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还有文学》读后感锦集

《至少还有文学》读后感锦集

  《至少还有文学》是一本由宗城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4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至少还有文学》读后感(一):学会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感谢宗老师

  《至少还有文学》。作者:宗城。 打动我的首先是书的题目。“至少还有文学”,估计是爱书人的同感,尤其是大多数为稻粱谋的人,在生活的重压之中,想到这句话,就仿佛漫天乌云镶上了一个金边,仿佛沉重的肩膀,有人伸出了一只温柔的手在帮你按摩……

  宗老师的这本书,是在教人读书。读书不能只读热闹,还要读个门道。感觉读完之后,挺拓宽思路的,过去没有看过的作品想去看,过去已经看过的作品,想去重看。 比如张爱玲的作品,过去我认为我已经非常熟悉了,看了宗老师的角度,感觉还可以再安排一波重看,可以按照宗老师的角度去看,也可以以宗老师的角度为启迪,他横看成岭,我侧看成峰。 宗城老师把自己的书分为上中下三辑,上辑着重于探讨作家对于心理深度的挖掘,中辑侧重于作家向外突破的勇气,下辑则侧重于文本分析,可以这么说,上辑侧重于内,试图找到作者各个篇目之间的共性,中辑侧重于外立,侧重于找到大家认知之外的作者的个性,着重于作者的转变,下辑则着重于对经典作品的深入挖掘,横剖竖析,拓展定格,细品深酌。

  作者把张爱玲放在了上辑的最后,这个位置非常有意思,仿佛写完了她,这个上辑才可以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我认为,作者的位次安排是颇有意义的,否则的话,这一辑中只有三位作家,尽可以放在一起,作者却有意地把他们放在了一头一尾,我的感觉就是作者有意识把张爱玲放在最后,是想让我们用前面所学到的所有方法,集中去读张爱玲,不仅要你跟随他的方法,而且要你自我拓展。我当她是作业。 《张爱玲: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中,宗城老师让我们放下成见,去寻找张爱玲的写作癖好,去寻找属于张爱玲的独特印记,这种阅读方法相当于打破了作品之间的界限,寻找作品中最有特色的东西,然后拼接在一起,拼成了一个最有特色的张爱玲。 这两天我在看电视剧《猎罪图鉴》,里面恰有一个情节,与此相关,可以拿来做这种阅读法的镜照。大师的摄影展在即,其中一个美丽女模特的相片却全被破坏,照片的头全被刀片割去,办案人员认为这是对女模特满怀恨意的人做的,电视剧的男主画像师,观察了照片中破洞的痕迹,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喜欢女模特的人做的事情,这个人把属于女模特最美的照片全收集到了一起,然后重新拼接成了一个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模特的形象。案件告破之后,果然如此,许多张照片碎片拼出来的女模特照片格外惊艳。 宗城老师给我们讲的读张爱玲的方法,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首先你得对张爱玲足够的熟悉,其次你要能找到属于每篇作品的最精彩的地方,最后你还要有能力把这些碎片整体化。 宗老师为张爱玲选择的碎片分别是:蜘蛛网、色彩、地理小空间、奇特的比喻、结尾。 感觉他选择的这些碎片,很多都是我在看张爱玲作品的时候忽略掉的,比如蜘蛛网,宗老师所选的两处文本我都没有在意过,更没有留意在蜘蛛网后面所藏匿的那种漂浮、粘稠,难以挣脱的感觉。 再比如关于结尾,我也曾经留意过其中的一两篇,但是没有刻意的把结尾当做系统研究的对象。 感觉读书更有意思了。我应该也可以试着去找出属于我的独特的张爱玲的印记吧。 比如说归属感。《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在墙上打下的手指印。《花凋》里川嫦枕头套里揿钮的小尖头,还有什么呢?我得看书去了。

  《至少还有文学》读后感(二):《至少还有文学》让我知道了汪曾祺是一位消意、消解暴力的造梦师。

  接触文学有时候需要结合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很多人能看鲁迅的文字里看见鬼气、怒气,但也有少份人能看见杀气。同样,很多人能感受到汪老文字的清新、淡雅,但也有一些特别的人能看出一种不屑。

