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读后感摘抄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读后感摘抄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是一本由[美]帕特里克·金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022-3-1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读后感(一):谁说内向的人不能舒适社交?

  不想一直独自一人,但也不想聚会太久?

  想和朋友出去玩,但又怕人太多会尴尬?

  被贴上内向者的标签,不知该如何表现?

  谁说内向的人就不是英雄?

  内向的人,对事情地察觉更敏锐、对现象地思考更深入,他们常处于深度工作的状态,以至于在外向的人不知不觉之间,就消耗掉了能量。所以,社交续航时间会短些,但他们并非根本不想社交。

  刚好就有这么一本书,不仅能教外向者打破对内向者的偏见,采取适当方法与其和谐合作、取长补短。更是内向者的“社交自救手册”,让内向的人掌握秘密技巧,更舒心地参与社交活动。

  它,就是《内向一点儿,不好吗?》

  本书作者自身便曾是内向的人,也因此饱受煎熬,如今却是美国的社交教练,他总结自己的经历,写出的这本书,设身处地地从内向者的角度思考,可引起内向者很大的共鸣。是想要社交却担心自己无法良好的表现的人的一剂良药。

  很不想去,但又害怕错过精彩?

  每次勉为其难地去了聚会,发现并不值得来?

  错失恐惧症了解一下!错失恐惧症也叫做FOMO,指总在担心失去或错过什么的焦虑心情,具体表现为无法拒绝任何邀约,担心错过任何与有助人际关系的活动。

  如果是这样,只要在参加聚会前自己深入思考以下问题,就可以更明了是否要去参加这次聚会。减少因参加聚会而带来的不快,以及避免因不去参加聚会而带来的遗憾。

  想聚会,但是不想没完没了地进行?

  感觉精疲力尽了,散场却遥遥无期?

  如下tips,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来去自如

  ·准备好离开的理由,不必太具体,但要随时脱口而出。

  脱口而出很重要,要是在现场从脑海里构思理由,从伙伴的角度看,你就是持续心不在焉,然后提出离开。这可是容易惹恼伙伴的。

  ·表现得好像需要十分迫切地离开,减少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此外,寻求离开的允许并致歉。

  试想一下,慢悠悠地一句“本宫乏了,尔等先退下吧”和慌忙地说“抱歉,突然有任务,我得赶紧去处理下,可以吗”,哪个乍一听来更容易让人接受。这时询问是否可以离开,你我心知肚明只是表示尊重和对方客气一下,但是也会留下好印象哦。

  ·表示对未来的期许

  最后跟一句“我们改天再聚”或“下次再继续这个话题”,会让人充满期待哦。虽然我们都不知道“改天”是“哪天”

  本书并非教内向者如何千方百计地为难自己,将自己变成外向者。而是传授技巧,让内向者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并充分利用,从而使社交更舒心。是为内向者量身定制的疗愈指南、社交神器。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

  评价人数不足

  [美]帕特里克·金 / 2022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读后感(二):《内向一点儿不好吗?》

  明明昨天答应了参与社交活动,今天去参加社交活动前心里却惴惴不安

  总是在社交过程中感到疲惫,无法管理自己的表情和心态。

  总是渴望自己一个人独处

  总是想逃避和不熟的人一起吃饭

  总是埋怨自己为什么成为不了 有趣的外向的人......

  或多或少,我们在社交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论你属于哪种类型,这本书都会给你非常切实可行的帮助,没有空洞无用的理论,而是在以一个过来的身份给你分析原因并提出具体操作的策略,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内向社交恐惧的书友,助你拥有“有趣的灵魂”和安静但不无聊的人生。

  一、社交恐惧是种病吗?

  显然不是,我们只需要找出你到底在恐惧什么,恐惧自己在人群中表现得不够好?还是恐惧别人评判你?你,是否在社交过程中,满脑子都是在思考,想着自己该怎么表现、回应对方更合适?想着对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否值得信任和交往。

  二、内向与外向的区别是什么?

