口说的。他明镜似的知道自己一个接一个大B兜会给一个个几十来岁的读者造成多么大的心理伤害,但他从没有手软过。 即便如此,我也依旧爱你,毕竟你是藤本树,我滴超人。

  藤本树、额滴超人!

  《再见绘梨》读后感(八):爆炸,好耶,痛苦,使用炎拳吧

  奇幻和现实,电影和生活,美好和残酷,爱情和死亡,在漫画中将如此多的要素杂糅在一起,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匆匆忙忙读完《再见绘梨》,感慨藤本树的优秀,但在各种梗的复读声中,有时也会质疑藤本树是否过誉,于是心血来潮想谈谈藤本树在本作中打动我的地方。

  我们把藤本树称之为地上第二自由漫画家,当成对他最大的salute。最大的原因便是其在情节转折和以及叙事手法上的与众不同。

  ①优太口中的父亲开朗而健谈

  ②见面却是长久的沉默

  ③然后突然针对绘梨爆发了

  ④最后揭露以上皆是电影拍摄的演技。

  短短几页中不断出现的误解和转折,就足以让人感慨其功力之深厚。

  而在《再见绘梨》中不断切换的虚实,已经完全能让读者陷入虚无而迷茫的幻想中:哪些是优太的电影,哪些是优太的想象,哪些是爸爸真正的想法?

  而我们在漫长的思索和推理后,导出的结论往往是:藤本树,精神病患者,地上第二自由漫画家......

  电影和现实的切换,还使得读者在美丽和残酷的共情边际线反复横跳。镜头下的妈妈和绘梨有着同样精致和俏皮。

  妈妈在影片中越是优雅,绘梨在镜头下越是可爱,优太在拍摄过程中感受的矛盾和疏远感就越是强烈——她们有多美好和善良,就有多易怒和任性。

  优太的痛苦之处在于:他深刻的理解这些的情绪源于死亡的逼近。难以责备她们的不合理请求,更难以接受她们的死亡,于是,积压的情绪在电影拍摄的末尾以稍显抽象的方式释放了。

  爆炸吧

  而更具冲击力的转折则是:即使痛苦,优太的镜头中没有留下她们的阴暗面。

  这里几乎明示了藤本树所思所想:她们既美丽又残酷,但回忆时,优太只想回忆起她们的美丽。

  死亡是人类逃避不开的公平,触及死亡时的挣扎是优太身上最为突出的矛盾。优太面对死亡的态度有几次较为明显的转折:

  ①恐惧和抵触

  12岁的生日会上,母亲突兀的提出临终拍摄,优太有明显的不适。

  利用镜头的颤抖来表现优太的慌乱

  母亲临终之际的拍摄,优太逃避了。

  而把医院的爆炸作为了电影的结。

  爆炸的荒诞印证了优太对死亡的疏远和恐惧

  ②挣扎和接受

  当绘梨提出和母亲重叠的拍摄请求时,优太又一次被摆上了相同的天平。他的伤疤再一次被血淋淋的揭开时,他做出了和上一次不同的选择。

  优太拍摄电影时的心境完整的暴露出来

  优太选择了拍摄

  ③沉默和爆炸

  多年以后见到绘梨时优太解开的心结,标志着漫画中的优太第一次真正的接受了死亡,荒诞和奇幻,他在沉默中离开了和绘梨相遇的房子,没有回头,房子应声爆炸,填充了绘梨所提及的奇幻色彩。

  藤本树在《再见绘梨》中的许多地方都称得上出格,我曾经看到某位专家如此夸赞某位学生:他一篇论文每章的含金量都足以单独成论文在XX期刊上发表。这点同样适用于《再见绘梨》,即使将漫画分为3个故事独立收尾,也毫不显突兀和单调。

  优太在爆炸声中为故事添加上奇幻色彩时,我们的千言万语就只能汇作:

  总体而言,《再见绘梨》在藤本树的一众作品中算是可读性较高的作品,故事虽然称不上独树一帜,但其在技巧方面的高超在漫画圈中无疑是十分罕见的。在我眼中可以说是藤本树的迄今最为成熟的一篇漫画。

标签:再见 绘梨 读后感 摘抄 再见绘梨 再见读后感 再见摘抄 绘梨读后感 绘梨摘抄 读后感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