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
十九村子里的小广场
孔令臣的家住在小广场的北边。他和副支书李国光是儿女亲家,孔令臣的女儿是李国光的儿媳妇。因为有这样一层关系,孔令臣曾托亲家李国光向葛支书给他求情。
从清朝到民国几百年间,沿着刘公河南岸是一条连接豫鲁两的官道。那时候村子南边的前公河还没有开凿,官道就从大葛庄村里穿过了。大到骡马拉的大车和牲口的驮运,小到人推的独轮车和人肩挑的担子,这是货运的客人;赶路的客人更是五花八门,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骑驴的,有骑骆驼的,还有步行的;那时候运输农耕都没有机械,畜力利用率高,靠的都是马、牛、驴这些牲口,它们的市场就庞大而活跃,所以路上还会有走着的贩运牲口的牲口贩子。连接两的交通要道在大葛庄村里穿过,村子自然就是交通枢纽了。白天黑夜这么大的客流量,要吃饭,要住店,要购买生活必需品,要购买货物做生意,带来的自然就是村子商业的繁荣了。据说,孔令臣的爷爷民国的时候在村子里经营着一个很大杂货店,光伙计就顾有六名。孔令臣的爷爷穿着大衫,典着肚子,端着水烟袋在街上走,威风得很。解放后,经过重新规划,官道北移三十里,就是现在的220国道。交通有发达变为闭塞,孔令臣父亲的杂货店开不下去了。先是公私合营,杂货店搬到了麒麟乡,后来孔令臣的父亲得了癌症,还是在供销社的位子上去世的。
当时孔家杂货店坐北朝南,临大街六间门面房,后边是一个很大的仓库。杂货店搬走,孔令臣一家住到了仓库最北面的一排房子里。作为仓库和门面房的这片地便闲置了下来。土改时归农会,后来归了村集体,现在是村里的小广场。有天安门广场,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村子里也应该有自己的小广场,不然村子里举行重大活动和村民,就没有地方了。所以,葛支书对小广场看得很重要,不允许周边的居民占用它一点半点。在这点上他也完全做到了以身作则,他家住在小广场的东边,弟弟成家,家里需要建房时,他并没有占用小广场的地面,而是把房子建在村北自己的责任田里。前年,统一建村委办公室,由于小学校地面狭窄,建在了这里,使这个小广场又缩小了一分。把村委办公室建在这里,真是山穷水尽,实在没有办法了,不然葛支书是绝不会出面让建在这里的。
现在,村里很多人家都建了楼房,孔令臣家也要建楼房。楼房占地多,打算占用小广场的两米地面,自己出面求葛支书,害怕葛支书一口回绝,把事情弄僵了,就托了亲家李国光——他是副支书,和葛支书两个人是搭档,自然是比他有面子的。亲家的面子是否被驳回来呢?孔令臣正拭目以待,如果事情在葛支书那里顺利通过,他的楼房很快就要破土动工了。
事如愿违,亲家的面子被驳了回来,孔令臣就有些想不通,不就是两米地面吗?又不是占用你葛洪伟家的!从根上说,我家占完也应该!可是,想不通归想不通,只要葛支书不吐口,他是干着急没有办法,楼房也就迟迟没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