  真正区别在于 内向者在社交电池耗尽时通过独处来充电,而外向者通过和别际来充电,对于外向者而言,独处反而会让他们无精打采甚至失去活力。害羞、焦虑、抑郁的人缺乏自信,感觉自己一直被人评判和挑选,所以他们一直不安,导致自己的电池一直在高强度耗电,电力将要耗尽时,他们只想赶快溜走,回到独处的空间充电。这是正常的,不必感到不安和,想想这个问题,如果让你跑完马拉松,再去健身房,你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同样的道理。

  三、一定要成为外向者吗?

  不必,外向者也有痛苦,因为他们要一直充当活跃气氛的人,他们也很累,而且经常组的他们,也容易引人反感,最重要的是,他们永远忙于社交,心里的秩序往往会失衡。而内向者通常擅于建立心理秩序,时常思考,进步的会更快,内向者更谨慎,考虑周全,做错事的几率更小。不要认为谨慎与考虑周全是负担,他们都是优良的品质,外向者想学是学不来的,只要你会适度运用这些品质,你的人生一定是great!

  四、如何召唤内心的外向者?

  1.少一些自我意识

  减少关注内在的自我,而是去关注眼前的人——参与进对话中,沉浸在他们的言语、故事和仪态中。真正的好奇心是彻底消除自我意识的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你可以不必急着去回应他们,也能让他们感受到你在听。

  2.不要轻易评判别人

  有的人可能也有同样的感受,觉得为什么我总是看到 别人身上最糟糕的分,为什么总是前期觉得这个人很好,再相处就觉得他和我想的一点儿也不一样。这是内向者总喜欢犯的错误,惯于将别人强行放入预先设定的盒子。要记住,不要活在自己的想象中,不要轻易评判别人,你要联系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环境影响从而客观地看待人和事,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沉浸式相处的过程。

  五、如何在社交过程中更舒适、自得?

  1.建立社交目标:在进行这场社交活动之前,想想你想达成什么目标?想交一个知心朋友?还是想找个人和你两次出去透透风?还是想宣泄一下你的负能量和尴尬?......

  2.沉默反应:即用身体语言、面表情、或口中所发出的非语言声音等做出反应

  3.提问:在社交过程中多一些提问,会让你变被动为主动,便于建立深层次连接。要提什么问题呢?大概分为两类,具体问题(信息和事实的特特殊细节)、式问题(询问对方的想法和理由)

  4.爆发性对话,是指不要进行60分钟不温不火的对话,而要进行20分钟短暂的爆发性对话。

  5.如何应对闲聊?闲聊是填补沉默的社交礼仪行事的方式,不要总是保持距离地挑一些肤浅的话题,而是要想办法绕过表面,深入探讨一些观念性的问题,比如问他们如何理解政治形势?最尴尬的瞬间是什么?

  6.提前准备好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你的家庭背景、你的工作兴趣爱好、是有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和答案。

  7. 列好两个清单:我想做 、 我不想做。意识到只有超人才能满足父母,朋友,自己的需要,你不必做超人。

  8.离开社交舒适区:必须扩充社交电池容量,锻炼并挑战它的极限,不要躲,试着在这个不适的社交场合多待20分钟,你会适应的。

  9.管理你的社交状态:镜子测试、麦克风测试(别人是否能真正理解你表达的情绪)

  六、如何分配社交的精力值?

  1.将约会分类:很多陌生人、很多熟人、日常生活、免疫人群

  2. 增加可预见性:谁 、地方、时间、有什么(目的,你想结束的时间),了解这些不是要控制什么,而是增加了理解性。

  3. 和兴趣相近的人谈话:邀请他们走进你的舒适区,但不要试图和别人的计划保持一致,多分享,尊重不同。

  4.有效安排社交活动:如果你常常觉得自己超额预定了很多社交活动,那缓解这种情形的方式是将所有的社交活动分批处理,假如你需要见三个人,你可以将这三个人安排在某一天的三个时段见面。给自己留有休息的时间。

