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看群,一地瓜子皮。昨晚唇舌剑,而我在呼呼大睡。起来观摩战场遗迹,不禁感慨万分。有人转了一段经济形势分析视频,男的看了说:真勇!炸号都值得。女的看了说:没营养,无非是让全天下人都知道他勇。男的说:于我而言,勇敢是人类贵的品质。
这大概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观不合,完整表述出来是:双方之间不存在共识,观点彼此触及或者击穿了对方底线。我早上在群里扫瓜子皮时,看到的就是如此,一方是理想主义者,追求道德品质;另一方是实用主义者,追求现实价值。而且,双方各自最为珍视的东西,在对方眼中让人心痛地毫无任何意义。
很熟悉的场景,不是么?区别在于,有些人三观不合,从此闭嘴。而有些人三观不合,拔刀相对。前者值得大加赞美,因为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与分寸,不去追求改变或者说服对方,用沉默保全了彼此的关系和体面。大家的确观点相左,各自表述完毕也就结束,绝不拖泥带水,更不强按牛头,非要教对方一个对。
后者很常见,是各种割席、割袍的由来。惯常的台词大概有:
“我实在无法接受这种观点”
“他的说法严重抵触了我的三观”
“我没有办法继续面对一个持有这种观点的人”
“我感到极度失望,没想到他竟然是这么一种人”
“平常怎么说都行,但是这一次他触及了我的个人底线”
……
为什么说是台词?因为其中没有观点只有表态,而表态的目的是为了成全自己决绝的姿态。
我一边扫瓜子皮一边想:倘若一个人真心相信自己持有的观点是普世的,是真实的,是正确的,那么自己是否为之辩护,或者是努力捍卫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如果它是普世的,是真实的,是正确的,意味着它自身就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无需扶助就可以跑遍天下,无需捍卫也能自我证明。一个人不能说:我推动了一艘航母前进。也不大好说:我保护了一艘航母的周全。
其次,也不存在什么“我的三观”,“我的观点”。自太阳首次东升以来,类似的三观和类似的观点不知道已经出现过多少次。所谓“我的”,都是听来的,学来的,借来的,其中并没有多少原创的成分。自己不过是个听从者,学者,借贷者,并不是创造者,又哪里可以宣称拥有什么,宣布所属权呢?
最后,既然自己对观点没有所属权,只是借来持有,这就和自己拥有的财物不同。一个人拥有他的汽车,所以如果别人撞了自己的车,那就要赔偿要判罚要兴讼。一个人拥有他的房子,所以如果别人破门而入,那就要反击要报警要惩处。但观点并不是自己的,为了观点拔刀相对那是把观点当做了私产,甚至把自己持有的观点当做了自身,这样才会认为他人和自己观点相左就是攻击---
早年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总认为“这么明显的道理你都不接受,莫非是来消遣老子”,于是就要火力覆盖一番。一是因为当时的确年轻,二是因为当时的确,三则是因为当时很容易愤怒。如今,这种愤怒已经弱化为烦恼,就是“世界那么大,你偏那么想”,然后就是爱怎么想怎么想懒得多说。烦恼就像是蜘蛛丝,每天多擦几遍就好,和扫好的瓜子皮一并倒掉。
回到一开始的争论上来,我对双方观点的看法是这样的:无论是判定为勇敢,还是判定为卖直,双方中没有任何一方有任何证据,怎么可能知道一个人心里是如何想的?有的只是偏好,判定为勇敢那是因为自己喜欢这种言论,期望它是真的;判定为卖直,那是因为自己厌恶这种言论,期待它是错的。这里没三观什么事,单纯就是内心偏好之间的冲突。如果没有把自我放得极大,大到必须凌驾于他人之上,那么架就吵不起来,席子和衣袍也就不至于损毁。
我知道一个人,早几年跑到美国去做急救员。此公每天要说许多话,我对他的各种观点表达毫无任何兴趣,但我却很喜欢他讲述自己的急救员日常。从中我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自己极度厌恶川普,同事里有很多是和他一样讨厌川普的“白左”,同时也有很多狂热支持川普的“红脖”。结果他再三再四地表示,自己最喜欢和“红脖”搭班干活,不愿意和“白左”合作。原因是他发现“红脖”们心地善良,关照同事,干活认真,不耍心机,往往都是最佳搭档。
当担架上是个300磅的大胖子,要从没有电梯的公寓楼走狭窄的楼梯抬到救护车上时,那个可以移山填海,手握真理的自己就消失了。只有一个脊柱和膝盖吱嘎作响,双手紧紧攥住担架把手乃至于关节发白的人,唯一的念头是另外一头的人能稳住,帮自己多分担一点。至于说对方是支持石油还是电力,加税还是减税,战争还是和平,地球立场还是三体星立场,已经没什么紧要,也就自然拔不了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