  我们高邮比较幸运,我们有汪曾祺帮我们用文字记录下了过往的生活,那个年代摄影与影像技术都未普及开来,但我们当地人能够透过汪老的文字,看见过往,但那种给我的感觉确是不真实,宗城也看到了这点。

  宗城说汪老是一位隐藏自己的政治观的文人,我在想,在那个时代下,每个人都是深度参与者,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不会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若鲁迅这么有杀气的人活在那个时代,可能早已经被湮灭,能够活下来,并不参与到时代的为恶之中,释放自己心中的魔鬼,已经是值得令人礼敬的行为了。汪老在《泰山片石》中,说到“我对一切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看了很多遍这句话,这不就是对那个时代与玩弄那个时代的人的蔑视吗?汪老回忆起50年代的紫禁城,“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就我这里一点是然的。”其中之意,耐人寻思。宗城认为汪老在文学中建构了一个消解史诗、消解暴力的诗意乌托邦,有意让政治退场,这里,我是能理解到汪老是知道老百姓给政治玩弄的多么困苦,而且不能用脚去选择,无处可逃。只能由自己充当一个造梦师。

  汪老表面写的是近乎于童话故事,一种日式的极简去繁,但一种以坦诚、纯真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我认为这不是我们传统认识的儒家系统,要说像,倒是蛮像阿罗宾多的黎明村。)而汪老的世界是与世故世界对立的,其实也就是对现实的嘲讽与不屑。而这个黎明村放大美好与善良,如电影的剪辑一般,去琐碎无聊、去暴戾烦闷。

  宗城对郭沫若的“夸赞”让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极大的乐趣:“不像郭沫若、浩然般热情地歌颂宏大叙事。”

  全书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很多,因为对汪老较为熟悉,就重点落在了汪老的身上,我是非常开心看见宗城能够给出这么好的角度去理解汪老,每次能接触倒新鲜的思想,总是让人心情舒畅。

  《至少还有文学》读后感(三):书评之路漫漫 还需上下求索

  怎样的书评才算是一篇好书评?

  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阅读了九零后年轻作家宗城的文学评论集《至少还有文学》。在这本书中,作者针对“文学如何影响生活,生活又是如何反哺文学”相互作用的关系,采用不同视角对袁哲生、刘以鬯、钱钟书、菲茨杰拉德、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三十位世界级作家的作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的博览群书,深度思考的治学态度进一步刷新了我的认知,读一篇篇精彩的书评时,我深刻理解到潜下心来用心读书写评的必要性。

  一、读书,需要深度阅读。

  求知欲是一个人不断提升自我的最大动力。喜欢一位作家的作品,一定会产生想要多了解他的念头。那么,先去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语言特点及作品意义吧。只有对作者及作品有了宏观理解之后,才能驾轻就熟地对作品进行评论。然后,延伸同类题材作品的阅读,通过对比来凸显这位作家作品的与众不同。

  以《菲茨杰拉德:逆水行舟》为例:作者以时间为轴,例举和分析了时代背景之下,天才作家菲茨杰拉德写作的初衷、创作特点、及漫长十年的创作低谷期对生活的苦恼和创作的困惑。试想如果作者没有深度阅读,没有同类作品的对比,所写的书评也只能是泛泛之谈浅显单薄。

  二、构思,需要深度挖掘。

  在虚虚实实的优秀文字里品读他人的酸甜苦辣,与作者产生共鸣是件极其幸福的事。想写好一篇书评,首先,你需要找到一个独辟蹊径的观点。其次,深度挖掘相应的细节为你的观点服务,最后,选择一个适合的表达方式……不同叙述方式决定了书评格的大小。

  以《弗吉尼亚·伍尔夫:被神话与被误解》为例:作者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名句“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要有钱,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展开叙事,对她的出身、孤傲、另类,及她清冷疏离的笔调……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不受金钱、物质的干扰下,特立独行及直指人心文字成就了属于她的神话。

  三、书评,需要落笔有声。

  以自己的风格去写书评。也许开始并不尽人意,但只要方向是正确的,观点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一篇好书评是会让读者感受到条理清晰言之有物的。开篇引人入胜,叙述有理有据,结尾欲罢不能的书评读者能不喜爱吗?人云亦云,大段摘录书中文字只能是应景之作,迟早会沦为一纸空谈。