  七、组织排队须知

  1.发起小聚活动,告知聚会具体信息,在哪里 有谁参加,主题、流程,充电的地方,另外要给内向者充足的时间回复你,也许他们正在犹豫不决。

  2.精心选择环境

  场所不要太小,否则会给人压迫感,让眼神无处躲藏可不太好。

  人不要太多,没有太嘈杂的背景音乐。

  3.精心挑选参与者

  4.为内向者安排事宜,让他融入进来

  八、如何在聚会前做好准备

  1.带一位善于交际的人,缓解你的社交疲惫

  2.为自己设置社交极限时间

  3.在派对前,努力和另一位客人联系

  4.准备好退出计划

  5.做好热身 朗诵人物对白,夸张化,引发情绪。

  九、如何应对聚会

  1.早到,容易和人聊天,更早熟悉

  2.在聚会中给自己找一份职责

  3.找一个藏身之处,充电10分钟,这个时间内只是放松大脑,不许玩手机,不许给大脑增添刺激和负担。

  4.可找人单独对话

  十、如何告别聚会

  1.假装来电话

  2.去卫生间

  3.假装找人

  4.把一位朋友推到另一位朋友面前,让他们热聊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读后感(三):内向的人如何更好地面对社交场合?

  你是否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就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己呆着?

  你是否不喜欢跟陌生人沟通,就想赶紧结束对话?

  你是否不喜欢被朋友叫去参加聚会,就像呆在家里哪里也不去?

  如果你也是这样,可能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其实这些并没有什么,也不要担心自己不会社交、害怕社交。

  内向的人有自己的社交方式,只是你没有掌握罢了。

  帕特里克·金的《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这本书,会让你改变以往对内向者的看法,其实,内向一点儿,也挺好的。不信?你看。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

  帕特里克·金

  国际畅销书作家,著有《快速思考》、《魔力四射》、《做个侃爷》等。

  他是美国加利福利亚洲旧金山社交互动教练,其教学经验曾上过《福布斯》杂志、赫芬顿邮报、商业内幕、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等。

  他曾因为性格内向、肥胖而饱受嘲笑和煎熬。然而,现在的他已经与自己和解,并且成为一位卓有成效的社交教练。他将自己的经历与经验总结成本书,希望更多的社交恐惧症和高敏感型的人能够通过本书活得更加健康精彩。

  奥黛丽·赫本曾经说过“我不是想独自一人,我只是不想被打扰。”

  内向的人更倾向于独处,外向的人更倾向于社交。而被人贴上内向者或者外向者的标签,只是由于我们忽略了社交电池极其运作的原理。

  社交电池指的是我们在任何指定时间点所拥有的社交精力值。每一个人都有一块社交电池,而且都会在某个点上消耗殆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有一块100%电量的电池,我们在日常社交过程中,会逐渐地消耗电量,而待到消耗殆尽时,我们就需要充电。而外向者与内向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社交电池电力耗尽需要再充电时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外向者是通过与别际再充电的,独处会耗尽他们的电池电量。

  而内向者则通过独处再充电,跟别人在一起会逐渐耗尽他们的电池电量。

  内向的人,如何更好地面对社交呢?下面三种方法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社交就会涉及到沟通,要不问别人问题,要不被别人问问题。而有效的提问,会有助于你扩充社交电池。

  不管别人如何回应,你都要问对方4个问题,问完4个问题之后,再分享一下与自己相关的事情,这个就叫4:1提问。这个4:1的比率能说服别人谈论自己。

  要保持轻松的沟通,尽量学会4:1提问。大家都喜欢谈论自己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提问的时候,尽可能地提问一些你感兴趣的问题,在别人回答的时候,我们认真地倾听。让自己慢慢适应,不要着急打断对方,也不要让对方滔滔不绝地讲,合适的时间也很重要。

  不要进行60分钟不温不热的社交,你要集中精力进行20分钟短暂的爆发性对话,极力地去参与,对另一个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如果时间变成60分钟,一方面你的社交电池会逐渐减少,另外一方面会让你很想逃离这个地方,让你不愿意再进行这样的社交对话。

  尽可能的控制好时间,不要过多的引导对方说话,让对方沉浸在自己的讲述里,适当的可以表示自己“听明白”“很清楚”。尽早结束对话,不要拖拉时间。

  一个“我不应该做”清单。应该包括你主动想要放弃,但又感觉由于某些不受你控制的责任或义务而一定会做的事情。

  一个“我可以做”清单。应该包括你想多做的事情,不管别人会跟你说什么或他们可能会怎么看你。

  比如,“我不应该”去参加只认识一个人的朋友聚会,或者“我可以”忽略朋友非正式的邀请。

  在现实世界中,夹杂着人情世故,无论怎么样都会涉及到一些聚会、社交等。此时,你要明确好哪些是“我不应该做”,哪些是“我可以做”。

  对于现在的你,更想要在家里看一本书,但此时却收到朋友的电话邀约,让你去参加一场聚会。你知道这样的聚会多你一个人也不多,少你一个人也不少,但是自己去的话,就会面临社交的尴尬和难受,与其这样,你可以找个合适的理由拒绝。然后剩下的时候就可以安心地看想看的书。

  而如果同样是聚会,你知道聚会有一些自己的朋友,聚会地点距离自己的家也不远,晚上10:00就会结束聚会。你觉得自己是可以去的,那你在去之前做好心里准备,随时应对陌生人的提问。

  其实来到社交场合,内向者不用担心和紧张。

  找到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的目标,学会提问、拒绝无效的长时间沟通。你一样可以正视和面对社交场合,也不会在社交场合里过多地消耗社交电池。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读后感(四):读书 | 内向者的社交攻略!社恐者必看!

  前两天见到了今年就要大学毕业的侄女,和她聊起了就业的话题。她对于即将毕业踏入社会这件事,表现出了深深的不安。其实侄女的学成绩和综合能力还是不错的,我鼓励她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她说她并不是担心自己的能力,而是感觉自己有些社交恐惧,觉得这和她自身的内向性格有关。

  在知乎上一项关于“大学生社恐”的调查中,近80%大学生觉得自己轻微社恐,6.9%的人认为自己严重社恐。而谈及社恐的原因,有很多人认为是自己“内向”的性格造成的。

  那么,内向真的就是一种劣势吗?内向的人应该如何与自己和他人相处呢?又要如何恰当地应对社交场合呢?如果你也是一个内向性格的人,不妨翻开这本《内向一点,不好吗?》,里面有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帕特里克·金。他也曾因内向、肥胖饱受嘲笑和煎熬。然而,他通过与自己和解,现在已经成为一位卓有成效的社交教练。他将自己的经历与经验总结成本书,希望更多社交恐惧症和高敏感型的人能够通过本书活得更加健康精彩。

  在解决内向者“社恐”之前,我们应该先正确理解“内向”。在传统观念中,我们会认为内向者是孤僻、懦弱、害羞、冷淡、悲观的。他们常被告诚要多与人沟通,要融入集体,也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内向性格。毕竟在这个充满了人情世故的社会里,活泼开朗的外向性格更能吃得开,也似乎更容易受人欢迎。

  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心理类型学》中认为:

  外向者对外世界更感兴趣,而内向者更注重内心世界。因此,内向或外向所代表的只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并没有优劣之分。内向不是缺点,而是性格。这个观点和本书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社交电池”这个概念,它指的是我们在任何指定时间点所拥有的社交精力值。

  外向者是通过在别际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他人的精力并提醒自己达到那个精力水平来充电;而内向者通过独处来充电,他们用于社交的电池非常有限,过多地交往会不断耗费他们的电池让他们感觉到疲劳,因此当他们看起来害羞,冷漠或不安时,有可能是他们的电池已经用尽了。

  理解了“内向”的本质,那么我们就根本不用为自己的内向性格而感到自卑了。不仅如此,内向性格还有很多优势呢!