  以《伊丽莎白·毕肖普:失去的艺术不难得到》为例: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主题:“伊丽莎白·毕肖普从小体验着失去的滋味”。她以诗疗愈伤痛,直到生命的结束,她依然希望她的墓志铭上写着:“这儿躺着全世界最孤独的人。”由浅至深再到戛然而止,仿佛曲终人散余音未了。

  至少还有文学

  9.3

  宗城 / 2022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以上的文字或许更像是老生常谈。其实这些观点永不过时,区别在于你是否能潜下心去实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至少还有文学》篇篇精彩,值得文学爱好者反复研读。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进一步认识了一位位世界级作家,还收获了一连串长长的待读书单。

  《至少还有文学》读后感(四):宗城帮我改书评的二三事

  第一次见到宗城是2016年大二下学期,在张莉老师的《莫言研究》选修课上。他沉默地从教室后面走到讲台上发言。宗城个头不高,偏瘦,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不苟言笑。那次,他对比了莫言跟一个不大耳熟的波兰导演。因为他有口音,我只听清好像是什么斯基或者洛夫。为了维持勤勉好学的人设,我果断地从课程群里添加了好友,向他请教那个人名。

  2019年我误打误撞拿到了推免名额,宗城又帮助了我。那时我打算去南方的一个学校试试,在火车上焦虑地请求宗城安利我一些跟知识分子有关的理论书,好在面试的时候撑撑场面,掩饰自己的无知。他很快发来长长的书单,详细到出版社和阅读难度。

  做网友的6年里,宗城帮我度过了很多这样的为难时刻。最近2年,他指导了我至少5篇书评的写作,出于感谢,我也开了5张“以后一定请你吃饭”的空头支票。这个月,他的新书《至少还有文学》出版了,我想记录一下这2年宗城指导我写书评过程中的几件小事,算是折现一张。对于你我这样的新人作者来说,这些具体的修改意见或许相对实用一些。

  在文学院念书,不懂专业理论是很丢脸的。选课时,难度相当的情况下,专题式的理论课比细读某一原典更受欢迎。课程目录就给人莫大的满足感:把各种重要的理论和基础框架打包,允诺你一个学期就能突飞猛进——至少懂了这么多的专业名词,可以撑场面了。

  理论可以节语词。比如小说中的某人物很痛苦,你说,天呐他好痛苦哇,这万恶的xx!听起来就有失水准。但你如果说“规训、异化、剥削”,显得客观、冷静,有种疏离感,就比较高级。如果足够幸运,掌握了用经典理论分析新文本,或用新理论分析经典文本的技巧,那么你很可能在学院或杂志举办的论文征稿比赛里拿奖,然后加分,进而兑换成奖学金,吃喝玩乐。当然,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你证明了自己是“专业读者”,还顺便捍卫了学院派的尊严。遗憾的是,理论只能陪伴我们一小段路,大分理论的归宿是进入“毕业论文”里躺好,成为没人看的废纸。

  宗城是少分不在乎理论的人。他在《“文科黑话”,当然并不深刻》里指出文科黑话的问题:

  一开始,我把这段话视为学术圈圈外人士“何不食肉糜”的发言。宗城可能不知道,学会这些黑话,需要付出不少努力。

  比如我,一个逻辑能力不太好,但希望自己看起来高端一点的文学青年,经常要靠场景想象来逼自己记住理论:当一个人或一群人兴高采烈地互相应和,说着1234,那就是建构。当一个人或一群人哈哈哈哈地站在一旁讽刺,摊着手说我不在乎你们说什么,那就是解构。当一个人或一群人因为钱而痛苦,比如因为996连饭都吃不上,或者为了谋生重复做一个动作以至精神崩溃,这时候就是异化了。

  但在某些时刻,我不得不承认,宗城是对的。如果一篇小说没有明显的二元对立、压迫、斗争,我不知道怎么着手分析。抒情性强,故事性弱的文本,比如袁哲生的小说,就是这样的挑战。这时候,一个本来就不迷信理论的读者可以从容应对:

  理论就像拐杖,在它无法施以援手的地方,就全靠自己了。但是如果一直依靠理论而不独立行走,我们会误把打狗棒的能力当成自己拥有的本事。也许宗城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言语惯就是思维惯,过度依靠语义凝练的名词,个人的感受力会被削弱。

  我写关于《我的二本学生》的书评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被削弱的痛苦。作者黄灯是文学博士,我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言语惯都是相似的。而作者本人那些熨帖、圆熟的表达,比我笨拙的言辞要高级太多。在一位技巧高超的前辈面前,我有一种无话可说的沮丧,恨不能复制粘贴,全引用她的话。第一稿写得很浅,而且我完全不知道怎么修改。

  宗城给了我很多建议,最核心的一点是,要相信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具体来说,他让我关注作者没说、没写的,比如对社会结构性问题的讨论;结合个人经验,思考不同地方、不同年代的二本学生的处境差异;再想想在这样一个依靠关系的人情社会里,学历真的像作者在《二本学生》里指出的那样重要吗?

  这次交流让我意识到,作者呈现给读者的内容固然重要,但他没有写的那分,以及他如何抉择“写什么”和“不写什么”,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宗城写书评的时候就很注意这一点。比如研究鲁迅的《孔乙己》,他捕捉到了音量的大小和声音的均衡性问题。如果从声音、语词和氛围入手,一个熟悉的故事世界将会变得陌生起来:

  “写什么”好比厨师端上桌的菜,专业食客不仅品尝菜肴,还要据此反推出,厨师为何要选择这种烹饪方式。比如分析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宗城能捕捉到叙述者罗伯特的自我美化,以及纳博科夫塑造这个残忍的叙述者形象,想表达的讽刺意图:

  对于初学者来说,相信自己的感受并不容易。

  好比在大海里学游泳,你只有先学会很多别的技能,才敢松开紧握游泳圈的手。这些技能包括,憋气——贯穿始终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协调姿势——整体规划主题,梳理逻辑;划水——自由联想,寻找相关性。

  2019年,我最崇敬的作家(之一)东野圭吾的《天使之耳》再版,我写了一篇关于这本书的小书评。第一稿是简单的文本分析,写得比较浅。宗城建议我梳理东野圭吾的创作轨迹,从主题、故事、人物等角度对比这本书和以往的同类型创作。就像一个点,用穿过这个点的线塑造出一些平面。修改以后的二稿水平就好了很多。

  资深泳者在深海遨游,他们不在水面上炫技,但自由、舒展的呈现需要的刻意练反而更多。比如宗城那篇写菲茨杰拉德的作家论。书评并没有采用常规的分层聚焦式的小标题,而是以菲茨杰拉德的书信为线索,直接用最简单的时间分段,划分出“1907到1919”、“1920到1929”、“1930到1940”三分。这样写的难度很大,因为你漏掉了任何一个关键细节,就会呛水,被其他泳者嘲笑。所幸他的刻意训练足够多。我个人认为,《菲茨杰拉德:投奔幻梦》是《至少还有文学》中水准的一篇。

  这两天,我给《至少还有文学》写了一篇小书评,题目叫做《一个普通二本青年,决定成为作家》。宗城反馈的修改意见言简意赅,除了修改一个词和一句话以外,他建议“把偶像化或者比较抒情,或者偶像化的东西去掉吧”。我打开文档,仔细读了一遍,发现整篇都写着两个字,是“煽情”。于是叹了口气,新建了一个空白文档。本篇是我的第二稿。

  在网络传播的语境下,情感比逻辑更富感染力。但诉诸情感是比较偷懒的做法。就像电视剧,真正好的编剧能呈现生活错综复杂的内里,不用借助车祸、癌症、失忆、出轨等强冲击力的内容强行制造情感冲击力,来掩盖剧情逻辑上的缺陷。写书评好像也是这样,“平实”才比较困难。那意味着很多自我训练:克服膨胀的主观意识和恣肆的琐碎想法,老老实实地查资料,确定中心思想,安排句子逻辑,删减词句。

  从某种程度上讲,写作其实是创作者个人无声的自我练。

标签:至少 有文学 读后感 锦集 至少有文学 至少读后感 至少锦集 有文学读后感 有文学锦集 读后感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