  内向是一种性格,一种心理模式,内向者往往更关注自己的内心,认为真实的内在最重要。其实,当我们面对着这个浮华喧嚣和充满诱惑的世界时,这种集中精力关注内在,而不被欲望操纵的心理模式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内向者具有自己独特优势。

  1、内向者更善于观察与思考,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多数时间都把脑力用于处理信息,而不是表达情绪。他们的洞察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比较强。

  2、内向者由于更加关注内心,他们更容易专注和进入心流状态,也更倾向于深度工作。他们可能会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想到别人不太可能想到的点子,规避掉别人发觉不了的风险。

  3、内向者都是极好的聆听者,他们的共情能力会更强,更容易从更深入、更个人的角度了解别人。

  4、内向者更加独立,他们的快乐是自己创造的,他们不需要依赖别人给他们充电,独自就是最好的充电,他们能产生对于无聊的免疫力。

  因此,内向者其实有很多优势,是这个社会特别需要的。

  对于社交,内向者是真的不在行。他们肯定不如外向者善于言辞,因此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交上,这也就是内向者的社交电池耗尽更快的根本原因。

  但是内向者也不需要逼自己成为外向者或是“社交达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社交感觉到疲惫和需要独处时,如何去优化自己的社交表现,不让别人觉得自己无礼或是被怠慢,这样就可以了!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很多相当实用的,能让我们从容面对社交的好方法。我把它们分为“日常沟通类”和“派对类”。

  (一)日常沟通中,内向者可以采取的小Tips

  1.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内向者可能不喜欢过多说话,但是他人与我们说话,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身体语言、面表情或带有语气的感叹词做出反应。这种方式所传达出的信息,其实并不比语言要少,还可以让对方感觉到你与他们感同身受。

  2.当别人与我们闲聊,可是我们可能并不想与之过多对话时,就可以就一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探讨的方式就是提问,问一些谁、什么、何时、何地和为什么之类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对方感觉到我们在关注他的情绪,另一方面这种提问会让他慢慢厌倦并停止交流。

  3.沟通这件事,需要进行一场“爆发式谈话”,直奔主题用20分钟速战速决,这样既不会消耗我们太多的社交电量,还可以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这正是沟通的最终目的。

  (二)如何参加一个聚会

  关于聚会,大分的内向者都不太喜欢,因为一些聚会会让我们觉得浪费时间,或是进行很长让我们没有时间去充电。内向者只喜欢小范围地和相熟识的人进行时间并不太多的小型聚会。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去参加一些大型的聚会,比如公司组织的,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

  1、事先做准备

  先用4W法搞清楚这次聚会的基本信息。谁(WHO)、有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或者从聚会的组织者那了解以下信息。它们可以帮你我们调整这一晚的节奏。

  2、设定一个社交目标

  对于一些被邀请的社交活动,先要清楚此次社交的目的,这样就可以让自己不再把焦点只放在社交精力上,而是仅仅关注当下的事情,好好去Enjoy这个活动。

  这一点也正好提醒我们,对于别人邀请的社会,千万不要随心所欲,更不进行无限制的社交。

  3、给自己争取一个职责

  这个职责能可以让我们无暇分身,最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除了与他人社交之外还有事可做,可以有借口得以随时逃离尴尬不适的社交场合。

  4.寻找周围环境中的避难所

  不管在哪里参加聚会,我们都要提前到达这个地方,去找一个安静的藏身之处,这个地方可能靠近出口,或许是后院、走廊、楼梯甚至是卫生间,以便在我们感觉到社交电池耗尽的时候隐藏起来为社交电池再充电。

  5.学会优雅地离开

  当我们真的支撑不住了想离开,但又希望这个举动不会让同行的人觉得很无礼,可以使用下面这几个理由:去卫生间、要去打个电话、要找什么人,这些都是有用的。关键是要表现得好像离开的需要十分迫切一样,同时要寻求离开的允许,并对此表示道歉,同时说一点期待未来见面的话。

  这本书向我们解释了内向的真正意义,及内向者的优点,内向者如何与自己相处以及如何面对社交场合。有很多小技巧是非常实用的,为内向者的社交之路指明了方向,让内向者可以活得更加坚定和从容。

标签:内向 一点儿 好吗 读后感 摘抄 内向一点儿 内向好吗 内向读后感 内向摘抄 一点儿好吗 一点儿读后感 一点儿摘抄 好吗读后感 好吗摘抄 读后感摘抄